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大学║丁香伴我走天涯(8)

2021年2月,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策划编撰优秀校友作品集,向建党百年献礼,并随即发出征稿邀请函,向包括原泰安师专中文系在内的历届校友征集优秀散文作品。

(本文长达2万多字,分9次发出)

我的大学丁香伴我走天涯8

作者:风流


人与人相遇,是一种缘分。同学是前世百年修来的缘分。现在回想,两年时光确实太过短暂,但是也无奈。泰安师专86级中文系两个班共有100多人,现在有的已经记不得名字和面孔了。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曾经的岁月。我曾经联系当年交往并不多的几位同学,请他们帮忙办些事情,如泰安的黄东立,莱钢的刘永祥、谭海光、刘志东等同学,当年他们都在2班。无一例外,他们都热情相助,比在校时还亲。志东同学在钢城区文旅局工作,去年曾有大作发于省政协主办的《春秋》杂志,可喜可贺。海光同学在校时比较活跃,故而交流较多。以往他的微信图片居多,最近他的文章多了起来,似有“井喷”之势。他的征文完成最早,秀芹同学率先发在群里让我们先睹为快。永祥同学虽为处级领导,但依然如初,绝无一点儿“官样文章”。

还有马立强同学,也是2班的,上学时我们交流很少,毕业后也各奔东西。直至2008年,我与另一文友相约去泰安拜访同学汪洋、王燕晖夫妇,才与他重逢,此时,我们毕业已整整20年了。但美酒越放越醇,滋味更浓。由此,我们成为文学领域关系最为密切的同学。他看到汪洋给我即将出版的散文集《清且涟猗》写的介绍文章《同窗风流》,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挥而就几近文言的《风流雅舍记》,给我脸上“贴金”。时在200986日,汪洋的文章写于同年68日。两个“86”,是两个巧合,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立强同学后来还给我写了《追水风流》,概述、溢美我的文学人生。2016年拙著《甲午书简》出版,他又应邀给我写了跋语《五味》。本文草稿初成,我又请立强同学和另一位好友梅边帮忙审读。他们都立即终止了正在阅读的文学名著和构思的诗歌散文,于工作间隙昼夜赶读,并提出了很好的修改建议。

贾惠文同学也是2班的,在校时几乎没说过话,后来聚会也不知道见没见过。去年以来,我们却因共同爱好文学而互相加了微信好友,互相勉励点赞。她热爱生活,勤奋多产,散文诗歌一路高歌,文友也众多,在含饴弄孙的同时,以文字自得其乐,也乐别人。

在师专同学中,毕业后与我来往最多的当属汪洋。在毕业留言簿上,汪洋签名前面的定语写的是“诤友”。他确实爱跟我“抬杠”,我也常常“差一点儿就没拧过他”。他是我的“另一处精神家园”,(我有散文《另一处精神家园》,收入拙著《清且涟猗》)我在多篇文章里为他“画过像”,在此就省些笔墨吧。汪洋兄文笔也不错,而最重要的是,他有想法。他的文章有路子,成系列,如野菜系列、登山系列,老兄俨然专家面孔、学者风范。

走出泰安师专的大门以后,很多同学与文学渐行渐远,这倒未必是忘了“初心”。谁规定了中文系毕业就一定得当作家?很多著名作家还恰恰就不是中文系毕业,甚至连大学都没上过。师专毕业的学生,有很多不也都没有去当老师,或者当了以后,又主动或被动地改了行吗?看到每一个人的不同,理解每一个人的选择,包容每一个人的机遇,尊重每一个人的职业,赞赏每一个人的成就,不也正是母校散发出的永恒的丁香之“香”吗?

尽管风沙吹老了岁月,但是吹不老我们的友谊。

这种情感,更多地体现在泰城同学身上。王开军、刘文荣、边立平、任祖程、高华、曲淑敏、王秀芹、赵玉阁、白崇征、崔秀仲、毕研顺、王怀勇、彭伟、鹿焕兰、汪洋、王燕晖等同学,同居一城,他们一年一度,年年相会,或全或缺,聚于一桌,男女无间,轮流坐庄,有酒同饮,有难同帮,成为一个温暖的特殊群体。以此为“内核”,大家也欢迎外地同学“常回家看看”。去年的聚会,我和吴红同学应邀参加,为了让我们再来,我们班主任王恒明老师当场提议,2021年的聚会由我和吴红负责联系操办。因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暂时还不能举行。

啰嗦得不少,早有人坐不住了。其实,我没有忘记我们特殊的军人同学。我必须为他们单列一段,专门画像,这样才是对他们最大的敬意。蒋国平、邹晓熔、周建华、张怀顺、张纯昌、寻文芳,这6位从南疆战场胜利归来的军人老大哥,从第一天进教室起,我们就对他们肃然起敬。有幸能与他们同窗,真是天意。他们本来是1985年经考试选拔,将要进入泰安师专校外军官培训班学习的。但是,入学前,接到部队命令,要他们赶赴老山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一年后凯旋,因军民共建的校外班停办,于是,他们获准插入我们86级中文系学习。6位“兵哥哥”都比我们普通学生大十来岁,而且刚刚经历了战火洗礼,都是营级军官,这一切,在我们眼里都陌生而神圣。当时,流行歌曲都是歌颂“最可爱的人”的,继《十五的月亮》之后,《血染的风采》正风靡全国,因此才有了孙卫东、高华两位同学的歌伴舞。“近水楼台先得月”,孙卫东同学正好借用“兵哥哥”们的军装做道具。这样一来,效果爆棚。入校后军训,6位“兵哥哥”自然免训,老师安排他们自习文化。而部队派来的军训教官,最高职务才是个副连长,见了他们都要立正敬礼。为此,我竟然也莫名其妙地有一点自豪感,其他同学可能也有吧。汪吉文老大哥就是我们当年的教官之一,他后来转业留在泰安工作,也经常参加我们同学聚会,我们86级同学之间的友谊与温暖,由此可见一斑。

6位军人老大哥自律意识极强,堪称我们的楷模。他们不居功,不自傲,学习态度比我们还要端正,听课都很认真,字也写得都很漂亮,而且工整。他们住在学校北面的军营里,一起来一起走,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蒋国平、邹晓熔、周建华3位老大哥分在我们1班,所以接触较多;另3位分在2班,但是因为寻文芳老大哥来自肥城驻军,说起来我们也算是“老乡”,所以交流也多些。除了自习课,两个班大部分时间同在一个大教室听老师讲课,所以,慢慢地大家就都熟悉了。我感觉,“兵哥哥”们的军营文化和学校里单纯的“象牙塔”文化融汇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86级中文系一种独特的班级文化,或许可以用“绿色+粉色”来形容,不知能否简称“绿粉”。毕业后,老大哥们也都相继转业,虽然天各一方,但是我们与他们在感情上从来也没有分开过。大型聚会,他们基本上都来参加;小型聚会,工作在泰城的周建华、张怀顺、张纯昌3位老大哥也都尽量参加。

6位老大哥中,我与邹晓熔大哥联系较多,主要是因为文字来往。特别是网上兴起博客以后,我们都经常更新文章,互相点赞鼓励。也就是在那时,我才知道,邹大哥当年在前线就记了长长的“战地日记”,即使今日再读,仍然令人热血沸腾。近年来微信又大行其道,联系更加便捷。在微信群和朋友圈里,我们互相点赞更是常事儿。张纯昌老大哥也常常微信串门,对我鼓励有加,增我信心。我坚信,这样的友谊会一直持续到天荒地老。(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冯伟,笔名风流,1967年4月生于山东肥城。文史学者、业余作家。泰安师专中文系86级1班学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颜建国:相聚在樱花树下—回忆泰安师专的美好时光
【温健康随笔】温健康:邯郸师专中文系91-1班毕业30周年同学会上的致辞
我的大学时代——忆崔家明同学
一个班几十人为什么大家都远离他
陈嘉珉:兴义师专七九级英语班36年同学会感言(诗)
三十周年同学会散记之二 | 丁琦娅随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