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公元前 || 读书笔记 之《红与黑》




读书笔记

        之《红与黑》

文/梅边

1

于连见到德·瑞纳夫人的时候,德·瑞纳夫人是30岁,就是说德·瑞纳夫人的爱情是从30岁的时候开始的。一个人的爱情,在40岁以前发生,还不晚。一个女人30岁是最好的时候吗?一个快40岁的女人告诉我,“最好的时候是35岁左右”。

2

于连在维尔吉那个暴风雨要来的黑夜,抓住了德·雷纳尔夫人的手,她立刻缩了回去,他再次把它抓紧在自己的手里,它安静下来;在起身扶起被风刮倒的花盆后,她又把它主动交回到他的手里。德·雷纳尔夫人陶醉在爱的幸福中。这是爱情的美妙经历,在德·纳尔夫人30岁的时候,在有了三个孩子以后,在她过着衣食无忧、有了名誉也有了地位的日子——可她在此之前,还从未经历过爱情;也从不知道爱情;虽然她充满着青春活力,美丽得那么性感。虽然爱情不是这部作品的主题,但爱情最终打败了他的政治野心,最后剩下的对于他来说,唯一一点真实的东西和感情,还是德·雷纳尔夫人给他的爱情。说到底,政治还是为感情服的,具体到人们感情的和谐、幸福!

3

于连奋斗一生所得到的也只有他的两段爱情。在考察他的一生的真实价值的时候,政治也只是一种附着。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一样。真正伟大的人物永远居于人类灵魂的最高峰,但这毕竟是少数,也是很少出现的。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占多数的官僚一直腐败着;就是那些极少数,也是政治上的极大成功忽略他的这些人类感情上的所谓错点。

4

在去巴黎以前,于连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这一幕因为有德·雷纳尔夫人的配合,成了他们两人爱情生活里的最幸福的篇章。这时候女人表现出的能量——司汤达称之我“伟大的性格”——与其说是是惊人的,还不如说是最美好的。这是爱情的美好。一个女人,只有在爱情来临的时候,她才回到她最初的善里。真正的爱情超越一切生死,高居一切光明之上。这时候她焕发出她人性里最纯洁的柔美。这样一束永不凋谢的花,是她人生里的最光明之灯。人生就是把自己燃尽。

5

皮拉尔象慈父,在于连进入巴黎上流社会前,对于连进行谆谆教诲,灌输上流社会里的生活准则。皮拉尔是神父,对于连的偏爱和向于连表露出这些感情思想,这有悖于自己作为一个教士的精神。但实实在在这是一种生存之道。大思想下有小感情,是人都要有的,教士也不例外。年龄的差距,皮拉尔和于连之间少了敌对和竞争。皮拉尔是在向一个时代说话,也是在向一个时代告别。自己行将就木,年轻人,向这个社会冲吧!

6

读到玛蒂尔德爱上于连了。还是读这些名著,真过瘾。那有多细腻的心理分析,使我置身于他们的恋爱当中。这是一种思想恋爱。使肉体的快乐也达到快乐的巅峰。这种爱能冲破一切世俗的黑暗。只有灵魂的光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光。这才是生命的财富。最后玛蒂尔德抱着于连的人头归去;只有这颗人头,能照亮她的黑夜。玛蒂尔德的爱情完全不同于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之间发生的爱情。前者是世俗的爱,平和,是生活在世俗的土壤上,有着浓烈的现实生活的气息。玛蒂尔德和于连的爱,是精神上的伟大碰撞,是天火,是政治的热情,是两颗灵魂的嬉戏而不是肉体摩擦的快乐,虽然那时我们也称它作灵魂。正象书中用的这个词,这可以解释为“性格的力量”。这场恋爱,是有“极高的才智的勇敢心灵”推动的;两个深度性格的心灵,决定了这性格的力量。这或许不叫爱,这是他们在实验一场心灵的勇敢。玛蒂尔德的爱情反反复复,这是多危险的女人。这仿佛不是靠她的思想而是靠她的神经支配。多危险的女人,她们把她们的危险全都倾注在她们对男人的爱情里。你别指望她的永恒,你只怀恋她疯狂的一瞬。

7

玛蒂尔德和于连是两个“灵魂的恶魔”,只有他们可以比翼。他们两个人的爱情,各自的爱情,都虚无缥缈,都可以转瞬即逝。这是两股意志的焰火,一个以一种野心支持,一个以一种高贵和蛮横支持。他们爱情的胜利是对自己的胜利。这是一种热血沸腾的爱。是精神的胜利,意志的胜利。但是但是,这些爱情的斗争,到最后都上升为真正的爱情。自从一开始玛蒂尔德把自己的身子给了于连,就宣布了这个爱情的胜利。她怀了他的孩子,她成了索雷尔夫人。她公开站在了父亲面前,站在了整个巴黎社会的面前。到了这个高度,爱情就到了它的高度;爱情在这里死亡了,但它可以称为爱情了。

8

对玛蒂尔德爱情几乎是倾其全篇的描写,实际是两种社会力量的角力。爱情是一个载体。如果说于连有“野心”,也只是在为自己谋取社会地位,他还没有高尚到上升到“革命”的高度。在于连身上,这种政治野心表现为一个人的野心。它代表一个阶层,代表一股社会势力。一个人的政治野心是不能指责的,是好的对的;谁不想得到权势呢?谁不想得到荣誉和地位呢?任何一种政体,在稳定下来以后,都会致力于它的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壮大。

9

读拉莫儿和于连,你真读不出他在勾引她。他是一个才分和上进的好青年。做事得体,堪当其任。在拉莫儿的爱情之前,总是退缩。他有野心,地位卑贱,但没想到要用拉莫儿的爱情。他用他的勤奋,才智,和高傲的性格力量,努力地实现着这一切。拉莫儿给他竖起一架梯子,他登上去,也只是向自己证明自己的勇气。在看到德·瑞纳夫人的“揭发信”后,他一言不发,连夜跑回维里埃尔,用枪指向瑞纳夫人,一颗高贵的心灵,只为洗刷他受的侮辱。这时候他已得到了拉莫儿小姐的真爱,也具有了一定的地位和田产,他没想知足于这些,只想为了他的清白和心灵而斗争。他可以不要自己的生命了,其它的,对于他来说,更是微不足道了。

10

于连在他最后的日子里,对为他发疯的玛蒂尔德视若无睹,心里一直想的是德·瑞纳夫人。这倒不是因为悔恨;是爱,对德·瑞纳夫人的真爱。人之将死,这是对一份真感情的回归。因为于连对德·瑞纳夫人的爱,最初是从一种勇气和占有开始的,得到的回馈是一种真城和纯洁的爱,却有着一种母性的温柔的光辉。于连也不是欺骗,他的勇气和占有是做给自己看的。德·瑞纳夫人是他生活的天使,她拯救了他的肉体,最后也拯救了他的灵魂。德·瑞纳夫人爱了,爱的没有一点目的,爱的没有一点企图,就象爱生活本身。我们可以谴责这时于连对玛蒂尔德感情的无动于衷,其实她对于连的付出,比德·瑞纳夫人还要大。她是他真正的妻子,他未来孩子的母亲。如果是个好丈夫,他的感情该倾向于他的妻子,如果是个好男人,他的感情又应该倾向于他的好女人。玛蒂尔德是尽一个妻子的责任和本分,因为他是她的男人。玛蒂尔德尽一个妻子的责任,于连却是尽一个男人的责任。他尽一个丈夫的责任,是安排她以后的生活:和德·克鲁瓦泽努瓦侯爵结婚;安排他的孩子:要德·瑞纳夫人照料。一个女人,怀了谁的孩子她就是谁的妻子;只是和她发生了关系,她是他的情妇;什么也没有,就什么也不是。如果要她和他真正近起来,只有这双重的关系。要是德·瑞纳夫人怀了他的孩子,如果是我,宁可不要那个玛蒂尔德。同样,在德·瑞纳夫人和玛蒂尔德面前公平选择,我也选择德·瑞纳夫人。

11

在文字面前,不得不叹服天才的力量。他们把文字能写到江河湖海直下,雄辩滔滔,奔流不息。司汤达,到最后,一直是在对时代说话。他把对时代的批判,作为对于连的辩护。这种辩护旁若无人,用在(借助)对于连心理的分析,无可挑剔。他截然相反于托尔斯泰《复活》最后的忏悔。所以复活的思想是不彻底的。于连的不幸是他出身的不幸,他所在阶级的不幸,而绝不是时代的不幸。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不幸。我没有于连的奋斗精神;所以我还有比他更多的不幸,如果说我还追求我的幸福,也只有到德·瑞纳夫人就止了。我更没有勇气杀我的情人,所以我也不会得到情人如德·瑞纳夫人一样的爱情。书里说:“强烈的爱情在生活中是件偶然的事,但是这种偶然的事只有在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的心灵里才可能产生。”

12

最后再来全面地审视一下于连的这两段爱情。和德·瑞纳夫人的爱,是由于高傲的自尊心不愿意受到蔑视,于连才勇敢地往前走上一步,不是为了爱情却歪打正着获得了德·瑞纳夫人的爱情。第二段爱情却恰恰相反,因为是在巴黎,最高的上流社会之间,于连受不了这种蔑视,又不能战胜它——更重要的因为她(玛蒂尔德)是自己主人的女儿,出于感恩和尊重,于连谦让地后退了一步,玛蒂尔德却由于这种后退激发了她的争斗心(这正是于连的才华所起的作用),于连的后退是对权贵的更大的蔑视,拉莫儿小姐看到这一点,这时候她是于连,比于连还于连,她这颗高贵的心愿意为她抛出去。她爱于连,还不仅他的才分,他是在又一场革命到来时的安东,他会胜过她的哥哥和她身边所有围绕她转的贵族子弟。于连也爱上了她。这两段爱情都是真实的。如果最后不是德·瑞纳夫人那封信出现的话,也许于连就把德·瑞纳夫人忘了,和玛蒂尔德过起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于连和玛蒂尔德的爱是“思想的爱”,多变幻,更激烈,也更不稳定。到最后于连累了,消磨了雄心,他明白,他在德·瑞纳夫人身边才能更踏实。她,德·瑞纳夫人,于连生命里的第一个女人,于连的初恋,还不仅仅是初恋,她和于连有了肉体关系,从小缺少亲情的于连,还有年龄上的差距,德·瑞纳夫人成了他的女人也是他的亲人了。还有她的成熟,年龄和性爱感情上的成熟,都成了她相较于玛蒂尔德的优势。一个已婚少妇和一个少女,在同样条件下争取一个男人,少妇的胜算更大。(3675字)

2014年01月15日








作者简介


萧明斌,男,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人。性格率直,本性善良。喜爱阅读,喜爱写作。  

世居乡下,头枕汶河;自有田园,名十里坡。不讳风花雪月,江山美人;稍带儿女情长,英雄沾襟。家酿小诗,或可一阅;自烩杂文,聊博一乐。过往君子,或者不耻;来去红颜,愿遗芳泽。  

长用笔名梅边,又名清笛慕雪、乡下秋音、霄霄鸟儿。梅边,姜白石“梅边吹笛”也;非“不在梅边在柳边”者也。秋音,生之高亢声也。横笛以吹,伫秋而歌,爱之表白:一切的爱,都是对生命的爱。  

文友多以“鸟儿”相称。  

“一只疯癫的破鸟,一如既往地做着蛤蟆的梦,不屑俗世,爱美人,更爱他的大汶河。  

就是这只霄霄的鸟儿,生命不在别处,在泥土最芬芳的地方。  

就是这只霄霄的鸟儿,灵魂不在高处,在春花烂漫的时光,在清风的醉里,在佳人的梦里。”  

——友人如是说。  

“梅子,我奔跑了那么久,那么久,还没望见你,只唤了你两下,我的口就不那么渴了。”  

朋友们,读了我的诗文,也希望你们这样轻轻唤我一声哟!  

特别推荐


昨日云 || 三月的情怀/ 四月,诗人们追赶着季节写诗/ 清明,我没有眼泪
公元前 || 读书笔记 之《平凡的世界》

元年后 || 夜半钟声到客船

元年后 || 面目全非的村庄

元年后 || “诗人”

元年后 ||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国王”

元年后 || 《鲁迅全集》记

今朝霞 || 诗四首

元年后 || 苏轼尺牍里的私生活

元年后 || 海伦

公元前 || 读书笔记之 安娜·卡列尼娜

公 告

本平台简介有推发好诗文一旨。推发自己的作品外,兼推发他人好诗好文,为此列出“他山之玉”一档。即他人好诗好文,皆在本平台推发之列。我个人简介里说过,本人喜欢阅读;阅读是一种赏鉴,一种欣赏,本人有做阅读笔记的习惯。诗之古体,我不懂格律,但于艺术诗意的赏鉴上,还是略通的。因此凡是本平台推发的好诗好文,平台都竭尽拙力做出点评,甚至写出赏析文章,如果作者愿意提供个人信息,并对作者写出作者小传,向读者展示,暨建档保存。

凡推发文章,如果有打赏,打赏完全归原作者。本平台旨在建立个人爱好,于创作中互相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打赏和金钱无关,是对作品的一种承认,对作者的一种鼓励;打赏的心甘情愿,接受的受之无愧。读到了好文章,应该对作者说一声谢谢;而不是作者对读者说一声谢谢。本平台本想不开通打赏功能,免得作者读者熟人之间尴尬,但鉴于以上原因还是开通了――打赏至少代表一种正义。

“公告”特设一个专栏,以与读者作交流互动沟通用。作者小传、文章赏析等,亦发这个专栏。

本平台专栏,“公元前”是指公众号开通以前的梅边作品;“元年后”,是公众号开通即日后的梅边原创首发作品。元年,即开通公众号纪元年。其中诗歌元年前后又分“昨日云”和“今朝霞”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
《红与黑》:高尚与卑鄙
从《红与黑》的两种爱情对比中管窥人物性格及其他
十一年后重读《红与黑》
《红与黑》书评    司汤达
看完《红与黑》,才明白,有些女人遇到渣男,是命中注定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