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滋味儿
老 滋 味 儿

马立强

国庆长假快结束的时候,我们又聚在了一起。说“又”,是因为二十多天前我们刚刚聚过。那次是在桃都,回去的当天晚上,梅边就写了篇快文《金风玉露一相逢》发在自己的公众号“乡下秋音”上。用文中的话说,那次聚会是“为风流的小疾干杯!”看到文章的结尾:“我们这一帮朋友,这样一直陪着,走下去就好。”我心里突然翻腾起来,就在文后留了言:

你是我的影子,我是你的影子,隔一段时间聚在一块,就像是一个很自恋的人时不时照照镜子。

你身上有我的味儿,我身上有你的味儿,隔一段时间约在一起,惺惺相惜,意气漫卷,几十年了,嗯!还是那个老滋味儿!

就好像在另一边候着似的,没过几分钟,梅边就通过了留言,并回复道:

立强是在写诗,很美的一首诗!沉浸在我们过去未来时光的味儿里去了。好吧!愿我们的一生不见不散!

我们这帮人,我和梅边、汪培勇是中学同学,和风流是大学同学,其他几位也是意气相投,相互推介,渐渐结成了一个松散又相对固定、自由又平和包容的朋友圈。我们这个小圈子,工农士儒俱全,尊卑穷达无论,亦师亦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言软语冲,听着都顺耳朵。一旦相逢,便如“金风玉露”,天然对味儿!

对的什么味儿?高攀靖节先生的两句话就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梅边从少年起就在汶波田垄间行吟,营造出一片弥望无际的诗意十里坡。中年时方始外出打工谋生活,足迹所致,诗名也渐传渐远,被外界称誉为“大汶河畔的仓央嘉措”。我们都为梅边高兴,他本人却如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写出来存放在个人空间里与知己朋友共赏,也不求发表赚稿费。除了风流在政府机关工作,一支笔杆子打天下,常年从事与文史有关的工作,其他朋友,本职离文学就远了点,习诗作文纯是个人爱好。我们这伙人,从刻板的管理、繁重的课业、单调的工作中走出来,颐养一下身心、汲取一点能量、激发激发创作灵感,也算是精神上的疗养了。

东有泰岱,西有陶牛,南有十里坡,北有桃都城,我们聚会的次数越来越多。

这一次国庆节聚会,是二十多天前聚会散场时定下的,算是“为梅边脚伤干杯”(《金风玉露一相逢》句)。唉,转眼我们都已近花甲之年,虽然心态不老,但小病小恙陆续附体,也是自然规律。好在心里都不纠结,谈笑仍如少年。唯一见老的,是每次聚会好找一个堂皇的借口,往往是儿女结婚生孩子之类的。年轻时哪需要什么弯弯绕啊?常常是一竿子捅到底的:“梅边回家了,我们去大汶河玩玩!”“我们找德席逛陶山吧!”或者是“汪洋要来桃都,一块聚聚啊!”人老,听着是老在言语间,实则是年轻时的书生意气长皱纹了。

为了这次聚会,我特意从二百多里地的济宁赶来,时间还不到九点,风流、培勇他们早到了。风流象征性地触了一下“主题”,问了梅边一句脚伤好利索没有。其实不用问,梅边一次次从楼上雀跃着跑下来迎接我们,还不说明了一切么?很快“醉翁之意”就露了出来:这次不去大汶河,我们要带着梅边一起到培勇的老家——汪城宫村转一转。

汪城宫村南面汶河,北临泉河,西依漕河,三面环水,绿树掩映,花草飘香,古有“千柳绕村烟雨里,三河飘月水云间”之说。现在的汪城宫,村西有九龙照壁,村东有公园。村内屋舍俨然,有百年砖楼、老屋多处,是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我们在培勇的带领下,从西到东,把村里的古建、新楼叹赏了一番。到了东边,发现中心街位置不但建起了高大的石牌坊,还塑了一尊巨型毛主席雕像。公园里荷叶田田,锦鲤悠游。中心广场树着三河汇流的彩塑,正对着碧荷围绕、以巨型楼船为背景的舞台。可以想见,每逢重要节日,这里一定是歌舞升平、老幼同乐。看着公园里红薯作绿地,柿子、红枣、石榴挂满枝的景象,缕缕乡愁不禁幸福地漫溢。

培勇虽然少小离家,很多乡亲已是相见不相识,但乡音不改,一经攀谈,双手就自然紧握在一起。从村里走出去走南闯北的人很多,就是这方三河汇流的热土,刻印着他们儿时美好的记忆,牵引着他们终老不变的相思。家乡这壶老酒,老滋老味,醇香浓烈,一息即醉,一醉即痴。现在的美丽乡村,正是这些从汪城宫走出去的子孙反哺家乡的结果。在公园附近,排列着一列双手捧举的爱心石,每一块心形石头上都镌刻着捐助人的名字。意味深长的是后边的无字爱心石,它在激励着后辈子孙建功立业、回馈家乡……


汪城宫村有我要好的两个同学,一个是充当导游的汪培勇,一个是在泰安的汪洋。我注意到,捐资排行榜上没有他俩的名字——这是在我预料之中的。我们仨,高中同班,大学都学了中文专业,又不约而同爱上了写作。他俩都把最好的时光献给了教育事业,我却成了一名电力老兵。培勇的古诗、新诗都很高产,汪洋耕耘教育事业三十多年,撰写过多篇中小学教育研究的论文,早早就成了中学高级教师,近年他的散文、诗歌也陆续发表在报刊杂志上。他们不是物质上的富翁,无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扬名立万,但他们坚持不懈地用心血和文字码着一座不独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置身其间,就像放飞风筝的孩子,线在自己手里收放着,梦想在广阔的天空飞翔着,愉悦着自己,也美丽着时空。能起飞的乡愁是可以万众瞩目的,能驾驭乡愁的人感情自然是深沉的。汪培勇和汪洋应该都是这样的人,他们创造的精神财富最终会锚定在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上。利为人之食,文为心之衣。捐资排行榜现在没有、将来也许还没有他们的名字,但他们为人间世织出的一件件梦的衣裳,终究会为他们的家乡增光添彩。

我们几位,梅边最大,而他更像一个孩子。听说汪洋前天回老家了,公园管理员为他们拍了抖音,他就央着人家也为我们拍。巨石跌水,拱桥曲岸,我们几个正脚踏卵石细数游鱼,管理员指挥汪培勇举手致意,算是向在家在外的父老乡亲打了招呼,一条抖音配了音乐,瞬间就发出去了。梅边、风流和我,虽不是本村人,家却距此不远,都是汶阳田上长大的,对乡里乡亲的老滋味儿自然是心领神会。

汪培勇随后写的《五律·十月五日与诗友回老家有记》记录了这次“畅游”,也抒发了游子归乡柔肠百结的情愫:

一别少年心,再听汶水音。
沧桑街巷隐,故旧宅居寻。
龙壁添新韵,德园怀祖阴。
畅游酣兴致,归泪自盈襟。


回到安驾庄,自然是梅边做东,他早早安排妥了本村发小在镇上开的饭店。除去开车的,只有培勇可以喝点酒了。梅边不能喝酒,他就叫老板陪。老板人活,也很实诚,虽然文化水平有限,却把女儿培养成了青岛大学的中文专业研究生。说起梅边,虽然之前不知道他写诗,却是满心佩服,称梅边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说起村里的老人同辈,家长里短,我们就插不上言,只有听的份儿了。听着听着,我的喉头突然痒痒的,一股酸涩的滋味一直爬到眼角——中秋节没有回老家看看,我现在想家了。

吃过饭匆匆作别,我要趁着天色尚早,回老家转一遭去。

2023106日于惠风斋

作者简介

马立强,笔名快马,曾用笔名(网名)树的耳朵,在山东省肥城市石横发电厂工作。曾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国电》《神华能源报》《岱岳文化》《泰山文化》《泰山诗人》等刊物发表散文、诗歌作品。


舍长简介:

风流,原名冯昌红,后改为冯伟。男,汉族,1967年4月生,山东省肥城市边院镇东军寨村人。1988年7月毕业于泰安师专中文系并参加工作,1995年7月函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先任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后从事乡镇机关宣传、文秘、办公室和市纪检监察、市政协文化文史等工作。业余写点散文、诗歌等。


编辑简介:

花非花  

一个与文字为知己的女子。喜欢诗和远方,喜欢文学并热烈的追求着诗一样的人生。  

“莫言性格多乖张,只把诗词当故乡”。


本期编辑:花非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格律诗词创作研究(二十一)
敖陶孙《臞翁诗评》
几日诗草[五律,七律 词]
曹植:三河少年,风流自赏
【新体诗】:独秀
村物之诗: 三河村饸饹面私密史记(附制作过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