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求古今,融汇中西

龙源期刊网 http://m.360docs.net/doc/ca572747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af.html

探求古今,融汇中西

作者:钱念孙

来源:《安徽文学》2014年第04期

1986年3月6日凌晨,朱光潜先生走完了八十九载的人生旅程,在北京与世长辞。

一声惊雷,哲人萎逝,学界哀恸,山河同悲。

近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实可谓道路曲折,命运坎坷。中西冲突激烈、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频仍、兵灾战祸连绵,这是本世纪上半叶苦难中国的写照。下半叶改朝换代,中国从外族欺凌和内部战乱的困境中摆脱出来,但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甚嚣尘上的左倾思潮,以至灾难深重的十年浩劫,使它又长期陷入走历史弯路的巨大痛苦之中。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随着时代波涛的翻滚,多被卷入政治挟制文化的涡流里,潮涨潮落,载浮载沉:有的惨遭不幸,献出生命;有的看透世事,中道退隐;有的随波逐流,自甘沉沦;有的夤缘政治,腾达一时;只有少数真正大学者,任凭风起浪涌,壁立学术中流,取得令人仰视的成就。朱光潜的学术造诣,虽然在不同人眼里,会有寸长尺短之争,风雅异韵之辩,但排入少数“无双谱”大学者之例,或无訾议。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和文化,已有几代知识分子殚心竭虑、奉献心力;其中学贯中西、博通古今之大家,各人所举,自可参差。然说到新文化运动第一代知识分子,断不可少陈独秀、胡适、鲁迅诸人,而第二代知识分子,朱光潜则当跻身前位。朱氏幼承庭训,广涉国学经典,沉潜把玩,多能熟读成诵;后入吴汝纶创办的桐城中学,深谙桐城派古文奥诀,因做得一手好文章,致使先生们指望他接古文一线之传。青年时代,他跨洋过海,先后在香港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苦读十三载,广涉博览西方学术,于文学、美学、哲学、心理学钻研尤深。现代中国学人,出国留学者甚多,但在洋学堂里坐冷板凳之久,无有出其右者。他的英文大著《悲剧心理学》,今天仍被西方学者所称引,自可不言;但眼光挑剔的英、澳学者,对其驾驭英语能力和明快文风期许嘉赏,①或可称奇。朱氏的国学根基和西学素养,皆玉润珠圆,晶莹剔透,两者彼此照映,相映生辉,融会贯通,自成一代渊博大家。

朱氏成名较早,也来得突然。二十年代中后期,他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做学生,受挚友夏丏尊、叶圣陶之邀,为开明书店办的《一般》杂志(后改名为《中学生》)写稿,于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就远涉重洋,一封封地飞到中国青年的案头。随后结集出版的这本小书,犹如歌德当年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其反响之热烈,流传之深广,堪称民国时期出版之最。罗大冈先生当年在《一般》上读到部分篇章,就为其“广博的知识、明净高洁的文风”深深吸引,惊呼“我碰到真正的老师了”!他说:该书“给我印象那样深刻,以致决定一辈子的爱好和工作方向”。②舒芜先生至今“很宝重它,常常翻读”,认为“现在重看还觉得是上乘的散文佳作”。③

去年在英国访学,遇到几位正在读硕士的台湾女学生,听讲我来英国搜集朱光潜研究资料,她们竟异口同声,都说读过朱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听后并不诧异,因为好书如和煦的阳光,虽可能在某处某时,遭乌云遮蔽,但异地他日,自会云灿星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刘小枫 | 忆念宗白华师
中国文化生态十年备忘录·十年文化大事记·钱锺书逝世(1998)
33年前,博白近现代最有名的名人辞世……季羡林曾写文章纪念他
六点专访 | 丁耘谈《道体学引论》: “见独,而后...
朱志荣丨论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对西方美学的借鉴
费正清:徘徊在丑陋中国身边的一只聪敏的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