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钱念孙:邓石如楷书六条屏“惊现”拍卖会

2023年10月,中国嘉德在北京举行的拍卖会上,拍出一件邓石如楷书六条屏。遍查国内外各公私博物馆馆藏名录,以及《邓石如书法篆刻全集》,该件邓石如书法均无著录,可知其应为长期在私人手中秘藏而首次公开露面的“生货”。黄山书社1990年出版的《邓石如书法集》第221至223页载有“读书乐楷书屏”,其书写内容及字体与此六条屏基本一致,但无署名落款,疑为此六条屏的试写本或再写本。邓石如晚年曾告诫后人说:“我少时何尝读书,甜酸苦辣,无所不经。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往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不识字人相待,蹔能读书获益如此,汝辈可不及时自勉哉?”他精心书写翁森的《四时读书乐》,正是其尤为看重读书的心志表达。 

四时读书乐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因避嘉庆皇帝讳,以字行,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等,安徽怀宁县人。作为清中期一位开宗立派的书法篆刻大家,邓石如打破笼罩书坛千余年的“二王”帖学之主导地位,尤其是康雍乾三朝皇帝推崇的赵(孟頫)、董(其昌)秀媚之风气,以碑学的厚重雄放之新风别开生面,取得以古开新的卓越成就。清朝重臣曹文埴称其“四体书皆国朝第一”。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说:“清代书人,公推为卓然大家的,不是东阁大学士刘墉、也不是内阁学士翁方纲,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邓石如。” 

这次发现的邓石如作品,书写内容为宋末元初杰出教育家兼诗人翁森的名篇《四时读书乐》,共4首七律224字,吟咏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读书的感受和乐趣。该件作品每屏约4平尺(126cm×34cm),六屏共约24平尺,不仅在邓石如传世楷书里属于尺幅最大、书写字数最多的作品,就是在邓石如整个书法作品中也属大件重器。 

关于邓石如书法,学界向来认为其篆隶为上,真书次之,草书和行书复又次之。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国朝书品》曾以神、妙、能、逸、佳五个层次来品评清朝书家成就,其中邓氏篆书及隶书,被列为“平和简静,遒丽天成”的唯一神品;真书被列为“酝酿无迹,横直相安”妙品之第一人;草书和行书均是与数十人一起,分别被列入“逐迹穷源,思力交至”的能品,以及“楚调自歌,不谬风雅”的逸品。历来研究邓石如的论著均较少涉猎其楷书,这与其篆隶成就冠绝一时,楷书声名为其所掩密切相关,也与其楷书作品传世寥寥无几,所论缺少实物资料不无关系。这次发现的楷书六条屏,不仅体量大字数多,而且属于其成熟期的精心佳构,堪称其楷书的重要代表作。 

展玩这件六条屏,与邓石如传世的其他楷书作品基本风貌一致,既吸取汉魏碑版营养,又有自己独到的体悟和创造。如其中“归咏”“朋友”“蹉跎”“满窗”“吟罢”“昨夜”“灯尽”“素稔”“涵虚”等变体和写法,皆是消化古人法度,又凸显个性追求的好例。细加揣摩,这幅作品似还与欧阳询、李邕的楷法暗合,浑穆典雅,刚柔相济,既有排宕劲健之貌,又有潇洒活泼之趣。 

长跋藏细节

尤为可贵的是,这件作品末尾附有长跋,对邓石如署名变化、作品艺术特点、历经乱世几近散佚及其幸被收藏的经过,叙说甚为详细,极具史料价值。题跋者姚近韩,字若退,号良庵,钱塘人,道光庚子(1840年)进士,由内阁中书历官至河南粮储盐法道。其所题长跋信息量较大,起码有四个要点值得关注: 

其一,乾隆六十年(1795年)高宗弘历下诏,立第十五子爱新觉罗·颙琰为皇太子,并于次年即嘉庆元年(1796年)禅位于太子。由于中国古代有严格的避讳文化规制,邓石如从此不再用原名邓琰,而改以字行。他的书法作品,但凡署名“邓琰”者,皆为其52岁(即乾隆六十年)以前所书;而署名邓石如者,则多为嘉庆年间所作。此幅“署款已裁去,印章仍顽伯初名(即邓琰),其为乾隆间书可知”。而细察其所保留的“邓琰”“石如”两方印章,“琰”字有用红色印泥有意遮蔽部分的痕迹,乃是在文化控制较严的清朝为免麻烦而避讳之举。 

其二,姚近韩评价邓石如书艺成就:“精篆隶,工刓刻,作楷亦从汉碑探源,遒劲静默,古趣盎然。”此虽寥寥数语,但语语恰当,精准到位,可知姚氏乃深知书法者也。而观其所书题跋,整幅小楷明显透露出钟繇《宣示表》和王羲之《黄庭经》笔意,俊丽秀雅,神采飞动,通篇气脉流贯,浑然一体,虽点划严谨,无一笔苟作,却间架开阔,富有变化,寓轻松飘逸于守正工整之中。 

其三,作为主管河南粮储、水利和盐业的官员,姚氏于咸丰辛亥(1851年)巡河治水(宣房)时,在刘家口商虞行馆首次见到此六条屏,此时离邓石如逝世仅40余年。“越二年,粤贼由归德西走,所过焚掠。是冬予复因巡河莅彼,则仅存厅事,三楹壁悬如故。急向主人索归。”这是说两年后太平天国军队打到此处,所过焚烧抢掠,姚氏这年冬季因巡河重来旧地,商虞行馆在焚掠中已仅存厅堂,邓石如六条屏也只有“三楹壁悬如故”,因而急向主人问询,索要而归。又过两年多,即丙辰(1856年)二月,“土匪肆劫,并毁厅屋”,整个商虞行馆荡然无存,其中悬挂的书画自是无从寻觅。因此姚氏庆幸自己事先将此作“索归”,觉得“此幅之得,为灵光殿者,似有数存焉”! 

其四,姚近韩感慨早年治理黄河水患时,许多缺少名款的文物,甚至“不及尘封蛛网,几与尘灰同尽”。而那些以所谓“戴牛赵马(戴嵩的牛、赵孟頫的马),晋帖宋函(晋代法帖、宋代善本)”等仿品(“赝鼎”)进贡者,多装饰华美,以珍贵文物视之,尤为让人慨叹!因此,他将邓石如楷书六条屏重新装裱后,特地记下得此宝物的过程及感喟。最后落款为“方比玉庵居士姚近韩识于任城太白楼西”,可知姚氏除字若退,号良庵外,还自称“方比玉庵居士”,其钤印“良玉比君子”,也正与其自号吻合。而另一方印文“祖孙内翰”,说明姚家从祖父到孙子,已经累代高中进士而进入翰林,颇有几分以家族自豪的意味。值得一提的是,其落款所说地点“任城太白楼”,即在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的古运河北岸,今天仍是济宁著名文化旅游景点。 

作为在清朝即被誉为“四体皆精,国朝第一”的书家,邓石如作品在当时就被视若拱璧,难以寻觅。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赵之谦集》,第2册刊载一封赵之谦致陈宝善的信札,其中写道:“石庵单款对,都中猝觅不得。即双款者,亦极难遇,否则皆赝鼎。完白则百无一真,且其价值骇人听闻。伪者,弟皆不肯买;真者,亦无力得之。”这里所言“石庵”为刘墉,“完白”为邓石如,两人皆为乾嘉时期书坛的台柱式人物。作为清末书画大家,赵之谦(1829-1884)与他们相隔不过数十年,但当时刘墉和邓石如的书法已经赝品风行,以至赵之谦感叹市场流行的邓石如作品“百无一真”,而真者“其价值骇人听闻”,由此可见此次惊现嘉德拍卖的邓石如楷书六条屏之珍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之谦与清代的篆隶书(附赵之谦书画)
赵孟頫楷书《仇锷墓志铭》高清书法名家字帖,传世碑帖,练字秘籍
很多学习赵之谦书法的人都能在比赛中胜出。网友:只学到了皮毛
学习赵孟頫的楷书该从哪本字帖入手?
宋人楷书,写得大胆
清代著名魏碑书法大师赵之谦,篆隶楷行皆精,独创魏碑行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