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界限,才能真正拉近与孩子心的距离

百度上有新闻说现在有家长辅导孩子写作业写到心梗,这梗,我想表面上是孩子的作业带给你的,本质上,其实还是家长自己给自己带来的。

因为孩子的作业,父母在咆哮?

咆哮啥呢?

是孩子的作业,你着啥急呢?

着急有用吗?

你咆哮的时候,你有没有考虑过自己孩子的感受呢?

有人说,等你有了孩子的时候,等你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你试试,看你咆哮不咆哮!

咆哮?

如果咆哮有用的话,如果嚎叫能解决问题的话,驴早就统治了世界 :-)

我知道带孩子是很辛苦,辅导孩子写作业是很疲惫,可是,亲爱的你,为什么不换位思考一下,当初你有没有经过孩子的同意就把他带到了这个世界上来了呢?既然当初选择生了孩子,难道生了之后的责任就只是对孩子咆哮吗?

向孩子咆哮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您的榜样示范恰恰让孩子也学会了面对问题同样就可以用吼来解决问题呢?辅导作业的时候,你是不是“越界”了呢?所有咆哮的背后涉及到的其实都是个人情绪管理和个人界限管理的问题。

全家上阵辅导孩子写作业?

那请问孩子需要做什么呢?

孩子是默默配合你们辅导作业时的无声机器呢?

还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呢?

请问作业的主体是谁?是家长还是孩子?如果家长天天这么替孩子焦虑的话,孩子他自己需要做什么呢?你的焦虑让孩子来承担,孩子不无辜么?

近八成中国家长每天陪孩子写作业,压力堪比买房供房?

那剩下的两成中国家长每天不陪孩子写作业的又怎样了呢?

难道孩子就自己写不了作业,上不了学,读不了书了吗?

这里其实还是一个家长和学生之间的界限问题。

界限管理,意味着彼此双方各自管理好自己的责任田,各自学会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责任和行为后果。

为辅导孩子作业这冰山一角而心梗的冰山之下,更是家长焦虑、内心不淡定的外显行为反馈,只可惜孩子和孩子的作业还给背了黑锅呢。

如果我们专业的老师面对这么多孩子,面对这么多作业的问题,天天这么不淡定、不注意方式方法的话,估计老师也天天心梗进医院了。

当然,老师也有很多心梗进医院的,但不一定是辅导作业给焦虑的,而是长期的起早贪黑、日复一日地劳累成疾的。所以,中国为什么只有老师和学生有寒暑假呢?

因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和教学的主导——老师,彼此双方在日复一日的学和教了一学期之后,都迫切需要时间来休息和调整,也迫切需要撸撸各自的界限来承担。

谈起自己小时候受教育的过程时,80后的我们共同的感慨是:我们读书那会父母没怎么管,我们不是照样考了大学,找了工作,怎么到了我们现在的孩子咋那么苦和累了呢?

80年代的我们上学时,父母确实也没有特别多的时间来指导、干涉我们的学习,印象里父母也没有流露出那么多焦虑表现和各种担忧与教育孩子方面的困扰。一方面那时候的物质条件没有那么的宽裕,父母忙着工作挣钱养家求生存;另一方面那时候的孩子也多,父母管不过来,有的都是大的带小的,小的捡大的旧衣服穿、二手书包用,父母的精力没有全部集中在某个孩子身上,整个社会读书氛围也没有那么地浮躁和焦虑,读书,靠个人自己。

回想我读书时,父母几乎没有操心过我学习上的事儿。

印象里最深的是妈妈常说的那句:“读不读书,都是你自己的事,我和你爸只负责不让你冻着饿着。只要你想读,你能读,咱家就是砸锅卖铁也让你读。

以前不懂父母话里有话的深层次理论,只理解了读书是我自己的事儿;现在才深刻理解了父母话里的言外之意,其实父母澄清的就是界限问题,他们明确地表达出了为人子女、父母各自的责任和界限。

你把你的事儿做好,我把我的事儿做好,多和谐!

即使做不好,各自也是要承担各自的责任和后果的,这就是父母以前的教育理念。但同时父母还给了明确有力地精神支持——“只要你想读,你能读,砸锅卖铁也让你读。”恰当的物质体现和充分的精神滋养,这是我在学习了黄志猛教授创建的远见家庭教育协会幸福双翼的家庭教育课之后才懂得并体会到的父母教育的智慧和内涵。

教育的契机,并不全在学校。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处处都有,关键在于你是否用心。

印象深的第二件事儿是放寒假的前一天学校要交资料费,90年代20多块钱应该还算不少呢,当时我很忐忑地去找我爸爸说要交资料费的事,那时的他正忙着跟别人谈话做生意,只问了我一句,多少钱?在我回答了之后,他立马把资料费给了我,还补充了一句“少不少呀?”我说不少,然后我把我的期末成绩单拿给他看,他还不看,说我相信你。那一瞬间,我觉得他特别信任我,而我心里想着的是我决不能辜负他的这番信任。

之后的读书,一如既往地一直都是我自己的事,父母从未过多干涉和所谓指导过。

曾经湖北的学生读书是出了名的苦和“疯狂”。

97年-99年那会儿上初中时,每天早上5点多就开始早自习。我们累,老师们也累。

大冷天的天还没亮就爬起来打着手电筒或者抹着黑去学校晨读一个小时,一路上怕黑然后哼着歌去的教室,班主任早早就站在教室门口抓迟到的学生。

那时候的读书,全靠强大的意志力在支撑。

初中那会我们大部分同学都是住校的,吃的都是学校烧煤炭用大锅炉蒸出来的黄豆、干豆角饭,那时候的我还常常羡慕他们在学校每天都能准点开饭不用回家做饭呢。初中那会我走读,因为我家就住学校旁边,打个铃都能听得见。放学回家后有见爸妈忙,那我也是要做饭的。有时候赶不上饭就匆忙去学校上晚自习了,晚修后饥肠辘辘回到家都已经9点多了。记忆里几乎每次晚自习回家,电饭锅里都热有可口的饭菜。家里知道我下晚自习后都会饿,妈妈特意给我留的宵夜,每次留得刚刚好,全吃完,内心总有很大的满足感,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夜下了晚自习回家后,看到特意给我留的冒着气儿的饭菜,内心就有很幸福的感觉。

在学习方面,我从未与父母红过脸。

还记得有一次晚修回家看到父母两坐在房间看电视,爸爸看到我笑着说:“来,过来看这个电视啊,很好看呢。我当时很纳闷地责怪他们怎么一点学习压力都不给我,“你看别人家的家长都是不让孩子看电视,你们倒好,还诱惑我看电视,真是奇怪!”对于父母电视的诱惑,我直接表达了我的不满。

当时的感受,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到现在还记得非常清楚。那时候的我自己知道不能看,因为一看电视剧就会上瘾,会耽误写作业,影响第二天的上课质量,老师批评,自己心里也会难受。

回头看,这其实还是父母无形中给予了我界限管理这一课。

所谓界限,就是边界要限制好,管理好。这一边,是你要干的,你自己做好;那一边,是我父母要做的,我自己也做好,互不干涉,互不干扰。需要我帮忙,你提出来,我们再互相协商配合,互相合作。

作业是自己的事,你看电视也好,不看也罢,所有的后果和结果自己承担;父母该干嘛干嘛,不像现在有的孩子告诉我,每次放学回家,父母为了孩子能安心学习,特意牺牲自己看电视的时间,把家里所有的网断掉,一到周末回家,父母特意创造了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把家里电视关掉,父母大气也不敢出一个,更别提大声说话了,静悄悄的。在房间里学习的他,觉得安静地特别可怕,特别不自在。

我的父母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榜样示范和无形中界限管理的智慧,以前的我一直也不懂。直到我做了7年的班主任,当了10年的教师,接触了千千万万的父母和形形色色的家庭后,我才发现,原来那是父母教育的智慧!教育不留痕迹,润物细无声,自然的艺术,也许父母那时候也不懂这些理论,不过他们就是这么与我相处的,正因为这些自然的相处习惯和回应模式,我更加明白了我当时作为一名学生的界限和责任

作为从孩子中成长过来的老师,反思自己,我算不上成功人士,但至少从小到大的读书,再到上大学选专业和工作后的职业定位,我都是非常清晰的,因为父母一直开启了我读书时自我体验成长的模式我很庆幸一直是在从事自己热爱的教育行业,做一名普通并快乐的人民教师,虽然很辛苦,很平凡,也挣不了什么钱,但想想人生在世,能真正做着自己热爱的行业又是何等的幸运呢?当你热爱的时候,一定会有精神上的愉悦感和源源不断的灵感出现,这种精神上的获得,何尝不是当年父母在合理的界限下,给了我充分的自主权、选择权后放心、放手、放养后的馈赠呢?

若干年后再回想起来,反而更加感激父母当年的界限管理。

现在的独生子女多,全家几代人的焦点和关注点全都在孩子身上,从娃娃落地开始,各种益智玩具、早教亲子课程,适度当然是可取的,多了,孩子累,父母跟着也累。孩子大了上学了之后,除了学校的正常作业之外,还有各种课外培优班、作业辅导班、兴趣提升班,青少年成长训练营等,为什么这些培训机构和成长训练营的价格如此不菲却又有如此巨大的市场呢?

除了孩子自身自发要求成长之外,有些父母就是过度替代性成长和转移了自己和孩子各自的界限和责任。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来说,所谓最好的亲子关系课程,其实就是多抱抱他,多陪孩子吃几顿饭,多跟孩子走走心聊聊天,待到父母该退出的时候大胆、得体地退出、大胆地放手而已。

返璞归真,大道至简,给孩子自主体验成长模式本身就是教育该有的模样,而现在的教育何须要绕这么大的一个大弯子呢?

教育的根在哪儿?

在家。

家的主体是谁?家又需要有什么,做什么?在这篇文章里先暂且不谈。

当父母把自己的界限和责任都做到位之后,其实孩子也就不一样了。孩子作业没有做,或者在众多孩子的比较中,没有做到如你所愿的满意程度,你便开始担心孩子第二天在班里的作业评比中受内伤,生怕其他暂时优秀的孩子打击了您孩子的自信心,然后在孩子回来的作业中,拼命的想帮孩子做到完美,忘了父母、孩子的界限所在,其实这一切都是我们家长应该自己去反思和成长的。可能有的家长难免会责怪社会教育的大环境,责怪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太难,然后又责怪学校不该有的各种评比,责怪老师不该在微信群里晒相比之下其他孩子优秀的作业或作品,因为在老师表扬某个同学的那一瞬间,有的家长就开始不淡定了,内心开始焦虑自己的孩子了,生怕自己家的孩子输在了每一个所谓的起跑线上,因为焦虑难受情绪总要有个出口,要么责骂自己孩子,全家上阵或轮流、分配时间加倍辅导孩子,要么反过来责怪其它外在的因素让自己产生了这些种种不淡定的心理和行为。

哲学里强调,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永远都是根据内因变化而变化。不管外在环境如何变化,其实父母的心境和格局,才真正地决定了孩子的心境和格局。

只有家的主体——父母淡定了,不焦虑了,不好所谓的“面子工程”而是专注于孩子内在自我成长确实所需要提升的根本品质和家的养分时,孩子长远的、真实的教育效果才能真正地以不变应万变。

总之,父母做好自己该做的,管理好自己该管理的“界限”。

知界限,才能真正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晚上和孩子吵完架,家长比孩子更脆弱
一小学“叫停”作业家长签字 | 育儿套路深,家长莫当真
母亲回乡后
自律的孩子,不是家长“管”出来的,而是“尊重”出来的,家长你应该要懂!
为什么现在很多老师做着家长该做的事,而家长却干着老师该干的活?!(父母、老师的界限在哪里) | 特别...
您知道学习是有界限的吗?怎样划清学习界限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