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针灸临证精要3

当代浙江针灸名家临证精要(三)

方剑乔 培医 4天前

图片



当代浙江针灸名家临证精要(三)



浙江的针灸事业长盛不衰,浙江的针灸医家也可谓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们曾对楼百层、高镇五等10位名家的临证精要进行了总结,本文继续在参考部分他人总结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整理总结陈同丰、王正、马士林、王樟连、方剑乔5位当代浙江省针灸名家的临证经验之精要。


01

陈同丰临证精要


1.1潜心解剖,始创鼓乳:陈教授观察到内脏器官的耳穴都分布在耳甲腔、耳甲艇和三角窝中,这些地方正好是迷走神经耳支的分布区域。因此设想针刺耳廓上的耳穴,不如直接针刺由颞骨鼓乳裂穿出的迷走神经耳支本干为好,于是创用了耳根后处新发现的穴位,命名为“鼓乳穴”。鼓乳穴位于耳根后下部耳垂的后上方,在乳突前缘与耳甲隆起间的凹陷处,又称为耳根后穴。针刺方向:在耳垂后上方,于乳突前缘与耳甲隆起间凹陷中刺入,沿外耳道后壁下部针入8分~1.5寸许,深达颞骨的鼓乳裂处,该处有迷走神经的耳支穿出。鼓乳穴具有调整人体植物性神经机能和位听觉机能,在针刺麻醉方面也具有镇痛,调整内脏的牵拉反应肌肉紧张的功能,对攻克“针麻三关”有一定的作用。


1.2经络感传,勇探真谛:在解剖学上的研究观察,陈教授认为,只有中枢神经的脊髓胶状质,就是R0—lando氏胶状质才具有经络感传现象的特殊分布和形念机能。脊髓胶状质细胞的树突接受胶状质细胞自身上下纵横的联系,每个胶状细胞上下联络范围共5~6个节段,如此自身间反复上下纵横联系,可作为躯干四肢和头面部经络感传的形态学基础。使体表能反映有自头面部经躯干直至下肢足部联成一线的经络路线。脊髓胶状质细胞除自身间的联系外,它的传入胶状质纤维有主要二种初级感觉神经元的侧支,一种是粗传入纤维的侧支,另一种为细传入纤维的侧支。针灸刺于穴下肌层中产生的针感,其传入神经冲动经粗、


细不同型纤维的侧支进人脊髓胶状质,藉胶状质细胞自身上下反复多突触纵行的联系,再经与经络机能相应的后角固有核,以及三叉神经脊束核,经脑丘上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于是才引起体表的经络感传现象。


02

王正临临证精要


2.1潜心耳穴,重视诊断:王氏临证时只要找到穴区,用电测法探准穴点,结合望、摸、触、压综合分析,去伪存真,可对100多种病症作出定位定性,或早期诊断,或既往病史诊断,或鉴别诊所。在临床反复突践后,总结出了耳穴望、摸、触、测的诊断方法,针、夹、贴、灸的操针技艺,四时寒暑对耳穴珍治的影响,穴药结合治疗疑难杂病;出版《中国耳穴诊治学》和《耳穴辨治纲要》两本专著,确定辨病辨证、组方精要、取穴准确、手法恰当、医患合作为提高耳穴疗效的五大要素。


2.2重视穴性,遣穴配伍:王氏潜心对耳穴性能的探索和研究。临床实践表明,耳穴穴位性能各有偏异。如肾、耳背肾穴偏于补;肝、肝阳穴偏于泻;感冒点、扁桃体穴偏于表;艇中、内生殖器穴偏于里;耳尖、对屏尖穴偏于凉;皮质下等穴偏于温等等。同时,各个穴位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穴位通过配伍,其性能随之变化,产生促进、协调、增强或抑制作用。


以神门穴为例,耳穴神门具有镇静安神作用。若与交感穴相配,则可出现“同类相从”,“相辅相成”,增强止痛、止咳平喘作用。若与健脾化湿、益气升阳的脾穴同用,则会抑制脾运功能,对于脾虚湿盛而腹胀腹泻者大为不利。所以神门不可用在面神经麻痹、重症肌无力及痰多的咳喘等患者,而对处于兴奋状念的眼(面)肌痉孪,各种抽搐(除血虚者以外)又当非用不可!


03

马士林临证精要


3.1秉承名医,自成体系:马氏师承名医朱复林,掌握独特的进针法、运气针法及一步到位的烧山火、透天凉复式补泻手法。具体来说,大幅度正反两方向捻转,简化提插程序(天、人、地,地、人、天)综合为一体达一步到位(指九阳数六阴数),秉承杨继洲之衣钵,对运气针法进行了持针指式的改进,丰富了运气针法的内涵,形成上下前后传导的独特风格。


在近半世纪的针灸临床工作中,马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针灸学术理论,擅长应用针、灸、药、理、贴综合疗法,尤其在针灸取穴和手法操作上有较深的造诣。


马氏在为病人治病时,主张取穴少而精,穴位定位准确,操作时除采用传统进针法,切指力量均匀外,还采用蜻蜒点水的虚拟动作,似触非触患者体表皮肤,刺手拇食二指夹持针柄,中指贴着针身,然后将针尖轻轻接触皮肤,当针身保持垂直后,运用手指腕臂肘之力快速将针压进穴位的一定深度。


3.2重视灸法,辨证运用:马氏在临床上也十分重视艾灸的运用,在治疗疾病时往往是针灸并用。他认为影响灸法补泻的因素有腧穴特性、药物选择、机体的功能状态、施灸方法四个方面。灸法既能温补,又能泻实,“灸无泻法”是不成立的。灸法作用机理均与其温热刺激有关,并且施用药物对补泻也有影响。


在临床应用中,某些隔药物灸更能体现扶助正气的补法,各种药物的敷灸也可以达到驱除邪气的目的。临床运用灸法,应遵循辨证施灸的原则,灵活应用,方能获得预期的目的。


04

王樟连临证精要


4.1察脉诊治,针药并用:王氏临床上强调“凡将用针,必先察脉”,临证首先必须按脉观舌,细心审查,再行辨证分析,而后下针施灸。通过多年的研究,系统总结了《内经》的经络诊察体系,并经长期临床观察,运用问、审、切、循、按,络脉颜色的改变等进行辨证施治,扩展了针灸临床脉诊范围,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脉诊体系。王老精于针灸,工于汤药,善于针药并用。根据病情需要,以针灸、拔火罐为主要治疗手段,兼用汤药,丸散膏剂等多种治疗方法,主张“理宜精,法宜巧”,剌罐结合,针药并用,辨证精当,疗效卓著。无论补泻,均推崇呼吸与迎随二法,多用“苍龟探穴、子午捣臼”等手法,不效者针药并施。


4.2善用穴注,精于补泻:王老首创穴位注射补泻理论,将穴位注射的疗效分为穴位的治疗效应、注入药物在吸收过程中的物理刺激效应和药物治疗效应等三方面作用,三者进行整合以后使总体疗效得以大幅提升。急性期多用泻法,缓解期多用补法。


4.3宣通气血,俞募拔罐:王氏主张,治疗内脏疾患,除了针药并用外,宜选用背俞穴和募穴为主进行拔罐,如肺病咳嗽,可选用背部大杼、肺俞、厥阴俞和中府穴等进行拔罐,以外治内,以宣通内脏气血增强内脏机能。如是肢体痹痛,可选用循经或病变局部拔罐,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虚证拔罐时间宜短、宜轻,出现红色印迹即可。实证拔罐宜长、宜重,出现紫暗色或紫黑色瘀斑为宜,病情重者可用三棱针刺络拔罐。


05

方剑乔临证精要


5.1电针镇痛,推崇新法:方教授在20多年的临床中,精心研究使用电针提高镇痛效应和扩大治疗疼痛的适应症。经过临床对上千例肩周炎、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头痛等的治疗,建立电针镇痛的最佳刺激参数为:波形为连续波,频率是高频100Hz刺激10分钟左右后转为低频2Hz,刺激时间一般应为30分钟,对急性疼痛刺激时间可延长至60分钟,强度以局部肌肉有明显收缩为度,但切忌过大。在国内首创经皮电刺激穴位电刺激疗法治疗各类痛症。经过近十年的临床研究,发现经皮穴位电刺激不但有效快速地缓解疼痛,同时也能改善局部关节之粘连。


5.2浅刺丛针,面痛得除:浅刺丛针法,又称浅刺多穴法,其法源自于《灵枢·官针篇》中的毛刺、直刺、半刺、浮刺、扬刺等法,主要适于治疗病邪在表或病位较浅的经络病。方教授在诊治如面痛(三叉神经痛)时常用此法。他认为面痛乃风热之邪侵袭面部经络,病位较浅,然一般患者为老年人或长期患病,脏腑皆可虚,故虽局部症状较剧,但辨其病机属本虚标实之证,故采用浅刺丛针法治疗,取其既可宣散患部之邪,又可不伤正气,临床上各种证型的三叉神经痛,效如桴鼓。同时创立在局部采用浅刺丛针法,结合长留针及远道膾穴的电针刺激治疗面痛的针灸方法。


5.3针药并施,骨痹可治:方教授指出,目前对于骨痺的诊断尚有不足,临证时不能只拘泥于现有的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提出的标准,此标准对早期不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容易漏诊,而中医针灸对早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却有佳效,故对于临床上出现的四肢关节肿痛病程1周,晨僵时间15分钟的患者,应作疑似病例及早诊治,方可发挥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方教授在临床上则将针灸与中药两法结合,针对不同证型及不同病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审证求因、灵活施治,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认为针灸与中药结合治疗,可扬长避短、协同增效。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其不仅能有效地镇痛,同时有较好的抗炎作用,能明显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免疫功能。




▶ 注:本文摘自浙江中医杂志2012年2月第47卷第2期,作者:方剑乔、马睿杰、王樟连等,由培医教育整理,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刺灸》(全本)
耳穴实战应用技巧分享
予非“神针”是予“神”针——吴善斋针灸落英掇拾
程莘农院士针灸临床三要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一回)
针灸就是哪痛扎哪里吗,干针是针灸的未来吗?让我们说说经络辨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