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胡思乱想 | 我六周岁啦!

公众号头像的原图/摄于2016.03.15

胡思乱想 No.8:我六周岁啦!

2015年10月1日,“无益之事遣有涯之生”公众号上线,并发布第一篇推送(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2021年10月1日,“无益之事遣有涯之生”共推送200次,原创内容149篇,关注人数652人。

六年的时间,感谢各位的厚爱与陪伴,也想借“六周年”的时间点,梳理这六年写作心路,重新整理行囊,继续上路。

缘起

我是2014年起,开始每周定期在豆瓣上写文章,记录自己状态、想法与生活。直到2015年,被某个现实朋友发现,然后给我发信息“我在翻你写的那些东西,挺有趣的。”当时一惊,就像埋藏的秘密被人发现。
后来她给了我这样的评论“在这种有一定隐蔽性但是毕竟还是公开的平台上写东西,本来就是种挺微妙的心态”
2015年的1月,我在福州参加课题组的临床动物实验,实验间隙,收到朋友的微信,是她创办的个人公众号的第一篇推送。
有将近一年的豆瓣日记写作经历,在加上朋友的鼓励,我也萌生了创办个人公众号的想法。
半年的时间过去了,想法终究没有付之行动,个人公众号迟迟没有落地,始终缺少一个契机。
后来那个契机出现,我在2015年下半年担任学院新生助理班主任。在和这群新生交流的过程中,我想创建一个公众号,记录他们大学的生活状态,方便我发送通知以及组织活动。
于是这个公众号上线了,那时候自己在读季羡林老师的《牛棚杂忆》,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我想起来古人这两句话,我何不找点“无益之事”来干干呢?世上无益之事多得很。

季先生便在门房——这个看守门户,收发报纸的位置上——开始翻译《罗摩衍那》。将古梵文翻译成押韵且字数基本相同的诗。

若没有季先生的无益之事,便又少了经典之作
我选择晦涩拗口的“以无益之事遣有涯之生”来命名公众号,也包含着了类似的想法——“不能做啥事,都强调这件事情有无好处”,既对新生的期待,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这批新生也已经本科毕业,在各自所选择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我不奢求他们还关注这个公众号。
但我想说的是,这个公众号最初确实为他们所建。

札记系列
其实这个公众号后来也挺失败的。在创办的最初两个月,推送几次班级活动,便也没有了下文,成了订阅号列表中沉底的存在,这也让我体会到公众号的日常运营和维护的困难。
后来,随着学生对于交大的熟悉以及其它各种原因,这个公众号便不再担任最初上线时的各种功能。从班级公共活动事务中抽离,成了我个人微信公众号。
大三的时候,开始疯狂地看各种与专业学习无关的书,也是那时候,开始在微信公众号上更新自己的读书笔记,命名其为“札记”系列。
坦然地说,不除外当时“我有在看书”这种炫耀的心态作祟。
2016年的下半年,写了14篇读书笔记,2017年整年,写了17篇读书笔记,2018年,写了6篇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更新频率的降低,从某个角度反映自己阅读的减少,尤其是2018年,那一年太难过。
但是2018年的年度总结记忆碎片|2018年尾巴的碎碎念,却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即便如今再看,仍感动。
本身自己对公众号的关注人数,没有要求,抱着随缘关注的态度。直到2019年开始写“实习医生倒计时”系列,开始发生变化。
 
医生日记系列

写实习的所见所闻所感,我知道自己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
但自己也就这样写了。
最初还计划的很好:实习一年,五十二周,以倒计时的方式去记录。结果谁曾想,2020年初的疫情,听了三个月的实习,最终也还是没有写满52篇。
一年的实习日记系列(实习医生倒计时系列),关注的人数翻了三倍,这是除了这四十三篇推送,意料之外的收获。也是读者对自己创作的认可。
于是在轮转的半年,继续写了半年的轮转医生日记系列(轮转医生日记系列),二十七篇推送。再到现如今,继续创作的住院医师日记系列。
我先说说这“医生日记系列”给我带来的变化。
“日记系列”其实都是自己在临床上见到的、听到的、经历的,以及延伸而来反思的、思考的、讨论的,通过写作的方式,将这些东西沉淀、固化,形成文字。
这锻炼了我的叙事写作的能力,也锻炼了我观察细节的能力,也强化了想象的能力,后来我得知有个专业名词,叫做“叙事医学”。我在不知道这个概念的情况,做着类似同样的事情。
写作是件快乐的事情,但也是件孤独的事情,是件不自由的事情。我记得,在写《跨年》(实习医生倒计时  |  No.20  跨年)那篇文章的时候,李老师打电话和我讨论患者隐私的注意事项。
随着身份的变化,从实习,到轮转,再到住院,写作的顾虑和担忧也越来越大。有的东西不能写,因为知道自己还无法驾驭相关的主题,强行写作讨论,会让读者产生误解,产生不好的影响。
写作也慢慢进入了困境。
 
六周年的碎碎念

我脑子转得慢,是一个不擅长说话的人,在各种场合中,我往往都是那个倾听者。相对而言,我更喜欢写作,只要文字没有被发表,就始终有机会修改。也正是如此,我会花时间写些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是我对自己的认知。
看完一部剧、一本书、一部电影,听一首歌……情到深处,有共鸣,总会想着表达与分享。但又害怕这种表达被认识我的人误解,而产生非议。
这是塑造人设,可自己又崇尚真实,于是这种矛盾的心态在心中纠缠。
我回想起最初那位朋友的评论,“在这种有一定隐蔽性但是毕竟还是公开的平台上写东西,本来就是种挺微妙的心态”。
也正是这种“拧巴”的状态,很多的想法与思考被搁置,然后遗忘。虽然定期更新文章,但是自己清楚写作状态的死板与机械。
当自己翻开书,却发现读书并不快乐;坐在电脑前,却发现静心写作变得很困难,我感到很强烈的危机感。
我也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但这些确实在我身上出现,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做,但是却没有动力去做。
于是懊悔、谴责,但却没有改观。
我想找一个答案,或者是一个解决方案,摆脱现如今的困境。
真正的自由,是从不自由中来。
这是第六年,此刻我给自己找的答案。

如是说:本来想借着公众号创办六周年,梳理这六年的故事,但其实写到最后却是自己的困境:看到了“超我”的高度,却不愿意承认“本我”,甚至想割离“本我”,这本就不可能。所以还是要承认自己其实就是那个懒散、拖延、真实的普通人。但是仍想向着“超我”努力,找到的答案便是“真正的自由,是从不自由中来”,但是如何从不自由中,找到真正的大自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能走到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写日记的态度变化20191216给未来的自己
人为什么会拖延?
快速成长,我不过是做好了一件事
11月复盘:感谢自己做了这3件事
宁可把微信卸载,也要留着它
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