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教学|真题解析•李王辉•一题一研|2022年全国乙卷高考历史选择题27题研究心得

 一题一研
2023.2.22
4.(2022年全国乙卷27)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1.【教材原文】单元导读: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中国古代的工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君主专制统治与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最终使中国在现代化的世界大潮中落伍。
教材正文:明清时期,除了南北两京等传统大都会外,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这些市镇出现于商业、手工业发达的地方,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这些市镇的商品生产推动了商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区域性市场网络的形成。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必修II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第23
教材正文: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聚集了众多商贾、牙行,发展成工商业市镇。仅江南苏、松、杭、嘉、湖五府地区,明中后期便兴起了30 多个市镇,到清代前期增加到204个。
——必修II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第26
教材链接分析:单元导读中明确提及中国古代的工商业是作为农耕经经济的补充,始终服务与农耕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农耕经济高度繁荣。25课第23页教材第二、三段提及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兴起,江南地区尤为最盛,呈现了工商业经济的繁荣景象。这才能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园林兴建的提供物质基础。6课第26页教材正文第四段提及:江南等地区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聚集了众多商贾、牙行,发展成工商业市镇。材料主旨中“明后期”“江南”“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正是工商业市镇经济发展的结果,且“好名喜夸”符合商人好名浮夸之风,“俗气扑人”体现了工商业市民阶层世俗化的价值取向。
2.【试题分析】
考点分析:本题考察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明后期江南地区兴建园林为情境。
题目形式:以文字材料形式呈现,涉及明后期,历史情境或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
能力要求: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提取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知识迁移)的能力,概念辨析能力、教材熟悉掌握的能力等。
学科素养:材料通过明代江南流行兴建园林的相关知识,考察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考察学生时空观念。兴建园林是明后期江南地区的一种社会现象和风气,也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反映,物质生活的基础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考察学唯物史观的素养能力。材料中的历史现象,要求学生能够从历史现象中寻找反映历史事物的本质解释,客观评判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考察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能力。中国古代因特殊的国情,农耕经济长期占据主体地位,但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农耕经济创造出璀璨的农耕文明,材料中明代江南地区兴建园林也正是对农耕经济文明窥视的一角,能够领略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在特定时代下的伟大魅力和持续发展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中优秀内容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题目解析:
A项,题干中仅是明后期士人“称”,是士人对明后期,江南地区建园林风气的评价,并不能代表士大夫群体传统观念的颠覆,且“颠覆”一词过于夸大化,与史实不符。士大夫是对中国古代官吏和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读书人(士人),他们的传统观念仍然是“学而优则仕”。A项错误。
B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世俗化的审美趣味显现,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初现”一词描述不符合史实。审美趣味: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和事物以及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所作的直接的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和所取的审美态度。题干中有所体现,但整个选项史实错误,B项错误。
C项,依据所学知识,明清时期是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时期,也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顶峰时期,社会结构仍然是士农工商,依据唯物史观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及所学知识,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是在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项史实错误。
D项,题干中“明后期”、“江南”、“好名喜夸”“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俗气扑人”等主干信息联结起来,都指向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镇经济繁荣在社会生活风俗领域的反映,这种现象和风气的出现也正是建立在工商业经济发达的物质基础之上。且“好名喜夸”符合商人好名浮夸之风,“俗气扑人”体现了工商业市民阶层世俗化的价值取向。D项正确。
备考启示: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学习中,一定要牢牢抓住“小农经济”这一核心要素发展,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水利灌溉设施、传统科技的发展、土地制度、农业及商业政策、手工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资本主义的萌芽等多元视角为农耕经济的发展而服务。
基础知识梳理:
农耕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租佃,双季水稻,高产作物,灌溉工具,农业著作等)
手工业;(私营取代官营,棉布,焦炭冶铁,彩瓷等)
商业;(白银,农产品商品化,工商业市镇,会馆商帮等)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机工出力,机户出资,计日受值/计工受值,雇佣关系)
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明初耕地8.5亿亩,清10亿亩;明初在籍6600余万,明末近2亿,清道光4.1亿)
1720-1820,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
19世纪初,世界1050万人口以上城市,中国拥有6个。
明中后期到清前期,世界白银产量一半流入中国。
中国是世界当时经济和贸易中心地之一。
明清综合国力较历代王朝明显提高,世界范围内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



德育分享|主题班会·李王辉|期末总结:“年后再说”与拖延症

历史教学·精品推荐|中外纲要(下)·李王辉|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青年情感|学生作品·张洋浩|以历史为灯,照漫漫前路——读《全球通史》

德育分享|班主任期末工作总结·德育案例|班级常规管理中的“弹簧”作用 ——年轻班主任如何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说      明】原创课件,独家首发,仅此平台发布,每周更新1-2个课件。分享给大家,若存在不当之处,欢迎同仁们批评指正和交流,同时这也是互相学习、交流和进步的一个过程,希望能够对新教材一轮复习的老师一轮复习有所帮助。

【获取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
63 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江南市镇”
中国史论述题——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表现以及与白银资本的关系!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宋朝的经济有多强大?大的超乎你想像
宋代兴起的“城市文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