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哲学笔记(连载)

二十三、把心理学和教育学结合起来是历史的进步

我们读《西方哲学史》,会发现在介绍某某哲学家的思想时,往往会有一个部分专门讲心理学。也就是说,作者把心理学也当做了哲学的一个分支。这也不是没有道理,哲学不光要研究物质,还要研究意识。人的心理世界和外在世界一样是丰富多彩的,值得我们去研究。《西方哲学史》在讲赫尔巴特时,也讲到了他的心理学。与以往不同的是,他的心理学是和教育学联系在一起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应用心理学。后来的贝尼克受赫尔巴特的影响,著有《心理学是自然科学教科书》。贝尼克认为心理学是内在经验的科学,是教育学的基础。

我们不能小看那段时期德国的哲学家的贡献,他们为我们的教育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师范专业的大学生都知道,大学要学教育学和心理学,而且两门学科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可见,我们今天的中国还在受其影响。

研究教育就得懂一点心理学,那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老师有时候会感叹工作难做,学生不好管,恰恰是因为我们没有弄清学生的心理。通过心理学来指导教育,工作开展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二十四、中西方哲学中的“性恶论”

关于人性是善还是恶,古今中外一直争论不休,这个问题也确实值得深思。这里我们先不讲“性善论”,单讲“性恶论”。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人性还不够丑恶吗?人类世界做的事情明显会导致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出了一个另类的哲学家荀子。传统的儒家都主张“性善论”,后来的《三字经》开头两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可是,荀子却不同于传统的儒家,认为人一出生就是恶的,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摒弃身上的恶。

我们上面说了中国古代的“性恶论”,我们再来说说西方哲学中的“性恶论”。

我们都知道,基督教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必须虔诚地接受基督教的洗礼,为自己赎罪,力求在来世到达天堂。

西方近代哲学中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叔本华,也认为人性是丑恶的。叔本华认为,求存、求生的意志,是世界上一切斗争、悲苦和罪恶的根源。人生是自私和卑贱的,这是他所以是罪恶的另一个原因。人是性恶的动物,是残酷而怯懦的利己主义者。人必须否定意志,压抑自己的欲望。

像这样类似的观点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们认为,“性恶论”有它的积极意义。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老子,在那个时代他看到了阶级矛盾的客观存在,这就很不简单。还比如,荀子、基督教哲学,还有叔本华等人,他们都认识到人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修养来改变自己身上的恶,这就是在导人向善。人要有敬畏之心,有羞耻之心,看到自身的不足,不断地改进。从这个意义上讲,“性恶论”没有积极意义吗?

然而,“性恶论”也有明显的缺陷。人性中只有恶吗?其实不是这样,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人性中有恶,也有善。忽视善,只强调恶,当然是片面的。如果一味地情调恶,我们看到的都是丑恶、恐惧,我们的心态还能阳光吗?我们如果都这样消极悲观,世界还看得到正能量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之比较
人性善恶之我见范文
性恶论
【荀子哲学系列32】荀子思想总结的2个关键点
江子:阅读与发展
正确对待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人性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