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鹿城区(永宁)瓯越都城.大事记

春秋

周元王三年(前 473)

△越灭吴,今温州纳入越国版图。境内人们使

用铁制农具铲、耨和矛等,耕地面积逐渐扩大,农

业生产日益发展。

周元王四年(前 472)

△越王勾践立其子为东瓯王,令越相范蠡筑东

瓯城(见《越绝书》)。东瓯王国与闽越接壤,地

域相当于今温州、丽水、台州三个地区。

周赧王九年(前 306)

△楚怀王二十三年或稍前,楚灭越,设郡江东,

据越国北境(今浙江省钱塘江以北),原越王无彊

子孙向东南沿海逃迁,小部分散居在今浙南一带,

称王称君,服朝于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 222)

△秦派王翦平定楚江南地,降服越君,置会稽

郡,郡治设吴县(今苏州),兼并东瓯。

秦 始 皇 二 十 六 年 至 三 十 七 年( 前 221~ 前

210)

△秦置闽中郡,瓯越属之,郡治设东冶县(今

福州)。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 210)

△当朝强徙“于越人”于今之浙西、皖南,抵

制迁徙者中的部分人流入今永嘉、乐清县境。

西汉高祖五年(前 202)

△高祖刘邦以佐汉有功,立勾践七世孙驺摇为

海阳侯。东瓯人在驺摇率领下,跟从鄱阳令吴芮参

加反秦,转战关中,继而佐汉,经历楚汉之争达五年。

驺摇,生年不详,秦汉之际人。

西汉惠帝三年(前 192)

△五月 惠帝刘盈因驺摇佐汉灭楚有功,立其

为东海王,以东瓯为都邑,俗称东瓯王,其地域相

当于今整个浙南。驺摇被人们认为是开发东瓯的始

祖,世称永嘉地主昭烈广泽王。东瓯都城一说在永

宁江(瓯江)北岸今永嘉县境内,南北朝时遗址尚存;

一说在今温州西郊瓯浦;又说在温岭县大溪镇唐岭

脚。东瓯王墓在今鹿城境内广化街道双桥村瓯浦山

东麓。

是年,驺摇卒,谥为“信”,今瓯浦山有其墓。

子驺期嗣位,在位六年,谥“昭襄”。孙驺建继之。

西汉景帝前元三年(前 154)

△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刘濞起兵反叛汉王朝,

东瓯王举兵胁从,后反正归汉,东瓯王获宽赦返东

瓯。

西汉景帝中元六年(前 144)

△驺摇玄孙驺省卒,无嗣。

西汉武帝建元三年(前 138)

△闽越王出兵转攻东瓯,东瓯国向朝廷告急,

武帝发兵往救,东瓯国得以解围。东瓯王驺望(驺

摇旁系子孙)恐闽越再来攻打,经请求汉武帝同意,

率领“族属吏卒四万余人”北上,迁徙至江淮流域

庐江郡(今安徽西南部舒城一带)居住(见《史记

·东越列传》)。东瓯王遂被降为广武侯,后称彭

王。东瓯国从建立到解体,总共 55 年。闽越人

乘机迁入。

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 135)

△汉立余善为东越王,王东瓯故地。闽越分为

越繇和东越两部,东瓯属东越。

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前 110)

.3.

温州市鹿城区志

.2.

大事记

△武帝以“东越地方多峡谷险阻,难可管治;

闽越强悍多变,反复无常”为由,下诏将东越、闽

越两地军吏偕其民全部迁徙到江淮一带安置,从此

东越国除,地遂虚。在短短 27 年里,温州遭到两

次大迁徙,给温州生产文化带来重大损失。此后,

闽人逐渐北上移居浙南。

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前 85)

△以东瓯故地置回浦县(治所章安),属会

稽郡南部都尉管辖(据《汉书·地理志》)。回

浦乃今奉化县回浦乡,而今温州仅为回浦县一个

乡,即东瓯乡。

东汉章帝章和元年(87)

△改回浦县为章安县,县治设章安(今台州市

椒江区章安镇),东瓯乡属之。

东汉顺帝永和三年(138)

△析章安县之东瓯乡置永宁县,属扬州会稽郡,

县治设贤宰乡(今永嘉瓯北镇),是为温州建县之

始。据《太平御览》引《天地志》,当时境内人稀,

地广千里,户不满万。

东汉末年(189~220)

△中原长期战乱,江南相对安定,中原部分世

家大族纷纷南迁避乱,部分进入浙南,浙南人口渐

增。

东汉献帝兴平年间(194~195)

△析章安、永宁置松阳、始平,是时,永宁县

地约相当于今温州市范围。

东汉中晚期(200 前后)

△温州地区出现东瓯窑,烧制青瓷。晋杜毓《荈

赋》有“器择陶拣,出自东瓯”之句。

东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

△东瓯窑产品有青瓷和里瓷,器物有罐、钵、壶、

盆等。

三 国

三国吴大帝赤乌二年(239)

△析永宁县大罗山以南地置罗阳县,

为瑞安建县之始,县治设集云山南麓鲁岙,始属扬州会稽郡东部都尉,后属临

海郡。是时,永宁仅有永嘉、乐清两县地。

三国吴会稽王太平二年(257)

△二月 析会稽郡东南部地置临海郡,治在临

海章安,永宁县改属临海郡。

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

△北方战乱,人口大批南移,迁入永嘉县境内

居住较多。

西晋惠帝永康至永兴年间(301~306)

△皇室八王之乱招致“五胡乱华”,北方处于

大动乱局面。晋室南迁,百姓自拔南奔,出现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北人大规模南迁现象。

西晋愍帝建兴四年(316)

△西晋亡,大批中原人士为躲避游牧部族入侵,

纷纷避乱南迁,不少豪门大族亦随家族、乡党南渡

进入永嘉县境,被称作“侨人”,对南方开发起了

很大作用。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

△析临海郡温峤岭以南地置永嘉郡,属扬州,

治所设永宁峤南即今温州,辖永宁、安固、横阳、

松阳 4 县。

△永嘉郡建郡城于瓯江南岸,时郭璞(276~324)

刚好游历温州,特请其为之卜城,是为永嘉建郡之始。

东晋明帝太宁二年(324)

△置永嘉郡学于华盖山麓。为温州地区立

学之始。

东晋明帝太宁三年(325)

△李整舍宅,在习礼坊建崇安寺(今鹿城区公

园路江南大厦处)。唐改称开元寺。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

△大书法家王羲之游永嘉。一说 345 年至 361

年间,王羲之任永嘉郡守。

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356)

△王羲之荐著名文学家孙绰(314~371)为永

嘉太守。明人辑有《孙廷尉集》。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390)

△八月 永嘉人李耽率农民起义,揭开东晋末

年浙东农民大起义序幕。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

△永嘉人张永率众响应“五斗米道”徒孙恩起

义,杀郡守司马逸,一度占领郡城,杀官吏,烧衙门,

影响很大。

东晋安帝元兴二年(403)

△东晋时期 牛耕已普遍推广,稻岁两熟,麦、

豆类和甘蔗已传入种植。手工业有制瓷、缫丝、绩

麻及“鸡鸣布”等。

△八月 孙恩妹夫卢循攻下永嘉郡城,后为晋

将刘裕所败,浮海南走广州。

东晋年间(317~419)

△东瓯窑开始烧制“釉下褐彩青瓷”——温州

成为“釉下彩”的起源地。“釉下彩”的生产,是

当时中国制瓷工业技术的重大突破。

南北朝

南朝刘宋时期(420~479)

△郑缉之撰成《永嘉郡记》,可谓是温州地区

最早一部地方志。《永嘉郡记》以记载风土物产为

详,故又称《永嘉地志》或《永嘉志》。原书亡佚,

仅存清孙诒让辑本 1 卷 50 余条。

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422)

△秋,南朝刘宋著名诗人谢灵运(385~433)

被贬为永嘉郡守。谢灵运爱好永嘉山水奇丽,恣意

遨游,足迹遍及永嘉郡境内诸县,在永嘉写下 31

首不朽诗篇。被后人尊为中国山水诗鼻祖。

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426)

△著名史学家裴松之(372~451)任永嘉太守,

在任时“勤恤民隐,吏民便之”。

南朝宋文帝元嘉中期(439 前后)

△颜延之(384~456)出任永嘉太守。颜延之

文章冠世,与谢灵运齐名,世称“颜谢”。诗作有《五

君咏》等,今存明辑本《颜光禄集》。

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

△分扬州之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等

五郡置东扬州,治设会稽。宋、齐、梁、陈,东扬

州与扬州时分时并,均统永嘉郡。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

△永嘉等浙东诸郡连续两年大旱,米一升价数

百钱,饿死者十有六七。据《宋书·州郡志》载,

是年永嘉(境今温、丽两市)五县共有户 6250,口

36680。

南朝萧齐时期(479~502)

△著名学者檀道鸾出任永嘉太守。他是继孙绰、

谢灵运、裴松之、颜延之、王味之之后出任永嘉太

守的又一位名士,撰有《续晋阳秋》20 卷,今已佚。

南朝齐明帝建武元年(494)

△范述曾(431~509)任永嘉郡太守。为政清平,

不尚威猛,民俗称便,商旅流通,百姓安居乐业。

南朝梁武帝天监三年(504)

△文学家丘迟(464~508)任永嘉郡太守。期

间作《永嘉郡教》,赞美永嘉“控带山海,利兼水陆,

实东南之沃壤,一郡之巨会”。

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526)

△置东扬州,统会稽、新安、临海、东阳、永嘉、

建安、晋安等七郡。

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562)

△置东扬州,复统会稽、东阳、新安、新宁、

临海、永嘉、晋安、建安八郡。

高祖武德七年(624)

△改永宁县为永嘉县,乐成并入,县治设

于鹿城。

高宗上元二年(675)

△析括州之永嘉、安固两县置温州,以其地处

温峤岭南,“虽隆冬而恒燠”,故名。是为温州地

名之始,州治设于鹿城。

△瓯柑列为贡品。

玄宗开元元年(713)

△十月十七 高僧玄觉(665 ~ 713)圆寂于龙

兴别院。卒后百年,宪宗元和中,在松台山顶兴建

净光禅寺和净光宝塔。松台山又称净光山。

玄宗天宝元年(742)

△改温州为永嘉郡,郡治设于鹿城。

肃宗乾元元年(758)

△复改永嘉郡为温州,州治设于鹿城。

武宗会昌四年(844)

△温州刺史韦庸发动民工,在州治西南开凿通

江排洪河道 10 里,筑堤塘,将雄溪、瞿溪、郭溪之

水会通于湖,曰会昌湖,郡人感韦庸恩德,故堤曰

韦公堤。

僖宗中和元年(881)

△八月 温州人朱褒乘黄巢义军攻打长安之机,

拥兵占据温州;次年,被委为温州刺史。至天复二

年(902)朱褒卒,其兄朱敖自称刺史。朱褒兄弟

割据温州达 22 年之久。

.5.

温州市鹿城区志

.4.

大事记

哀帝天祐二年(905)

△八月 处州刺史卢约命弟卢佶攻陷温州城,

裨将张惠败逃福州。

五 代

梁太祖开平元年(907)

△三月 吴越王钱鏐命其子传瓘,后更名元瓘

(887 ~ 941),讨卢佶,四月,攻克温州城,至此,

温州并入吴越国版图。

△十一月 增建鹿城内城,周 3 里 15 步,通四

门,史称“钱氏子城”。

△在吴越统治时期,地方平靖,佛教盛行,大

兴佛寺,寺院多达 60 多座。

宋太祖开宝三年(970)

△在江心屿东峰上建东塔。(一说唐咸通十年,

即 869 年)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

△温州造船额 125 艘,为全国 11 个造船中心

之一。

△吴越王钱俶纳土归宋。温州由节度州降为军

事州。州治设于鹿城。

太宗至道三年(997)

△温州复升为州,属两浙路,领永嘉、乐清、

瑞安、平阳四县、州治设于鹿城。

真宗咸平元年(998)

△周伫随商船至高丽(今朝鲜)经商,聘留在

王廷工作,当时高丽致宋、辽的外交文件,皆出其手。

《高丽史》有传。

真宗天禧三年(1019)

△知州叶温将州学迁于九星宫故址(今工人文

化宫),其时,设教授、学正、学录。

仁宗庆历二年(1042)

△温州漆器名闻全国。

仁宗皇祐三年(1051)

△刘述,字孝叔,湖州人,以都外郎知州事。

莅政忧勤,视民如子,并有五事劝民,民咸化之。

仁宗至和元年(1054)

△永嘉学派先行者王开祖讲学于华盖山(又称

东山)麓,从学者数百人。王开祖重视理论,更重

视实践,对以后的永嘉学者以很大影响。后人在此

设东山书院。

神宗熙宁十年(1077)

△温州商税高达 25391 贯 6 文,是全国各县平

均商税之七倍。七月,温州台风暴雨,毁民宅无数,

城楼官舍亦被漂走。

神宗元丰年间(1078 ~ 1086)

△周行己、许景衡、刘安节、刘安上、蒋元中、

沈躬行、戴述、赵霄、张煇等九人先后入京师(汴京)

太学读书,前六人又赴洛阳师事程颢、程颐,将洛学、

关学带入温州,在温州传播中原文化,后人称为永

嘉元丰九先生。

△温州蠲纸质地坚白洁滑,居东南第一,列

为贡品。

哲宗元祐三年(1088)

△永嘉县令吴君平于华盖山麓建立县学。

哲宗元祐五年(1090)

△设造船场于郭公山麓,年造船 600 艘,居

全国之首。

哲宗元祐六年(1091)

△ 周 行 己 登 进 士 第。 周 行 己(1067 ~

1124),字恭叔,学者称之为浮沚先生。大观三年

(1109)罢官回归,定居谢池坊,在松台山附近创

建浮沚书院。

哲宗绍圣二年(1095)

△ 杨 蟠 任 温 州 知 州, 整 修 城 内 街 坊, 共 分

三十六坊,重定坊名。作《永嘉百咏》,诗中有云:

“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

徽宗宣和三年(1121)

△四月 方腊起义军洪载部兵临温州城下。

徽宗宣和年间(1119 ~ 1125)

△温州戏文形成,也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

后称为南戏。代表作有《赵贞女与蔡二郎》、《王

魁》等。

高宗建炎四年(1130)

△高宗赵构为避金兵,正月廿五泛海抵乐清琯

头,二月初二至江心屿,居普寂寺(后改名为龙翔

寺)。二月十七移跸州治(今广场路原市公安局处),

改州治衙门为行宫,州治住宅为宫禁,鼓楼为朝门。

三月十八离温州回銮。在温州共 45 天。同时大批

宗室勋戚大臣定居温州。

△高宗在普寂寺书有“清辉”“浴光”四字,

现存“清辉”二字勒石。

△女词人李清照随御舟至温州。

高宗绍兴二年(1132)

△温州设立市舶务,管理对外贸易。温州商船

同日本、高丽、印度、闇婆(爪哇)等地有贸易往来。

日本商船经常出入温州。

高宗绍兴四年(1134)

△温州印刷业已很发达。是年,《大唐六典》

在温州印行。

高宗绍兴五年(1135)六月

△秦桧任温州知州。

高宗绍兴七年(1137)

△蜀僧青了率众填平瓯江孤屿中川,建寺于其

上,称中川寺(后称江心寺)。宋高宋赐名“龙翔

兴庆禅寺”。

高宗绍兴十年(1140)

△十一月 大火烧毁州学、永嘉县治、市舶务

及民居千余家。

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

△是年,郑伯熊登进士第。郑伯熊私淑周行己,

继承与发扬周氏所传的洛学与关学。

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

△ 永 嘉 事 功 学 派 首 创 者 薛 季 宣(1134—

1173),字士龙,在家设雅新学塾。

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

△永嘉四灵之一徐玑出生。

孝宗隆兴元年(1163)

△木待问中状元。郑伯英登进士第。许及之登

进士第。

孝宗乾道、淳熙年间(1165 ~ 1189)

△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

注重事功致用,与朱熹的道学、陆九渊的心学鼎足

而立,影响很大。

孝宗乾道二年(1166)

△八月十七 飓风暴雨,拔树倾屋,夜潮汹涌

入城,四乡田地淹没。潮退,浮尸蔽江。

孝宗淳熙四年(1177)

△温州知州韩彦直募民工 13000 人开浚州城河

道,一坊一渠,舟楫毕达。

孝宗淳熙五年(1178)

△韩彦直撰《永嘉橘录》三卷,为世界最早柑

橘专著。后被译成英、法、日等国文字。

△是年 叶适以进士第二名及第(榜眼)。

△是年 周去非著成《岭外代答》。是一部研

究宋代对外关系的史料著作。

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

△楼钥任温州知州。

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

△温州知州沈枢重修南塘河(即今温瑞塘河),

陈傅良作《温州重修南塘记》。

光宗绍熙元年(1190)

△是年 赵师秀登进士第。

宁宗庆元元年(1195)

△撤销温州市舶务,禁止外国船舶进出。

宁宗庆元、嘉泰、开禧年间(1195 ~ 1207)

△诗坛出现“永嘉四灵”诗歌流派。“四灵”

即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

舒)、赵师秀(字灵秀)。四人诗风相近,平易自然,

简约清淡,在南宋诗坛上独树一帜。因四人字中均

有“灵”字,故称“四灵”。

宁宗开禧元年(1205)

△方来,字齐英,初从叶适、黄干,登进士第,

任监察御史、左司谏,为官公正,言事剀切。理宗

景定初,升宝章阁待制。

宁宗开禧二年(1206)

△词人姜夔抵永嘉,登郭公山作《水调歌头·

富览亭》。

宁宗开禧三年(1207)

△永嘉郭沔,字楚望,以琴艺知名于世。为浙

江古琴鼻祖,浙派音乐创始人。

宁宗嘉定年间(1208 ~ 1224)

△知州留元刚重修鹿城外城,建 10 门。

宁宗嘉定二年(1209)

△慈溪人杨简任温州知事。在任期间,首倡废

除妓籍,尊敬贤士,居官廉俭,从严执法,善政尽举,

生活俭朴,自奉菲薄。

宁宗嘉定七年(1214)

△知州留元刚新修州学,叶适为作《温州新修

学记》。鹿城人陈埴,字器之,登进士第。埴少从

叶适问学、后转学于朱熹,与叶味道同在永嘉传播

道学,为当时著名学者,著有《木钟集》。

宁宗嘉定九年(1216)

△由知州留元刚主修,陈谦编纂《永宁编》

15 卷。

.7.

温州市鹿城区志

.6.

大事记

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

△一月二十 叶适逝世。叶适,永嘉学派之集

大成者,人称水心先生,著有《习学纪言》、《水

心文集》。

理宗绍定二年(1229)

△史宜之于郡前增设“状元坊”,题名纪念

温州名贤王十朋、木待问、赵建大,后增题周坦、

徐俨夫。

理宗端平元年(1234)

△徐霆,字长孺,随使者邹伸之等赴蒙古。著

有《北征日记》,已佚。

理宗淳祐三年(1243)

△永嘉四灵之一翁卷领乡荐,在江淮边度过一

段幕僚生活。翁卷(1163 ~ 1245),字灵舒,乐清人,

中年以后迁居鹿城。有《乡村四月》等传诵名作。

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

△王致远、陈南一在府城书堂巷置地建永

嘉书院。

恭帝德祐二年(1276)

△正月 元军逼近临安,驸马都尉杨镇、提举

杨亮节等奉益王(赵昰,后即帝位,是为端宗)、

广王(赵昺,南宋末代皇帝)出逃,三月至温州。

不久,左丞相陈宜中、都统制张世杰亦赶至温州,

同驻江心屿。

△四月初八 右丞相文天祥自元营脱险,来温

州寻益、广二王,未遇,宿江心屿,在寺壁上题《北

归宿中川》七律诗。

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

△三月 改瑞安府为温州路,置温州路总管府,

属江浙行省,府治设于境内。

△十月 抗元义军攻打温州城,元守军刘万权、

府尹严忠佑弃城逃跑。十一月中旬,元浙东道宣慰

使辉图率大军再次入城,义军败走。

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

△十一月 温州置“万户府”,以伊奇嘿一军

驻温州。

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

△设立官营织染局和军器局。

成宗元贞元年(1295)

△周达观,字达可。奉命为元朝使团成员,出

使真腊(今柬埔寨)。回国后写出《真腊风土记》。

成宗大德八年(1304)

△也里可温教(即基督教)从泉州传入温州,

建立掌教司衙门。此后,温州的基督教开始发展。

武宗至大元年(1308)

△王与作《无冤录》2 卷,以明检复之法式,

是中国古代法医学经典著作,曾流传到朝鲜、日本。

仁宗延祐二年(1315)

△画家王振鹏,擅长界画,授秘书监典簿,掌

管历代图籍。

仁宗至正十年(1350)

△十二月二十八 浙东方国珍攻占温州城,次

年正月初三撤出。

仁宗至正十三年(1353)

△温州内城(子城)拆除,仅存谯楼。

仁宗至正十七年(1357)

△七月 方国珍遣部将李德孙攻占温州;次年,

命其侄方明善为省都镇抚,分据温州。

仁宗至正二十七年(1367)

△十月二十二 朱元璋部将朱亮祖攻取温州,

方明善败降。

太祖洪武元年(1368)

△温州改路为府,辖永嘉、乐清、瑞安、平阳

四县。设温州卫,卫指挥使司设于鹿城。

太祖洪武四年(1371)

△温州知府汤逊重修被元至正末战火毁坏的温

州府学。

太祖洪武五年(1372)

△朝廷命温州等地将海船 600 艘改造成多橹快

船,用于抗倭。

太祖洪武十年(1377)

△重修江心西塔。

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

△温州府学教授徐宗超(兴祖)、永嘉县学训

导张升、集四邑之青年宿学,辑成《温州图志》一部。

洪武十九年(1386)

△汤和奉命整饬海防,命温州指挥使王铭修缮

温州府城,增筑外垣,疏浚城壕。

宣宗宣德二年(1427)

△黄淮托病辞官回乡,建宅第于幞头河(今黄

府巷)。

宣宗宣德五年(1430)

△何文渊任温州知府,持身廉洁,勤政爱民,

在任六年。

宣宗宣德九年(1434)

△知府何文渊重修县儒学,复建先贤祠于庑

之西南。

英宗正统元年(1436)

△周旋状元及第。

英宗正统二年(1437)

△永嘉知县周纪重修县庙学。

英宗正统三年(1438)

△知府刘谦重修温州庙学。

英宗天顺元年(1457)

△知府周侯重修温州庙学。

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

△文林任永嘉知县,改华盖山西麓东岳庙为东

瓯王庙。

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

△纪念文天祥就义二百周年,温州官民在江心

屿建宋文信国公祠。

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

△知府项澄以奇童将周令(字器之)荐于朝,

召为翰林秀才。

宪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

△知府项澄重修温州府庙学,建明伦堂。

孝宗弘治十一年(1498)

△文林任温州知府,释系囚千人,订科条惩

处尚鬼、溺女恶俗。次年文林死于温州任内。死

后囊箧萧然。

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

△知府邓淮扩建东山书院,增修府学,并在府

治东北建鹿城书院。

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

△知府邓淮延聘王瓒纂修弘治《温州府志》,

为现存最早的温州府志。

武宗正德元年(1506)

△县令王献臣于华盖山建奎光阁,为永嘉士人

藏书,讲诵六经之所。李东阳曾为之作《永嘉县学

奎光阁记》。

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

△江心寺因台风毁坏重建。

武宗正德十五年(1520)

△郡守李际寅、郡丞刘正亨在江心屿新建

浩然楼,盖取文天祥《正气歌》中所称孟子“浩

然”之旨。

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

△知府陆鳌重建江心屿文天祥祠,并大加扩充。

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

△府、县下令拆除百里坊、禅街、信河等沿街

搭建桥棚,以渲积秽,保河清洁。

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

△张璁纂修《温州府志》8 卷。

世宗嘉靖二十二年(1543)

△婺源洪垣,字峻之,任温州知府,在郡三年,

教化大行。

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

△知府龚秉德重修东山书院。

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

△四月 倭攻温州,同知黄钏出兵迎击,战败

被执,倭欲还之,索千金为赎。钏骂贼不屈,贼怒,

磔杀之。

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

△四月 倭船百余艘从乐清黄华入瓯江港,进

逼温州府城,焚毁四厢民居。

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

△王激在华盖山麓始建玉介园,至隆庆初年

(1577)落成。

世宗嘉靖四十四至四十五年(1565 ~ 1566)

△庞尚鹏巡按两浙,在温州推行多项改革,实

行“亩有定赋,征有定期,官无横敛,民无白著”

的“均平法”。(税外横取,谓之“白著”)。

神宗万历初(1573 ~ 1575)

△御史屠叔方奏建卓敬祠。初建于郡城之南,

后郡守卫承芳移建于江心文天祥祠之右,称卓忠

毅公祠。

神宗万历年间(1573 ~ 1620)

△温州设官营织染局。

神宗万历七年(1579)

△王叔杲出资重建江心寺山门、两廊及钟鼓楼。

神宗万历八年(1580)

△温州巡道吴自新、郡丞刘正亨重建浩然楼。

.9.

温州市鹿城区志

.8.

大事记

神宗万历十六年(1588)

△知府卫承芳重建鹿城书院。

神宗万历十九年(1591)

△王叔杲重修江心东塔,并重修水陆阁,易名

“澄鲜阁”。

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

△王叔果妻林恭人重修江心西塔,有记。

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6)

△知府刘芳誉重修白鹿书院、鹿城书院。

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

△知府刘芳誉修缮府城,并延聘王光蕴开局修

志,纂成《温州府志》,凡 18 卷,于万历三十三

年(1605)刊行。

万历三十二年(1604)

△十一月初九 温州地震。

熹宗天启年间(1621 ~ 1627)

△诗人陈邦屏发起,组织“城南七子社”。成

员有梅调元、张明止、林梅生、王笃蕃、李颖少、

周照如等。

熹宗天启六年(1626)

△诸生陈陛辑《江心志》6 卷。

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

△李自成进京消息传来,温州发生兵变和农

民起义。

世祖顺治三年(1646)

△七月 清军经台州南下,温州府城官员多弃

城逃走,清兵入城,守将总戎范绍祖降清,出榜申

剃发令,改衣冠制。

世祖顺治十五年(1658)

△郑成功率部从海道进逼温州府城,扎营南门

外巽山,清军据城坚守,相持半月。

△清廷设立浙江总督,总督府驻于温州鹿城。

圣祖康熙元年(1662)

△诗人朱彝尊因“浙东通海案”避身永嘉,写

有《永嘉杂咏》约 60 首。

圣祖康熙九年(1670)

△设温处道,辖温、处二府,治设温州鹿城。

圣祖康熙十三年(1674)

△三月 靖南王耿精忠拥兵反清,五月廿八日,

围温州府城。次年九月三日,清廷派兵进攻温州,

耿精忠降。温州经历 3 年战火,史称“康熙甲寅温

州事变”。

圣祖康熙二十七年(1688)

△温州商船装载蚕丝、茶叶、瓷器、药材、纸

张等货物运往日本长崎销售。

圣祖康熙三十三年(1694)

△建立温州官营造船厂,年造战船定额 90 艘。

△温州商业迅速发展,中药、南货、绸布、酱

酒成为当时四大台柱。

世宗雍正七年(1729)

△奉令禁吸鸦片。

世宗雍正十年(1732)

△巡道芮复传在积谷山麓重建东山书院,在华

盖山建大观亭,在积谷山顶建留云亭。

高宗乾隆年间(1736 ~ 1795)

△温州出现乱弹班,兼有高腔、昆腔、皮黄等

多种声腔,后衍变这温州乱弹。

△鹿城出现7位市井诗人,他们结成诗社,有“市

井七子”之称。

△温州设有全盛、永利、永义昶三家传递民间

信钱物的民信局。

高宗乾隆三年(1738)

△是岁大饥,一两银仅购米 69 斤。各地发生

农民夺粮风潮。

高宗乾隆十二年(1747)

△知府金洪铨捐俸创办府育婴堂。

高宗乾隆二十年(1755)

△巡道朱椿兴修复东山书院。知府俞文漪率众

重建鹿城书院讲堂。

高宗乾隆二十一年(1756)

△知府李琬聘天台齐召南、仁和汪沆对《康熙

府志》作修改。二十七年(1762)刊行。

高宗乾隆二十八年(1763)

△五月 海溢,平地水满五六尺。八月,飓风

暴雨,海溢,淹没屋舍、人、畜无数,僵尸遍野,

稻谷无收。

高宗乾隆二十一年(1765)

△岁大饥,继又大疫。

高宗乾隆四十八年(1783)

△岁大饥,民采野草、树叶充饥。

仁宗嘉庆三年(1798)

△春夏大疫,冬大寒,民冻死者甚多。

仁宗嘉庆十六年(1811)

△二月二十三地震。三至四月,大霖雨。五月

至七月,大旱,民大饥。

仁宗嘉庆二十年(1815)

△山东人书画家曾衍东获罪流放鹿城,居九山

湖落霞潭边,以卖字画自给。

仁宗嘉庆二十三年(1818)

△温州府重修试院,温处道朱文翰撰记。

仁宗嘉庆二十五年(1820)

△四月 地震,大雨雹。七月,大风雨。八月,

大疫。

宣宗道光初(1821 ~ 1830)

△邑人张瑞溥为纪念谢灵运,因谢公尝创第

凿池于积谷山下,乃于积谷山西麓、谢池巷东首

兴建“如园”,筑怀谢楼、春草池及鹤轩,后人

习称“池上楼”。

宣宗道光二十年(1840)

△鸦片战争爆发,沿海告警,温州府城(鹿城)

年久失修,温处道陶士霖、知府于鼎培、永嘉知县

庄保诚等倡议捐募二万金,修葺城垣。

宣宗道光二十二年(1842)

△仲春 董汉辑《瓯乘补》二十卷,所记皆郡、

县志所未收之温州旧闻。

△十二月 永嘉知县高崃云等捐俸重修位于华

盖山南麓之县学。

宣宗道光二十三年(1843)

△闰七月 鹿城大水。九月,风灾,晚禾歉收,

米价大涨,城内好米一石价 4000 钱,仅午前发售。

△是年 英国军舰擅自进入瓯江港口,测量南

北水道,绘制海图。

宣宗道光二十五年(1845)

△八月初六 凌晨地震。

△秋 知府张璥在木杓巷创办东瓯义塾。此后,

三府义学、温州义学、永嘉义学相继成立。

宣宗道光二十七年(1847)

△冬 温州知府梁恭辰之父梁章钜来温州。写

出不少有关温州风土人情、名胜古迹诗文。

宣宗道光二十八年(1848)

△五月初十 夜,大雨雹,大者如鸡子,稻禾

被折。

△十二月初三 上午辰刻,地震。

宣宗道光二十九年(1849)

△早晚稻均获丰收,早谷 100 斤价 1300 文,

晚谷价 1400 文。

文宗咸丰三年(1853)

△四月 巡道庆廉在鹿城中山书院改修道堂为

肄经堂,挑举士子升学。

△六月十七至二十六 大雨十昼夜,平地水盈

三尺,东门发现浮尸,房屋漂流入海。稻谷遭淹,

各地饥荒,谷价腾贵,每百斤谷 1510 文,百姓采

野草充饥。

△温州教授金衍宗率先倡议设局施粥,并劝谕

绅富捐储仓谷,在郡庠明伦堂西建义仓,存谷千余

石,续积至万余石。

△是年 鹿城开始有专业瓯绣铺,包绣官衣、

锦服、戏装、蟒袍等。“五口通商”后,瓯绣作为

一种东方艺术,打入欧、美、南洋等国外市场。

文宗咸丰四年(1854)

△九月初八 夷匪“广东艇”驶入瓯江港,炮

击鹿城东门,毁坏店铺、民房数十间。

文宗咸丰六年(1856)

△湖州人金绪宝兄弟三人在五马街开设“金同

益”绸布店,旋改名为“金三益”。

文宗咸丰七年(1857)

△温州绅士孟璜集资重建飞霞观(位于积谷山

南麓)。相传晋时,刘根隐居于此,后乘赤霞至天台,

观以得名。

△昆剧净丑演员杨盛桃等,组建昆曲“同福班”。

次年正月初一在杨府殿首次演出。

文宗咸丰十一年(1861)

△八月十五 赵起、蔡华等率金钱会义军 2000

人,由桐岭攻入温州府城,占领道、府、县署,总

兵叶炳忠组织“台勇”、“广勇” 反击,义军死伤

400余人,被迫从小南门撤出。九月初二,义军再

次攻城,未克。

穆宗同治元年(1862)

正月二十九至四月十九 太平军六次进攻温州

府城,未克。

穆宗同治年间(1862 ~ 1874)

△宁波帮在晏公殿巷创建救火会。是鹿城早期

的消防队组织。

穆宗同治二年(1863)

△巡道周开锡以“膏火” 名义给予东山书院经

费津贴,书院月课遂废。

.11.

温州市鹿城区志

.10.

大事记

穆宗同治五年(1866)

△十月 英国传教士曹雅直从宁波来温传教。

次年在花园巷建立温州基督教内陆会。基督新教自

此传入温州。

穆宗同治六年(1867)

△基督教会在康乐坊附设艺文小学,实施新

式教育。

穆宗同治七年(1868)

△重修积谷山麓东山书院,知府捐款 10 万钱,

另筹 30 余万钱充作修理费用(该书院后迁至道后

今温州实验中学处)。

△英传教士曹雅直在花园巷寓所设立书院,后

改称崇真学堂。

△知府戴槃提倡婚丧节俭,告示禁止“坐筵”。

袁枚《随园诗话》有诗记此。

穆宗同治八年(1869)

△孙诒让于虞师里寓所撰《温州建置沿革表》,

校集《永嘉郡记》凡五十余条。

穆宗同治十年(1871)

△刊印《水心先生别集》十六卷新刊本(1755

年即乾隆二十年温州曾刊印《水心先生文集》

二十九卷)。

穆宗同治十一年(1872)

△江都人郭钟岳,在温州三年,问俗采风,

搜集轶事,作竹枝词一百首,名《东瓯百咏》。

后由天倪斋刊印,总题云:“万家城郭海天秋,几

处园林任客游。烽火幸留完善地,繁华依旧小杭州。”

△先后有广济、普济、海晏等轮船航行于温州

至上海线。

穆宗同治十二年(1873)

△绅士叶文淦捐资修筑从鹿城大南门外至瑞安

东门的南塘路。

△是年为多救弃婴,知府裕彰购地增建育婴堂

房舍 50 间。

德宗光绪元年(1875)

△温州府城开办永利、协兴等民信局,办理浙

南民间邮传业务。

德宗光绪二年(1876)

△七月二十六 中英签订《烟台条约》,辟温

州为通商口岸。自此,温州正式被开辟为商埠,海

上航运开始发展,进出口外贸渐见繁荣。

德宗光绪三年(1877)

△二月 英舰哈纳号进入瓯江口,在府城江面

停泊数日。

△四月初一 温州海关建立,始称温海关,八

月改称瓯海关。英人好博逊为首任税务司。瓯海关

内设邮政处,兼办内部邮递业务。

△四月二十九 英国怡和洋行所属康克斯特

(Conguest)客货轮自上海载棉布等洋货抵温。这

是温州开埠后第一艘进港的外国商船。

△九月 英国首任驻温领事阿尔巴斯特(A

IBaster)抵温,在江心屿孟楼设临时领事馆。

△十月 英传教士李华庆来温布道。

△是年 英国怡和洋行派威尔逊在温设立代理

行。德国洋行也派代理人来温经营航运,开展贸易

活动,并派一甲板船航行于沪温线。

△英传教士曹雅直夫妇在寓所创办温州第一所

女学——育德女学。

德宗光绪四年(1878)

△三月初十 上海轮船招商局在温设立分局。

初派“小广济”轮往来温沪线,后派“永宁”客货

轮来温州,至七月停驶。

△英传教士李华庆在城西街设基督教堂。

△英传教士苏慧廉,在康乐坊设学塾,后改称

艺文学堂。

德宗光绪五年(1879)

△六月二十一 未刻,龙卷风袭击城区,毁坏

官廨民居。

△永嘉县重修县志,王棻(黄岩人)为总纂。

孙诒让为协纂。

△岁疫,官府在城隍庙设惠民药局施药。

德宗光绪六年(1880)

△温州最早的私人钱庄“春生钱庄”开办,主

要业务是收受公款、税款,故又名“官银号”。

△永嘉知县张宝琳设吉士义塾。

△英籍传教士曹雅直在鹿城租房开办西医院。

这是温州最早开办的西医院。

德宗光绪七年(1881)

△十一月 基督教传教士李华庆病故,苏慧廉

来接替。在温州传教 25 年,深通温州民情,能用

温州话讲道。并有多部著作,后为牛津大学中国语

文教授。

德宗光绪八年(1882)

△由上海至广州沿海口岸的电报线经过温

州城区。

△瓯海关邮政处开办温州以北的邮传业务,并

开始办理民间信件邮递业务。

△瓯海关李希程发起组织水龙会,从外地购

进救火“洋龙”设备。嗣后,温州各殿庙陆续出

现水龙队。

△城区艺人潘阿明首创篾丝镶嵌和彩石镶嵌,

为温州特有的工艺品。产品远销国外。

德宗光绪九年(1883)

△瓯海关设立简易气象观测机构。为中国气候

观测设点最早地区之一。

德宗光绪十年(1884)

△十月初四 泽雅人林阿荣带领民众,焚烧城

西、周宅祠巷、花园巷等处教堂,并捣毁英税务司

住所,史称“甲申教案”。

△是年 温州轮船招商分局在朔门码头建成第

一座浮码头。

德宗光绪十一年(1885)

△英籍新加坡甲板船特克里号抵温州,开辟温

州——香港——新加坡航线。

德宗光绪十二年(1886)

△五月十七 诗人学者江西萍乡文廷式游历江

心屿。其《南旋日记》记述这次游程。

德宗光绪十三年(1887)

△二月初一 全城举行大规模的“拦街福”活

动。这是鹿城特有的迎神赛会,街巷和店面张灯结

彩,或摆设古玩物、字画、或搭台演戏,持续 50 天,

至三月二十一收场。

德宗光绪十七年(1891)

△温州天主教总堂在周宅祠巷建成。为鹿城第

一座哥特式建筑。

德宗光绪十九年(1893)

△陆佑臣在温州南门外开设裕成茶栈,雇用女

工 300 名,将毛茶加工出口。

△英国麦克浦洋行在温州设立代理行,派“北

京”轮不定期航行于温州至香港航线。

德宗光绪二十年(1894)

△英驻温领事在江心屿东塔下建造欧式三层楼

领事馆(后改为海关税司公寓)。

德宗光绪二十一年(1895)

△秋 瑞安陈虬在鹿城设利济医院分院和利济

分学堂。

德宗光绪二十二年(1896)

△九月 温州邮政局成立,瓯海关税务司那威

勇(法国人)兼首任邮政司。为浙江省第一个邮政

机构。

△是年 在九柏园头创办永嘉县小学堂,为温

州第一所小学。1898 年迁至三官殿巷温州卫署,

1906年改名永嘉高等小学校。

△汪永顺、汪殿钦等人创办厚康钱庄。

光绪二十三年(1897)

△春 孙诒让等在鹿城创办蚕学馆,后改名蚕

桑学堂,是全国最早三所蚕桑学堂之一。

△英籍徒教基督约翰·定理在杨柳巷创办定理

医院,为温州第一所正式西医院。

△黄庆澄在府前街创办《算学报》,是国内最

早的数学普及刊物。后又办《史学报》。

△基督教会在瓦市殿巷设艺文书院。光绪

二十九年(1903)九月,于海坛山南麓建新校舍,

改称艺文学堂(中学)。

△设土膏局,公开经售鸦片。

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

△四月 府城米价飞涨,商民罢市,反对加征

新税,并捣毁经营鸦片的土膏局。镇台下令开枪,

群众死伤多人。

德宗光绪二十六年(1900)

△闰八月 英驻温州领事撤离,由驻宁波领事

兼任。

△温州府商会在城隍殿后宫花园成立,王岳崧

为首任总理。

△在温开设的英、美、德、日洋行多达 22 家,

造成“瓯为海国,市半洋商”的局面。

德宗光绪二十八年(1902)

△七月 中山书院改为温州府学堂,余朝绅、

陈祖绶任正副总理。

△十月 温州电报子局成立。兰溪至温州电报

线路建成。

△温处道尹童兆蓉到任后,教民植桑养蚕,还

编颁《蚕桑浅说辑要》,广为推行。并于道后关帝

庙创办蚕桑学堂。

德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

△温州第一家肥皂厂和毛巾厂开办。

△陈虬在府城开办新字瓯文学堂。

△黄庆澄在鹿城隍庙创办《温州史学报》,后

.13.

温州市鹿城区志

.12.

大事记

改名《瓯学报》。

△苏慧廉完成《新约圣经》温州话译本。

德宗光绪三十一年(1905)

△五月 各界开展抵制美货斗争。

△是年 温处学务分处在纱帽河成立,领导温州、

处州两府 16 个县教育事业,推孙诒让为总理。

德宗光绪三十二年(1906)

△二月 温州府学堂改为温州府中学堂。宣统

三年(1911)改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堂,1912 年改称

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校长刘绍宽。

△八月 温州师范学堂在四顾桥校士馆创办,

孙诒让为总理。

△九月十三 瓯海关在瓯江江心屿近处象岩上

悬挂红色油灯一盏,这是温州历史上第一座航行灯

标。

△瓯绸产销兴盛。瓯绸质量堪称上乘,在巴拿

赛会上获金奖。

△瑞安项湘藻、项崧等创办永瑞轮船公司,购

置拖轮及驳船,航行于温瑞塘河。温州内河通行小

火轮始于此。

△英籍徒教基督亨利·白累德捐献巨款创办白

累德医院,定理医院并入。

德宗光绪三十三年(1907)

△永嘉徐元凯、徐凤来、沈诗联和乐清洪国柱、

徐干等共捐资 38000 银元兴学,其中拨出 23000 元

作为温州师范学堂开办费,10000 元资助温州府中

学堂。

△永嘉劝学所在城区成立。

德宗光绪三十四年(1908)

△温州天主教会在岑山寺巷购地 1 公顷,兴建

医院(第三人民医院前身)。

△省立第十师范学校创办,郭凤诰任校监督。

宣统元年(1909)

△蓁康、公益玻璃厂在东门江西栈创办。

△家住铁井栏的郑绍钧是年中省贡第一名。郑

绍钧曾游学日本,著有《说文简字》。

宣统二年(1910)

△正月 鸿发号小型客货轮,从府城首航瓯江

北岸及乐清琯头等地,这是温州港最早的内港客货

轮航线。

△四月 大清银行温州分行设立,1914 年改组

为中国银行温州分行。四明商业储蓄银行分行在温

州设立。

△黄杨木雕艺人朱子常作品《济癫和尚》在南

洋劝业会首次国际比赛中获优秀奖,永嘉知府请朱

子常坐彩轿在府城游街,以示祝贺。

宣统三年(1911)

△八月二十八、二十九 特大台风袭击府城,

淹没房屋,瓯江上尸骸漂流。降水量超过 290 毫米,

为历史最高纪录。

△九月十八 防营统领梅占魁被推举为温处警

备司令。

△八月十九(阳历 10 月 10 日) 辛亥革命武

昌起义胜利。

△九月二十九 徐定超出任温州军政分府临时

都督,都督府设于鹿城。

△九月 都督府宣布,自本年九月起,免钱粮

厘金一足年。并示谕,限一个月内(夏历年底止)

所有人一律剪去发辫,如逾期不剪,剥夺公民权利。

△温州地方戏进入振兴时期,高腔、昆腔、

乱弹、和调等皆蓬勃发展,班社纷立,优秀演员

脱颖而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时永乐瑞平为何称“县”?镇原来比市还大?温州的“州”是怎样来的?
璀璨的楠溪文化·年谱
棋王谢侠逊连载:鹿城会陈笙
“古”永嘉与“今”永嘉,“大”永嘉与“小”永嘉,你搞清楚了吗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二十三卷
温州历史文人【温州类:编号Z2-0000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