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后的精神病家园

2016年,豆瓣发布了首部品牌影片,叫《我们的精神角落》,于是豆瓣被豆友们亲切地称为“精神病角落”。

当年互联网发展迅猛,公众号和短视频刚刚兴起,我以为这部影片意味着豆瓣也要由此走上一条商业化的道路,但是没想到这些年来它依旧不愠不火。

直到昨天,豆瓣上了热搜,以另外一种方式火了——豆瓣小组全面禁止回复,网上说豆瓣今年被罚了20多次,一共被罚900万了。豆瓣一向以穷著称,这么多年来瞎折腾但是没挣到什么钱。看到这个消息后,豆友们纷纷开始抢购豆瓣官方出的周边,这又是豆瓣的特色:平时都在骂豆瓣的审核机制,说豆瓣的周边丑得想送钱都送不出去,但是豆瓣有难时,每个人都怕豆瓣倒闭,赶紧自掏腰包给豆瓣补贴。

不知道豆瓣能不能挺过去,即使挺过去,也不乐观,这些年来亲眼见证着豆瓣一点点地被阉割,同一篇文章发在其它平台上没问题,发在豆瓣上就要审核半天。即使是阉割版的豆瓣,我觉得它也有存在的必要,因为豆瓣是少有的对女性友好的平台。

目前比较热门的平台,知乎和虎扑不用说了,男性聚集地;B站也有这个趋势,再加上低龄化,评论区常常令人不适;微博用户体量比较大,各种声音都有;抖音、头条下沉厉害;小红书女性群体多,但是也下沉,而且还在试图转型吸引男性用户,未来不乐观。只有豆瓣包容性很强,起码早期是这样的,我记得早年大众对于性少数群体的了解很少时,豆瓣的LGBT小组活跃度就已经很高了。如今在微博上,豆瓣给人的印象是“八卦造谣”和“极端女拳”,侧面也说明豆瓣用户对女性话题的谈论比较多。

我用豆瓣这十几年,早期用书影音功能比较多,每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先看看评分和评论已经成为习惯。近几年也用一下小组,主要是看其他人的讨论。在豆瓣小组中,八卦相关的小组独树一帜,和豆瓣的整体画风都不同。虽然豆瓣不算大众,但是豆瓣的八卦小组热度很高,为抖音和微博的营销号提供了素材,在豆瓣小组关停的那段时间,很多营销号都没什么可发的了。只要是豆瓣的热帖,转眼间就会被搬运到微博上。

除了热度比较高的娱乐小组,豆瓣的一些中等体量的小组同样很有价值,组里可能只有数万数千人,但是讨论的氛围都很好。无论你有什么小众爱好,包括小众导演、演员、书籍,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

豆瓣和用户之间、用户和用户之间的关系紧密度是其它平台不能比的。对平台的好感来自于创始人阿北奠定的基调,你很难看到一个创始人和它的产品绑定得如此紧密。用户之间的亲密来自于,它自带标签属性,当你关注一个用户时,同时会看到他的阅读品味和爱好,在豆瓣上的交流更有深度,没有其它平台那么浮躁。

互联网上似乎很容易复制一个产品,书影音和小组的功能看似很简单,新网站的获客成本也不高,但是豆瓣是无法复制的。

原因在于豆瓣诞生的时机,它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产生,同时期的猫扑、天涯、人人网都消失了,但是豆瓣不仅存活下来,而且它最早的一批用户还在,也许不活跃但是还在。这决定了它有友好讨论的氛围,也得益于用户还没有浮躁时期的积淀。做过产品的都知道,营造氛围是件非常难的事,但是豆瓣似乎是天然形成了这种氛围。

而且豆瓣带有一种“天然丧”的萌感,在所有平台上的用户都在尽可能地美化自己,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时,只有豆瓣不要求你支棱起来。这里都是躺平的人,不用紧绷,展示自己真实的不可爱的一面就可以。

刚才看到其它豆友说豆瓣还有一个特点,像是小红书、抖音这些平台都要求创作者垂直,内容专注于一个领域才能被分发出去,豆瓣不要求,在豆瓣上你可以做一个立体的人,既可以晒猫,也可以分享你正在写的论文。这是大数据下难得的温暖。

豆瓣的评分依旧是中文环境中最有权威的,即使这些年水军盛行,但是有一条标准不变“在豆瓣分高的电影不一定是好电影,但是分低的电影一定是坏电影。”从这个角度来看,豆瓣是独一无二的,哪一天豆瓣死了,互联网上可能会有很多模仿它的产品,但是它们都取代不了豆瓣。

豆瓣挣扎了这么多年,做了非常多的尝试,作为一个豆瓣老人能想起来的有:

  • 阿尔法城:一个虚拟城市社区(突然发现是不是跟现在的元宇宙概念很像);

  • 豆瓣东西:和电商对接,我记得当时特别喜欢这个功能,可以收藏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 豆瓣一刻:每日精选,这也是我最喜欢的栏目,有很多高质量的信息;

  • 一拍一:摄影平台,可以在线预约摄影师;

  • 瓣嘴:以前的一个节目,创意参考自国外,请一些明星,当面阅读豆瓣上他的作品的差评,挺有意思的。

  • 豆瓣FM:以前特别好用,智能推荐很智能,但是现在资源很少,好几年没用过了。

还有最近豆小铺在尝试做团购,也许是感受到了团购成为新兴的商业模式,目前来看团购的选品还不错,希望它能一直做下去。

从这些产品的上线下线可以感受到豆瓣一直在尝试盈利,但是想要在一群文艺青年身上挣钱,自有产品又出奇的丑,实在是很难。

早年的豆瓣APP很混乱,有一段时间豆瓣广播、豆瓣小组、豆瓣FM各成一个APP,要用豆瓣完整的功能需要下载好几个软件,后来才集合到一个APP中。

“豆邮”这么经典的功能曾被改名为“私信”,骂声一片,下一版本又改回来了。说到这里突然想起,这也是豆瓣的一个特色,一个新改动出现时,大量骂豆瓣的声音出现,然后又被改回去的现象经常出现。当然,也有时候骂了也没用,比如“喜欢”的功能没了。在其他平台,这种产品被改变后因为用户的呼声再改回去这种情况不多见。

在豆瓣新的版本中,首页被改成了小红书一样的样式,看得出来它很想吸引年轻化的用户,但是老用户不买账,比如我不得不卸载后重新去网上找到了历史版本。这些年关注的一些豆友,不时就有离开的,或是无法接受豆瓣的审核机制,或是不喜欢豆瓣此时的氛围,但是也有新的用户在注册。在老和新之间找到平衡,这是所有产品的难点,对于豆瓣来说尤其难,因为它一开始的群体是又穷又事儿的文艺青年。真是成也文青,败也文青。这也是豆瓣在商业化的尝试上有点拧巴的原因吧。

豆瓣的一些小细节很打动人,比如它的注销机制很简单。我认为一个产品的注销功能代表着它的态度,有的产品不提供主动注销功能,它一定是对自己的产品没有信心,说的就是臭名昭著的微博。豆瓣很利索,不给你后悔的时间,一个冲动注销了就再也找不回了。这种来去自由,也和它的文化相符吧。以前我担心过豆瓣堕落成知乎的样子,毕竟一开始都是小众的,也都是UGC平台,内容生产平台变现本身就是很难的事,知乎和B站都历经这样的时刻,可惜知乎后来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身不由己,不爱惜羽毛,最终还是反噬了。B站同样如此,尝试过很多盈利模式,最后为了流量,底线越来越低。后来又想,阿北不是那样逐利的人,他的道德底线比较高,不至于。

 豆瓣三姐妹:张爱玲、猫日、阿北(从左往右) 

算起来阿北今年已经五十多岁了,比我爸妈年级都大,这些年他太低调了,不知道面对豆瓣总被约谈这件事怎么看。虽然豆瓣这些年来半死不活的,但是还是感谢阿北创建了这个平台,我在这里荒废了太多时间,发展出了现实中的朋友,也收获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关注者。对我来说,这里依旧是一片净土。对豆瓣来说,一个平台存活了16年了,它的使命已经完成。 

从五年前开始,我就把放在豆瓣的内容同步一份放在本地,担忧有一天豆瓣突然炸了什么都没了。

只要豆瓣不死,我应该还会在这里,一直更新到我的老年生活。如果豆瓣死了,那就江湖再见吧。

附一些我比较喜欢的小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与用户一起成长
豆瓣十年,一个典型精英社区的起伏兴衰
2011200437 焦若阳 豆瓣的知识管理应用论文
豆瓣小组精准引流方法,不愁没有转化率
巧用豆瓣平台推广营销,找到精准客源大力传播!
张小檬:豆瓣小组推广引流系列篇之豆瓣小组回复引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