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2年展望:全球经济

首席经济师及策略师   Keith Wade  

  变种新冠病毒 Omicron 的出现无疑提醒我们,全球疫情仍是萦绕不散的不明朗因素。随着全球经济持续复苏,我们有望在2022年再次迎来经济增长的一年。不过,在经历2021年的强劲增长后,由于各国政府及央行于疫情初期提供的大力支持将逐步消退,预料来年的增长动力将相对放缓。

  我们相信,通胀的情况将有所缓和。然而,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于期间内或需经历一段艰难时期。我们预料2021年的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将录得 5.6% 的增长,而2022年的预测则为4.0%。至于通胀方面,2021年的预测为3.4%,其后或于2022年升至3.8% 的水平。

  由于出现新冠疫情后,经济复苏有别于以往的情况,以致供应链遭遇到让人始料不及的瓶颈问题。我们同时留意到,劳动市场出现企业人手短缺的问题。两项问题叠加将通胀及工资推升至高于预期的水平。

  作为衡量消费模式的重要指标,美国消费数据正反映着经济复苏不均的现象(见表1)。相关数据显示,无论是零售销售额还是实际零售销售额均较疫情前水平高出10%。对比之下,实际服务业销售额仍较疫情前水平低约2%。

  经济复苏不合比例地倾向货品行业,让供应链和商品市场承受非比寻常的压力。回想2009年发生全球金融危机时,零售销售额花了四年半时间才重回危机前以上的水平,此次疫情危机则花了18个月时间。

  供应链瓶颈所带来的影响,可以从近日零售销售额失去增长动力见得。这种情况主要反映了通胀升温的影响,皆因面临供应限制的零售商将自身成本转嫁予消费者。名义上,销售额则继续上扬,并正处于比疫情前高 20% 左右的水平。

  通胀升温反映在供应与需求之间存在失衡情况。虽然各国央行在供应方面并无影响力(例如无法加快货运的速度,或让风力变强,以支持在可再生能源的生产),但它们拥有可以调节需求强度的工具,协助让供需恢复平衡。

  政策支持于 2022年逐步消退

  我们预期各国央行及政府缩减应急支援措施的力度,对于2022年的经济活动去向而言将扮演重要角色。在美国和英国,为了应对新冠疫情而推出的大规模财政刺激方案(包括政府开支及为了在短期内支持经济的税务政策)已开始减少。

  即使政府开支仍将维持强劲,2022年的整体财政政策亦将收紧。在经历2021年的宽松财政政策“震摄”(shock and awe) 过后,这种情况相信亦属意料中事。美国将于明年实施两党基础建设法案 (The Bipartisan Infrastructure Deal)。若能通过众议院审批,即将在国会审议的《重建美好未来法案》相信亦可带来助力。不过,由财政政策激发的整体增长冲劲将明显较2021年为弱。

  在英国,情况亦类似。当地明年的公司税、所得税,以及国民保险税(工薪税)预期将会上涨。

  相比之下,欧元区的财政开支预料将在欧洲复苏计划下维持强劲。虽然财政刺激预料将较2021年少,但依然明显。此外,中国预期将在2022年透过增加地方政府发债及鼓励银行“放水”,借以维持财政刺激力度。

  我们同时观察到,美国和英国正在收紧货币政策(央行为了刺激经济所制定的短期政策)。两国正在结束与疫情相关、借以向金融体系直接投放资金的量化宽松政策 (QE)。英国央行 (BoE) 及美联储亦势将进行加息的举动。

  我们预期英国央行将分别于2021年12月(相信亦是该银行为新冠疫情时期所定的量化宽松额度即将用尽之时),及2022年2月加息。与此同时,耐心的美联储相信将待6月份完成缩减购债(购债是不少央行向金融体系注资的量化宽松政策手段)后,于明年12月份加息。我们预料两国将于2023年进一步加息。

  我们认为央行政策将从宽松转至中性(而非紧缩),因为利率相对“均衡”利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当一个经济体系的产能已被充分利用时,“均衡”利率可避免经济出现“过度刺激”(及不当通胀压力的风险),或“刺激不足”(可能带来经济萎缩及通缩的后果)。

   营机构 需求接力增长?

  随着经济复苏趋向稳定,支持措施终需撤回应该不会是让人大感意外的事。不过,若要将经济增长维持在一定水平,我们必需看到私营机构从政府及央行处接棒的举动。

  在这个层面上,消费者将扮演重要角色,预料家庭将花费他们在实施封城禁令期间所储起的积蓄。实际上,因为多出的储蓄将会用作消费,意味着储蓄比例将降至疫情前的 7.5% 以下(见表2)。

  虽然我们预期美国及全球通胀将于2022年下半年逐步降温,但通胀升温亦将让实际企业盈利受压。因此,即使美国的储蓄比例于2021年已明显下降,该比例于2022年继续下降将对消费数字相当关键。

  至于欧元区和英国方面,情况大致相同,但我们预期这些经济体系要耗尽他们的积压储蓄仍然言之尚早。碍于缺乏数据,要判断中国的情况相对困难,不过,我们预期当地的多余储蓄应较西方国家要少。

  政策效果存在分歧

  我们就着各个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可能出现的积压需求进行评分。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留意到美国及英国在2021年及2022年之间出现明显转向,从最大力度的刺激方案转向较为保守或中性立场。欧元区继续维持“火力全开”,而中国则趋向加大货币及财政政策的刺激力度(见下表)。

  我们预期美、英两国与欧元区、中国之间的政策分歧将为债券及外汇市场带来投资机遇。我们同时需要注意与通胀及经济增长相关的不明朗因素,特别是供应链瓶颈及劳动人口持续短缺所引申的问题。工资上涨将推高成本,继而导致通胀以高于预期的幅度向上发展,而经济增长亦有可能较预期弱,最终或会形成“滞胀”风险。

  Omicron是在我们完成经济预测后才出现的变种新冠病毒,但其显然会对经济活动及供应链本已受到的干扰带来新一波的风险。由于现时仍存在相当多变数,因此仍然无法判断宏观经济可受到的影响,但全球经济或迈向滞胀的风险已明显增加。

  免责声明

  以上如有提及证券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或撤资之建议。

  本文件仅供参考之用,并不打算作任何方面的宣传材料。本文件不应视为提供投资意见或建议。本文所载的意见或判断可能会改变。本文的数据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施罗德投资管理(香港)有限公司不保证其完整性或准确性。

  投资涉及风险。过往表现未必可作为日后业绩的指引。阁下应注意,投资价值可跌也可升,并没有保证。汇率变动或会导致海外投资价值上升或下跌。就新兴市场和发展较落后市场的证券投资所涉及的风险,详情请参阅基金说明书。

  提供本文件所载数据,目的只是作为参考用途,不构成任何招揽和销售投资产品。有意投资者应注意该等投资涉及市场风险,故应视作长线投资。

  衍生工具带有高风险,因此只应适合经验丰富的投资者。

  本基金受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认可,但其认可资格并不意味获官方推荐。

  本文件所载资料仅提供予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商业银行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相关法规发行的理财产品投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投资者。投资者在投资本文件内提及的任何项目前应细阅相关文件,如有需要请透过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商业银行及/或其它专业顾问寻求专业咨询。

  本文件由施罗德投资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刊发,文件及网站未受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检阅。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澳洲未来,物价上涨,通胀来袭,无人能置身事外!
担心历史重演,国际社会替欧洲捏一把汗
对货币误解如何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现代货币理论》精华分享
IMF:逆势加足马力
社融罕见走低,“单个异常点”or“趋势拐点”?
兴证宏观卓泓 | 当音乐骤停——2022年海外宏观中期策略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