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经济快速增长中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的五十条建议
userphoto

2022.06.10 湖北

关注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参考1994年11月海口“亚太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与稳定发展国际研讨会”中外专家的意见,提出自己的建议报告。

一、1994年一系列重大改革进展比较顺利,宏观经济形势总体是健康的。必须恰当估计通货膨胀的影响,在加快改革、加快发展中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

1.目前的通货膨胀仍在可承受的范围内,1995年应把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10%左右,在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中治理通货膨胀。

宏观调控使今年的总体经济形势有了很大改善,软着陆的目标基本实现。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几项重要改革措施陆续出台,总的来说进展比较顺利。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看,保持了基本平衡,其中消费品90%以上供大于求或供求平衡,没有发生类似1988年那样的抢购现象。1994年的通货膨胀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具有很强的特殊性,许多重要经济指标表明,1994年的经济状况与1993年上半年相比,已有明显改善。应当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有清醒的、全面的认识,在加快发展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从而使经济“软着陆”目标进一步取得成功。

中国自1979年以来,经济每年平均增长9.3%,零售物价每年上升644%。今后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仍要保持9%以上,在经济转轨时期,经济增长率如果低于8%,则会带来企业大量亏损、停产、产品积压、失业严重等问题,并有可能危及社会稳定。今后一两年,经济增长率至少应保持9—10%,这样才能使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得以继续。

2.在市场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阶段,由改革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的上升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应当在保持基本稳定的条件下逐步推进并完善各项市场化改革,在改革中抑制通货膨胀。

1994年的较高通货膨胀,除了因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增幅过高,投资需求拉动价格上升等原因外,主要因素是由于结构性的物价调整或放开,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汇率并轨,税制改革等带来的生产成本提高和人们心理预期所引起的。对此固然不能掉以轻心,但也不必大惊小怪。改革必然付出一定的代价,只有在加快并完善各项改革后,才能消除通货膨胀的体制根源。

3.充分估计通货膨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把有效治理通货膨胀作为经济快速发展中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来抓。

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导致了相当部分群众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一些停产、半停产、效益不好的国有企业的职工和退休职工,或者工资不能按期如数发放,或者退休费赶不上物价上升的幅度造成生活困难。各方面反应强烈。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防止通货膨胀搞乱经济关系,误导资源配置,扭曲利益格局,影响社会稳定。

4.1995年在加快改革中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15%左右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随着推动1994年通货膨胀的一些主要因素的消化,1995年的通货膨胀压力会有所缓解,但1994年的通货膨胀会对1995年产生翘尾巴影响,纺织品价格上调的后滞效应以及房改等新的涨价因素会推动物价上涨,尤其是农产品价格还会呈缓慢上涨的趋势,因此对1995年的通货膨胀必须有充分的估计,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把通货膨胀控制在15%左右。控制通货膨胀率的目标定得太低,实际上很难达到,易失信于民,或者即使达到低的通货膨胀目标,经济速度回落过快,可能出现“滞胀”,这是必须引起注意的。

[page]

二、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是今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其中受政府主动出台的结构性调价影响很大。目前,必须把增加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当作抑制通货膨胀的突出矛盾来抓

5.抑制通货膨胀必须首先适当控制农产品的价格上涨,真正花大力气抓农业生产,确保丰富而高效的农副产品供给。

1994年通货膨胀的一个最主要特点是粮食及各类农副产品价格涨幅高。1-8月份,食品价格上涨在零售价格上涨中的份额为60%,3种主要粮食价格涨幅明显,大米、小麦、玉米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84.7%、48.8%、40.1%。粮食价格上涨带动了饲料及肉、禽、蛋的价格上涨。在目前中国工薪阶层的收入比例中,基本生活费用支出占一半以上。在农副产品涨幅过大的情况下,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也就十分突出。应当看到,在取消低价收购、取消补贴后,农产品价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它的价值,或者在市场定价之后,我国农业要素稀缺得到了反映,所以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必然趋势。明年仍有上涨的基础和空间。因此,从上到下应形成共识:11亿人的大国要真正把农业作为基础来重视,从根本上减缓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速度和幅度。

6.严格控制耕地流失,避免东南沿海出现稻谷产量较快下降的局面。适当调整对稻谷的合同定购价,使稻价高于麦价。认真解决粮食供求中的品种、品质矛盾。

由于我国城镇居民稻谷消费比重占其口粮的60%-65%,而且呈逐步上升趋势,只要稻谷的供给偏紧,整个市场就会显得偏紧。而我国水稻主要产区的南方,由于经济的发展,对增加比较利益偏低的水稻生产热情下降。因此,不采取有力措施控制耕地的减少,不适当调整稻谷与其他品种粮食的比价关系,要恢复南方稻谷的产量将是很困难的。要采取有力措施控制耕地的流失,强化耕地的复垦补偿制度。

鉴于目前政府拥有的储备粮平抑不了质量较高的市场上的粮食的价格,建议放开粮食的合同收购价格。要适当鼓励北方增加稻谷生产,北方稻谷品质好,特别适合于中国北部和东部地区居民的需求。增加北方稻谷的生产,对于缓解中国北部和东部优质大米的供给,作用将日益突出。

7.目前可适当扩大利用国际市场来调节国内稻谷的供求。

鼓励有外汇支付能力的东南沿海发达省份适当增加一定数量的大米进口,以调节国内市场稻谷的供求。如按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早稻价格为每吨人民币1400-1600元,中晚季优质稻每吨为1700-2400元,折合成米,分别为2000-2300元和2350-3300元左右。因此,只要有外汇支付能力,目前增加进口部分大米,在经济上并不吃亏。

在扩大进口稻谷的同时,必须对国际市场稻谷的供给有十分清醒的认识。目前世界稻谷消费的比重已占粮食消费比重的50%左右,并且是一个逐步上升的趋势,预计今后20年左右上升的幅度达70%以上。国际90%的稻谷供给来自亚洲,而亚洲稻谷的耕地已很难扩大。因此,国际市场上稻谷也会偏紧,中国大量进口稻谷无疑会迅速拉动国际市场稻谷的价格。从长远来说,11亿人口的大国靠国际市场调节国内稻谷的供求是很不现实的。

8.粮食购销体制走购销都放开的路子,建议对5000万吨合同定购粮实行“保量放价”办法。

粮食收购中的政府定价过低,引起了诸多矛盾,如农民不愿向政府粮食部门交售粮食,政府只能购到低质粮食,难以发挥平抑市场粮价的功能;政府粮食部门的购销差价过大,粮食生产者的利益被中间环节截留过多,与国际市场的价格相差太大,不利于政府利用国际市场的粮食来调节国内粮食市场的供求与价格波动等。因此粮食购销体制要尽快全面放开。目前,可考虑把5000万吨合同订购粮实行“保量放价”的办法。

9.逐步放开棉花收购价格,加速主要农产品的市场化进程。

目前,棉花收购矛盾十分突出。如果不让农产品价格真实地反映其价值就会伤害农民利益,反而影响供求。由于流通体制改革不彻底,造成中间费用过高,农民没有得到很大好处,城市居民也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一项可考虑的政策建议是,在放开收购价格后,政府政策目标的定位应重点放在控制影响农产品价格的中间费用上。

10.必须重视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切实增加农业投入。

多年来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卡脖子环节。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而且近一年来工农业产品交换的剪刀差仍在不断扩大。各级政府,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重工轻农思想是客观存在,而且很难转变。因此要统一认识,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力度,尤其是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入。

[page]

三、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增长。由投资过热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问题是投资结构不当和投资效益低下。重要的在于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控制投资拉动的通货膨胀

11关键是投资体制改革要加快。

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增长。从1981—1993年,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63,中国经济增长的60%左右依赖于投资增长。今后若干年投资对增长仍有很强的拉动力。随着投资的高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会拉动通货膨胀,我国几次通货膨胀都反映了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问题不在于投资本身,而在于投资体制尚未根本改变。目前,由于投资体制的不合理,国家直接投资效益远远低于社会投资效益。因此,要加快投资体制改革,使投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投资结构合理化,投资效益最大化。

12.对投资总量的控制要恰当和适度。

目前,关键的问题在于保持投资增长的同时,通过加快改革的办法解决投资结构和投资效益问题。如果对投资总量控制力度过大,经济发展会受到影响。而没有发展,通货膨胀问题更难以解决。在当前主要生产资料已接近成本价时,应适当放松投资调控力度,有选择地增加投资,否则,因缺乏必要的投资量而产生的负效应会突出地影响整个宏观经济形势。 13.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形成竞争性的多元投资主体。

目前国家直接投资约占社会总投资额的60%-70%,而且投资效益低,所以要严格控制国家直接投资的范围和总量。要通过形成社会多元投资主体,提高投资效益,把投资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国家投资应逐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撤出,转到基础领域、关键部门和公用事业中去,尤其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在市场经济中实现国有资产效益的最优化。我国的投资增长和经济发展,都受到来自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这与我国投资结构集中于加工工业等一般竞争性领域相关,因此要优化投资的结构,在调整投资方向时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四、大量外资流入是通货膨胀压力升高的新因素,因此相关政策必须跟上。但必须坚持扩大利用外资的开放政策。

14.外资的流入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积极作用,必须放宽外商投资领域,鼓励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

资本流入在我国表现为直接利用外资的增加,这些投资大多用于急需发展但又缺乏资金的基础产业和工业等方面,因而发挥了很好的作用。1993年引进外资实际促进经济增长率为13.4%。相对于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吸引外资的极好机遇。近几年,国际资本大量流入发展中国家,1993年高达1048亿美元。中国必须抓住机遇,放宽外资投资领域和比例等限制,在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

15.重视研究外资大量流入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寻求积极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

近年来外资流入量大幅增加,1993年达367.7亿美元,1994年1-8月外商直接投资达204美元。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引起本币和外币的供应相对过多,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通货膨胀。1994年宏观经济政策对此准备不足,因此有必要研究和探讨外资大量流入过程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

在注重外资流入的同时,对资本外流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资本外流现象非常严重,

估计已有2000多亿美元,对通过各种渠道流出的资本,国家应制定一个长期、明确的政策,适当限制资本的流出,使资本流出合理化、规范化。

16.应加快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

通过实施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在一定时期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我国加快向市场经济过渡,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需要平等的竞争。如果仍过度对外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很不利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形成。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是国际间吸引外资的成功经验。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尽快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并逐步使之法制化。否则,对外资企业长期过度优惠会对资本外逃形成诱惑力。17.对外资进入投机性领域进行必要限制。鼓励并支持出口导向型直接投资。

[page]

外资流进、流出的变动性太大会造成经济的波动。近年来,部分外资有流入投机领域的倾向,因此有必要认真研究,制定必要的政策措施。

目前,外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额的1/3,必须坚持出口导向型利用外资策略,进一步提高外资效益,强化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8.明后两年外资进入我国可能会滑坡,政策调整须十分谨慎。

周边国家对外来资本的竞争十分激烈,都在千方百计吸引外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复苏也会加大国际资本供求矛盾。而且,随着近年来中国劳动力特别是合资企业的职工工资增长幅度加大,使得中国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很快会消失,从而减弱我国与周边国家对外资的竞争力。因此,对引进外资形势不能过于乐观,外资政策必须相对稳定,并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

五、汇率剧烈波动和外汇储备量过大对通货膨胀有重要影响,要充分运用汇率杠杆调节宏观经济,稳定汇率,加强外汇管理,逐步实行人民币完全可兑换

19.要充分估计汇率波动和外汇储备对通货膨胀的直接影响,并采取措施减少外汇对通货膨胀的压力。

这次通货膨胀与来自外汇方面的重大变化有直接关系:一是1993年市场汇率的盲目波动对价格总水平上升起了很大推动作用。1993年初调剂市场汇价是6.8元/美元,1993年中汇价盲目上涨到10元/美元。后经政府采取措施,市场汇价迅速回落。但汇率的剧烈波动,影响群众对人民币的信心,引起物价上涨;同时,进口产品价格受汇价影响上涨后,难以完全回落到原有水平。二是1994年汇率并轨后,国家调低汇率,人民币贬值使进口的生产资料和机器设备等生产成本加大,推动了物价上涨。三是目前外汇储备过大,引起货币供给大量增加,外汇储备这一块的货币供给已占新增货币的67%,从而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20.国家要采取稳定汇率的政策,避免汇率的盲目波动和人民币升值。

要使汇率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以便能逐步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通常当国内通胀比国外高时,预期汇率会下跌,但中国目前却出现汇率上升情况。中国“复关”后,市场全面放开在一定时期可能引起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有利于抑制通胀,但从长期看是不利的,会增加出口的生产成本和产生汇率波动压力,形成境内资金外流,最后导致外汇储备大幅度地减少,或者最终导致人民币贬值。

21.要加强对外汇的管理,堵住外汇市场的漏洞。

要降低外汇储备量,严格用本币作为支付手段,禁止用港币或美元作为支付手段。要严格对国内企业售汇买汇的控制,堵住外汇市场操作的漏洞。要控制外汇结存的增加,降低外汇储备量。要防止大规模外汇资本闲置浪费和资本大量流出。

22.要加速建立统一的外汇市场。

外汇调剂市场应当与银行间的外汇市场并轨。如果不能并轨,则应逐步取消外汇调剂市场。要使银行间的外汇市场获得更大的发展。

23.应当逐步创造条件,实行人民币完全可兑换。

要实现经常帐户的全部可兑换,取消对非贸易项目供应外汇的限制。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中央银行的功能,建立发达的商业银行体系,充分发展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以吸引国外资本的流存。

六、利用目前外汇储备的有利条件,适当加大进口,利用国际交换来调节国内供求关系

24.在目前国际收支、外汇储备非常强的情况下,要考虑减少进口限制,调节国内市场需求。通货膨胀从根本上讲是由供求矛盾引起的,利用国际交换来弥补国内结构性生产不足,调节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是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办法。要运用指导性计划和经济手段,鼓励进口国内相对短缺的原材料和半成品及一部分成品。进口计划要有更大的前瞻性和灵活性,避免出现某些物资忽而进口不足,忽而进口过度的现象。在外汇储备较强的情况下,可考虑适当放宽某些进口限制,加大进口。

[page]

25.加快完善外贸体制改革。

促进外贸发展要扩大外贸经营范围,赋予企业进出口自主经营权,要逐步取消一般进出口限制,加快实行进出口配额公开招标、拍卖制度。

26.实行出口导向政策,防止资源外流。

要严格控制国内原材料和初级品的出口,特别是要控制国内短缺资源的出口,鼓励出口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

七、货币扩张政策是发生通货膨胀的根源。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控制货币增长速度,适当提高银行利率,优化银行信贷结构

27.要充分估计目前的金融体制对通货膨胀的重大影响,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本次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主要是1990—1992年期间货币供应偏多造成的,这3年名义GNP增长50%,M2的年平均余额则增长了108%,后者比前者高出58个百分点。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银行体系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中央银行要有相对独立的货币政策,调控货币供应量。加快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尽快形成商业银行的自我约束机制。

28.保持稳定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

避免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和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需要一个稳定的货币政策。为此,必须保证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中央银行作为货币管理部门,必须具有很高的权威,能够抵挡来自政府和企业对实施货币政策的压力。鉴于货币供应增长速度过快,大大高于GDP平均增长速度,今后应把货币供应量M1和M2的调控目标确定在20—25%之间。

29.加快国家银行商业化、企业化的改革,硬化信贷约束机制。

目前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企业化经营进展缓慢,银行仍然主要依据行政指令,采用行政手段控制贷款,并在贷款深度负利率的情况下运转。银行的硬约束机制和风险责任制都没有很好解决。因此,必须加快对国有专业银行的重组,使之按企业化的财产结构和组织结构进行运作,实现银行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和相互竞争。对于规模过大、调度不力的国有商业银行,要分立为多家银行,要排除政府对商业银行的行政干预。

30.实现银行利率市场化,目前要适当提高银行利率。

要充分发挥利率杠杆调节宏观经济、稳定货币、控制投资规模、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应当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整银行利率。目前国有银行贷款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从而造成市场扭曲,为腐败和寻租行为创造了机会。应当适当提高银行利率,改变社会的通货膨胀预期,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

31.应当加大对非国有经济的贷款比重,优化银行信贷资金的使用。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非国有经济创造的,而国有企业却占用着80%的银行贷款,投入产出效益十分低下。应当改变商业银行的贷款方向和结构,对于长期效益低下,资不抵债、没有前途的国有企业,应当停止贷款,促使国有企业改革或重组。应当加大对非国有经济的贷款比重,支持非国有经济的更快发展,从而影响和促进整个经济的增长。

八、财政收支严重失衡,预算软约束,是造成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要重视运用财政政策,合理调整财政需求,增加财政收入,以控制通货膨胀

32.财政赤字过大对通货膨胀有直接影响,要控制财政赤字,合理调整财政需求。

目前的通货膨胀与财政赤字规模愈来愈大有很大关系,1984—1993年间,财政累计出现硬赤字1128.26亿元,都是通过向银行透支弥补的,造成中央银行货币扩张。由于财力短缺,财政对国有企业的补贴、应由财政安排的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投资,也要依靠银行用贷款安排,又迫使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因此,要严格控制财政赤字规模,预算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应使其降到3%以下。要从紧控制支出,压缩财政补贴,严格控制行政经费开支;同时要努力增加财政收入,严格控制减免税,强化税收征管。

[page]

33.财政直接投资过大会加重财政收支失衡,要严格控制财政直接投资的比例。 财政投资应当控制在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范围内,要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集中力量解决“瓶颈”制约的矛盾,增加有效供给。

34.加强税收征管,严格依法征税,增加财政收入。

要完善中央和地方税务机构,改革税收征管制度,改革税收征管员制为税收自动申报制,建立偷漏税重罚制度。要开征消费税,控制消费需求。建立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严格征收个人所得税。

九、消费基金过快增长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要通过对消费基金的控制和引导以抑制通货膨胀

35.应当注意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造成需求过热,带动物价上涨。

由社会集团消费和工资过快增长所引起的消费基金扩张,对通货膨胀有很大影响。据测算,在投资需求扩张时,投资中转为工资、社会集团消费等部分约占40%,如此庞大的数字进入消费领域,必然会推动需求过热。

要严格控制集团消费。集团消费在我国消费基金增长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它不仅带动需求扩大、物价上升,而且加大了党政机关的财政开支和投资需求扩张。特别是要控制党政机关的集团消费和投资中转为集团消费的部分,对此要作出具体的制度规定。

36.要控制工资的大幅度增长,工资增长应与生产率增长同步。

1994年全国工资总额计划比上年增长18.4%,实际工资增长在30%以上,是历年增长最快的。国有部门工资外收入增长更快,相当于工资的1/3,有的甚至超过了工资。而国有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仅递增8%。工资增长带来成本上升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不可避免地会拉动消费物价的上涨。因此,应当控制工资过快增长,避免出现工资——价格轮番上涨的现象。在国有企业,控制工资增长的措施可以与实现劳动力产权结合起来,企业职工通过职工持股计划享有劳动力产权,并同企业的长远利益紧密结合。它可以使控制工资增长有可靠的基础,又可以消除企业与职工的利益矛盾,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37.注意引导社会短期消费转向长期消费。

加快以出售住房为主的住房制度改革,以成本价将住房出售给购买者。这样,既可以把一部分消费基金引到长期消费上来,又可以使住房建设少占用银行信贷,实现住房资金自身循环。应鼓励本企业职工购买本企业股票,可考虑在职工自愿基础上,将职工内部股转为职工持股基金。

38.要引导社会消费基金向投资转移。

当前,可考虑的具体办法:一是适当发展国内投资基金,引导一部分社会消费基金和居民储蓄转入投资基金;二是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逐步加大个人帐户的比重,创造条件逐步向公积金过渡,目前可先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

十、1994年通货膨胀与价格改革引起的成本推动和心理预期有直接关系。应当看到,价格改革不可避免地会在短期内引起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要在保持基本稳定的条件下逐步推进并完善价格改革,在实现价格市场化过程中抑制通货膨胀

39.正确认识价格改革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由价格改革引起的物价上涨短期内是不可避免的。

目前通货膨胀很大一部分是由结构性价格调整引起的。粮食、棉花收购价格大幅度提高,农用生产资料和原油的提价,成品油、钢材、煤炭等价格放开等与1994年的通货膨胀有着直接的联系。1994年零售物价上升的20%中,属于结构性调价和放开的部分,估计要占70%-80%。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扭曲的价格体系加以改革,使之合理化、市场化,对于促进有效竞争加快经济发展有重大作用,虽然它在短期内会推动物价总水平上涨,但这种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时期是必要的;而随着价格市场化的机制形成并稳定后,这种通货膨胀是不可能持久的。中国“复关”后,必须进一步进行深层次的价格改革,使之与国际市场接轨。

[page]

40.考虑到目前通货膨胀压力很大,1995年的价格改革要十分慎重。

1994年价格改革的范围和幅度都很大,对通货膨胀有很大影响。鉴于1995年我国有可能“复关”,考虑到国有企业对价格上涨因素难以消化,目前通胀压力很大,所以1995年价格改革要十分慎重。鉴于运输价格的调整对企业生产成本影响很大,可考虑推迟出台。

41.正确掌握价格控制手段。

不要过多运用行政手段控制价格或调整价格。对价格的控制方面应当与价格改革的方面相一致,不能用行政手段使价格改革倒回去。对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控制,应当依据市场供求状况,正确把握控制力度,尽可能少采用国家定价、最高限价、计划供应之类办法。政府的价格管理政策要稳定,不要随意性太大,也不要频繁进行价格调整,以免造成人们对价格上涨的心理预期,或囤积商品、待价而沽。

42.政府要从对价格的控制重点转到市场建设上来。

价格合理化必须以充分的竞争和健全的市场为基础。价格市场化并非都直接引起价格上升,在充分竞争条件下,某些价格水平会有所下降,并逐步形成合理、稳定的价格水平。因此,要加快市场体系的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消除市场分割和封锁,反对行政垄断市场而妨碍竞争。

十一、国有企业改革滞后,使国有企业对价格改革因素难以消化,这是造成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控制通货膨胀要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43.要充分估计到国有企业改革滞后对通货膨胀所造成的重大影响,国有企业效益低下,不能适应市场机制,是今年出现较高通货膨胀的要害所在。

现阶段突出的矛盾是,国有企业投入产出比例非常悬殊,效益严重低下。它不仅消化不了结构性价格上升和农产品涨价的因素,而且还要搭车涨价。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资金严重短缺,使银行利率不能上调,过高投资需求难以抑制,使货币总量难以控制。国有企业问题是我国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最深层次原因和新旧体制矛盾摩擦的反映。要真正缓解以至解决通货膨胀问题,不从根本上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把国有企业的高投入、低产出转为低投入、高产出,从而实现整个经济的良性循环,那是很困难的,甚至会导致整个经济的滞胀。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44.下决心分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优化国有企业结构,提高国有企业效益,缓解通货膨胀压力。

国有企业改革目前可考虑的措施是:在不影响社会安定的条件下,对一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产品没有市场的企业,分步实行破产;将一些规模很小、效益不好、人数不多、资产数量不大的小企业,通过改、股、租、卖等办法,逐步转为非国有企业或国有民营企业;在一般中型企业中,认真落实企业自主权,实现政企分开,迫使企业自负盈亏,优胜劣汰;在少数大型企业中,积极搞好公司制改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逐步实现企业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通过分类改革,以尽可能减少国有企业对社会资金资源的巨大浪费,从总体上优化国有企业的结构,明显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益。从而既有效解决企业本身面临的种种困难,又能够消化因基础产品价格上升对成本的影响,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

45.积极慎重地将企业债务重组与企业本身的改革、重组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一部分债权转股权的方式解决国有企业的历史债务问题。

首先应当将需要进行债务重组的企业改造为股份制企业,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债务状况进行分类分析,严格确定债务重组的范围。承担债务重组的机构应是资产经营性质的机构而不是行政机关,如由专业银行控股的信托投资公司或证券公司、具有经营国有资产能力的控股公司。债务重组应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要做到企业产权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使股权分散,同时解决公有制所有者的缺位问题。

[page]

46.当前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有赖于一套比较完善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要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可以考虑在认真研究、广泛宣传、逐步实施条件下先行推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此基础上再扩大国有企业的优胜劣汰。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案应当以养老、失业保险为重点,同时积极推进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十二、区域经济发展与不平衡,形成中国区域间通货膨胀的重大区别。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制订区域性控制通货膨胀措施,是面对现实、立足长远、抑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政策

47.允许各区域制订不同的符合实际的控制通货膨胀政策。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中国长期存在的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使区域间通货膨胀具有较大差别。要重视研究区域通货膨胀,解决统一的货币信贷政策与各地经济增长现实差别的矛盾。国家可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东部、中部、西部分别提出不同的控制通货膨胀目标和其他重要经济指标(如货币供应量目标)。国家要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制定政策性信贷和融资政策,要把抑制区域性通货膨胀、保持币值稳定作为重要任务。

十三、非经济性因素对通货膨胀有重要影响。要采取措施,消除非经济因素对剌激通货膨胀的消极影响

48.必须对通货膨胀的非经济因素引起高度重视,这些非经济因素包括行政垄断、人为哄抬物价、心理预期等。

具体分析非经济因素对通胀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消除其对经济正常运行带来的负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要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长期存在的行政垄断因素对经济改革过程的消极影响有足够的估计。制定具体的措施,如出台《反垄断法》,抑制由于市场垄断造成的通货膨胀。非规范的政府干预行为形成的行政垄断因素必须得到科学的治理,要通过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来正确界定、约束政府非规范行政干预造成的通胀因素。

49.充分认识中国市场化建设的艰巨性,依法建立规范的流通秩序,防止哄抬物价的人为因素潜伏发展或恶性膨胀。

应当通过艰苦细致的组织、宣传工作,教育广大群众,整顿市场环境。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打击哄抬物价的不法分子,把因哄抬物价造成的物价上涨诱发的通货膨胀消灭在萌芽状态。总结推广各地平抑市场物价、加强工商行政管理的经验,克服“搞市场经济不需要物价管理”的错误认识,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完全由市场健康地决定物价的良好市场环境。

50.要加强对社会各阶层以及企业集团,机关团体消费心理和通货膨胀预期的分析研究,将这项工作作为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抓出成效来。

中国人民银行定期公布货币供应量目标,并着手制定和定期公布价格目标或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目标。组织有关专家和研究机构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地进行社会消费心理和通货膨胀预期调查,不定期地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努力向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准确的消费心理和通货膨胀预期信息,促成政府与公众对通货膨胀的协调行动,消除不必要的隔阂和扭曲状态,形成全社会总体上健康成熟的通货膨胀心理预期。深化统计系统改革,严格执行《统计法》,保证国家统计的严肃性、独立性、科学性,保证对通货膨胀的分析建立在统计资料科学与权威的基础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有企业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基本命题是什么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证监会在联通混改上给自己出了 “两道难题”
东欧与休克疗法
如何踏准经济周期,将自己的投资收益最大化?
判断股市大趋势的八大要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