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难求职季”,这位文科生如何通过“最强辅助”,拿下顶尖咨询公司Offer?
userphoto

2023.10.21 湖北

关注

看点 严峻的就业,是国内外毕业生共同面对的问题。随着美国科技、金融、咨询等行业的招聘岗位收缩、求职门槛提高,留学生在美找工作,变得困难重重。纽约大学应届毕业生Alex就是“最难就业季”的一员,最终通过Networking这一最强辅助,在卷上天的求职赛道里,拿下了国际知名战略咨询公司offer。回头看这段求职经历,他有哪些建议,又有哪些反思?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周滢滢 编丨Jennifer

今年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组经济数据显示,16-24岁劳动调查失业率高达20.4%,且在继续上升。

作为中国学生第一留学目的国,美国的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

世界上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ADP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2023年第一季度平均每月只招聘了17.5万个工作岗位,与去年同期平均每月39.7万个的数字相比大幅减少, 缩招的行业主要是科技、金融、咨询等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与过去两年相比,今年美国的大学生找工作更难。随着今年上半年从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离职的几万人加入劳动力市场,求职门槛无形之中提高了很多。

2022年年初,应聘者与开放职位的数量接近1:1。现在在领英上, 平均每2个应聘者对应1个开放职位。且很多初级职位都要求3年工作经验。

“僧多粥少”的局面,让计划在海外找工作的留学生们,倍感压力。

纽约大学应届毕业生 Alex,就是今年“最难毕业季”里的一员。

Alex

在这场求职游戏中,他的“配置”并不算亮眼。 文科专业背景、缺少大厂实习经历、加上1年OPT身份的限制,曾让他在美国职场上连连碰壁。

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专业实习),是国际生毕业后,还未拿到H1B工作签证,可以合法留美工作的过渡期。非STME专业背景的学生均为1年OPT,即要在1年时间里,抽到H1B工签,才能继续留在美国。

可这几年H1B中签越来越难,每年有超过50万申请者。美国移民局官网宣布,2024财年H-1B工签申请数量超过78万,有效中签率仅有 14.6%。且公司需要为中签员工支付一笔2500美元左右的申请费用。

在今年这样经济萎靡的情况下, 不少公司出于节省开支和人员稳定的考虑,直接表明,不招1年OPT的学生,甚至不招国际学生。

带着这些不利因素,Alex从“海投”,到企业内推,他都试了个遍。在领英上 发了近1500封沟通邮件,打了100多通电话后,得到了美国多个顶尖咨询公司的内推。

最终,这个大男孩顺利拿到了一家国际知名战略咨询公司offer。在被名校生卷上天的咨询行业,实属不易。

现在回头看这段颇为曲折的求职历程,Alex有哪些反思和经验?对终将迈入职场的准留学生们,又有哪些建议?

打开职场人脉

Networking是最强辅助

“让我们面对现实吧,没有人靠自己单打独斗取得成功。 我们告诉学生'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其实是误导。有太多外部因素决定了他们将会经历的特权、机会和挑战。

《社会资本与技能,对于学生的成功同样重要》一文的作者,长期从事教育研究的Mary Jo Madda坦言,在个人努力和职业成就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通俗讲就是人脉,可以通过Networking来获得的社会关系

起先,Alex也没有意识到Networking的魔力。

在“海投”简历无果后,他换了个思路,开始在领英这一职场社交平台上,和心仪公司的前辈、校友,发自荐邮件,尝试建立联系,争取得到对方的Referral(内部推荐),也就是Cold email

当邮件发过去,三天后还没有回复,他就会再发一封邮件follow up,询问对方近况如何,能否有进一步沟通的可能。

Alex发现,在校期间给职场上的NYU校友前辈发邮件,当对方看到带有NYU后缀的账号,总会愿意多看两眼。“这也是学校提供的一种隐性就业资源。”

一般来说,Cold email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重要部分:

首先,解释你是谁,为什么联系收件人;

其次,以具体事例表现出自己成就,并且建立和对方的联系,说服对方为什么愿意抽时间和你联络;

最后,提出请求,一般约电话或者coffee chat的时间,并表示谢意。

邮件沟通后,Alex还会和对方进行电话沟通,也就是Cold call

在很多留学生看来,Cold call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它不仅要有你强大的心态,克服被拒绝的恐惧,还要在尽可能少打扰对方工作的情况下,简明扼要地让对方清楚你的目的。

Cold Call虽然可怕,走出舒适区后,也会有很不错的收获。通过一番努力后,Alex拿到了一些业界知名公司的内推。

最终Cold email以及Cold call,真的帮他打开了留美求职的新局面。

Alex表示,Networking的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拉近与对方的距离,让自己在对方眼里变得熟悉起来。“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假如你是一家公司的老板,你会聘请一个只看过简历的陌生人,还是会聘请你熟悉的人?”

到了面试这一关,性格外向的Alex或许占有一些优势。

不过,在他看来,面试终究是与人交流的过程,最重要的是真诚。“关键是,打动你对面的这个人。我会尽量让面试官了解我的性格和喜好,状态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样。”

Alex 还分享了一个面试小技巧。在面试前,他会去领英上 检索对方的背景和履历,寻找彼此之间可能存在的共通点,并作为见面之初的话题,迅速拉进和对方的心理距离。

正是一系列的充分准备,才让他把握住每一次宝贵的面试机会,最终获得面试官的认可。

不得不说,在职场中,尤其是在异国他乡的求职,如果能利用好Networking这个最强辅助,拿到企业内部推荐,要比“海投”的成功率大得多。

当然, 比起广撒网式投递简历,Networking也很考验学生的耐力和心理素质。

大学期间,Alex也曾经遇到过一些尴尬的社交场面。

为了结识更多职场上的前辈,他曾参加过商学院的线下校友会,参会者有很多是公司的高层和管理者。在这过程中,既非商学院校友、也没有工作背景的他,始终很难融入圈子,和别人产生真正的对话。

后来,他意识到,职场社交的本质,在于资源互换。

“我一个22岁的大学生,在职场上还没有任何经验,也没有什么能帮助到别人的地方。它反而让我更有向上的动力,我会比较积极地看待这个事情。”

不要忽略校园里的隐性资源

除了社交平台上的资源利用,Alex提醒,其实大学里还有一些容易忽视的资源。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隐性资源,就是教授。

《The Secret Syllabus》一书的作者,曾在美国多所高校任职、有近三十年执教生涯的两位教授Terry和Jay就曾表示, 如果在课堂之外,学生没有跟教授建立起有效的交流和良好的关系,学生将错失许多宝贵的机会,包括企业实习、参与某个项目、甚至是得到来自教授的人生经验等。

很多时候,如果我们能和大学里的教授,有课堂之外的更多交流,或许有想象不到的帮助。

2021年的一项研究也发现, 在学校找到“非正式导师”的青少年,比没有这一导师的学生,通过了更多的课程、获得了更多的学分,平均成绩也更高。这种“非正式导师”,通常是一位值得信赖的老师或辅导员。

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好教授资源,和教授真正建立起Connection呢?

Alex提醒,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大学里的Office Hour.

美国大学提供了非常多的师生交流机会,最常见的就是Office Hour,即教授在课堂之余,办公室向学生开放的时间。

Alex表示,像纽约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学生经常需要参加一些动辄几百人的Lecture。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会即使有听不懂的地方,也不太有机会举手提问。

“如果课堂参与太紧张,不用勉强自己,完全可以在课后利用教授的Office Hour寻求帮助。”

同为纽约大学的校友,市场营销专业的Jessica,就曾在网上分享了自己和教授之间难忘的互动经历。

大学期间的某一门课上,她曾花费了大量精力查阅资料,没想到最终还是只得了一个让她崩溃的分数。

课后,她鼓起勇气和教授沟通,坦承自己为这门课所做的努力,以及作为非英语母语者,确实在应对这门课上力不从心。

教授听完之后,不仅表示理解,而且做了一个让她意料之外的决定——和她约好每周通话一次,为她讲解作业的要求和问题,还建议她把作业拿到学校的写作中心去修订。

就这样,这位学生和教授的关系越来越亲近。后来,教授还让她在自己的一个项目中协助视频内容,甚至在她毕业后,主动帮她改简历和领英档案,提供了很多课业之外的帮助。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

外滩君还曾经采访过一位学生Lily,利用好教授的 Office Hour,甚至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在大学期间,没有金融背景的她,在一门项目组合管理(portfolio management)的课上,被老师旁征博引的课堂所吸引。

不过她没有止步于课堂学习,而是每周五下午,都去老师办公室专门请教,由于很少有其他学生来敲门,这几乎成了她和老师的私人沟通时间。

她和导师一起聊天、探讨课堂内容,或是询问推荐书目。当一批书单阅读完毕后,Lily 也会去找导师讨论新书内容。

师生间这一来一回,就这样,持续了近两年。直到有一天,导师放下手头工作,面带笑意地建议她,何不尝试去量化金融的方向深造(quant finance degree)呢?

Lily抬头,小心问她,是否可以给自己写的推荐信,教授欣然同意。最终,Lily真的获得了华尔街量化分析的岗位,直到现在,每到节日,Lily都不忘给导师寄去贺卡,递上问候。

同样,和教授的沟通交流,也让Alex收获良多。

可现实生活中,他观察发现,身边的学生基本都是在考试前,才蜂拥而至去找教授问问题。“这样的沟通效果并不好,建议大家还是在平日里,错峰去Office Hour。”

此外,在和教授课后沟通的过程中,不妨将教授看成是立体的人,而非“教科书”。

很多学生在和教授交流过程中,往往不敢向教授暴露不好的一面,生怕给教授留下不好的印象。

其实,教授也是鲜活的、有喜怒哀乐的个体 完全可以将教授看成是“帮助者”角色,适时地让教授知道自己正在经历的困难。

大学四年

关于理想和现实的碰撞

尽管Alex在“最难毕业季”获得了很不错的Offer,但是在漫长、曲折的求职经历背后,他也开始 反思当下留学生群体面临的困境

这个困境就是,今天的大学校园里,似乎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边是象牙塔中的理想追求,一边是现实世界里的求职难关,让不少学生迷茫纠结、备受拉扯。

比如,大学导师、教授们所主导的文化环境,强调通识教育的价值,建议学生去接触不同领域的学习,哪怕是一些冷门、小众课程,充分探索自己的喜好、以及对世界的认知,而不是盯着就业热门专业,将时间都花在实习上.....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今天的大学校园会出现,学生在课程选择上更加保守,蜂拥挤入就业前景好的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

比如,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一直都是经济学原理和计算机科学概论交换坐头把交椅;

在耶鲁大学,经济专业也一直都是人数最多的,每年都有差不多250名大四学生会选修经济学或相关专业。

今天的职场环境,也越来越看重实习经历和工作经验。

在麻省理工对2022届毕业生的调查表中,有 42%的本科生和 31%的硕士生表示, 自己获得正式工作机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之前有校内或校外的实习。

宾大的毕业生调查统计显示,有一些行业,因为实习而获得工作的比例格外高:金融(55%)、科技(43%)、咨询(35%)、工程/制造(34%)、药物/生物技术(25%)。其中咨询行业最为夸张,在反馈的毕业生中,没有一位表示自己是通过直接投递简历而获得工作的。

而这样的现象,在职位削减的情况下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果学生没有尽早建立起清晰、明确的就业方向,并从大一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实习机会、积累工作经验,就会在求职时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

2021年,BBC就报道过初级职位要求工作经验的现象,当时一份对领英上近400万个职位的分析表明,有 60%的IT岗位 要求3年或以上经验

求职机构Avenica的高管称:“过去5年,我们看到岗位描述要求的技能数量增加了20%。原本适合初级员工做的工作现在被软件或机器替代了,剩下的工作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许多公司不愿意把这类工作交给刚毕业的学生。”

Alex提醒, 不要依赖学校为你在就业上直接助力。即使大学校园里有相应的就业指导,但是它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也不够与时俱进,有点儿鸡肋。

“对于商科、计算机、金融等热门专业,就业氛围本来就很浓厚,实习资源也多。而其他一些专业,尤其是文科专业的学生,就有点儿孤立无援的感觉了,还是靠学生自己。”

Alex坦言,自己在专业选择和就业方面,其实有点儿后知后觉。

大学期间,他从热门的数学专业,转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的文科专业,因为对不同专业的就业情况缺少了解,以及在美找工作要面临的OPT限制,使自己陷入了被动。

“因为只有1年OPT,我可以应聘的范围很有限。1000家公司里,我大概只能投其中的100家公司。”

回头看,Alex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在大学四年里,做更多的准备,有更长远的规划。

比如,尽可能和不同领域的职场人士、毕业校友、以及学长学姐们聊天,了解不同专业的内容和就业情况,提前了解这份工作是不是自己所喜欢的,它有哪些挑战等。最终在专业兴趣和专业的实用性之间,取得某种平衡。

此外,想要留在美国找工作,OPT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且相对应的STEM专业范围也在变动之中。

近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和移民局联合宣布将对STEM专业范围进行修订,新增发展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学、人口学与人口研究等8个专业领域,意味着这些专业也能申请OPT延期。

目前,涉及定量研究和数据分析技术的人文社科类专业,以及一些热门的交互设计、游戏或数字媒体等艺术类专业,均划分在STEM专业当中。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能否拿到以上专业相应的资格,取决于你所在的学校是否就该专业向政府提交了申请STEM的材料。

“比如,在纽约大学,因为学校的申请,传媒和新闻学均属于STEM 专业。”

Alex的求职过程,让我们看到,在这场漫长的求职季里,需要耐力,也需要方法。

面对越来越难的就业环境,不管海外求职,还是回国就业,都意味着要付出加倍的时间、精力,做好更清晰的职业规划,以及更充分的心理准备。

参考资料:1.今年海外找工作,难哭了多少留学生.新周刊

2.The Class of 2023 Faces a Jittery Job Market: 'The World Seems to Have Flipped on Its Head.’ The Wall Street Journal.The Wall Street Journal.

3.You’re Not Imagining It—Job Hunting Is Getting Worse.Time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出国读研更好找工作?知道真相的我…
霍特国际商学院在线商业分析硕士,助力提升你的职场"硬实力"
持有F-1签证的学生能在美国工作吗?
美国人教我的Networking 技巧—海外找工作的门票
写给大一新生的十点建议
哈佛大神&教授独特的相处方式 外教才知道的秘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