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拾级而上,成就古诗文高阶阅读
userphoto

2023.10.27 湖北

关注

 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淫,道学家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他强调的是身份与职业的不同,看同一部作品的侧重点不同,或者一个人的阅读关注点与兴趣有关,但这种“只看一点,不见其余”的阅读方式会使人对文本的理解相对狭隘和粗浅。学生作为宽泛的学习者,教师在指导其阅读时就应该着力提升其思维品质和阅读素养。

近年来,高考全国卷加大了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考查。“思维层次是指人的大脑思考问题的层次,对于同一个问题站在不同的思维层次上去观察和分析,所涉及的领域范畴是不同的。”思维层次大致可依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来划分,表现为准确性、合理性、严密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这就对阅读教学提出更高且更符合时代需求的要求,而我们理应顺势而为,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同步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简单思维,而是使之逐渐走向清晰、准确、严密、深刻、全面,从而成就学生高阶阅读。

高阶阅读是一种需要阅读者运用高阶思维的阅读活动。着力洞开阅读者由接受到思考、由筛选到评判、由反思到立论这样广阔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由“浅层阅读”转向“深度阅读”,提升全面完整的阅读的核心素养。

程颢言,“读书要玩味”,道出了阅读的真谛:读书要多品味,讲方法,促发展。这是一种有深度的高阶阅读的过程,而“玩”字也体现出这种过程的趣味性。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在《人的使命》一书中讲过这样一句话:“凡我所见的,我都亲手触摸过,凡我所触摸到的,我都分析过。”这说明我们在阅读中不仅要看见文字,还要触摸文字背后的情感潜流,理解作者用这样的文字表达的动因和意图。元怀在《拊掌录》中记载:“东坡在玉堂,一日读杜牧之《阿房宫赋》,凡数遍,每读彻一遍,即再三咨嗟叹息,至夜分犹不寐。”苏东坡“寒宵百读”的故事,告诉我们百读深味以至读彻悟透之必要。

我们可以采取拾级而上的方式,提升思维品质,成就古诗文高阶阅读。

第一阶:初步阅读,见仁见智

学生走进文学作品,需要一个过程,他们经过初步阅读也叫原始阅读,会在心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判断,形成主见。这种属于他们自己的富有个性的见解往往亲切有味,十分动人。但因为对作品仅仅单一而浅层的阅读以及他们较为单薄的阅历和不够成熟的心智,他们的主见或心得也许是很浅薄的、很狭隘、很粗疏。我们在教学中不必急于否定他们,但更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的发散思维的美丽烟云之中,否则,会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南辕北辙。我们要肯定并保护学生的见解,纵然见解不够高深,但毕竟有我见,一个有我见的人,才更关注他见。

第二阶:发现不同,细心求索。

在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他见”,如引用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老师的看法。学生正因有了自己,才会更着意他人,他们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他们往往不会轻易放过这些不同之处。他们不甘心人云亦云,也不敢盲目自信,于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于是有矛盾,求解决;有隔膜,求了解。这时他们就走上阅读的正确道路了。“学然后知不足”,他们发现自己当初一点见解之浮浅,不足以解决问题。阅读须不断吸收养料,才可以向下入土生根,向上生枝发叶,方得根深蒂固,枝叶扶疏。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唐江澎校长在第六届“中语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的名师展示课《阿房宫赋》中,着意于从表层的“内容之知”,深化到第二层的“方法之悟”。他选用集历代评注之大成的内容来展示读书方法。展示课中汇聚了《古文观止》的评点、民国时期国文课本的评点、古人的野史笔记、当代大家学者的集粹等近二十种材料,以厚重的学术含量展现给学生读书的基本方法。告诉学生阅读不是走马观花,是对一篇文章朝深里走的研读,这符合新课标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追求。

    比如对《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起势十二字之雄健气势的揣摩引用当代文艺批评家霍松林先生的评论:“起势雄健,于叙事中寓褒贬,为此后的许多文字埋下根子……概括了无限深广的内容。”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中的“燕、赵、韩、魏、齐、楚尽灭而海内一统,蜀山木尽,而阿房始成。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已后,纵心溢志写尽,突兀可喜。”《臧克家散文(二)》写道:“《阿房宫赋》一开头,就很不平凡……突兀有力,如泰山压顶。”

借助前人的评价,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六王毕”是沉重的感慨,哗啦啦大厦倾坍;“四海一”可见帝王的霸气,“一”扫平天下归一统的气势;“蜀山兀”有对不恤民情的愤怒;而“阿房出”一座宫殿出现在地平线上、覆压三百余里的巍峨气势。

依据霍松林“前十二字为此后的许多文字埋下根子。”学生可做进一步思考,《阿房宫赋》开头十二字是怎样“为此后的许多文字埋下根子”的?从而得出秦始皇“以恢弘建筑和浩荡的排场盛装六国之珍奇,六国之美人,装填物质和人的战利品,从而显示他灭六国、一天下的伟绩;显示秦始皇聚拢和占有一切的骄傲。帝王的梦想与业绩,帝王的贪婪与骄奢,都建筑在这一座巍峨的功业纪念碑式的宫殿里”的心理意义上的“阿房宫”。

又依据考古挖掘得出阿房宫并未建成,只是完成了前殿地基的考证,依托名家评点“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所以一炬之后,回视向来瑰丽,亦复何有。以下因尽情痛悼之,为隋广、叔宝等人炯戒,尤有关治体。不若《上林》 《子虚》,徒逢君之过也”,引导学生思考文学意义上的阿房宫:杜牧极尽铺张之能事而绘制出的无比壮丽的宫殿到“可怜焦土”的结局的根本目的是鉴往知来,痛思教训。意在告诉我们代代帝王梦想构建记载其丰功的“碑石”,最终必将被历史焚为一炬。始皇之心不可有,秦之天下不可久。这正是此篇的深层意义。

第三阶:以简驭繁,追根溯源。

我们提供给学生种种“他见”,其中也难免有龃龉冲突之处,有时竟会让学生在纷繁复杂中疑惑不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做的就是带领学生走近作者,揣测、琢磨作者写作表达的目的,以求最为贴切的解读,并于语言表达的细腻处寻求佐证。

一篇《锦瑟》解人难,李商隐的《锦瑟》主题确实令人难解。有“乐志说”,认为是在描写“锦瑟”这种乐器以及它的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化给人的美好想象;有“悼亡说”,因为李商隐和妻子王氏琴瑟和谐,却受中年丧妻之痛,故写此诗以悼念亡妻;有“恋情说”,从锦瑟二字着眼或说此为一女子之名,或说此为定情之物,有人就认为是令狐楚家的青衣;有“自伤说”,认为李商隐是借锦瑟以自伤。此外,还有咏物说、咏史说、寄托令狐说、怀念永贞革新人物遭宪宗镇压说等十几种。如此纷繁复杂,学生品味也各不相同,有的说自由自在、悠闲自得;有的说才气风流,听音乐而赋诗;有的说孤独寂寞,闻锦瑟而怀人;有的说畅想青春年华;有的说怀才不遇;有的说情感复杂,说不出来。我在学生品味出诗中有伤、幻、美、泪后,引领学生以诗人李商隐的身份代入,理解此诗所述之事,所抒之情。

史载,李商隐为没落贵族后裔,父早亡,幼时“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依之亲”。少有文名,十七岁即被“牛僧孺派”重要成员令狐楚引为幕僚。二十五岁中进士,次年入“李德裕派”王茂元幕中为书记,并娶其女儿为妻,从此卷进“牛李党争”的漩涡,进退失据,痛苦不堪。后来牛党得势,令狐楚之子令狐绹作相,李商隐屡启陈情,令狐绹均置之不理。备受压抑的李商隐只能漂泊四方、依人作幕,年仅四十五岁便郁郁而终。李商隐就是在写这首诗的这一年辞世的。

从诗人一生的坎坷之路中可以解读出“庄周梦蝶”是其理想之梦,是诗人怀着一腔报国之心奔走呼号而始终不被重用,却顽强执着始终不渝。“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只有善于望气识宝之人才能明了宝玉埋藏之地,表达良才望遇明主、千里马望遇伯乐之情。“沧海遗珠”那被采珠人遗漏的珍珠,仿佛被女娲弃置不用的补天之石,长对明月而垂泪,仿佛在自叹自怜,终生被埋没而不得用。诗人满腹经纶,才华盖世,却只能依托于几个大官幕下,于禄位卑微中度其一生。这不就是诗人怀才不遇的写照吗?一切的幻灭在杜鹃啼血的哀怨之鸣中显得悲伤而凄凉。

这就是我之前教学中常常秉持的说法。但再看李商隐,其它说法亦合情合理。比如,其情感经历也异于常人,年轻时曾有一场为世俗所不容的爱情,后与妻子琴瑟相和,但中年丧妻……所以,我在想,既然每种说法都符合李商隐的生命密码和情感特质,何不大胆地做一个集大成者?写下这首诗的李商隐,在《锦瑟》里突出了复杂的情感。身陷党祸,夹缝生存,政治上失意;恋人生离,爱妻死别,情感上失意。抱负难酬,功业未展,在人生道途中茫然行走的李商隐,不断得到又不断失去。人生的许许多多挫折,理想的一次次幻灭,最后终凝结成了这首《锦瑟》。李商隐在回望人生时,自己都觉得迷惘、困惑。人的命运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黑暗的盲区,而“无端”二字正是这种理性的表述。人生无常,世事沧桑,有些事,我们别无选择,没有人能看到自己命运的前程和终点;人生并不是总是可以被筹划的,实际上,人的一生更多的时候受到无数个偶然和意外的制约,这正如那张瑟一般,谁为它设五十根弦?如此繁杂为哪般?为什么一定是这样的存在?繁复的音乐起伏变幻、难以捉摸,人生何尝不是如此神秘而悲壮呢?而迷惘与困惑又哪里是回望人生时才有的感受,身在命运的迷途之中的自己早已“惘然”!因此,我理解的《锦瑟》是诗人反观内心,对生命中无解的情节、捉摸不定的情绪和一些无法洞悟的奥秘,感到困惑和迷惘,将心中难言之意、难诉之情一点点流露出来。

100多年前梁启超说过,李商隐的锦瑟他解不出来,但就觉得很美,读起来令人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第四阶: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了,有无学问在于能否运用。比方学武术的十八般武艺都学会了,表演起来五花八门很像个样。等到打仗对敌,叫他抡刀上阵,却发现一套武艺都白学了。说起来头头是道,写起来一无所有。真正的阅读最终要让学问内化为自己的营养,完全归自己运用。而且能花样翻新,独树一帜。

比如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此诗借牛郎织女的传说,以满含体温的亲切与温柔,描写了恋人之间亲密缠绵,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张先、柳永、苏轼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最后发出的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成为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这种感叹和安抚,直入人心,成了一代代恋人在别离伤怀时首选的经典表白,成为恋人们因天各一方而相思难遣时的缓释思念的一剂良药,如同鹊桥一样,为无数青年男女搭建了传情达意的通道。

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秦观作为一个前代诗歌的阅读者,能够结合自身经历和独特的体验,以同样的题材,翻出新意,旧枝开新花,这就是汲取前人作品的营养,生成新品,甚而高标独立。

明人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卷三眉批:“相逢胜人间,会心之语。两情不在朝暮,破格之谈。七夕歌以双星会少别多为恨,独少游此词谓“两情若是久长”二句,最能醒人心目。”明人沈际飞《草堂诗余四集·正集》中如此评价:“(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独谓情长不在朝暮,化臭腐为神奇!”

究其原因,他置身风月场中,在这个欲望堆积的地方,对歌妓们的悲欢离合有着切肤之感,反而对爱情有了比欲望更深一层的感受和思考。这正是对风月场那些身处底层女性真实的反哺,超越浮艳,而升华出了人性与社会学意义上的高度。

清人黄苏《蓼园词选》中说:“七夕歌以双星会少别多为恨,少游此词谓两情若是久长,不在朝朝暮暮,所谓化臭腐为神奇。凡咏古题,须独出心裁,此固一定之论。少游以坐党被谪,思君臣际会之难,因托双星以写意,而慕君之念,婉恻缠绵,令人意远矣。”黄苏在肯定其新意后指出其中有慕君之念,这篇歌古题的作品中以七夕牛郎织女事隐喻君臣的离合。徐培均先生在校注的《准海居士长短句》前言里这样评价秦观:“以后随着仕途的失意,他渐渐消极起来,特别是政治上遭受打击之后,他更感到人生无望,内心充溢着优郁和悲愁,他希望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于是就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怀,表面上似乎很旷达,骨子里却更加痛苦。秦观的仕途较为坎坷不顺,京华三年里的风光只是昙花一现,在这段短暂的得意时光之外是长期的不遇和贬谪。这样看来,人生得意时正如牛郎织女鹊桥相见时难得而匆遽,而人生失意却如牛女漫长的分离和焦灼的等待。故而此词仍是满腔愁怨,也并不能排除这首词有在爱情以外更广泛的个人遭际寄托的可能性。

但我们的教学不仅止于此处,我们可以继续引导学生,

一个动人的传说能让无数文人为之唏嘘叹息,又能在他的底色上浓墨重彩,添上属于自己的一缕缕情思,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接触过的一些传说,比如“牛郎织女”“沉香救母”“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等,都与“亲情”“爱情”“悔恨”“坚韧”“缺憾”“思念”“理想”“追求”“神秘”等有关,而这些,哪个不是传递着生命的气息?这就能不同程度地激起不同经历和命运的文人墨客的揣想,牵惹他们的思绪,搅动他们的情怀,于是产生创作的冲动。那么,这是不是教会我们什么呢?一切神话传说的素材可以为我所用,做我抒情的引子;一切历史上人与事乃至自然万物皆可入我笔下。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也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在宇宙大自然界之中,足以感人情志的物至多,陆机《文赋》曾经说过:“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外界的物既常挟有一种不可抗的力量使人心震撼;人的内心也常怀有一种不可遏的感情向外物倾注,所以“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究其原因,“我”之中有此生命之存在,“物”之中亦有此生命之存在,“历史事件”中有此生命之存在,“神话传说”中有此生命存在。因此我们常可自此纷纭歧异的“人、事、物”之中,获致一种生命的共感。“大块假我以文章”,写作源头汩汩滔滔,你取哪瓢饮?从能读到能用,打通阅读与写作的关节,从对任何生命的阅读中获致生命的信息,共鸣并思考,从而产生创作的冲动,完成富有个性的创作,才是阅读的最高阶。

泰戈尔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是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命中去”。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告诉学生,无论阅读或是写作,终极目的是获得生命的共感。

《阿房宫赋》最后写道“秦人不暇哀之,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想以文学意义上的阿房宫使后人(尤其统治者)哀之并鉴之,莫重蹈覆辙。《锦瑟》中无论如今还是当初的惘然,在生命的历程中,你有过吗?《鹊桥仙》里不在朝朝暮暮、而在长长久久的爱情表白是否能得到你的价值认同?《〈兰亭集〉序》的创作意图“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足以证明,写作者和阅读者共同构筑了文学作品立体的生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儿童视角,独特的生命体验——初中语文教材里鲁迅小说群文阅读教学初探
教学研究:基于核心素养与读写共生视野的群文阅读教学
于泽元:群文阅读教学价值选择及课堂标准
指向高阶思维
铸就高阶思维,让言语能力水涨船高 ——以《孔子游春》为例
汪慧珍专栏 | 基于文本召唤结构的高中语文深度学习策略初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