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仙桃黄鳝,游向“竞合的江湖”

仙桃,素有“中国黄鳝之都”之称。

全市黄鳝养殖面积达10.24万亩,年产黄鳝7万吨,建有全国最大的黄鳝交易市场、黄鳝人工繁养基地,黄鳝养殖户1.1万户。

有规模、有市场、有技术,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流量”,这名“实力演员”略显尴尬。

当前,仙桃“擦亮小城镇”行动拉开序幕,翻开规划,路径清晰——张沟打造全国网箱养鳝第一镇,西流河打造黄鳝特色产业增长极,郭河打造水产名镇,三个乡镇,“吃”定黄鳝。

是单打独斗还是握指成拳,是三足鼎立还是一统江湖?乡村振兴,为仙桃黄鳝再“出题”。

繁育、养殖、交易“三足鼎立”

在仙桃的黄鳝版图中,张沟、西流河、郭河,各有千秋。

张沟镇先锋村,“全国养鳝第一村”,网箱养鳝的发源地。20年前,全国劳模、原村支书陈江启带领村民,开创网箱吊养,让“人人养鳝,人人赚钱”在田埂上蔚然成风。

作为全国最大的黄鳝交易平台,先锋村黄鳝交易市场2018年交易额达3.8亿元,为村集体增收280万元。

“第一村”催生“第一镇”。张沟镇养鳝5万亩,网箱100万口。“一口网箱产100斤,一年1亿斤;每斤30元,一年就是30亿元。”张沟镇党委书记王桂峰称,黄鳝是不折不扣的富民产业。

年关将至,低温雨雪,黄鳝交易市场却热火朝天。“腊月廿三,交易量27万斤,均价34.5元。”先锋村村支书朱传宝激动报喜,“今年丰产又丰收,每斤比去年高出十二三元!”

网箱养鳝的另一大镇——西流河,不同于家家户户养鳝,却是“一家独大”。

2015年,洪渊泽合作社成立,短短几年发展成为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黄鳝繁养基地。据西流河镇党委书记张致学介绍,洪渊泽流转土地1.5万亩,核心基地9700亩,2019年产量突破1700万斤,产值达5亿元。

洪渊泽走出“养鳝明星”、省人大代表童国兵。今年省两会上,童国兵畅谈黄鳝产业的提质提速。

与张沟相邻的郭河镇,是远近闻名的“水袋子”。“水袋子”不养黄鳝,却把黄鳝生意做到15亿元。

腊月二十,该镇强农水产公司宛如一个大型的黄鳝“客运站”,迎来“春运”。“站房”内,挂满开往上海、无锡、常州、成都、重庆的“站牌”,一辆辆大货车腾空“肚子”,等待打包装车。

买仙桃,卖全国。郭河通过强农水产,编织了一个遍及全国的水产物流网,每天发往华东、西南市场黄鳝50吨,曾把仙桃黄鳝运进上海世博会的餐桌。副总经理肖承瑜笑言:“今天我们的出市价格,影响着上海市民明天买黄鳝的价格。”

眼下,仙桃黄鳝“三足鼎立”的格局已定,形成苗种繁育、成鳝养殖、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产业链。

产业“过招”暗自较劲

江汉平原,富饶肥美。当“潜江龙虾”抱团红遍全国时,仙桃黄鳝还在单打独斗。

谁也不服谁。张沟,开网箱养鳝之先河,以“老大”自居;西流河,背靠“最大”,有龙头,有领军人物,“领头羊”舍我其谁;郭河,不屑“一二之争”,反正全市黄鳝都打“此地过”。

你敲你的锣,我打我的鼓,他唱他的戏,三镇各自较劲,互不相让。

黄鳝苗种人工繁育,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张沟、西流河偏向难中求。

西流河的童国兵,利用仿生学,建智能温控黄鳝种苗人工繁育工厂,攻克黄鳝仿生态有土繁育技术,初步改写黄鳝种苗从“求天下”到“供天下”的格局。

张沟的陈振华是“鳝二代”、陈江启之子。他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李忠博士组建忠善黄鳝苗种繁育专业合作社,探索黄鳝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

选择本地品种作为亲本,孵化的鳝苗“生在仙桃,长在仙桃”,不怕水土不服。去年夏天,黄鳝规模化全人工繁育通过验收。

对于彼此“官宣”成果,两个乡镇都不置可否。张沟养殖户表示,仿生态有土繁育技术尝试过,没有成功,并不看好。西流河养殖户则认为,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有了苗种,但能否越冬、长大成“鳝”,过了今年再下定论。

苗种繁育明争暗斗,精深加工也频频过招。

强农水产试水黄鳝休闲食品,开袋即食。“但有两个几乎致命的缺点。”肖承瑜坦言,先是色泽,黄鳝加工后变成炭黑色,毫无卖相;更难以逾越的是成本大山,比市面上的小鱼小虾贵好几倍,只能作罢。

童国兵与江南大学多番合作,开发休闲食品,也没有成功。

位于张沟的允泰坊,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线,准备把鲜活鳝鱼加工成鳝鱼片、鳝鱼块,制成调理冷鲜产品,直供餐馆。但企业刚刚起步,也曾试水线上销售其他调理冷鲜鱼,但两年的销售额还不够付工资。董事长杨克勤对市场“心里没底”。

时至今日,仙桃的黄鳝精深加工仍困在原地,未能破局。

“握指成拳”凝聚振兴合力

很多农产品有“实”无“名”的背后,整合不够是主因之一。

一条黄鳝,洪渊泽、强农先后注册“蒿芭湖”“沔洪”等一批无公害商标,张沟打出“张沟黄鳝”,去年获得省级地理标志。

然而,仙桃黄鳝刚获得一点市场“辨识度”,“监利黄鳝”已将全国农业百强区域公用品牌揽入怀中。

“仙桃黄鳝有口碑,但无品牌。”仙桃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少云分管农业农村工作多年。在他看来,无论是企业还是合作社,既缺人才又缺资金,很难靠自身力量打造好品牌、强品牌。但乡村振兴需要凝聚振兴合力,需要政府引导,整合要素,建设区域公用品牌。

“仙桃全域富硒,正在申报‘仙桃富硒黄鳝’国家地理保护标志。”李少云说,“品牌并非一‘统’就灵,需要涵养。加快供给侧改革步伐、提供量质齐升的产品,才是根本。”

未来几年,仙桃将着力发展稻鳝共作,变单一养殖为综合种养。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绿色稻米,野生黄鳝。这种野生黄鳝在上海市场的批发价稳定在50元以上,一亩田第一年纯收入4000元,第二年至少6000元。

向两端延伸黄鳝产业链,大力发展苗种繁育和精深加工。仙桃将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孵化繁育工厂,推广大棚温控、流水育苗技术,避开进苗高峰,降低养鳝风险和成本。同时,不断挖掘黄鳝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等,做出产品,提高附加值。

此外,政府引导成立产业协会,加强合纵连横,打出特色,叫响品牌,占有市场。

“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远。”郭河镇党委书记向宇相信,“握指成拳”,聚势发力,仙桃黄鳝才能越游越远。(崔逾瑜、 尹立群、 胡纯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0年育一鳝——黄鳝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突破纪实
“遥控”全国黄鳝价,仙桃底气在哪里?
又一条鱼产值超200亿元!3两就能卖50元/斤,全国产量38.6万吨,被誉为“生命之鱼”!
湖北日报:一条黄鳝,“拱”出50亿富民产业
大众养殖公司蝇蛆泥鳅黄鳝土鸡养殖
华中地区黄鳝养殖市场调查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