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巴东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2007—2011年)

责任领导:汪艳平

专班办公室:高云

编制单位:巴东县茶叶产业办公室

编制日期:二○○七年六月

巴东县茶叶产五年发展规划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们对茶叶产业从发展现状,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产业发展的前景及今后五年的规划等内容分别到产茶重点乡镇采取与乡镇领导座谈、走访茶叶企业、到茶叶加工厂了解情况、听取茶农意见、查阅相关资料、实地查看茶园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基本弄清茶叶产业的现状,编写出2007年—2011年茶叶产业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年度计划及实现规划的主要措施。

一、产业现状

(一)生产历史悠久

巴东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东汉(公元25—220年)时期,《桐君录》中记:“巴东真香茗煎饮,令人不眠”;唐代茶圣陆羽在《茶》中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明朝《茶谱》中说:“茶之产天下……巴东真香茗……其名皆著”。

巴东茶叶发展经历了“稀大蔸”、“种子点播”、“等高条植”、“矮化密植速成”、“无性系繁殖”五个发展阶段。建国初期,全国茶叶仅有66.7公顷,产量12.8吨;大跃进时间到60年代自采自种进行发展,速度不快,发展面积小,没有成块连块形成规模,处自给自足状态;70年代,茶叶发展面积达到1280公顷,但单产低,加工质量跟不上,经济效益低;80年为提高茶叶单产和质量,在全县大力开展矮化密植速成栽培,当时由特产局在野三关镇枫木村茶场建1.33公顷矮化密植速成茶园的试验示范点;建后第三年产茶225.4公斤(亩产112.7公斤)实现了“一年种,二年管,三年过双百”的高产目标。以后全县密植速成茶园逐年发展,仅87年冬至88年春就在全县212个村,1233个组,建园587.4公顷,用种413.4吨;90年代,县委、县政府针对全县茶园管理水平低、单产不高、加工落后、品质差、经济效益没有发挥的局面,利用“以工代赈”“富硒茶综合开发”等项目,新建无性系茶园237公顷,对原建茶园进行补种,对茶叶加工设备进行了添置或更新,改原来春、夏、秋三次采茶为分次分批多次采茶,由原来的粗采粗制逐渐地向细采精制过渡,由加工大宗茶向研制名优茶转变,使全县的茶叶品质,单产和单价有了一个历史性飞跃。此时期有多个名优茶获得省、部级奖,如1995年我县选送8只茶样参加州评比,有4只获特等奖,3只获一等奖;参加省评比有4只获特等奖,1只获一等奖;“碧绿仙芝”、“万仙碧峰”参加全国第二届农副产品博览会分别获金奖和银奖。

1995年全县利用以工代赈资金和扶贫资金140多万元,购置名优茶加工设备41台(套),设计大宗茶和名优茶包装10余种,县特产局所设计的“巴东真香茗”包装获省一等奖,“巴东真香茗”小包装获“金杯奖”。这一年全县的茶叶产量达到293吨,名优茶产量占10%,名优茶公斤价出现了400元/左右的好势头,以后的几年里,茶叶加工质量逐渐提高,市场销售行情也逐步好转。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县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将茶叶产业纳入全县五大支柱产业之中,到2006年底,全县茶叶面积为32000亩,采摘面积为30000亩左右,产量达442.1吨(其中名优茶50吨),产值为1518.9万元。全县茶园建园时间和所占比例分别是70年代前占20%,80年代占60%,90年代占20%;茶树品种比例为:福鼎大白占40%,大叶袍20%,本地种40%;种子繁殖占99%,无性系良种只占1%。

(二)加工设备落后

茶叶加工质量,虽然较七、八十年代有很大的提高,但设备较为落后,绝大部分加工厂房狭窄,加工能力也相对不足,是我县茶叶产品质量不能快速提高的症结之一,截止2006年底,全县只有加工厂房67座,各类加工机械247台(套),不能满足全面提升茶叶品质的要求。

(三)市场化程度不高

2000年前后,县委、县政府不断通过政策引导,先后出现了一些龙头企业和从事茶叶加工的技术能手,产品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研制,先后有“金果牌”系列茶,“华亚”牌系列茶,“杨柳井”牌系列茶,“神农碧峰”系列茶,“巴东真香茗”等名优产品走向市场,巴东县绿食管理办公室也积极对茶叶企业进行无公害食品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种植,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指导,统一制定了《巴东县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巴东县有机茶加工操作技术规程》,经过四年的努力,有“金果雪芽”系列,“碧绿仙芝”系列,“万仙碧峰”系列,“九龙青峰”系列等获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标志,全县茶叶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地。使我县茶叶生产有了一定知名度。名优茶虽然在一些大中城市打通了销售渠道,但属“提蓝小卖”没有形成批量,不能满足市场,达不到贸易化程度。

(四)龙头企业拉动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近几年来,全县先后组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叶企业,无论是在茶叶基地管理、加工设备的更新添置、加工厂房建设上,还是在加工质量提升和创制名优产品上,都上了一个台阶,这些企业拥有基地1万余亩,拥有比较先进的加工设备和较标准的加工厂房,并且创制了“金果雪芽”、“碧绿仙芝”、“九龙青峰”、“神农碧峰”等一批名优产品,也获得“中国国际茶博会金奖”、中国武陵山“消费者最喜爱商品”、“湖北省十大有机茶”、“恩施州十大名茶”、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全国名优产品”、“人民大会堂会议指定用茶”、“湖北省著名商标”等荣誉称号。

这些企业注意茶园管理,严格按照《有机茶生产规程》强化茶园规范化种植管理,基地全部施用有机肥,不施用农药和化学肥料,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在去冬今春先后有两家公司对茶园实施台刈修剪、深施有机肥和全园深耕等措施,改造茶园近2000亩;在茶叶加工上,认真抓标准化生产,严格按照《有机茶加工操作规程》实施和管理,建立和完善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注重抓产品质量检测,确保产品质量;着力抓名优茶的创制,通过IS0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QS认证,办理进出口自主权,申报“有机茶认证”标志,建立专门电子网和“网上商铺”等措施,逐步提高了优质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2006年,在县委、县政府“科学发展,产业兴县,打造实力巴东、活力巴东、魅力巴东”新战略和“六个一”工程的指导下,这些企业不断进行资源整合,一些企业不断壮大,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正在向集团化方向迈进,龙头企业带动茶叶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正逐步显现。

(五)、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茶叶产业整体现状来看,在发展思路,指导思想上存在脱节现象,技改、投入等重视不够,科技含量低,单产低、产品质量差;加工设备、工艺落后,名茶少,品牌杂,缺乏营销手段,市场占有率低,管理水平落后,绝大多数茶园达不到生产优质茶的要求,有些茶园已荒废;没有统一标准,集约化程度低,很难实现规模效益,导致抗风险能力弱,难以参与国内外茶叶市场的激烈竞争。主要表现在:

1、经营企业多、规模企业少。全县有大小茶场150多个,这些场绝大部分规模小,加工厂房狭窄(有的不到50平方米)布局分散。由于规模小,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全县有76家茶叶加工厂,大厂吃不饱,小厂加工质量档次低,难以形成集团优势。虽然有5个茶叶企业,但它们的规模仍然偏小,管理、技术、研发等方面离现代化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2、品牌多而杂,知名品牌少。现在的茶叶品牌多,而有影响品牌也就二三个,且这些品牌的知名度都不是很高,特别是在全国范围内来讲,更是如此,市场影响小,形不成优势。由于市场开发力度小,导致名优茶批量少,2006年名优茶产量仅22.22吨,远远低于我省多个县、市,占不到位次。

3、投入严重不足,生产管理水平低。就全县整体而言,科技应用水平低,无性系良种少(仅占总面积的1%),且基地建设质量不高,重建园轻管理,茶苗成活率低,多数农民没有得到实惠,影响了农民发展茶叶的积极性,在上世纪70—80年代发展的茶园已经是未老先衰,不能生产出优质的鲜叶原料,无法增加单产,提高总产和提升茶叶品质;茶叶企业技术、设备落后,加工能力低,生产成本高。

在“八五、九五”期间,为实现农民脱贫、财政脱补的目标,县委、政府加大了对茶叶的投入力度,各级财政每年投入在100万元以上,进入“十五”时期,政府、财政减少了茶叶投入,茶叶生产进入企业带动、茶农自发的状态,由政府和财政扶持的几家茶业生产加工企业相继改制成民营企业,企业与农民在茶叶生产、种植、加工、销售中的主体作用不明显,茶叶整体开发的战略部署大力减弱。据统计,近5年时间,政府对茶叶的投入累计不到50万元,远不能满足产业化建设的需要。

4、企业管理滞后。县内茶叶经营者普遍对企业管理重视不够,管理人员基本上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现有的企业潜力难以发挥。全县茶叶销售缺乏统一的策划,企业规模大小不一,各自为阵,经营上没有批量,始终不能形成气候,多数企业不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现有人员培训没跟上,特别是茶叶营销人员匮乏,多数是凭经验、凭关系开辟市场,缺乏营销知识和营销技巧。社会化服务滞后,致使相当部分茶农缺信息,缺技术,缺销路,缺资金,加之受益有限,茶农管理茶园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部分是自生自灭,少部分甚至弃茶还林或弃茶还粮,影响了茶叶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5、科技含量低。茶叶发展的历史证明,科技对茶叶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正是茶叶科技的应用,才能推动茶叶产业质的飞跃,没有充足的经费投入,茶叶发展的支持系统就无法健全。在巴东,主管部门和企业都没有科研开发专班,科研经费没有分文,科技培训滞后,现有茶园管理没跟上,茶园出现“遍地开花,处处结果”,实生茶园多,品种杂而退化、老化,无性系繁殖、茶园管理、茶叶加工、质量监控、营销网络等技术远远跟不上茶叶产业发展的步伐。

二、产业发展战略

就国际市场而言,目前世界有机茶销售量为6000吨左右,其中绿茶2000吨左右,有机茶主要消费市场为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并且以每年20%的增长率增长,而目前有机茶销售量仅占上述国家和地区茶叶销售量的1%,据有关专家预测,再过10年有机茶将占据10%—15%的国际茶叶市场。因此,可以预见,有机茶叶在21世纪的国际市场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就国内市场而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消费水平在成倍增长,消费者对茶叶的品质要求也日益提高,普通绿茶供不应求,名优茶产销两旺,保健茶前景看好,在市场的份额持续上升。

巴东生态条件好,境内未受工业“三废”污染,以有机茶为发展方向的巴东茶叶系列产品符合人们追求健康、环保、回归自然的消费需求,国内市场前景广阔,从原料市场上看,茶叶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医药及花茶、袋泡茶、复合保健茶的主要原料,茶叶的用途不断拓宽,市场潜力很大。就我县现有的茶叶市场而言,由于受规模的商机很多,相对南部茶业产区而言,巴东茶叶具有质优价廉,成本费用低的竞争优势。

茶叶产业将是二十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科学研究证明,茶叶富含人体有益的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对保健美容有明显的独特功效,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高,茶饮料以其健康、天然、文化及时尚的非凡魅力,正受到全球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我县的茶叶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第一,有优越的土地资源。在县境内在海拔800—1200米的二高山地区大部分都是PH值在4.5—5.5之间的微量性土壤,且多为砂质壤土,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层深厚,适合于茶叶生长的土壤广阔。

第二,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全县产茶区域,森林植被丰富,且昼夜温差大,雨量充沛,山间峡谷云雾潦绕,是生产优质茶的理想之地。

第三、有迅速增效的潜力。我县茶叶大发展主要集中于七、八十年代,茶园虽然多年失管,技术断层,加工粗放,产品质量不高,档次低,市场竞争加强。只要及时加大改造力度,产量和质量提升快,同时在加工质量上很下功夫,茶叶质量上档次速度快,全县产值可迅速上升,比其他产业更有潜力。

第四、有广阔的市场。目前我县虽然茶叶产量和质量都还不高,但现有的茶叶产品除部分优质茶远销,大宗产品均在内县“消化”,也没有茶叶大批积压出现。以各企业在国内所设的联络处、销售为基点,不断扩产品知名度,增加销售网络的管理与服务,拓宽销售领域,建立信息供享机制,增设贸易平台,开拓国外市场,茶叶产品的销售将会再上一个台阶。

第五、茶叶有诸多的用途。茶叶除作饮品外,还是开发医药、食品、化工、建材的重要原料。据资料介绍,茶沫制成粉作为食品添加剂,可应于糖果、糕饼、冷饮制品的制作。欧美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的茶饮料发展最快,已成为超过碳酸饮料成为市场第一大饮料品种,台湾95%的饮料企业都生产茶饮料,这一切,似乎更昭示着茶叶产业发展的前景。

第六、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如果按现有的采摘面积30000亩,通过更新改造后每亩增加10公斤产量计算,每年可增加产量30万公斤。通过更新加工设备和技术,每公斤增值10元计算,每年可增收300多万元。五年后,面积达到5万亩,每亩按30公斤产量计算年产量可达到150万公斤,名优茶和大宗茶各占50%,均价每公斤按50元计算,总产值就可达到7500万元。

三、规划目标

(一)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1、2007—2011年新建富硒茶基地1.5万亩,总面积达到5万亩。

其中:金果坪乡0.3万亩,水布垭镇0.1万亩,野三关镇0.25万亩,绿葱坡镇0.1万亩,茶店子镇0.25万亩,溪丘湾镇0.3万亩,沿渡河镇0.2万亩。

2、推广应用科技成果二项。在溪丘湾、金果坪2个乡镇推广茶叶无性系良种繁殖,推广运用富硒茶栽培和有机茶生产技术各0.5万亩,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无性系繁殖的茶园达到全县茶叶总面积的30%以上。

3、在全县实施老茶园更新改造2万亩,2007年改造5000—7000亩,以后的五年间逐步改造达到2万亩,即:金果坪乡0.25万亩,水布垭镇0.15万亩,野三关0.1万亩,绿葱坡0.2万亩,茶店子0.35万亩,东壤口0.1万亩,溪丘湾0.35万亩,官渡口0.1万亩,沿渡河镇0.4万亩。

4、全面更新茶叶加工机械,提高质量和加工能力。

5、开展茶叶栽培、加工技术培训2000人次。

(二)年度目标

单位:亩、台(套)人次

项目

年度

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

茶园改造

加工设备

更新或添置

技术培训

无性系繁殖基地

新发展面积

2007

50


5000

20

500

2008

100

2000

5000

30

500

2009

100

4000

5000

30

500

2010

130

4000

3000

30

500

2011


5000

2000

30


合计

380

15000

20000

140

2000

四、产业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把茶叶产业作为十七大产业之一,实现“六个一”工程的发展战略,我县茶叶产业正面临一个重大转机,当务之急,振兴全县茶叶产业,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措施:

1、更新观念,振兴茶业。一是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的观念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观念,茶业产业要着眼于全国和国际市场;二是从只见茶叶不见文化的观念转变为以茶文化带动茶叶产业发展的观念;三是从传统产业转向现代化产业的观念。全县茶叶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有丰富的种植管理经验,有地理、自然生态环境、土壤、气候等多种优势,只要以较少的投入就能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能形成种茶能脱贫,种茶能致富的积极思想,弘扬茶文化,发展茶叶产业,符合“清洁生产,文明消费”的大趋势,符合我县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也是更新观念的精神所在,这就要有新理念,新机制,新措施,新探索。

2、大力推广良种茶树,着力老茶园更新改造。世界茶园平均亩产66.7公斤,我国平均亩产51公斤,福建省最高为73公斤,而我县平均亩产只有17.9公斤。我县的无性繁殖良种茶的面积只占1%。为了改变这落后的状况,必须在茶树栽培上实施一场革命,即:保留目前管理水平好,鲜叶产量高的茶园,改造成块连片,有再利用价值的茶园,淘汰一批管理差、产量低、品质差的(即一老、二稀、三分散)的茶园,利用我县本地优良的品种品系(如:“恩苔一号、恩施苔子早”等,系从巴东甘坪选育出的优良品种,已在恩施芭蕉作为主栽品种)和引进外地适应我县种植的良种再造一批有一定规模的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并对茶园实行科学化、标准化的种植管理,真正实现茶叶生产的优质高产,建设好茶业的“第一车间”,为生产名牌精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3、积极发展有机茶。近年来,国内外市场上普通茶供大于求,价格低,但有机茶销售量却快速增长,这是一个大趋势。所谓有机茶,是在无任何污染的地方,按“有机农业”生产方式,产出鲜叶,在加工、包装、贮运过程中不受任何化学物质污染,并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审查颁证的茶叶。由于有机茶安全保健、色、香、味俱佳,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售价比一般名茶高出30%—50%,有机茶的单位面积产量低于普通茶,但由于不施化肥、农药、单位面积的成本少于普通茶,因此经济效益好。我县茶园分布在远离城镇的山间幽谷之中,无工业“三废”污染,生态环境优良、不受任何污染,茶园四周树木繁茂,空气湿润,云雾缭绕,生态环境优良,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且富含硒、锶、锌等人身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病虫害少,茶园与茶园间有山林隔离,病虫害传播、传染性小,许多茶区保持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即不施化学肥料、不使用农药),具有生产有机茶的优越条件,我们应抓住机遇,大力种植生产有机茶,把有机茶作为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需要加大投入,引进设备,引进技术,加大培训力度,真正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才能达到目的。

4、依靠科技,建立标准。科技进步是茶叶产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要把新品种、新技术加快推广到生产实践中去,提高茶叶产业的科技含量,要充分重视提高茶农,茶工的素质,加强技术培训,重视培育企业文化。

我县茶叶生产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耕作(修剪少有专门用具等)、加工(多半是70年代的老式机械)、技术很不适应茶叶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限制了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影响了经济效益。县内应建立茶叶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经验结合起来,确立合理的技术指标和技术措施,这对创制品牌精品,扩大市场,建设现代化、高效益的茶叶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5、整合资源,走茶叶集团化的路子。深化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茶叶产业经营体制,是体制创新的当务之急,如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市场”发展起来的金果坪茶叶有限公司,正是按这种创新体制,不断发展和壮大。要通过政府积极引导和扶持,培植龙头企业、走集团化道路。我县的茶叶产业将迅速发展,从而提高茶叶产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使其成为我县茶叶产业的“航母”。

6、开发新品种,延伸产业链。为追求健康长寿,人们对天然的保健饮品、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趋之若骛。要适应这种不断扩大的消费需求,充分发挥茶叶的品质特征,运用现代科技,生产系列饮品,茶食品、茶药和茶用品,不断伸延茶叶的产业链,充分利用茶叶的副产品,做强做大茶叶产业。

7、创造品牌,开拓市场。名牌就是效益,名牌就是市场。在国内外的实例很多,如浙江“龙井茶”这个独有的品牌2.73万吨的名优茶创产值14.8亿元,平均每公斤54.8元。我县虽有少量品牌打入各大、中城市,但只能说尝到了品牌效益的甜头,还不能谈产生了品牌效益,同时以茶叶产品推行QS认证为契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茶叶产品品牌、茶叶质量、茶叶包装的管理。

据资料显示:世界茶叶市场的一个新动向,那就是茶叶交易中心从消费国转向生产国。我国也有这个趋势,目前全国主要茶区都建立了产地批发市场,仅浙江省就60多个,我州恩施市建交易市场已有多年,而我县市场建设滞后,专营门店设置近年才出现,有场无市,以次充好,以劣充优随时可见,无序竞争严重制约着茶叶产业的发展,因此,政府统一协调应在县城建一个绿色批发市场势在必行。同时成立由工商、质监、农业等单位组成的联合执法队伍,依法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为货真价实的产品保驾护航。建立茶叶销售的电子商务绿色市场(金果坪茶叶有限公司已起步),举办茶叶交易会,名优茶展销会,制定鼓励开拓茶叶市场的政策,规范市场秩序,是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要全面进行营销创新,不断扩大我县茶叶的销售市场。

8、走出去,引进来,建立开放式茶叶产业。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必须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建设开放型,外向型茶叶基地,发展“定单茶”、“创汇茶”,建设开放式的茶叶产业,要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吸引非茶企业投资茶叶产业,开展与国内外茶业企业的合作,促进茶叶深加工和形成营销网络;要加强科研开发,建立健全茶叶标准化体系,加快茶叶技术标准、技术检测的推广与普及,加强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指定人员与基地挂钩,实地进行技术指导或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加大无公害茶、绿色茶和有机茶的技术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建设,加大产品标志认证的申报力度,要确定由县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技术指导,协助企业申报认证,保证他们的外出学习、培训费用及工作经费,争取更多的茶叶产品得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努力开拓我县有机茶在全国的市场,力争产品出口创汇。

9、领导重视,加大投入,资源优势就会变成经济优势。我县现有的3.2亩茶叶只要达到全国51公斤/亩的水平,就可增产814吨(我县为17.9公斤/亩),如果提高茶叶质量,每公斤的农业产值增加10元,现有的442.1吨,就可增值442.1万元;精深加工潜力更大,如果每公斤通过加工增值20元,442.1吨就可增值884.2万元,如果在发展名优茶上狠下功夫,培育20%名优茶,20%的中档茶,高、中档茶按每公斤150元计算,年可增收2650万元。但这需要各级领导,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六个一”工程来重视茶叶产业的发展,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对茶叶产业的投入,才能够实现目标。

10、弘扬茶文化,把茶叶产业与旅游结合起来。茶叶是多年生常绿植物,四季长青,茶树成园后,景色优美,如果在旅游地设立游客可自采、自制的场所,开设的品茶茶馆、茶艺馆、发展茶旅游将会达到“一观、二闻、三采、四炒、五品、六购”拓展茶叶市场的效果。(英山县森林公园茶场就是先例)。

建议:

1、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对茶叶产业的组织领导。在县成立茶叶产业化领导小组的前提下,要遵循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强化茶叶产业化建设的领导,乡(镇)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确定专人专班,设立办公室,形成一种“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县上下一起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氛围,确保规划的落实。

2、要有稳定的投入机制。县委、县政府要真正按“六一个”工程的要求,把茶叶产业纳入长远经济发展的规划之中。因茶叶是一个长期增效的产业,就必须要有连续不断地投入,才能显现产业的实效。一是建议县政府每年组织50—100万元茶叶产业发展资金,对那些在茶叶改造和茶叶产业发展中有具体动作的企业和大户实行奖励或鼓励式投资。二是充分利用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以企业为主体发展茶叶基地;三是充分利用退耕还林政策,组织农户发展茶叶基地;四是充分利用担保公司平台,解决加工企业流动资金;五是鼓励茶叶企业在利润中拿出部分资金实施茶叶改造和茶园标准化管理。

3、品牌整合,走集团化经营的道路。品牌整合,就需要县委、县政府按照鹤峰、五峰等地的经验,确立全县统一的品牌,制定品牌标准。政府组织相关单位加强监管力度,引导和协调茶叶企业之间整合茶叶品牌,真正实现有巴东特色的独自品牌,走集团化经营的路子,达到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的目标。

4、建立完善茶叶产业科技服务体系。依托农技服务中心,抓好科技培训、技术引进和试验示范工作,建立科技中心户,以“阳光工程”、“电脑农业推广工程”为契机,加强对茶农的培训,培养一批名优茶种植加工能手,提高茶叶种植加工水平。建立县、乡、村配套的、形式多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服务体系。

5、推广机采机修,提高劳动效率。要将茶叶机采机修作为科技兴茶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是技术部门加大培训力度,使机采、机修、机耕技术得到普及推广;二是鼓励企业和产茶大户投资购买设备;三是探索服务机制,鼓励组建私营性质的机械作业服务队,实行有偿服务。

6、进一步理顺部分茶场的管理体制。如:神农溪茶场现在是由溪丘湾财经所代管的国有茶场,从建场以来,县财政各方投资数百万元,曾创造“羊—茶”共生的生态茶园模式,得到了县、州、省的领导的尝识。目前该场经营无压力,每年都亏损,没有多少效益,有关领导建议,将该场改制为民营形式,以消除财政负担。

附件:

茶叶产业发展规划项目计划

单位:亩、台(套)人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旺苍县有机茶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建议书
中国有机茶产地一览
安徽歙县探讨发展茶叶生产机械化技术
歙县茶叶生产机械化技术发展的探讨
越茶博物馆之越茶简史篇⑤:当代篇
重振常宁茶产业的几点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