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杉:一生不败,这回彻底理解《孙子兵法》|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演讲实录
userphoto

2023.02.15 福建

关注

2023年1月31日,华杉老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做了题为“一生不败,这回彻底理解孙子兵法”的主题讲座。

▲华杉老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讲《孙子兵法》

本文内容整理自该讲座,学习本文,这回彻底理解《孙子兵法》!

首先,我们来看《孙子兵法》13篇的逻辑:

1)始计篇:打不赢,就不要打。

2)作战篇:打得赢,但是打不起,不要打。

3)谋攻篇:打得赢,也打得起,但请再想一想,能不能不用打,就解决问题。

4)军形篇:不打不行,必须打了,好吧!先等待,等赢了再打。

5)兵势篇:战术总纲,分战法,以正合,以奇胜。

6)虚实篇:始终掌握战斗的主动权,只打主场,不打客场,时间地点都由我定。

7)军争篇:用兵的关键在于治气,气胜则战胜。

8)九变篇:不同地形的战术原则。做大将不能有“软肋”,人至贱,则无敌。

9)行军篇:行军注意事项,侦察兵手册:32种敌情观察法。

10)地形篇:六种基本地形及其战术原则。将领的职业道德。

11)九地篇:地理心理学。

12)火攻篇:古代的“核战争”。

13)用间篇:哪些人最容易发展成间谍。在间谍上要舍得花钱,不惜代价,因为战争的代价太高了,早一天结束战争是多少钱!

华杉:

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汇报的主题是关于《孙子兵法》。对于《孙子兵法》,我用4个字进行了总结,叫做“一生不败”。今天,我主要是把《孙子兵法》整个13篇内容的基本逻辑,给大家做一个梳理。

最近国内有个很火的电视机叫《狂飙》,说那个黑老大遇到什么问题,看《孙子兵法》就搞定了,这就是“Bullshit!”这也是很多人对兵法最大的误解,因为兵法里面没有什么奇谋巧技,如果有什么奇谋巧计看了就能搞定事,那早就被人学完了,也轮不到你今天来学。

所以,在学习孙子兵法之前,要先有一个“消费警示”:没事儿别瞎学兵法,以免学成:智小而谋大,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

《孙子兵法》的中心思想,应该是三句话:

1)兵法首先不是战法,是不战之法。

2)不是战胜之法,是不败之法。

3)不是战而胜之之法,是先胜后战之法。

《孙子兵法》首先就是叫你不要打,因为一旦开始打,事情就不是你能控制的了。就想现在欧洲的战争,如果一开始就不打,那就没事,一开始打了,今天就没法收场了。所以孙子兵法首先是不战,不战就不会败。

其次就是你不要老想着战胜,我们在企业经营里面,老想说要打败竞争对手,其实竞争对手不是你能打败的。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你可以打败,所有人的败,都是他自己败的。如果你想跟他竞争,只有抓住他自己犯错误的时候,你才有可能打败他。

第三《孙子兵法》不是“战而胜之之法,而是先胜后战之法”。它不是要你去战,然后研究怎么战才能胜,而是研究什么时候胜了,什么时候才去战。

这三点就是《孙子兵法》最核心的思想。接下来,我来具体讲下《孙子兵法》13篇的内容。

1、计篇

《孙子兵法》第一篇叫“计篇”。很多人对《孙子兵法》的理解问题,从一开始就出现了错误。一说“计篇”,就认为这是讲计谋,讲奇谋巧计,阴谋诡计的。

但其实《孙子兵法》里的“计”,不是计谋的计,而是计算的计。还有人经常把《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合订在一本书里,这就是完全错误的,估计孙子看到了都会被气死!

讲计谋是没有用的,《狂飙》里说高启强读了《孙子兵法》,就学会了用计谋解决各种问题。我想说的是,千万不要认为孙子兵法有什么计谋能帮你解决难题。比如说“声东击西”,这在足球点球中经常用到,但你每次都能踢进吗?并不能,关键的还是看你的脚法和基本功。

《孙子兵法》的计,不是用计,不是奇谋巧计,而是计算,是计算敌我双方实力的对比。怎么计算呢?就是“五事七计”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意思就是我们要从“五个科目,七个方面”来计算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

通过这些对比计算下来呢,我们就能够“知胜”,就是知道我们有没有胜算。

首先是“道”,道不是讲战争的正义性,正义本来就是说不清楚的事,你有你的正义,我有我的正义。计篇中的道,是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意思是如果全国人民上上下下都支持这场战争,你就有了道。

“天”、“地”大家都好理解,就是天时地利。“将”就看双方的统帅将军,谁比谁强。“法”就是要看你的军法、你的军纪是不是有效的,比如“革命军人处处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就是解放军的“法”。

从这个五个方面比较了之后,就能“知胜”。“胜可知而不可为”,事先可以计算有没有胜算,如果算下来没有胜算,是不能强求的。

在我们公司有个“作战大厅”,是个全公司都能坐下的会议室,它就叫“知胜大厅”。公司出的所有策略和创意,都要在这个地方被我检验。出招之前你就要知道,你这招出去行不行,出招之前你就要知胜。能够知胜,你这招才能出去,如果你都不知道行不行就出招,那就是战中求胜,这就有违兵法之道。

我们公司管理“知胜”的方法就是每周一全员开项目知胜例会,不许出差,把所有需要给客户提报的方案,从我这先过一遍。

这就像我是个下棋高手,手上同时有60盘棋在下,每周一我来推进一步,当然这也不是每盘棋每周都要推一步,具体要看每个项目的进度,少的时候就三五盘,多的时候七八盘,这是我们公司的知胜会。

每年3月3,我们还有一个年度“知胜节”,我们叫“每年3月3,知胜一整年”。我们现在有60多个客户,在每年的3月3-4日,我们会全体开两天的会,每个项目只能三分钟,来讲这个项目在今年的战略重心是什么,就是今年你做一件什么事,客户能胜。

听完如果我说:“吾知胜矣!”那这方案就没问题,如果我说:“吾,知不胜矣。”那这个方案就要重做。我通过这个知胜节,做到这一年要打的仗心中有数。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这里就是讲胜算的问题,兵法讲庙算。经常有人讲“庙算者胜”,说你要多算,多算就能赢。其实《孙子兵法》的原意也不是这样,多算呢就是就是说60算以上为多算,是60分以上,有六成的把握,多算少算指的是你取胜的概率。

这里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诸葛亮与司马懿谁会用计?很多人会觉得是诸葛亮,因为你还是把“计”当做计谋,在我们的文化故事里,诸葛亮是奇谋诡道第一人。

但是在《孙子兵法》里,“计”是计算,是“五事七计”的对比。所以,事实上呢,诸葛亮在这上面是不及格的。我们来计算一下,把魏蜀吴做一个对比分析:

司马懿的魏国500多万人口,60万兵力;吴国是200多万人口,20万兵力;诸葛亮的蜀汉只有不到100万人口,不到10万的兵力。

你以1:6,用10万兵去打60万的大国,还要穿越秦岭蜀道的崇山峻岭,怎么打得过去?但是每次都是诸葛亮发起战争,想在完全没有胜算的战争中求胜。而且,他要从秦岭出去,他都必须要准备两三年的粮食,然后到了那里如果两个月打不下来,他就必须得撤退。为什么?因为再不撤退,回来的粮食都没有了,整只军队会全部饿死在那里。

司马懿就算准他粮食能吃到什么时候,每次不跟他打,高挂免战牌。诸葛亮还把女人的衣服送给他,想用激将法,但司马懿就是不打。最后在五丈原,司马懿还是高挂免战牌,诸葛亮就抑郁而死,死在了五丈原。

所以《孙子兵法》的“计”不是诸葛亮的奇谋巧计,是计算的计,也可以说是我们现在说的SWOT分析。

总结《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的中心思想,就是“打之前要先计算敌我双方SWOT分析,打不赢就不要打。”所以,《孙子兵法》首先是不战之法。

2、作战篇

《孙子兵法》第二篇,叫作战篇,名字叫作战篇,实际上全篇没有讲怎么作战,讲的是战争的成本。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这里其实讲打仗主要是打钱,你没有钱你就打不了仗。你要动十万军队,就要准备内外日常的开支,使者往来的费用,修缮武器用的材料,战车所需要的润滑膏油,修理盔甲所需要的金属和皮革,每日要耗费千金。

做好这些准备之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所以说如果你前面通过“五事七计”,算下来你差不多能打赢,但是你还要再算一算打仗的成本,打不起你还是不要打。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说的是,有智慧的将领,一定是因粮于敌,在敌人那里去获得粮草、辎重,去抢敌人的粮食吃。吃敌人一钟粮食,就等于吃自己二十钟粮食。为什么?那多出的十九钟是什么呢?这十九钟就是运粮的成本。

你可能会以为,打仗有那么多战士在前线要吃饭,肯定吃得很多。其实战士在战场上吃掉的粮食,只是战争所耗费粮食的很小的一部分,孙子写的是二十分之一,20:1,是把粮食运输到前线的一般成本,是平原地带千里的运输成本。每运送一车粮食的成本是二十车。

而汉武帝打西南夷,也就是今天的湖南,他的运粮成本达到120:1,运一车粮食到前线,要花费120车的成本。

汉武帝热衷于开疆拓土,不惜穷兵黩武,他上任的时候中国有5000万人口,他去世的时候中国只剩2500万人口。在《资治通鉴》里记载的是“物故者半”,意思是非正常死亡的人有一半,而且全国从朝廷到民间全部破产。

为什么有一半的人非正常死亡?就是因为汉武帝想要开疆拓土,总是打仗。古代的人命是很低贱的,而且就像雨过说的“作为炮灰的人民,总是对炮手充满崇敬。”所以人民还把汉武帝尊崇为汉武大帝,反而觉得汉文帝、汉景帝不牛逼。

汉武帝上位时,继承了文景之治,国库充盈,等汉武帝开疆拓土,穷兵黩武之后,就把前面这几代人储蓄的财富全部都打光了。国库打光了,他还号召富豪捐献,征收财产税。

比如说你有一个亿的资产,你就要交6%的财产税,这就没人愿意交,然后他就来了个告缗令,如果你有一个亿,你只说你有2000万,邻居告发你了,你就得交5000万,谁举报谁能分一半。美国现在还有这个措施,谁举报经济犯罪,就可以拿到涉案金额的30%奖励。

即使这样钱还是不够打仗的,怎么办?他就再收人头税,汉武帝把人头税的起征年纪从16岁降到3岁。在这种情况下,就导致全国破产,民不聊生,老百姓生下儿子后,在3岁之前要自己杀掉,避免赋税。

汉武帝晚年下了一个《轮台罪己诏》。这个诏书是这么写的:“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糜费天下者,悉罢之。”我即位以来,我的所作所为狂妄悖乱,让全天下发愁受苦,从今天开始,凡是我的政策有伤害百姓的全部废黜。

他那么骄傲的人,最后会用这么严厉的言辞来批判自己,可见他晚年已经面临了巨大的政治危机,实际上国家差不多就被他搞垮了。战争就是糜费天下。

德鲁克说,所有的颠覆式的创新都是30%以上的成本的降低。如果我能把成本大幅度地降下来,我这个仗不就打赢了吗?那有没有战争成本的颠覆式创新呢?还真有,一个是成吉思汗,一个是拿破仑。

成吉思汗为什么能够一直打到欧洲?如果要汉武帝去打欧洲的话,他运粮的成本估计得1200:1。成吉思汗怎么打过去的呢?就是因为他极大地降低了军粮的成本。

我们汉族人打仗就得带粮食,而成吉思汗他是他是游牧民族,蒙古民族不是吃粮食,吃牛羊肉。他们可以把牛羊赶着走一起走,牛羊还能不断地生产出新的牛羊,他们又是沿着欧亚大陆的草原带在往西打,所以他的马和牛羊也不愁草料。

同时他们游牧民族还有制造牛肉干的技术,这就像现代的压缩饼干一样,一个人自己就能带两个星期的干粮,这就极大地降低了军粮的成本。

拿破仑就更厉害了,他的秘诀不仅是降低了军粮的成本,他还降低了一个巨大的成本——人命的成本。拿破仑在军事史上的意义,是他开启了人民战争的新时代。

在拿破仑之前,欧洲的战争都是贵族战争,他们打仗跟老百姓没关系,打仗都是贵族的军队,跟着国王的军队,再加上雇佣军,这样的打仗成本也很贵。如果一次战争打死3000人,他可能三年都恢复不过来。

但是呢,在1793年8月23日,拿破仑开启了欧洲战争的新时代,叫人民战争。当然我们中国一直是人民战争,欧洲以前没有人民战争。人民战争就是征兵制,所有人都可以参加战争。

所以当时拿破仑还很得意地说了一句“现在在欧洲,人命像尘土一样便宜。”他把全国人民都变成了战争的义工。国王那边是雇佣军,是贵族军队,他这边全国人民都是义工。这就形成了对反法联盟压倒性的成本优势,他没成本。

在最后一次俄国沙皇亚历山大组织反法联盟的时候,正常的战争在冬天大家都要进入冬季宿营,然后明年开春再战,但是他要冬天继续作战,因为他不能再给拿破仑征兵的时间,可能冬天一过,他又能带来30万的军队了。

所以,作战篇的中心思想就是“打得赢,但是打不起,还是不要打。”

3、谋攻篇

《孙子兵法》第一篇说等等,先算算能不能打赢啊,打不赢就不要打。第二篇你说打得赢,打得赢,你要再想想打不打的不起啊。第三篇你说打得赢,也打得起,他又说再等等,想想能不能不打就解决问题。

所以说孙子是真的很了不起的,一般的将领搞军事,恨不得天天打仗,因为一打仗他就有钱又有权。

《孙子兵法》一直被全世界公认为第一兵书。英国的军事学家李德哈特说:全人类的兵法,第一是《孙子兵法》,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只能排第二。而且他说:比起《孙子兵法》来说,《战争论》太过时了。《战争论》要比《孙子兵法》晚两千多年出现,但是李德哈特说它过时了,也就是《孙子兵法》领先了西方军事思想两千多年。

谋攻篇我们先来看这句“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里说百战百胜不是好事,而且是数胜必亡。

魏文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兵以此亡何也?”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是故好战穷兵,未有不亡者也。”

另一方面,你怎么能搞到百战百胜的地步呢?百战百胜,你就光看到了百胜,却没有想过你为什么要打到100仗呢?应该一仗就解决问题。百战百胜,证明你每次胜利的质量都很低,每次打每次都战胜,但是每次都没搞定。

打仗不是为了胜利,而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要的不是百战百胜,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是要战,我也要一战而定。

那怎么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呢?孙子这里讲了四句话,叫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兵伐谋的意思不是说打仗要用计谋,而是要伐掉对方的计谋。伐是谓语,谋是宾语,伐掉他的谋,也就是说要打消掉他的计谋。

怎么伐呢?一种是伐掉他主谋的人,让他丢掉了主心骨,就没法打了,没人出主意了。第二是伐掉他心头的念想,让他自己不想打了。

这里有个故事叫“晏婴:折冲樽俎”。春秋时期,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形势,晋平公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盛宴款待范昭。席间,正值酒酣耳热,大家都有些醉,范昭借着酒劲儿向齐景公说:“大王,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齐景公对左右的人说:“把酒倒在寡人的酒杯里拿去。”范昭接过一饮而尽。

晏婴看到后,厉声命令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给大王再换一个。'依照当时的礼节,在酒席上,君臣各用各的酒杯。范昭故意违反礼节就是要试探齐国君臣的反应,但被晏婴识破了。

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的最佳时机,我试探了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了。”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这样去打,绝对没有必胜的把握,就放弃了。

第二不战而屈人之兵,叫不要只知道赏“焦烂之功”。 

焦烂之功就是说,有个人修房子的时候,把烟囱直直冲上,灶下又堆了很多柴草,有人劝这人,给烟囱修个拐弯,把柴草抱离灶台,以防火星从烟囱飘落下来,点着柴草,造成火灾。

这个人就没有听,结果就失火了,村里人都来帮他救火。救火了之后,他为了感谢大家就摆一个酒席,还特意把那些个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请到上座,但唯独没有请那位提出忠告的人。

就有人提醒她说,你把帮助救火的人都请来了,可为什么不请那位建议你改烟囱,搬开柴草的人呢?如果你当初听了人家的劝告,根本就不会发生火灾。现在论功请客,怎么能不请提出忠告的人呢?这人醒悟这才醒悟,把那个人请来了。

现在有些国家也好,有些公司也好,是不是经常这样?老是赏焦烂之功。所有呢,往往有的事人都不愿意救,因为如果这个事情还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还没有暴露问题,你就把他救了,人也不会记你的功劳。只有一直等到他快不行了,你再出一脚,救了他,他才会记得。但这就是你没有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了。

在三国的时候,西北的张鲁想要自立称王,他的谋士阎圃就劝他不要称王,一旦你称王了,朝廷就要来打我们,我们也打不过,最后连诸侯都做不成。而且现在你实际上也是个王了,我们就静静等待,把我们的地盘保住就行。他们打他们的,如果他们都不行,我们也不要称王,而是要称帝要夺天下。如果他们有人行,我们就投降,那还能封个侯。

这其实就是不败兵法。后来张鲁果然投降了,曹操知道这件事后首先给张鲁封了侯,然后也给阎圃封了侯。阎圃只是张鲁的一个幕僚,为什么曹操要给他封侯呢?因为他就是要让人知道,其他的那些诸侯军阀要称王的时候,如果你作为手下能劝住他,那你们一起来投降你也能封侯,这个侯来的多容易。这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所以说,《孙子兵法》并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他本身也是写给国王看的。

一战结束的时候,凯恩斯写了一本《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这本书大家也可以看一看。一战结束,当时英法都拼命地想报仇,要求德国承担巨大的战争赔款。

凯恩斯就建议说:“我们不仅不能要他赔款,而且我们还要贷款帮助他们恢复经济,否则就会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凯恩斯当时只是英国财政部的一个比较低级别的官员,但他也参加了巴黎和谈,提出这样的建议,但是大家都不听。然后他就把他的想法,写成了《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这本书。

到了二战结束的时候,所有的战胜方都没有要失败方战争赔款,然后还有了“马歇尔计划”,就是按照凯恩斯这个道理来的。因为有一战的教训,大家知道只有这样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否则那穷疯子指不定又做出什么样的事,说不定过个二三十年又卷土重来。

那不战而屈人之兵,在我自己这里的应用呢,就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这个模型的内容大家都比较熟。我是做咨询公司的,对我威胁最大的威胁是谁?其实就是我的合伙人,对所有咨询公司威胁最大的,就是你的合伙人,因为你会的,合伙人基本都学会了。

我是怎么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呢?首先,我没有收客户太多的钱,没有定个天价。你不要以为遇到个大客户,就收个天价,这样做其实就相当于你把很多钱,就让给了别人。

第二,我分给下面人的钱一定要够多,当这两者之间的差距越小,其实你就越安全。如果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很大,客户也容易叛变,下属也容易叛变。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我不仅对他们在利益上进行分配,而且还在物质享受上进行腐化。让他们出差住五星级酒店,飞机要坐头等舱,每次搞活动也都在香格里拉。这样一来,等他想创业的时候,即便是有点儿机会他也已经吃不了那个苦了。

我们历来主张奋斗,但从来不搞艰苦奋斗。因为如果让他习惯了艰苦,那他创业的成本就太低了,我们就要让他舒服地欲仙欲死,再也不想创业了。

你不仅要把合伙人喂肥,也要把他们手下的人喂肥。这样他走的时候他也拉不走人,反而下面的人就期盼着他赶紧走,好占他的位置。

这是不是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就是我们公司保持稳定这么多年的秘诀,别的公司稍微好点就马上有人出去创业了,这都是因为其他公司没有学兵法嘛。

前面我们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有四个层次,“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上面这些都是上兵伐谋的例子,那什么是伐交呢?伐就是伐掉、打消的意思。伐交就是要伐掉他的外交,破坏他的外交,绝了他的外援。俄乌刚开始的时候,不就有很多国家或组织宣布不和俄罗斯来往了吗,这就是伐交。

伐交有一个标准套路,叫“杀使伐交”。这点我倒是觉得可以写进“三十六计”里,杀使伐交就是一个标准的计谋。

楚汉相争时,淮南王英布作壁上观,就看项羽和刘邦到底谁能赢谁,谁赢我就加入赢的那一方。刘邦和项羽也都派出使者去拉拢英布,英布心里面已经倾向于降汉,但是犹豫未决,还在跟楚国使者聊天。

汉使随何直接冲进去,一屁股坐在楚使上座,喝道:“淮南王已归汉,你在这儿做什么?”楚使大惊,惊慌中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马上要逃走。随何再喝:“不能让他走了,杀了他!”英布被逼到墙角,不断也得断,当即杀了楚使,降了刘邦。

第二个案例是班超出使西域,招降鄯善国。鄯善王开始很热情,但突然变得冷淡了。班超一打听,是匈奴使团也来了,鄯善王正摇摆不定呢。班超得想办法帮鄯善王抉择。当天晚上,班超召集手下三十六名勇士,突袭匈奴使馆,把匈奴使团全杀了。

班超拎着匈奴使臣的首级去见鄯善王,鄯善王大惊失色,举国震恐。班超好言抚慰,鄯善王这时候不归顺汉朝,他也跟匈奴那边交代不了。于是下了决心,表示愿意归附汉朝,并把自己的王子送到长安作为人质。

在伐交这一个层面上,我觉得最精彩的一战是日本的关原之战,这一战决定了丰臣氏和德川氏命运。

德川家族的德川家康和丰臣氏的石田三成,各自带领一方诸侯准备开始决战。但双方带来的诸侯们其实都抱着同样一种心态,就是你们谁打赢对我们来说都一样,因为我们只会站在赢的那一边,所以就是除了双方各自的铁杆,其他诸侯都随时准备倒戈。

在这些诸侯中有一个叫小早川秀秋的人,他很年轻才21岁。他本来是丰臣家族的人,按理说他应该是丰臣氏这一边的,但是他和丰臣氏的家老石田三成有矛盾,而且是犯了罪,石田三成要杀他,是德川家康把他救了,所以他这个关系就有点纠结。

德川氏和丰臣氏在平地上开打,小早川秀秋的军队就在山上坐着,坐山观虎斗,准备看谁赢了就加入哪一边。战斗中两边都僵持不下,两边都派了使者去联系小早川秀秋,但他还是在那里不动。

最后德川军快顶不住了,德川军为什么顶不住了呢?因为德川军在决战开始前兵分了两路,德川家康的儿子带着另外一支部队。古时候打仗为什么老要兵分两路呀?因为部队人太多,一条路上就挤不下,一般都是兵分两路,然后到战场会合。

但是德川家康的儿子在兵分两路的时候违反了《孙子兵法》里的一个原则,叫“城有所不攻”,

他在行军的路上,遇到一个敌军挑衅他,他攻那个城攻了三天,结果决战开始了,他还没到主战场。这就导致德川军这边顶不住了,眼看德川军就要输。

德川家康这个时候就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往小早川秀秋所在的山上射击,他的亲信都不理解,明明希望拉拢他,为什么这时会反而要把他当敌人打。当德川家康的排枪真的射到小早川秀秋这边的时候,小早川秀秋也傻了,但也正是德川家康这一动作,让小早川秀秋立即做出了决定,加入了德川家康的阵营。

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德川家康面临的困境就是不再允许小早川秀秋犹豫了,必须要他立马加入自己,才能打败石田三成,他就用决绝的开火告诉他再犹豫你就是我的敌人!德川家康是老狐狸,小早川秀秋毕竟还小,在他还在做心里斗争的时候,被德川家康这么一吓,他就做出了选择,加入了德川家康这边。

那么,当有小早川秀秋这一只生力军加入后,在石田三成阵营里观望的人立马也倒戈,最终德川家康就赢下了这次的大战,这就是伐交的心理。

谋攻篇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点是要“以多胜少,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一定要有绝对优势才打。”,这点我之前经常讲,这句话也比较好理解,这里就不展开了。

所以,谋攻篇的中心思想就是“打得赢,也打得起。但是等等!再想一想!能不能不打就解决问题。”

4、军形篇

军形篇是讲“知胜”最重要的一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善于作战的人,先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然后等待敌人可以被战胜的时候再去战,不可战胜完全在于自己的修为,可胜的完全在于敌人。

所以最厉害的人,能让自己不被战胜,但即使是最厉害的人,也做不到一定能战胜某某。这就是“可胜在己,不可胜在敌”。所以“胜可知,而不可为”。做之前可以知道我能不能胜,但如果你想强行去夺取胜利,那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兵法的意思。所以你说《狂飙》里高启强学了兵法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可能吗?这是不可能的。

“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因为“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那些所谓的善于打仗的人,都是十个打一个,打的都是比他弱小的人,所以他们没有什么智名和勇功。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就是说我们要赢了再打,这就是战中求胜和胜中求战的区别。“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我觉得兵法里最值钱的就是这四个字,叫“修道保法”。

计篇里我们讲要计算“天、地、道、将、法”,这里又讲“修道保法”,就是让你加强自身“天、地、道、将、法”的修养,别想着去打去赢。这样一看好像什么兵法也没学到,其实兵法就是什么都没有,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你要想先胜后战,靠什么?靠等待。

我创业21年了,我在创业之初就为华与华的客户战略制定了一个伟大的原则,就一个字——等,我们绝不出去找客户。可能你会觉得不出去找客户,那不得饿死吗?饿不饿死其实是看你有多少人,

如果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这就只要有一个客户就够了。所以当有客户跟我们耍赖,不按时付款的时候,我就要求立即熔断。

以前有客户拖款,我们的人还使劲给他干活,希望稳住他继续付钱合作,我就告诉他们,宁愿这个客户不要了,也不许继续给他干活,如果你再继续给他干活,我就连你都不要了。这个观念我扭转了好多年,现在他们都服了,没有人会再继续给不按时付钱的客户干活了。

还有一个很可怕的观念,就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在我们这个行业,最坏的客户反而能得到最好的服务,对他最好的客户反而被欺负。在我们公司我就明令禁止这种情况,我们所有的增值服务,必须给到最好说话的客户,不按时付款的客户要立即熔断。在客户战略上,我们公司要做的就是等。

我为什么每年打那么多广告?不打广告就没有那么多客户来。在这样的客户政策下,我们现在是全公司200人,就能服务60多个客户,如果像奥美那样的公司服务60个客户,大概得要用1000人,比我们多800人,一年就要多花费一个多亿,那我就只用3000万的广告费解决了,是不是这样的道理?所以等待是最重要的。

很多时候你不要纠结于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举措往往会制造出新的更大的问题。这就像生病一样,有些人真的是病急乱投医。去年有一个家长,给孩子吃药差点给孩子吃死,孩子发烧了,他喂了药,但烧没退,他就又喂了7粒退烧药。你觉得这是不是很可笑?

不能等,是重大的战略缺陷,一焦虑就要乱动作。李隆基就是因为不能等,失守了潼关。

安史之乱中,安禄山直取长安,这时候哥舒翰守着潼关,他守着潼关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安禄山也攻不进潼关,长安是安全的。

但是唐玄宗他太骄傲了,他感情上接受不了等待,他一定要马上捏死安禄山。他就下了死命令,命令哥舒翰出关灭了安禄山。哥舒翰他知道守住潼关,保卫长安是没问题的,但是只要出关野战,必定全军覆没。因为叛军是非常的凶悍,而他手里的这些军队都是几十年没打过仗了。

但是,军令不可违。他也想“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唐朝当时最厉害的三个大将,除了哥舒翰以外还有两个,一个叫封常清,一个叫高仙芝。在他之前,因为军事失利另外两个大将都已经被唐玄宗斩首了。

唐玄宗太骄傲了,接受不了失败,反正谁打败仗我就斩谁,他能够自剪羽翼。哥舒翰要不出关,他照斩。所以哥舒翰是痛哭出关,出关了之后就全军覆没,潼关失守,之后唐玄宗仓皇逃向现在的成都。

在潼关这件事情上,唐玄宗应该继续等一等,因为时间是对朝廷有利的,叛军需要用最快的速度来攻取王都,而朝廷其实等的时间越久越有利。唐玄宗就是不想等待,最后几乎灭亡了。

前面我们在关原之战中提到一个人,叫德川家康,德川家康和织田信长、丰臣秀吉,被称为日本战国时期的三杰。

一开始的时候织田信长势力最大是老大,德川家康的势力小是织田信长的同盟,而丰臣秀吉是织田信长的手下。有一天,有人给织田信长献了一只鸟,说这是叫的最好听的鸟,这三个人就一起去园子里看鸟。

结果等了半天,这鸟也不叫,然后织田信长就说:“不叫?那就杀了!”这是织田信长的性格。而丰臣秀吉就说:“我们再等等,先跟他谈一谈嘛,叫就赏赐,不叫就杀。”德川家康呢,就说:“不要急,等一等嘛,它是鸟吧?是鸟就总会叫的嘛。”

这就反应出这三人的性格,最能等的就是德川家康,其他两个人都不能等,最后也是德川家康夺得了天下。

《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能等?当然是司马懿了,诸葛亮就是不停的作为,而且几乎是没有任何胜算的作为,他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我说四川人民遇到他也是倒了大霉,天天跟着他去打仗。他最应该做的就是等,等待时机,锻炼身体。一是争取自己活得长;二是把国内治理富足强大,教育好下一代传承下去。

我心目中中国古代最好的统治者,是五代十国乱世中的钱镠王,钱镠是吴越国的建立者,实际上他也一直没有称帝,只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割据政权存在。

吴越国占领了两浙之地后,他也只愿意自守,并无攻城略地之心,因此国内基本上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战事。同时钱镠对待境内百姓极为宽厚,使得吴越国内百姓安居乐业,在战乱中的五代十国时期俨然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钱镠离世之前也要求子孙后代始终坚持以百姓安居乐业为目标,不主动向外扩张领土,并以中原为正统,当出现明君时要主动归顺,最后在北宋陆续消灭了其余割据势力,具备了一统天下的资本时。当时的吴越王钱俶,遵循了祖先钱镠的意愿,采取了“重民轻土”的善举,毅然将自己治理的十三州,全部献给了北宋王朝。

所以百家姓为什么是从赵钱孙礼开始的呀?因为首先赵家是天子姓,排在第一,第二是钱姓,就是因为吴越王钱氏一族,始终以民为本,让人民安居乐业,深受人们的尊崇。

军形篇中心思想就是“打得赢,也打得起,也找不到不打就解决问题的办法,非打不可了。怎么打呢?靠等!等待!一直等,一直等,等赢了再打。”

5、兵势篇

兵势篇最重要就是六个字,“以正合,以奇胜”。要注意这个字读“jī”,不读“qí”,念“qí”就完全是个错误的读法。很多人都想出奇制胜,都想出奇招就赢了,都想四两拨千斤。但是物理学告诉我们,四两拨不了千斤,只能千斤拨四两,这就是压倒性的投入。

“以正合、以奇(jī)胜”这里的奇(jī)就是预备队的意思。其实这句话在《孙子兵法》里面的重要性不大,很一般。由于大家都理解错了,它就成为了《孙子兵法》里面最有名的一句话。本质上“以正合、以奇胜”,其实只是个标准战术。

古代打仗两军合战,部队到战场上开打了,然后在统帅旁边的是什么?就是预备队嘛。曹操解释的很简单“先出为正,后出为奇。”先出去交战的叫正兵,捏在手里后出的叫做奇兵。奇兵能出其不意,在战斗中突然打乱敌人的部署,所以是致胜的关键。

再往前的4000年前,黄帝有个大臣叫风后,他著有一部兵书,叫《握奇经》,这里也是讲奇兵的意思。

正奇分兵是一个基本的战术原则,叫分战法,而且战斗一定要分兵。不管兵有多少都要分,有几十万大军你要分,一个班攻一个山头也要分。正奇分兵的分战法去看,好多仗我们就看懂了。我们用韩信的背水一战来讲解分战法。

韩信以三万兵力,要去攻打二十万兵力的赵军。《孙子兵法》不是说以多胜少嘛,为什么二十万人会被三万人灭了呢?它的原因就在于“以正合,以奇胜”的分战法。

第一阶段:奇正分兵。赵军主帅陈余没有分兵,就二十万人在大营里面等着。韩信就用了分战法,在离出井陉口还有30里的时候,他半夜先分了两千奇兵出去,这两千人什么任务,一会儿再说。大清早,他先派了1万兵力在河边背水列阵。

赵军看见之后大笑,没见过这么列阵的,你一万人在河边列阵,我二十万人一冲,不把你全都挤到河里面喂鱼去了吗?当然,汉军也认识到这一点,咱们背后是水,无路可逃,那只有殊死作战,这就是背水一战成语的来历。

但是你不要误会了,如果背水一战只有这一支在河边列阵的部队,不管怎么殊死作战,也战不过二十万人,关键还有其他的故事。战斗的第一阶段,两千奇兵半夜已经派出去了,现在我们不知道他在哪。清早一万人背水列阵,这一万人也是奇兵。韩信还有一手,他自己带了一支部队,估计一万人,作为正兵来跟赵军合战。

韩信是正奇分兵怎么分的?一正两奇,一支部队上来合战,然后两支预备队分别在不同的地方。一支在河边的,是赵军看得见的,还有一支没人知道,两千人不知道现在埋伏在哪。

那么赵军有没有分正奇呢?你也可以说他分了,开战之前他没有分兵去堵井陉口,都在大营里面。现在,他一支军队出营作战,和韩信作战的是一支正兵。另外营里面还有守营的,这叫做预备队,是奇兵。那么韩信的下一步,就是要把他在大营里面守营的预备队也调出来,叫他空营。

第二阶段:奇正转换。战斗的第二阶段,两军的正兵就合战了。史书上讲,大战良久,但是还是赵军的人多,看起来韩信支持不住了,开始败退。而且退得比较狼狈,韩信大将的旗帜、战鼓、仪仗丢得满地都是。

他把这些东西丢在地上干什么?这是扔下了诱饵,引诱赵军的士兵来抢,特别是那些在军营里面待着守营的预备队,最好他们也冲出来抢。

韩信往哪退呢?他就往背水列阵的部队那里退,退到那之后,跟他们合兵一处,再杀回来死战。这个时候韩信的兵不是一正两奇了,是一正一奇。他自己带的部队和水边的预备队合兵一处,再反过来合战,成了一支正兵。半夜派出去两千人是奇兵,还没出来,他们在等待胜机,胜机出现之后,他们再出奇制胜。

胜机怎么制造呢?就靠韩信丢在地上的那些大将旗鼓仪仗的诱饵。赵军看到仪仗都要抢功劳,能抢到韩信的大旗会得到很多奖励。军营里的赵军预备队就倾巢出动了,这时赵军手里就已经没有牌了,他所有的牌都已经打出来了。

韩信就等他所有的牌都打出来,韩信手里还有一张牌没打呢,就是半夜派出去的那两千人。韩信等的就是这一刻,他的胜机出现了,出奇制胜的时候到了。半夜派出去埋伏的那两千奇兵,出发的时候韩信给他们每人带了一面汉军的旗,这时候这两千人就冲进了赵军的军营,就干一件事,把赵军的旗帜拔掉,全部插上汉军的旗。

最后阶段:出奇制胜。韩信的正奇又是如何转换的呢?他那两千奇兵变成了正兵夺了敌营。这个时候赵军的士兵回头一看,自己的大营里面插的全是汉军的红旗,他才知道他们的军营已经丢了。他可不知道里面有多少人,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个时候心里就慌了。

韩信的这两千人夺了赵军的大营,前面在战场上作战的赵军士兵就想要夺回军营。军营深沟高垒,有营门,有防御阵地,没那么容易夺回来的。赵军为了夺营往回撤退,韩信就变成从后面追。从后面追和两军正面合战,战斗力是完全不一样的。赵军后面被韩信追,前面又进不了军营,指挥就乱了,整个部队就在这一刹那间,心理就全部崩溃了。

韩信这一战就击破赵军二十万,斩了赵军的统帅陈余。而且活捉了赵王赵歇。在这一战当中,我们就看到了,正兵和奇兵的运用,韩信始终是有正有奇,赵军则是有正无奇。如果赵军的军营里面有一支预备队,那么汉军的两千人是肯定攻不进去的。这就是“以正合,以奇胜”的意思。

经常能听到一些企业家讲四个字,叫“守正出奇(qí)”,据他们说这是从《孙子兵法》里来的,但是《孙子兵法》里压根就没有这四个字。不仅《孙子兵法》里面没有,《武经七书》里全都没有提到过这个词,中国任何一本兵书里面都没有“守正出奇”这四个字儿。

这四个字经常在用,但是它没有出处。后来我就联系他们说“守正出奇”的上下文来看,我才明白,他们的意思就是平时要坚守原则,关键时刻可以放弃。“守正出奇”就是守不住的意思,关键时刻就可以放弃。这是为什么?

比如说华与华做咨询生意的原则是不投标不比稿,而且还得你先给钱,我们再干活。如果马云来找我说:“我请你给我做个咨询,投标也就只是走个形式,然后我就把钱给你。”如果我答应了,那这就是出奇,我也就守不住那个正。所以说“守正出奇”就是见利忘义的意思。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不要再守正出奇了。

那么,兵势篇中心思想,就是“战术总纲,分战法,以正合,以奇胜。”

讲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孙子兵法》这前五篇,首先是告诉你不要打,先计算能不能打得赢;第二是就算打得赢,但是打不起,还是不要打;第三告诉你打得赢,也打得起,但是可以等等,再想一想,能不能不打就解决问题;第四告诉你非打不可了,怎么打呢?还是等,等赢了再打;第五告诉你,真的要打,先给讲一个战术总原则,就是分战法,以正合,以奇胜。

其实《孙子兵法》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有些研究《孙子兵法》的说什么次序不对,我看就是自己实在研究不出东西了,然后非得搞出点不同的东西。

6、虚实篇

第六篇,是虚实篇,虚实篇就是以实击虚。“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就是说我先到达战场,我把攻势都弄好,是不是就可以以逸待劳了?你跑来跑累了,我就趁你病要你命,把你给打了。

有个战例就是有人去围攻我们的城都,他去救援,他跑到离城都50公里的地方停下来扎营。然后攻打城都的人发现有援军来了,赶紧跑过来打一打,等他们跑过来的时候都跑累了,但援军已经休息好了,然后就把他们给消灭了。

后来援军的手下就问将领,为什么要跑到50公里处扎营,将领就说我们跑了那么久都跑累了,留50公里给敌人跑,他们跑过来跑累了,而我们刚休息好,这不就赢了吗。

以实击虚就是始终你先主动准备,让敌人被动。这里大家应该好理解,还有两点可能不是很好理解,一个就是虚实绝对不是说敌人是虚,我是实,而是敌人有实有虚,我也有实有虚。

我们也经常能听到一句话,叫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人变我快。”大家觉得可能吗?不可能哪哪都是你厉害,真确的应该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无”,就是你玩你的,我玩我的,这才是正确的态度,这才是兵法。

《孙子兵法》里也写的很清楚,叫“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就是你防备前面,后面就会空了,防备后面前面就空了,防备左边右边就空,防备右边左边就空了,没有不防备的地方,就没有不薄弱的地方,因为你只有那么多兵,资源是有限的呀。

这体现的哲学思想是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处处设防,就会处处薄弱。歼灭战的意思就是集中兵力攻打一个地方,如果敌人从后面来打我们,那我们就肯定是灭亡。

围魏救赵实际上就是虚实的应用。庞涓代表魏国攻打赵国的首都邯郸,齐国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去救赵国。魏国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但是孙膑他不往邯郸去,他直接就攻打魏国的首都大梁。孙膑把魏国的首都大梁包围了之后,庞涓必须回师来救,这叫“能使敌人不得不来者,害之也”。 

那么庞涓回师来救,孙膑就计算他的日程,挑选马陵作为战场,在马陵设埋伏,全歼了庞涓的军队。这也就叫“先处战地者佚”,他选择了战场。

华与华也做过一个虚实的案例,就是汉庭酒店。这个案例也是典型的蓝海战略, 蓝海战略的原则就是在一些地方加强,在一些地方降低,这就是虚实嘛,把一些地方做虚,拿他的资源把另外一个地方做实。

首先,做虚的部分,它把酒店里面的餐厅以及其它的服务配套全部砍掉,大堂也不用那么大。那把什么地方做实呢?用创始人季琦先生的话说,就三句话:睡好觉,洗好澡,上好网。

汉庭模式创立之后,所有的酒店都开始学习这种模式,在过去几年,汉庭也从它开创的蓝海又掉进了红海竞争。

这个时候,汉庭又做了一个什么样的虚实改变,把什么地方做实呢?就是现在看到的那句口号:“爱干净,住汉庭”把所有的兵力都往干净上来集中。这个策略又给汉庭创造了第二次蓝海,它的收益和股价都得到了迅速的上升。

如果说我们不能认识到虚是通过实来换的,我们判断 “爱干净,住汉庭”这个口号就会认为,难道我要求酒店就是干净吗?干净不就是一个最基本的东西吗?它怎么能给我带来品牌的价值呢?你会提出很多问题,而你这些问题都是不对的。

“爱干净,住汉庭”的兵法是什么呢?就是当我们在干净上面做到最实的时候,其他的竞争对手在干净上面就虚了,这样我就能够做到以实击虚。

还有我们的客户华莱士,汉堡一般就是两片面包夹一个肉饼,再加一些生菜、番茄和洋葱,但华莱士的汉堡就没有这些蔬菜,只有两片面包加一块肉饼。这实际上就是做虚,通过这个虚就把价钱做实了,然后去掉蔬菜之后呢,他就可以少用一个配菜间,少用一个供应链,还少用一个牌照。

前两天看到一个新闻说拍黄瓜被罚5000块,有人就评论说现在的人太坏了,拍黄瓜都要管,其实拍黄瓜真的要管,凉菜和热菜的卫生要求是不一样的,做凉菜就要有凉菜拍照,而且要求要和肉菜的菜板分开,单独配菜。如果你要加蔬菜,你的投资就大了,所以麦当劳的厨房要70平米,华莱士整间店只需要50平米。投资小了,加盟的是不是就能多了?

包括我们的客户N多寿司也是一样,他只做外带熟食寿司,没有生的,这其实也是以虚换实。实是用虚换来的,不可能“既要,又要,还要,更要”,只能要一次,再要没有了。

所以虚实篇的中心思想,就是“始终掌握战斗主动权,指导主场,不打客场,这地点都由我来定。”

7、军争篇

军争篇,主要讲的就是治气,既然都打起来了,那就要看谁的士气更高。治气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治己之气,把我的士气治得高高的;第二个是能治敌之气,能把敌人的士气搞得低低的。

李世民虎牢关生擒窦建德,就是一个治气的例子。隋末群雄逐鹿, 李世民率领三万多唐军包围了王世充的洛阳城,双方鏖战了八个月。王世充也快顶不住了,就送信给窦建德求救。窦建德来不来救?他必须来救,因为唇亡齿寒。

李世民一共就三万多人,窦建德率领十几万大军来救王世充。李世民接到情报之后,就留他的弟弟李元吉负责包围洛阳,他自己只带了三千五百骑兵阻截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这三千五百骑兵昼夜兼程,直扑虎牢关,仅仅赶在窦建德之前到达。

当李世民入驻虎牢关的时候,窦建德已经距关只有三十里了。这时候就看出差距了,李世民一看地图就知道要把虎牢关先占住,但窦建德是十几万人拖拖拉拉慢慢的来。

抢下了虎牢关之后,李世民就要开始治气了。这时双方的士气对比,是怎么样的呢?窦建德十几万大军浩浩荡荡,气势如虹。李世民的唐军,那边跟王世充耗着,这边三千五百人要来挡住敌军十万人,人人忐忑不安。

李世民到了虎牢关之后, 一天都没有耽搁,趁对方立足未稳,马上亲自上阵,要去打一个胜仗。入关第二天,李世民就给窦建德的夏军打了一个小规模的伏击战,挫挫他的锐气。他带了五百个骑兵出关,交给秦叔宝和程咬金布下埋伏。

自己和尉迟敬德仅仅带了四个骑兵,就去夏营挑战。六个人挑战十万人的军营,对方一看就来了六个人,而且看见了李世民,几千个骑兵就冲出来了。按理说六个人来挑营,没读过兵法的人也能够猜到百分百的有埋伏,这是不能瞎追的。

但是这个诱饵实在是太大了,李世民来了,还管什么呢?夏军几千人哗啦哗啦就追出来,被李世民一路引诱到了伏击点,秦叔宝杀得他们人仰马翻,斩了夏军十几员大将。第一次治气就完成了。

李世民就这么跟窦建德耗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虎牢关挡了夏军十万大军一个多月。他时不时小股部队出去斩杀一通,破坏他的交通线,烧他几车粮草, 夏军士气就越来越低落。折腾了一个多月,李世民觉得也差不多了,就放出这个烟幕弹,唐军要牧马,骑兵没马用。窦建德全军出动,想抓住机会来决战。

窦建德的夏军一大清早就开始列阵, 这个时候“朝气锐”。李世民避其锐气,不跟他打,一直熬到中午还没有开战。士兵早上吃了早饭出来,就在那列队站着,一直站到了中午什么事也没发生。这些士卒已经都疲惫了,进入了“昼气惰”,就开始在地上散乱地坐着,还抢着喝水。

李世民一看这个情况,说“可战也”。召回战马,马上发起总攻,这三千五百人一举就冲垮了夏军十万人,直接就活捉了窦建德。

李世民把窦建德押在囚车里面推到洛阳城下,就喊王世充出来看,你的“救兵”来了。王世充一看崩溃了,王世充也出城投降了。

治气也是我很看重的事情,我打的所有广告也是为了治气,比如我去年决定要来新加坡,人未到广告先到,就买了新加坡机场的广告。

我特别不喜欢一类人,就是一说要打广告就开始算回报率。我就想问你是算三个月回报呢?还是三年的回报?还是十年的回报?如果是算十年的回报,就应该先打十年的广告再来算,对吧?

现在很多公司,可能是受财务的影响,一定要算回报率,好像能算出来的就是正义,那如果都能算出来,那还需要企业家吗?财务经理就都把生意做完了。

我们在治气方面,还包括公司所有的活动,包括我们的百万大奖赛、500万大奖赛,办大赛就一定要邀请最顶级的乐队,要有大场面,这都是治气。

现在我很荣幸的是,我是广告行业里面唯一一个给自己打广告的公司,所以我也认为我是广告业里唯一一个懂广告的公司。我也认为广告业是唯一一个都不懂广告的行业,因为你自己都不给自己打广告,这不奇怪吗?广告公司不打广告,这是世界上最奇怪的事情啊。

所以,军争篇中心思想,就是“用兵的关键在于治气,气胜则战胜。”

8、九变篇

从九变篇开始,我就讲简单点,《孙子兵法》的重点就是前面这些,后面的就是战术要点。九变篇就是讲各种变化,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孙子先讲了不同的地形应该如何应对,有的路不要走,有的城不要攻打,明白了这个变通将领才能利用地形、驾驭军队。

第二层,将领做决策要兼顾到利害两方面的条件。

第三层,孙子告诫了将领有五种性格缺陷会导致危险。

前面两点大家可以去看书或者得到的课程,这里我主要讲下第三点,将领的五种性格缺陷。原文是“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

“必死可杀也”,是说如果你特别不怕死,你的风险偏好太低,那你就会蛮干,最后你就真会死。

“必生可虏也”,是说如果你特别怕死,那你就没有血性和斗志,你就会去做俘虏了。

“忿速可侮也”,忿速就是刚急易怒,像火药桶一样,一点就着,这会使你非常容易中敌人的激将法。

“廉洁可辱也”,这个廉洁不是指贪污,而是指特别爱惜自己的名声,容不得自己身上有一点污点。你一坏他名声,他就要找你拼命,他就是宁死也要证明自己的清白,所以他就会乖乖地中计,送上门来。甚至他明知是计,也甘愿来上当。

“爱民可烦也”,字面意思是你热爱人民,你就会被搞得很烦。比如说刘邦,项羽捉了他的父亲和他的妻子吕后,把他爸爸剥光了衣服捆在案板上,旁边架一口大锅,逼刘邦出来交战。项羽说你如果不出战,我就把你爹给烹了,煮成肉汤来喝,然后把你老婆也杀了。

刘邦站在城墙上面大声地回应说,咱俩在怀王面前约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把咱爹煮成肉汤,也要分一碗汤给我喝。至于我老婆,你要杀便杀,无所谓。项羽一看他这副流氓嘴脸,气得脸色铁青,最终也觉得伤害他的家人也没有什么意义,于是就放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

你说刘邦是不是算到了项羽不会杀他爸爸和老婆才这样的?不是,他真就是那样的人。刘邦在逃跑的时候,嫌儿女在马车上影响车速,多次将他们踢下车,不过却被车夫多次相救。刘邦为此很生气,还曾多次想杀掉车夫。

所以像刘邦这样的人,是不必生也不必死,不忿速不廉洁也不爱民,这叫什么?这叫人至贱则无敌。

所以,九变篇中心思想就是“不同地形的战术原则,做大将不能有'软肋',人至贱,则无敌。”

9、军形篇

行军篇讲的是行军的战术原则, 比如说在不同的地形,你应该怎么安排行军宿营。然后讲侦察兵的32条行动法则。

比如你看到敌军走路都拄着拐杖,那说明他们没有粮食了;出来打水的士兵看到水源就迫不及待地大口喝水,那就说明他们没水了。这具体的32条法则,大家也可以在我那本书里或者得到课程看到,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所以,行军篇中心思想就是“行军注意事项,侦察兵手册:32种敌情观察法。”

10、地形篇

地形篇主要就讲了六种地形的战术要点,我就挑一个“隘行”来讲,隘行就是两边高山中间有山谷的地形。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如果是我军先遇到这种地形,“必盈之以待敌”,“盈”就是满,就像把水装满一样,你的兵力部署一定要把山谷的两头填满。隘形一前一后两个口,在这两个口你的兵力都要和隘口平齐布阵,这样敌人才进不来。

世界军事史上最著名的隘口之战就是斯巴达三百勇士的温泉关之战。三百个斯巴达勇士盈满了隘口并与隘口平齐,斯巴达人通过这种作战阻挡了波斯十几万大军三天,杀得波斯人血流成河。

那么波斯人后来又是怎么攻下温泉关的呢?他们通过当地的向导找到一条小路,绕到了关口的后面。这就证明斯巴达人没有做到将兵力盈满隘口的两头,他只填了一头,所以被波斯人从后面攻进去了,因为斯巴达人没有读过《孙子兵法》啊!

在地形篇里还有句话很重要,就是“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这是讲将领的职业操守和自我修养,就是不会因为怕人说我是想逞英雄就不进,也不会怕人骂我贪生怕死就不退,只要我能保全我的队伍,有利于我的国君,保护民众,我认为该进就进,该退就退。

那在公司里呢,如果说上级对你有不合理的要求和不合理的目标,那你要怎么做?我送大家一句话,叫做“努力工作,等待被开除。”当你做到这点的时候,你就是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利合于主,你就是公司的保障。

所以地形篇的中心思想,就是“六种基本地形及其战术原则,以及将领的职业道德。”

11、九地篇

地形篇是讲地形,地形是地理问题,九地篇就是讲地势,地势其实是形势问题,一共九种,我把它称为叫地理心理学,为什么这么说,我举个例子,比如散地。

“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在自己本国的境内作战就是散地。什么东西容易散呢?军心容易散,因为离家太近了。“进无必死之心,退有投归之处”。就说士兵很容易就跑回家了,所以大家的战斗意志不强。

讲完散地的定义,你就理解地形和地势的区别了吧。地形就是研究地貌是山地还是平原,而地势则涉及到军队的心理问题以及这个地方的战场形势,所以我说它的中心思想,是“地理心理学。”

12、火攻篇

火攻篇,火攻是古代极具杀伤性的进攻方式,相当于古代的“核战争”。这一篇也分为了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火攻的物资对象;

第二层,是讲了火攻的八种方法,可以应用的八种工具;

第三层,强调了火攻比水攻更有效,但是危害也大;

第四层,孙子又强调了慎战的思想。

具体的话还是可以去看《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这本书。

13、用间篇

用间篇,是《孙子兵法》的最后一篇。主要讲了三点:

第一点,指出了用间谍有多么重要,用得好就能避免战争;

第二点,讲了五种间谍类型;

第三点,讲了使用间谍上的花钱之道。

在《用间篇》,孙子重复了《谋攻篇》的内容,他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这里还是在说战争太花钱了,战争要花那么多钱,所以在间谍上,更应该可以往死里花钱,因为在间谍上不管花多少钱都是最便宜的,他就一个人嘛,你就需要买通一个人而已。

用间谍的核心理念就是要舍得花钱,花钱越多,成本就越低,投入越大,风险就越小。刘邦是靠买买买打赢项羽的,楚汉相争,依我看刘邦的天下很大程度上就是他花钱买下来的。

刘邦很大方,给了陈平4万斤黄金,让他去买通项羽的将领,而且刘邦还不要账本,他还知道陈平是个喜欢贪污的人,只要能买通不管陈平花了多少钱,反正你搞定就行。最后陈平也成功地买通了很多人,让项羽都不知道身边那些事好人哪些是间谍了,结果就疏远了钟离眛,撵走了范增。项羽的叔父项伯,就是刘邦在项羽身边最大的间谍。

但是项羽呢,不舍得给人钱,韩信说他说得很形象,他说项羽平时非常平易近人,谁病了就赶紧去看望,而且还陪着哭,把自己的吃喝都分给他。但等到属下将领要论功行赏的时候,官印都刻好了,项羽就是舍不得给出去,把印拿在手里磨啊磨,印角都磨圆了就是舍不得给出去。

这这一篇,孙子也讲了哪些人最容易发展成间谍,比如说你要在某个董事会里发展间谍,董事长和总经理肯定买不通,但那个负责记录的秘书可能比较容易,然后负责打扫董事长办公室的阿姨也可以。

民国的时候,戴笠要除掉投靠了日本人的伪上海市市长傅筱庵,通过谁呢?就通过他最亲信的跟了他家两代人的“两代义仆”——厨师朱升源。朱升源虽然是两代义仆,但他现在有更大的民族大义,因为傅筱庵毕竟是投降日本做了汉奸。

结果军统就做通了朱升源的工作,结果朱升源趁傅筱庵在他的虹口官邸熟睡的时候,用菜刀把他的脑袋给砍下来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重视大人物身边地位低的人,这些人最能帮你办大事。

以上就是《孙子兵法》13篇内容的解读,时间有限我并没有全部展开讲,还是推荐大家去读我的《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如果你不想看书,你也可以去听我在得到的音频课程

内容整理 | 冯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何韩信成了“战神”而赵括马谡成了“战渣”
韩信最阴一招,用3万兵大败20万赵军,2000多年仅一人敢用
人们对古代战争的误解太多了——重读《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第一始计篇: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兵者诡道
孙子兵法与管理演讲全文
古代兵家有四种,兵仙韩信属于兵权谋家,战神项羽属于兵形势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