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村杂记:发现南贾岗王氏创建家庙碑

这块碑之前有事回村时在路边见了,就扫了一眼,竟然有字,似乎和建房有关。因时间紧张,就没细究。这次回村后的前天早上,我便骑了车子过南门外去看,幸好碑还在路边树下躺着。



                          翻过来看

用树枝清理了积土,拔了几苗草清扫,渐渐看见了真容:碑名《王氏前支创建家庙碑记》。之前曾猜会不会是张家巷的东西,想不到是王家的,虽是一块残碑,却也是我村历史尤其是王氏宗族文化的重要见证。

我又四处看了看,在路的对面一个小巷口竟然发现了一小块,会不会有关连?看这断痕似乎刚好可以对上,于是看碑上面的字,确实有关。


                 可惜该写名的地方断了

回家吃了早饭,到地里帮父母干了点活,我便又去看碑,大块的不见了,那块小的还在。我才想起那会儿清理碑的时候,对面院子人家出来倒垃圾见我了。我走的时候还问了:你家是谁家,那位姐姐不认识我,不过还是说了。我心想她可能有了警惕之心,便弄回院子里了。我去敲门,无人应答。后来问文斌老师打听到院主张先生电话,一问确实搬回家了。说是以前在井口当盖子用,也不知哪里捡回的。他在外头打工,媳妇可能走地里干活了。我心里悬着的石头算是落地了。

一时又看不到,干脆去拜访几个老者,问问王道源的故事。走到西门路口,见同学培豪的爷爷坐在椅子上和几个村人聊天,我便下了车子。虽然是一个村的,念书在外好多年,许多人我不认识,人家也不认识我。我便直接报了家门,给王爷爷说想了解一些王道源的故事。爷爷九十三岁了,耳朵还好,我的有些措辞他一时没听明白,旁边的一位伯伯便帮我换了词解说。我就问了一些,爷爷便跟我说了一通。

进士是谁家的祖先,以前有牌匾的,不过他没见过。举人是谁家的,有旗杆院,还有什么穿戴。
学堂原来是寺院,有个大殿,大殿有个高高的铜佛爷,后头还有几间房子,一直占到现在街上的谁家店铺那里。抗战期间,日本人来的时候占了寺院,曾动用许多头牛拉那佛像,结果拉不动。后来大炼钢铁时,才拆毁了。寺院有18亩良田,种田不用交粮,许多人家给寺院跑腿,就可以种那18亩地。寺院边里还有个龙王庙。

我问寺院有没名字,爷爷说没有。按我的推断,应该就是县志记载的云寿寺,王氏后人清代进士王锡韩撰写的碑记上就记载了他父亲王登魁重修云寿寺的情况。听说以前小学挖地基时就挖出过一块碑,至今下落不明。

别了王爷爷,我又到王端峰爷爷家里。王家祠堂里的碑就是他撰写的碑文。王爷爷也不认识我,我说明来意,他便打开了话匣子,还给我拿出了当年写的一些王道源的文字。


爷爷说,当年碑文上关于王道源的生卒他曾做过一番考证的。我之前看碑文时就觉有问题,卒年定为1189年,1189年其实是大定年号的末年。后来看地方志上记载,杖䦆而化是淳熙五年即1178年,这个应该是准确的。仙祖䦆爷到底活了多少岁,没有更多可靠记载。

爷爷还说起了两个村名来历的传说。我村上头的辛丰村俗称麻眼头,怎么来的呢?原来是王道源上山下山路过时都是麻糊眼,意即天还没大亮,或天刚黑,所以为了纪念他就叫起来了。王家沟,那是王道源当年给路人施茶水的地方。这个我倒没有联想过,家谱上面的仙祖传里倒是记载了,万历年间的王氏后人给家谱写的序里头提到一篇《义井记》,看来那时候还有碑记记载王道源打井施水的善行。

爷爷说,以前他教过六年学,后来受批斗,茅子(房)里吃饭茅子里站等,不过他不怕,因为书上的话他都记得: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爷爷顺手还写了一笔字,说他每天看书看电视,窗台上笔筒插满了,柜子里也是一堆书。说起王家巷的传说,人们叫先生巷(hè),其实原来叫先杀巷。长毛子(不知是金兵还是蒙古鞑子)入侵我村,是从那个巷子攻打的,有个守卫被杀,割了头,为了纪念他人们还为他塑了头像...…爷爷年近九十,腿脚不利落,我告辞的时候他非走出屋子目送我离开。

下午,我又过南门外去看碑,门终于开了。大人不在,孩子在家,看样子也二十好几了,问他上大学了吗?他说在临汾上了班。我在门厅下见了那块碑,遂又到外头搬来了底下那块,正好对上了。他问我弄这干啥,有啥意义呢?我说:研究咱村里的历史,你说学历史干啥呢?我问:你知道王道源钁爷吗?他说:不知道。人家毕竟姓张,对我这种行为感到很纳闷。我便简单跟他说:村里六月初一逢会就是纪念王家最早的祖先王道源,他是拄着钁把死的,所以人们就称呼他钁爷。

小时候村里逢会,父母便会说到有关钁爷的传说,我才知道钁爷是王家的祖先。前些年,见到王氏家谱的图片,才知道钁爷传说源于家谱上的《仙祖传》,钁爷受到过道士点化,道教称人死为仙化,所以称为仙祖。也许不靠谱,家谱上却记着。后来因为拍的家谱照片太模糊,曾和王叔打听过家谱原书,保存家谱的王氏后人说找不见了。后来听说在兰州住的一个村人复印过,后来王叔和张茂勤老师便联系了,人家又复印了一份寄回来。我便是拿着这个复印本又重新复印了一下,总算解决了想靠谱却没谱的问题。

                                   正面拼合

之前根据图片我已经整理了一些碑文,我蹲在那里先把正面的碑文核对了,随后又把碑翻过来拼合,核对背面的几行花费银两的文字。这碑好生沉重,不过还是被我翻了过来。历史就是这般沉重,有时候你根本无从搬起。我核对之后便告辞了,临走跟他说,你家大人回来说我是东门下谁家的娃,他应了一声。

                    背面拼合

我们就来看一下这碑上残留的珍贵的文字记载,省略号表示残缺:

创建王氏前支家庙碑记

尝闻有始者则必有终,余王氏自分支派以来,有前后支,余前支分为五支……同茔四支,另茔二支乏嗣茔内有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培植柏树五十……之心,实期裕后之意,此培植柏树所由始也,迄今一百七十余年,其材……可知者,近年斩伐三株以作清明拜扫之费,第恐愈伐愈少,有废无兴……者鲜克有终乎?族人心恻,有立世、三益、大生、德保、胜云等集众商议,将……价办公,营立家庙,妥先灵以序昭穆,庶植之先祖者仍用之先祖……则前人创之于始,后人成之于终,或亦继志述事之意耳,遂同治五年……百四十九两,于三月置房基一所,于本年二月动土兴工,三月二十……碣以垂久远,嘱余序,余本不文,谨将前后之事实叙云尔。

邑庠武生裔孙……

业儒裔孙……

大清同治六年(1867)岁次丁卯葭月

家庙也就是祠堂,村中有民国时王氏祠堂存留,据此碑则同治年间王氏前支就创建过祠堂,当时把祖坟上的老柏树砍伐了一些,作为创建家庙的费用。文末落款应该是撰文和书丹的王氏后裔,可惜残缺了名字。其中提到“二支乏嗣”,翻开家谱一看,确实如此。

仅此一页,不过其中出外的王浪,近年也有了一点眉目。山东嘉祥县王氏后人说王浪是他们的祖先,有当地碑文记载,大意说明代洪武年间命绛州太平民王浪携眷由洪洞移民到山东。前两年,村支书王叔永安曾和他们沟通,嘉祥王氏还打算回来寻根,后因有其他事情就没能来。王叔在网上多方问询,才知道了这么一支后裔。前几年,已有兰州永登县王治顺老师回村寻根,他家家谱上有记载祖先来自我们村,不过未能在我村家谱上找到线索。据王叔说,嘉祥王氏消息就是得自王治顺老师。家谱上记载王道源次子王植落户蒲州(今永济市)高市村,这一支不知还有没有一些记载,期待日后能有新的消息。

背面花费记载文字可以让我们了解当年祠堂的一些情况。

谨将花费开列于后:

东西房业地基,东房后空地,税契并价等项,其使银一百二十六两八钱。

东北隅小院一所,税契并价等项,其使银四十七两六钱。

创建北房三间,砖瓦木料,石土工力等项,其使银一百零四两四钱九分半。

经理银钱人 裔孙……

管理督工人 裔孙……

建议村里把这碑保存好,可以放到现在的祠堂里,同时拓碑留存。日后如果发现了其他碑刻,一定要保护好,这都是独一无二的历史见证,诉说着村子曾经的故事。

同时建议村里召集一些人,对年龄较大的一些村人进行采访,把一些原有建筑情况和故事传说等记录下来,以备日后编村志之用。现在条件好了,手机直接录音保存也是一个途径,有个专业名词叫口述历史。

一天见了几位老爷爷,还能见到这么重要的一块碑,真是不虚此行,正赶上纪念王道源的逢会日子,尽管今年不逢会不唱戏。虽然对王家历史又有所推进,我却没有感到轻松,如今村人对这些关注的已经很少了,就是我父母也说我操心这干啥。虽然他们并不反对,也常问我一些王家的历史。即使是王家的后人,也了解得有限,不去关注了。如果现在不抓紧时间,以后怕是更没法了,真不希望看到某一天我们村成为消逝的村庄之一,没有了一点历史的见证,也没有了一点文字的记录。

我又想起了南高刘家昼锦堂记碑亭外的那副楹联:
莫作天下必不可常之事
当为天下必不可少之人

以上联为戒,立下联之志。
传承下去就是常,就是恒,就是历史。
作为一个和文字打交道的人,
做这样的事正是必不可少的。
吾其勉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氏家谱
王氏族谱信息
淇河美景:观音山游记
生活随笔丨续文氏家谱
古树资料 之《潞水汲古——潞城古建古碑古树木专辑》
北京丰台药王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