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孔子:我没曰过!

这个叫做“鸠”的汉代漆器,是当时七十岁以上老者用的手杖杖头,不只是装饰作用,还有特殊用途。
鸠鸟是一种很神奇的鸟,传说为“不噎鸟”。人老了以后负责吞咽食物的会咽软骨功能会退化,吃饭常会呛食。鸠鸟的寓意是希望老人像“不噎鸟”一样,吃饭不呛食。吃得好,“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
有意思的是,古人把身体的好坏与吃饭简单粗暴地联系在了一起。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看一个人身体好不好,先看他能不能吃。
无独有偶,公元234年,诸葛亮率领蜀军伐魏。司马懿惨败后,坚守拒战,诸葛亮派使者送去女人衣服诱战。老奸巨滑的司马懿欣然接受,并关切地问起了诸葛亮的饮食情况。得知诸葛亮“食少事烦”,他就放心了,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
饭量的好坏上升到寿命的长短,这样的评判标准,让今天那些流行吃几粒米的明星情何以堪?
汉代,国家给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颁发鸠杖。在当时,能活到七十岁,绝对是长寿。手持鸠杖的长者,他们的子女可以免税,安心照顾老人。这是汉代“孝”文化的一种体现。
汉代,“罢黜百姓,独尊儒术”。 儒家文化中的“孝道”被大力倡导。比如“守孝三年”,在汉代就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孔子本人对“守孝三年”的解释是:“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我们人类是很独特的存在。不像小鹿、小马,生下来不久就能立、能走、能跑。人类不行,因为我们都是早产儿。随着人类的进化,我们越来越聪明,脑容量也越来越大,但这同时也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生育困难,人类只好把未发育成熟的婴儿提前产下。因此,每一个婴儿都需要父母长时间的照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三年免于父母之怀”。
不管孔子给出的“守孝三年”的理由合不合逻辑,我们要看到,孔子强调守孝三年,其实是想通过这样一种仪式化的行为,进行“孝”的教育。
父母养育孩子是本能,这是写在我们基因密码里的,是一个种群延续的基础。但子女照看父母却不是,需要通过教育与奖惩机制才能形成。
在没有社会养老保障的时代,老有所养要靠子女的“孝”来实现。所以,倡导“孝”,也是让一个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础。
孔子的教育,还是比较和风细雨的,他倡导“守孝三年”,弟子宰我不同意老师的观点。孔子说:父母去世,你吃好的,穿好的,心安吗?宰我说:心安。
估计孔子此时的内心是崩溃的,但孔子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你心安,那你就去做吧。宰我刚走,孔子心中一万匹“草泥马”就奔涌而出,儒雅的孔子忍不住地骂:宰我这个小人!
每次读到此,我都忍不住莞尔一笑。为孔子,为这个可爱的真性情的老人。
到了汉代,情况已大不相同。有了统治者的加持,除了倡导,还可以利用社会奖惩机制。汉代为了鼓励“孝”,甚至推行“举孝廉”的选官制度,也就是说,一个人因为“孝”突出是可以当官的。
结果,“举孝廉”的制度带来两个明显的恶果:一个是表演“孝”;一个是助力士家大族的兴盛。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诚然。在利益面前,总有人长袖善舞。汉代的“三年之丧”,被有些人延长到六七年,甚至住在墓地,这么悲伤,却年年生孩子。
而普通人不管怎样“孝”,如果不达到极致,不玩点邪的,在过去的信息传播渠道下,都很难让上面选拔的领导知道。领导更容易知道的是士家大族的子弟,“举孝廉”也就变相成了在士家大族中选优。
到了宋明理学盛行,“孝”的跑道上,开始内卷。人人争当影帝,个个苦练演技。“二十四孝”开始频繁出场:戏采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
说到卧冰求鲤,想起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文革时的北方冬季,一个老师被一群学生批斗,有个学生突发奇想,把老师拉到冰上说,你不是教我们“卧冰求鲤”吗?现在你妈病了,你给我们卧个鱼出来看看?
这个可怜的老师因此留下了病根,自己后来也忏悔道:“天作孽,犹可违;自做孽,不可活。”
今天,虽不再靠“养儿防老”了,但我们的文化依然倡导“孝”道。
我们去景点玩,看看哪些人可以享受优惠政策,能明白很多道理。毕竟真金白银的爱,才叫真爱啊。我们的优惠政策一般是老人、小孩、军人免票;学生半票。可以看出我们“尊老爱幼”的文化,也可以看出对军人的爱戴,对学生的爱护。只是,说好的“尊师重教”呢?
如今,我们也早已不再奉行“三年之丧”,但依然会通过仪式化的行为强化“孝”的观念。这本无可厚非,但有些学校组织学生在操场上集体给父母洗脚的仪式,说实话,我很反感。洗脚这样私密的事情,真的不太适合在大庭广众之下做。
有很多电视上播出的公益广告,也是在传播“孝”。如那则著名的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偷偷给儿子装个饺子,说“我儿子最爱吃这个”。这个广告其实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那句台词曾经感动了无数人:他忘记了一切,却从来没忘记爱你。这和孔子说的“三年免于父母之怀”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强调“爱”是“孝”的基础。
“孝”是一种美德,但“孝”并非是无条件的。孔子也讲“父慈子孝”,无条件的“孝”其实是一种道德压迫。这样的压迫下,并不会产生真正的“孝”,只不过是心不甘、情不愿地表演罢了。
我们经常误读孔子,还冒用“子曰”,如同现在流行的“鲁迅说”,如果孔子地下有知,可能也会挣扎着,爬起来,曰:我没曰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向来以难解著称,《道德经》的第一句话到底说了啥?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05
每日一学 2021-06-07
19.14【辉光日新1673】(丧致乎哀而止)“意思到了就行了”与“及时止损”
“二十四孝”是个什么鬼?
姜丽 || 我爱国学《卧冰求鲤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