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商圣出轨记

现代经济社会,我们明了资本的力量。如果一个人,贵为富豪,可以千金散尽,那就是大慈善家,如果从此还可以再次拥有豪富,那简直就是商业传奇。如果有个人,三次成为亿万富豪,可以一而再再二三地把资财散给别人,最后仍旧成为名满天下的金主,那只有春秋历史上被誉为“商圣”的范蠡做到了。

范蠡被称为“商圣”扶助弱越战强吴,又激流勇退转经商,成为富甲天下“富行其德”的陶朱公,居官为卿相,持家成富翁,真正是历史上的成功人物。可惜两千四百多年来,史书“有载无传”,成为连研究春秋历史的专家教授都很少提及的人物。随着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历史演进,范蠡从历史的烟尘中逐渐露出清晰的面目,乃至于为世人所景仰。

一  经济学家

一个人有本事赚钱,不如组织一帮人一起赚钱。如果组织一帮人,靠干实业做项目持续不断地赚钱,那就是企业家干的事。

从这个概念上说,范蠡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位私营企业家。

从近十几年的范蠡研究中,比较一致的界定认为范蠡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前二者是中国古代成名历史人物的通指称谓,一战成名可称军事家,范蠡是在弱越对抗强吴的征战中,两次关键的战役上起到了作用,在战史上并非有很高的开创性价值,只是靠军事通战略并赢得了成功。政治家者,无非是通晓权谋之术,而又没在政治旋涡中被人整垮整倒,这种杰出人物只要当政,一般都会留下辉煌的功业。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作为古典经济学家的范蠡,在2400年前总结了其经济学思想观点,他的某些观点可以说是独步于世界的,即便比之于300年前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的观点,也丝毫不会逊色。

范蠡生于春秋,比孔子晚,却是明确提出了物价贵贱在于供求关系变化的规律,他认为要稳定谷价,就应由官府于“谷贱时”收购,谷贵时平价出售。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范蠡之前无人提起,范蠡之后少人知会,其思想光芒被“土农工商”的阶级排位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中国传统文化所淹没。这与中国小农经济重农轻商的社会主流思维是一一对应的。问题是范蠡的经济学思想不是读书做学问做出来的,而是在身体力行实践致富后总结出来的,在其专著《致富奇术》中应该有精彩论述,尽管书已失传,从太史公司马迁所记述中仍可以找到其中一些门径。例如范蠡经商首先到齐国陶地,因为这里“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也就是基础设施较好,当时地处“中原经济开发区”,是相对成熟消费稳健的大市场;再者范蠡“冶产积居”,从五畜入手,利用养殖业带动饲料、繁殖、销售和牲畜业构成一个农业与养殖业连带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控制了一方市场,这在实践上又高了一筹,直到今天中国的农村利用范蠡开创的农业深加工模式还能够带动经济发展。范蠡的经济思想是实干加巧干提炼出来的,而同时代的孔子等人一路劳顿,其学说并不被当权者采纳,原因就在于孔子没有依靠学术立竿见影地改变了一方经济、政治格局,而于教化人心又实在又虚幻得很,同时代的孙武怀揣《孙子兵法》训练了强吴的军队,可惜也没有能够做到自保,与后世的“智圣”诸葛亮一样“出师未捷身先死”,而范蠡却做到了兴一国,灭一国,激流勇退,转业经商,富好其德,著述颇丰,寿终正寝。范蠡是集老子、孔子、孙子思想之大成者,更是中国古典经济学之“一代宗师”,堪称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界明星。

此外范蠡还提出了“什一之利”的概念,早期萌芽的“经济循环”理论,“待乏原则”、“积著之理”,这些均已成为先秦经济学说的代表理论。他还主张“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这和今天的关心“三农”与“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有许多相似之处。他认为“天地之间,人最为贵”,“知保人之身者,可以王天下;不知保人之身,失天下者也”,这就是民本主义,值得恪守“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们继承和发扬。

范蠡是一个不应该被淡忘的历史人物。

二  跨界奇才

范蠡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一个极富光辉的人物,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其评价一直有失公允。太史公司马迁仅仅是赞赏其“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肯定他“富行其德”的高尚情操,但并没有单独为其立传。只在《越王勾践世家》、《货殖列传》中作为“附件”提过范蠡,待遇尚不及“酷史”、“游侠”。其他史家正史就更不必说了。范蠡生前多有著述,兵法、商经均有涉猎。撰有《致富奇术》、《养鱼经》等实用书籍,可惜后世均已绝版。《汉书·艺文志》上保留了范蠡“兵法”中两篇文论,其他思想要点只能通过《史记》、《国语》中的片言之语可以搜索。再者,国人对于历史名人的纪念除了史书有传,文化习俗上多有命名,更兼在其流传地刻石立碑,修缮馆舍。比如孔夫子的文庙全国都有,诸葛亮的武侯祠全国有多处,关羽的关庙更是比比皆是,范蠡显然没有这样的待遇。他出生的老家楚地南阳历史上罕有纪念香火,他生活、建功立业的吴地(苏浙)和山东也没有像样的建筑。虽然华东等处有“蠡城”、“蠡口”、“蠡园”等,但除了名字,并无实际内容。“蠡园”中树起的不是范蠡塑像,而是美女西施。范蠡真正可以说是“史无传,书绝版,地无物”也。

为什么会这样,想来必定事出有因。

究其所以,范蠡为官为人犯了历代统治者的几个忌讳:

范蠡功成身退,所谓“激流勇退”第一人也。自古以来,做臣属的辞官,功德圆满悠哉游哉者,西汉张良就是个例子。做君王的猜忌臣子,不得不辞者有之,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就搞了“怀酒释兵权”这么一出戏,有人请辞,皇恩照准,面子上总算好看,大家都过得去,也照顾到了君臣之间的礼仪。

范蠡是怎么做的呢?范蠡只是看出君上已经有猜忌之心,就一甩袖子把相国辞了,而且是偷偷地逃走,而非光明正大地离开。实际上,就是相当于递了个辞职报告,不等吴王夫差批准就摞挑子不干了,当事人吴王夫差被炒了“鱿鱼”而事后才明白——范蠡与君王斗心眼的结果,使吴王夫差感到了被耍弄的失落,范蠡反客为主“爆炒”夫差的“不愚忠”,恰恰是对封建皇权威严的不恭和挑战。

大凡做官的“归隐”,或终老山林,或垂钓溪畔,或志趣书苑,不一而足。西汉张良辞官研究气功修身,北宋石守信等将军多置田产,清末袁世凯与清王室斗心眼的时候,就专门拍了披斗笠在垂钓的照片于报章上发表,以示“归稳”之志。范蠡辞官,全不符合这样的章法,而改名“邸夷子皮”的浑名,既失文雅又不体面,目的就是要从底层经商做起,和“下里巴人”混在一起,亲自贩牛马,晒海益,广植农桑积贮财富——范蠡的不甘清贫,尽管光明正大,问题是他靠着致富奇术,积金巨万,成为天下闻名的首富“陶朱公”。

这样的典型在农耕文明自给自足的中国社会太过另类了!中国古代讲究“土农工商”分层,商人、生意秘诀只能忝列底层末技。范蠡经商致富神话的横空出世,使封建统治的经济秩序观念大受冲击,最高统治者的话语主权在面对范蠡时,免不了要遭遇尴尬。

范蠡在吴地辞相,据说还带走了名动天下的美人西施,“泛舟五湖”。这又是一个不得了的问题!西施之美,江南皆知,吴王夫差的贵妃、越王勾践派出的重磅间谍,最后却被楚国人范蠡偷偷地携卷走了,这样来看范蠡的“激流勇退”就大大打了折扣,说难听点就是有了现代人眼中的“作风问题”。

其实历史真实中,也许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河南人夏廷献著有《范蠡》一书,曾交代西施为越人“沉江”而死,这基本上符合江浙一带学者的观点,夏氏也曾为范蠡所谓的“作风问题”大鸣不平,在下觉得倒大可不必。正史尽管未载明范蠡夫人就是西施,但更未说明白范蠡的老婆到底何许人也。民间传说和野史倒是言之凿凿地说明了范蠡与西施的暧昧,谢世俊在其《商圣范蠡全传》中亦是持有这样的说法。大凡历史英雄人物,必是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后世学者大可不必纠缠不清。

事实上,野史和民间传说广泛散播到一定程度,当政者就必然要考虑其影响,“莫须有”的罪名只要有一定市场,那泼在范蠡身上的所谓“脏水”也断难洗清,在天下人眼里,大英雄范蠡和美女西施,倒很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与其有“脏水”之说,毋宁说是历史英雄人物的花边新闻,正是大众百姓所津津乐道的人生传奇。

范蠡就是这样一个“不愚忠”、“不清贫”,兴一国、灭一国的历史英雄人物,拥有天下常人难以企求的财富,且有香车美女伴于左右,实际上亦是“不寂寞”的。

纵观范蠡的传奇人生,在每一次人生重大转折的当口,他都能够做出异乎常人的决定,结果惊人地正确,获得了善终的好结果。换句话说,范蠡在吴越争霸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从上将军做到国相,兴越灭楚,达到从政事业上的辉煌阶段;在齐地经商,致富有方,敛财有术,又抱得西施美人归,寿终正寝。在每一个人生阶段,追求的都是实际利益的最大化。

归根结底,范蠡在乱世时局中既张扬了自己的人生个性,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在最高统治者眼中,范蠡从政却“晚节不保”,算不上一个好干部;下海经商,以牛马贩子身份聚敛财富,算不得一个儒家色彩的大商人;携美女“泛舟五湖”,西施在儒家道统的封建卫道士看来,已然不免为一个“城池破败”的失贞妇女,范蠡的选择无疑对封建贞节观或多或少是一个挑战。

范蠡是一个楚国人,功成名就于吴越,经商成功于齐地。这样一个跨跃于地理上的反映,使得老家楚国南阳等地并未得到实际的经济利益,而后在越辞官,又在齐辞相。也就是说,在他的出生地,工作地,归宿地,最终都选择了不与当局执政者合作的态度。在儒学正统历史观中,显然属于不“仁”,在楚地老家他既未培植乡党,拨擢后进,虽“富好其德”,几散资本,但并没有为家乡致富带来投资的收益。范蠡的哥哥一家一直居于南阳,范家后人也未曾因范蠡的后代而受格外关照。这不免让人以为范蠡有点不够“江湖”,范蠡活着的时候,楚人对其就多有诟病,后世就不免更是认为其“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了。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少有的经济大动荡,观念大自由,政治格局大转变,人才大流动的时期。范蠡少年时代就因为性格言行“独立特行”而被宛令文种选为贤才,而随着秦王朝一统天下,儒家勃兴,罢绌百家学术,在政治和思想上形成“大一统”的道德体系,范蠡的这一光辉历史形象自然不免受到儒家史学传统的排斥,“焚书坑儒”时,范蠡的《致富奇术》当难逃厄运,这样就不免逐渐湮灭在历史的烟火中了。

商圣美誉

  范蠡研究既然由市场经济而热,世人又不吝言辞冠以“商圣”的美誉,那么范蠡到底有哪些可称圣贤的资本?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视角来回望范蠡,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商人范蠡的哪些成功之处?

  范蠡在楚国宛地(河南南阳)出生、学习、成长,18岁以后赴越国(浙江省),兴越灭吴功成身退,这一年大致43岁,以后跑到山东陶地开始经商,73岁寿终葬于陶山(定陶),具有大概30年的经商历程。

  作为商人的成功,无非是积聚财富,如同企业的本质就是盈利。范蠡能称“圣人”,确实在以下方面具有了开创性贡献:

1、主动辞官经商,不仅在越国辞相,“齐人闻其贤”欲立他为相,又称他辞去。这一辞再辞,说明他把官场看透了,这一点对于“学而仕则优”的传统观念影响深远,是非常不简单的。

2、他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个“私营企业家”。曾经把五畜的放牧、饲养、繁殖、屠宰、加工搞成一条龙式的服务模式,而且实行规模连锁经营,这不仅是开创性的,而且直到今天也未必算是落后的。

3、范蠡把自己的经营实践写成《致富奇术》、《养鱼经》、《陶朱公商训》等专著,把兵法用于商场,尽管没有派上“商战”的用途,起码说明他不保守,希望通过“立言”带动后来人经商致富,这同样亦是开先河著。

4、范蠡经商聚财达到“巨万”的规模,可称当时民间首富,然而其“富好行其德”,司马迁记载他“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李白诗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国历史上真正达到李白诗句意境中的人,可以说只有范蠡做到了,能有魄力捐出资财达到“千金散尽”的境界,大概美国的比尔·盖茨勉强可以做到。

5、范蠡做过越国的上将军和国相,名成天下却既不在越也未在楚,而变姓易名到齐地经商,靠勤奋和商业智谋取得成功,其行为完全打破了传统上“官商勾结”的经商模式,对于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私营企业发展,特别具有标杆示范意义。

6、范蠡经商注重信誉和品牌,靠的是劳苦大众“口碑相传”,产品质量过硬,服务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由小到大,做出规模和具有竞争能力。范蠡在齐地经商起家。鲁国、晋国甚至今天的北京、蒙古等地的客商都愿争相和他做生意就是个佐证。

7、儒家学说尝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主张先做“治家”之类的平常事,中国本来就是个“家天下”,“家”治好了,自然就能做好管理天下的重任,似乎也有些道理。而范蠡用自己的切身经历证明,“治国平天下”而后可以更好地“治家修身”。这种次序上的不同,其实对于儒家道统的某些价值观提出了挑战。儒家学说对人的教化强调整体性和中庸观念,而范蠡张扬的无疑是一种个体性和竞争观念,儒家学说强调集体和秩序即等级分层,范蠡的成功人生反证了人生而自由的权力。这突出表现在其择业的自由、选择感情的自由、支付的自由,这一点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8、范蠡选择做“五畜”产业,明确意识到了人际沟通与品牌传播之间的关联作用,不惜改名“邸夷子皮”。其名就是“牛皮酒囊”的意思,为的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好记好传。这个名字应该有3种含义:首先这不像一个人名,比“王二麻子”也不如,不雅到极处,恰好易于传播,便于和南来北往的牛马贩子打交道,再者可脱官办企业的嫌疑,三者亦可以避难自保。后来人称“陶朱公”,无疑都是其经商积累30年的个人品牌。

9、现代商人做企业,企业做到一定程序,不是面临市场风险,就是管理缺失,内乱迭起,终至寿命早失,特别是中国的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往往因为接班人或者内部纷争而偃旗息鼓。范蠡治家成功,做到安身立命,寿终正寝,说明熟谙经国治世的人生哲学,这在2400多年前已经殊为不易了。

10、范蠡在三十年的经营实践中,提出了平抑谷(物)价的宏观调控规律,发现了商业上的“货币畅流”基本原理,并总结了进货策略和库存策略,商品定价原则等,堪称中国古代早期的经济学家,放在现代社会,早就应该在商学院里教授MBA课程了。这对于中国当代的某些经济学家闭门造车死钻理论模式而不研究适用变通,不啻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范蠡作为商人,是我国最早出现具有卓越的经济理论和成功的实业家。其人生、道德境界前无可追,后难企及,称为中国“商圣”,实不为过,倒是不称其为“圣”,反显得现代人的无知与吝啬了。

四 故里争讼

“商圣”范蠡没有被南阳人重视之前,张衡、张仲景、诸葛亮被称为“南阳三杰”若干年,后来几位历史名人都加封“圣人”尊号,从此变成了“南阳四圣”。

一个圣人就是一座金矿。尤其是“商圣”的金字招牌,迎风招展处,皆有商机现。

由王肇基、张建伟、高丙午三人合著的《商圣范蠡》,是《南阳五圣》系列图书中之一。

按照图书项目规划设想,每一个圣人都要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展示出其平生的事迹、功业、思想的成长历程。《商圣范蠡》一书虽然体例和内容符合规划,在情节叙事上却显得另类。

因为这本书原本是由张建伟、高丙午合作创作的电视剧创作剧本,后经王肇基修改而来,该稿改了“衣妆”换了新颜,毕竟缺乏脱胎换骨的颠覆。

一本好看的电视剧本,奔着春秋吴越争霸几十年中最富有传奇的那段历史而来,一定少不了美色、谍战、权谋、呢喃情愫、商业竞争,精彩固然精彩,倒更像是传奇故事。最后,却要正襟危坐地变成有板有眼的历史圣人传记,多少有点滑稽。

“商圣”出轨,这也许只是个开始。

真实的历史中,范蠡和西施,一个英雄,一个美女,美女爱英雄,红颜多薄命——两个人的关系本来存在美女沉江、美女自戕、英雄终抱美人归三个剧情的可能。

南方的文人碍于吴越两地君主自相残杀的大败局,更出于维护浙江美女的美好情感,宁愿相信前两种西施归宿的版本。

《商圣范蠡》中,演绎的却是范蠡主持海选,将浣纱女培训打造成绝色女谍,并产生彼此相爱情感,为复国大任,隐忍生离死别,大功告成之日,双双暗通款曲远离魔窟,泛舟五湖逃出生天。

范蠡带走了西施,还一同裹挟了美色仅次于西施的郑旦。纵是一代盖世英雄,敢于抱持旷世情怀的人当年楚国打工仔,还能从容地在越国靠着不世之功官拜卿相吗?

范蠡当然得走为上!所有才有后续的一迁适齐称“邸夷子皮”,二迁适陶号陶朱公。

走得晚的越大夫文种,一把鱼肠剑,命丧诸暨。

2007年该书出版发行以后,首先在南阳地域,悄悄地因为商圣“故里”问题,引起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早在2001年,淅川人就把县城东南牛尾山的公园改建成了“范蠡公园”,山门前立有范蠡石像,山顶建有范蠡祠,旁边一座山顶空场上立有西施美女巨像。在当地和大部分专家学者看来,根据史书记载:“范蠡,字少伯,楚宛三户人”。淅川人认为这个“三户”,来源于“楚国屈景昭三姓”,屈原不也是“三闾大夫”吗?而且历史上所载的“三户”,明确为今淅川至西峡丹水一带。此后,淅川人关于范蠡故里,从此就有了淅川版本的“滔河”乡一说和寺湾乡两说。

但是内乡人表示不服。

因为内乡有一座山,名曰“三户山”。同时期,大约2004年前后,内乡在312国道旁,有人开发了占地200亩的“商圣苑”(也叫春秋城),内有根据《吴越春秋》记述的范蠡一生经历建筑三十多处纪念性景观,俨然成为内乡县一大著名的历史人文景点。

为了以正视听,廓清杂音,2007年,淅川县争取到了各地20多家范蠡研究机构在淅川召开了关于商圣范蠡的全国学术思想研讨会。面对淅川的“示威”,不知道内乡人怎么想。

当年,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官方活动之一,是《南阳五圣》全国出版发行的首发仪式在南阳举行。

《南阳五圣》中的《商圣范蠡》一书中,范蠡故里标明为今天南阳宛城区黄台岗镇的三十里屯村。因为按照地方史志记载,宛城春秋历史上属于楚国宛地,黄台岗镇三十里屯为“三户邑”。按照《吴越春秋》所载,宛令文种当日走访发现范蠡,当日回到县城。在高速公路未通的春秋,无论骑马还是坐车,依当时的交通条件,内乡一日难回还,淅川一日还未必到呢,所以作者笔尖一动,写成了宛城区。

宛城区事先并没有想到,自己冷不丁拣了个大便宜。

当年在淅川县曾任县委书记的马瑞平书记,恰逢调动到宛城区任区委书记。拍板建设淅川“范蠡公园”的马书记,当时也许并不清楚宛城区人对范蠡故里的研究成果,还专门找来宣传部门的人员听取汇报。从此,在宛城区重大招商或外事活动中,马书记就变成了范蠡故里“宛城说”的积极分子之一。

南阳府衙复建工程中,原府衙“财神庙”中主祭文财神(范蠡)辅祭武财神(关羽),恢复了历史的原貌。

原来南阳的范蠡文化研究会,是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的一个学术团体。随着“商圣”范蠡的的金身光辉,河南范蠡文化研究院在南阳注册落地了。

二水崔本人也属于宛城人,当然坚定拥护“宛城说”。

“商圣”、“医圣”,一城双星,当然是古宛城文化史上的两座高峰。

这并非一味王婆卖瓜自说自话,历史研讨只会离真相越来越近。

2015年初春的一天,逵富太在南阳康氏文化研究会的办公室里,来了一位年约8旬的孙凤阁老人。孙凤阁老人是教师出身,是逵富太老家宛城界中人。据孙凤阁老人讲,小时候听闻上辈老人讲到界中某地块有一墓,为范蠡墓,附近村庄施庄有西施坟。加上界中一带,发现了清朝同治年间的“古范蠡乡”石刻碑额,所以孙老人对逵富太这位乡党主张的“三十里屯为范蠡故里”颇为不满。

现收藏于瓦店界中的“古范蠡乡”石匾

山东菏泽定陶的范蠡墓

     按照他的说法,范蠡故里应当为宛城瓦店镇与新野交界地带的“界中”。孙凤阁老人也研究了范蠡很多年,是一个知识型的乡绅,手上掌握的关于界中为“范蠡故里”的证据也有很多,岂有同村乡党不向着一隅桑梓同仁的?作为《南阳五圣》中两本书的的作者,逵富太于20161月,发表了《界中是商圣范蠡的故里》一文,作为对孙凤阁老人操持创建的“范蠡文化苑”项目的支持。

以后,也许还真能演变成宛城作为“范蠡故里”的两种说法?

其实无论是黄台岗镇的三十里屯,还是瓦店镇的界中,不管哪种说法占上风,都在宛城区治下。哦,宛城区,是在故意炫耀让淅川和内乡心生羡慕嫉妒恨吗?

不知道《商圣范蠡》的三位作者,又该作如何想?

在著名媒体人郭启朝挂职村书记的黄台岗三十里屯村,大约2010年后,干脆改名叫“范蠡村”,一片新建住宅区叫“范蠡新村”,路边的外宣墙上,写着是“范蠡故里”的招贴。在村中有一约20亩的空地上,不知何时,竖起了“黄台岗镇范蠡祠项目建设指挥部”的牌子。


20191213日,我和朋友去三十里屯考察,发现村中的道路依然是土路,范蠡祠周围无明显标志,久违的范蠡祠无大门和院墙,虽大殿初成,但大殿里面为泥巴塑像,尚未粉金,殿门锁闭。

文化,是历史赐予的沉淀。“圣人”资源,是传统文化矿藏中熠熠生辉的珠宝。南阳卧龙区,把卧龙岗看得很重,因为这里出过姜子牙、百里奚和青年诸葛亮。宛城区,却仅仅靠一个乡镇政府的力量来运作建设核心文化资源——范蠡故里的“范蠡祠”,显然不可能有太多的期望。

行笔至此,顿觉索然无味。忽然又想到宛城区政府占据了南阳曾经名动天下的四大道教丛林——“玄妙观”一隅,不觉又释然。宛城某些方面的落后,由此可见一斑。

下篇智圣双城,敬请留意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宛城区代区长郭炜:五大证据链彰显“范蠡故里在宛城”
范蠡(二)
【中国-淅川丹淅流域早期文明学术高峰论坛早知道】夏冠洲为范蠡故里追本溯源
范蠡故里疏议——从三十里屯遗址的发现看范蠡籍里
白水流经的古村落——三十里屯村
这里是商圣范蠡故里——南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