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6条千古家训(建议收藏)

  

每日清晨 

阅读公社  与您相约

中国传统家教文化源远流长。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

诸葛亮晚年时在《诫子书》中给他八岁儿子写下“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文末更是谆谆教诲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欧阳修《诲学说》中告诉子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千古家训中勉励子弟读书句子不可胜数,下面6条建议收藏。

1.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中记载了孔鲤过庭的故事。说是孔子的学生陈亢怀疑老师给自己的儿子“开小灶”,就私下问孔鲤有没有这回事,孔鲤说没有。

过后有一次,孔子站在过庭上凝神沉思,恰巧孔鲤走过,就问道:“学《诗》了没有啊?”孔鲤回答:“还没有学。”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又有一次,孔子问孔鲤:“学《礼》了没有啊?”孔鲤回答:“还没有学。”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对于孔子父子俩的两次对话,陈亢听在耳里,喜在心头,他深有感触地说:“我问一个问题,却得到三个收获,听到了要学《诗经》和学《礼记》的道理,还知道了君子同等对待自己的儿子与别人的孩子的事情。”

需要指出的是,先贤所谓的“诗”,广义地说是指所有的诗歌;狭义地说则是指《诗经》。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诗经》,“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以历代贤哲多取以教育子弟。

2.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选自《颜氏家训·勉学》。意思是幼年学习的人像刚升起的太阳的光芒;老年学习的人,像在夜里拿着火把走路,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可见勉励终身学习自古有之

《颜氏家训》是我国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南宋藏书家、目录学家陈振孙誉之为“古今家训之祖”,明代学者王三聘说,“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从《颜氏家训》之多次重刻,虽历千余年而不佚,更可见其影响深远。

颜之推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他深感社会动荡无常,认识到立身的根本在于学习,劝诫子弟“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他告诫子弟人生贵在“读书学问”,指出“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3.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

选自朱柏庐《治家格言》。意思是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

朱柏庐是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清顺治二年,朱伯庐的父亲在守昆山城抵御清军时遇难。朱柏庐侍奉老母,抚育弟妹,播迁流离,备极艰辛。

他始终未入仕,一生教授乡里,向学者授以小学、《近思录》等,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他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平生精神宁谧,严以律己,对当时愿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以礼自持。他与顾炎武坚辞不应康熙朝的博学鸿儒科,后又坚拒地方官举荐的乡饮大宾,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

朱柏庐著有《治家格言》《愧讷集》《大学中庸讲义》等。《朱子家训》全文仅506字,却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其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4.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选自《曾国藩家训》。读书、写字、作文是曾国藩家训的重点,他认为“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故而家训之中谈论读书方法的最多,比如“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从有恒二字痛下工夫。然须有情韵趣味,养得生机盎然”,将广博的浏览与专门的吟诵结合,抄写与仿作结合,强调的是坚持不懈,以及韵味、生机的涵养。

曾国藩还在指导儿子读书、写字、作文之时,经常谈及自己的学习历程以及近期状况,以身作则。他要求儿子读书“有恒”,则细数自己《史记》《韩文》《古文辞类纂》等书的圈批“首尾完毕”,当然也说到自己读某些书的“有始无终”且深以为憾,这反而让其子觉得这个“榜样”更为真诚。还有与曾纪鸿说到写字不可“求效太捷也”,就说起自己学习《麓山寺碑》“历八年之久,临摹已过千纸”。

人的性格、生理、心理等,受先天遗传影响大,后天很难改变。但是,读书却可以改变,所谓“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纵观历史,似乎确有道理。三国时的吕蒙,听孙权、周瑜的劝告,认真读书,几年后,就“非复吴下阿蒙”。苏轼《和董传留别》,有一名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这个道理。曾国藩又说:“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这个说法,就更加神奇了。但曾国藩也是“精相法者”,可能也有他的道理。


5.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这句话是莆阳地区流传颇广的古训,关于其背景和典故,可追溯到南宋时期的一则轶事。

南宋绍兴八年科考,莆仙14人高中进士,包揽状元、榜眼、榜尊、榜幼,号称“魁亚双标、四异同科”。

当时莆田地区地势偏僻,所以一次能高中14人,高宗皇帝觉得非常惊讶。后高宗皇帝举办盛宴,邀请高中考生赴宴,宴席间便有了下面一番问答。

高宗皇帝问:'卿土何奇?'

状元黄公度答“披绵黄雀美,通印子鱼肥”

榜眼陈俊卿却答“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高宗皇帝笑曰:“公度不如卿”

很明显,状元的诗句中规中矩而榜眼的诗句,却直接又直观地展现了当地人不畏艰苦、重视读书、积极向上的精神,具有极强的激励作用。

从此“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响彻宋廷,遍传天下,成为历代莆阳学子的座右铭。

6.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选自《弟子规》。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这样利于集中精神,专注才能够深入领会书本的意思。古人通过反复背书培养儿童精神集中能力,进而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李毓秀是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他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训蒙文》,后经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汇集了中国至圣先贤的大智慧


《弟子规》已流传了三百多年的时间,它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求学和待人接物应有的礼仪和规范,曾经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地传统读物。当今,诵读《弟子规》,并落实在生活当中,仍可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它对家庭的和谐、社会风气的净化,也有莫大益处。


自古至今,我国家训文化已经十分丰富。作为“心声之献酬”的家书、作为“顾命之作”的家训,将一个个历史名人还原回历史现场,还原成个体的“人”,在对家人的殷殷叮咛、谆谆教诲里说出自己的故事。

北宋王安石掌管变法大事的同时,却也会为后辈婚姻的小事苦恼,特地写了一封《与舅氏吴司录议王逢原姻事书》,提醒舅舅择婿不论门第,当以才德识人。

明朝首辅张居正为人父母,同样面临着教育孩子的难题。在《示季子懋修》中,他告诫连续两次科举落榜的儿子,切勿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是为学、为官、为人的正道。

《增广贤文》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某些经历,某些遭遇,乃是人同此心,古今无殊。古为今用,更显古之价值。


阅读公社综合整理

总监制 / 王玮

执行主编 / 张燕

副主编 / 跃升

责编 /王庆伍

光明日报 · 阅读公社工作室 

把时间交给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代名门家训(下)【图文】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
家训中的诗教
漫谈中国家谱文化: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
家教家风家训
五篇千古家训非常适合用来教育孩子,分别是孔子的《训子鲤》、诸葛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