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一生无缘科举,却被誉为曲状元,五十岁清醒离开官场后,才开始了自己的高光人生

秋风乍起,总是会吹散无数游子思乡的眼泪。

一个中年男子骑着马,走在暮色四起的小路上。

天色昏暗,乌鸦归巢,农家的炊烟也飘起来了,这一切显得闲适又安然。

但漂泊他乡的男子却只能继续他的孤旅。

唯有借一首小令来排解自己的苦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被奉为秋思之祖的小令,正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所作。

彼时的马致远,因国家战乱而南下游历。

他生在一个政权更迭、社会环境复杂的年代。

虽然世事纷争不断,但他却清醒地认清现实,保持思考,始终没有迷失在那段荒诞的岁月中。

写诗曾献上龙楼

说起出身,马致远可是个妥妥的富二代,马家在燕京也算得上是有名的富商。

父亲对他的期望很高,因此马致远自幼苦读诗书,培养了极高的才学修养。

同时,“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儒家观念也在他的心里根深蒂固。

追求功名,成了少年马致远的理想。

当时的蒙古掌权者虽然有了“推行汉法”的想法,但对汉人还是不信任。

在马致远童年时代就被取消的科举制度依旧没有重新启用,这让马致远的入仕之路分外艰难。

彼时的他明白,如果自己要当官,就只有一条道路——举荐。

顾名思义,就是由官员推荐自己去做官。

马致远相信只要自己有足够的才能,总能找到机会表现自己,而自己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提升能力,静静等待机会。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很快,他就等到了一个机会。

1267年秋,忽必烈做寿,举国欢庆,满朝文武都想要抓住这个机会,在大汗面前“露露脸”。

就连马致远也认为这是个展现自己才华、出人头地的好机会,于是,他意气风发地在众多高官面前朗读了自己写的一首散套曲。

高官听了很是高兴,一再表示自己会把诗献给皇上,让皇上知道咱马公子是个人才。随后吃饱喝足,心满意足地走了。

事实上,听得懂的人都能听出,这首“献上龙楼”的散套曲,就是在用肉麻的话直接大胆地吹捧皇上。

这样的阿谀奉承之词,想必即使皇上看到了也只会哂笑了事。

但当时的马致远自信满满,怀抱着一曲献上、便能平步青云的美梦,痴痴地等待着。

少年时的马致远觉得,虽然没了科举这条道路,自己的理想还是可以通过别的途径来实现。

在他后来的诗作中这样写道:

“且念鲰生自年幼,写诗曾献上龙楼。”

浅薄无知的我啊,那时真是年轻又幼稚。

虽然他没有如自己所愿,一曲换来一个满意的官职。

但在几经周折后,还是获得了一个在衙门里做小吏的机会。

登楼意,恨无上天梯

马致远在小吏的位子上一干就是十几年。

这十几年,他并没有碰到很好的机会得以升迁。

这时的他心里是有些沮丧的。

更突然的,家中发生变故,父亲也因为家中变故去世。

按照当时的礼制,父亲去世要回家守孝三年。

这一下,小吏的工作也保不住了,马致远此时的心境怎“绝望”二字了得?

但清醒如马致远,为了达成自己的理想,是不会什么也不做的。

1279年,忽必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宋亡之后,马致远有感时事,创作了杂剧《汉宫秋》。

也是这部剧,让马致远在杂剧圈一炮而红,成为了杂剧创作的生力军。

除了深耕自己杂剧的创作,另一方面,他也一直在寻找入仕的机会。

1285年前后,三十岁的马致远南游,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当时丞相的二儿子史樟。

史樟对马致远的才华十分敬佩,听说马致远想被举荐做官,自然是拍拍胸脯说:没问题,包在我身上。

马致远又看到了希望,欣欣然回家等消息去了。

昼夜递嬗,他这一等,就是两年,马致远始终没有接到认命,他便又一次南下,想找史樟问问情况。

殊不知命运又一次戏弄了他。

史樟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举荐自己的机会,就突然死去了。

老天啊,你真的不愿意给我一点机会吗?马致远仰天长啸,欲哭无泪。

登楼意,恨无上天梯。他发出了这样的悲叹。

接连的打击没有打垮马致远,悲叹过后,他依旧安心做自己,静待时机。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不少流传后世的作品,也成为了“玉京书会”的得力干将,彻底打响了自己的知名度。

“玉京书会”是元初关汉卿等人发起的,是当时大都最活跃的戏曲团体。

没有上天梯,就自己做自己的天梯。

顺风顺水的日子谁都能过好,人最难的就是能在接二连三的人生打击之后,在被黑暗和失败的泪水蒙蔽之后,还能清醒过来。

1294年,新帝登基。重儒学,兴学校,办教育。

但是遗憾的是,新帝并没有如大家所愿重新开科,文人们做官的道路还是不那么宽阔。

可能马致远也没有想到,自己的机会却在这时来了。

也许是他的才华终于得到了某位高官的赏识,总之,四十来岁的马致远得到了一个“江浙行省务提举”的官,相当于一个小县令吧。

虽然不是个很大的官,但好歹成为官员了嘛,他内心还是很激动的,年轻时候的雄心壮志又重燃起来了。

马致远高高兴兴地上任去了。

白发劝东篱,西村最好幽栖

因为之前在杂剧界的声名鹊起,上任后,连官职大他好几级的上司也来主动邀约马致远同游西湖。

他本身思想开放,生活作风比较浪漫,为人随和,也没什么官架子,跟下属相处得自然是很不错。

当官的前几年,马致远心情很好。

《儒林外史》中写道: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这是作者用来讽刺官场之险恶的名句。

可见,官场是个复杂的人性熔炉。

目睹了众多蝇营狗苟之后,马致远开始厌恶官场——这座自己年轻时候一直渴望的“围城”。

本来是想一展宏图的,怎料却陷入尔虞我诈的名利陷阱中,与人各种心机转圜,实在令人疲惫。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让马致远产生了退隐的想法。

有人说: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位置,就像一个人知道自己的脸面一样,这是最为清醒的自觉。

最终,马致远离开了自己奋斗半生、几经周折才跻身的官场。

这是无奈的选择,更是一种清醒的认知。

与其因为不舍,继续浪费自己的人生在自己不喜欢的地方,浑噩度日,不如毅然离开,寻找自己人生更多的可能。

1308年,五十多岁的马致远退隐了。

马致远给自己起了个号,“东篱”,希望自己也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栖居在了西湖旁的西村。

有人说,洗尽铅华总是比随意的涂脂抹粉来得美。

在退隐的期间,马致远继续着自己杂剧的创作,常有佳作传世。

1311年,又一位新帝即位。

这位皇帝自幼接受的就是儒学教育,对儒家的伦理和政治观念都颇为看重。

他即位后的两年,也就是1313年,宣布恢复废止了七十五年的科举。

此时的马致远年纪大了,无法参加。

对于科举,他自然是有无限的遗恨,但更多的,他看到了身边读书人的希望,又是真心为他们感到高兴。

1320年,历史上有名的“至治改革”开始了。

创造了一时物阜民安的盛世。

已经是七十岁的马致远看到这一景象,内心极为动容,又为皇上写了一首赞歌,其中有一句是:

“圣明皇帝,大元洪福与天齐。”

他为自己有生之年能看到如此盛世而感动、快乐。

在目睹了官场的黑暗浑浊之后毅然选择了退隐。

退隐后的马致远并没有选择消极避世,自暴自弃,在诗酒山水中麻木自己;

而是一直保持着清醒,保持着对世事的关注与思考。

无论是绝望之后的“出世”,还是希望之后的“入世”,都是他清醒思考、清醒选择后的结果。

马致远的一生崎岖坎坷,就像他写的杂剧一样,充满了戏剧化。

他一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惊世著作,有的早已超越国界,成为世界文艺宝库中的名珠。

这正是因为无论世事变改,他始终保持着一位乱世文人的尊严和清醒。

无论顺境逆境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思考与抉择,不浪费自己的生命。

他虽然没能成为科举考试的状元,却永远是人们心中的曲状元。

每个人在人生这趟征程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路况”,有平坦的,有高潮,有低谷。

面对复杂而精彩的人生,我们是否也能像马致远一样,始终保持一份平和与清醒,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自我,品味喧嚣。

与君共勉。

作者 | 吧嗒

主播 | 应犹,公众号:枕边经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未都聊中国科举状元中有大名的,听着有点感动
马致远:当理想碰壁,你选择“争”还是“佛”?
武科举制度,开始于何人,终结于何人 ?
高考考生该吃什么?跟我看完皇家的科举大宴再说!
元曲状元,竟然是他?
马致远[五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