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道德经》|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知”和“言”的关系是这样的:完全不“知”的人当然无法“言”;“言”说明至少“知”一点,正是因为只知道一点,所以才有“言”;但是“知”到了深处又是觉得无论怎么“言”都是不足形容“知”的,所以又会选择“不言”。苏东坡的一首词中有这样的文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老来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愁,对于少年人来说,既是可以了解的,又是不能透彻了解的,所以才会喋喋不休地说“愁”;对于中老年人,一生的遭遇已经识尽千般愁滋味,对“愁”反而是无话可说了,因为文字语言的沟通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对于过来人,谁都知道“愁”是怎样的,没必要说;对于没经历过的人,说了他也不会懂,所以不说也罢。愁只是一种人生的体验,尚且已经是不能说尽了,更何况作为宇宙最根本的规则——“道”了呢?所以老子开宗明义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 “道”靠说是说不尽的,“道”不是任何文字、语言可以表述清楚的。文字、语言都是“有”这个层次的产物,服务于“有”这个层次,不能超脱于“有”这个层次。文字、语言对于修道的作用只能是一种早期的指导而已,真正的“道”只有靠自己向内去实证、修行才能明白。任何一种“言”都是一种间接的经验。“道”越是到了高的层次,越是接近了宇宙根本实象的时候,文字语言的力量就越发显得苍白。为什么?因为文字语言是服务于大众的,是普及的,是社会普遍意识的集中反映,所以文字语言只能是“下里巴人”,而不可能是“高山流水”。一种来自于“道”的明悟、体验、思想如果一定要把它变成文字语言的形式,那么已经打了折扣了,已经是变形了的东西;再加上听众随着各自资质、背景等的不同,又会对这个文字语言产生出更大的偏移。所以“道”是无法演说的。可以演说的都是低层次的东西,离“道”比较远而更接近于这个“有”的世界的东西。越靠近“有”的层次,就越容易说,既容易表达,也容易被理解,但是那不是真正的“道”,至多只是一些方便法门而已,所以“言者不知”;越靠近“无”的层次,就越不容易说,既不容易表达,也不容易被一般所理解,但那才接近于“道”。“释迦拈花,迦叶微笑”——这就是“不言”的境界,是以心传心的境界,只有心心相印境界的表达,才是不会被歪曲的。所以,“知者弗言”。“知者言,言者知。”的真正用意在于告诉修行道德的人重点应该是在“知”——向内上求,而不应该是在“言”——向外上求。“知”和“言”其实是一对矛盾,努力求“知”,是个向“道”、向“无”接近的过程;而“言”,是反向的,是向“有”、向外的过程。任何人在“知”的时候就不能“言”,在“言”的时候也不能“知”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智慧: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心胸能包容一切
人的境界,有三个层次,同一个层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赏
如何读《道德经》才能有所突破
《道德经》:层次低的人,有4大“衰相”;境界高的人,有4大“贵相”
绝学无忧———庄子齐物论知识的层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