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征文选刊】打工文学、劳动者文学与“人民主体” \周思明


本公众号所发文字和图片欢迎转发、分享、赞赏、评论和转载(纸媒请联系我们授权)

第四届“田青打工文学奖”文学评论参评稿

打工文学、劳动者文学与“人民主体”

周思明

作为“劳动者文学”的前身,“打工文学”是与改革开放“共名”的新生事物,并已形成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在中国当代文学画廊里,“打工者”的故事业已成为这个变迁时代民族心灵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发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打工文学,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积聚了一定的实力和气候。打工文学的活跃与打工群体的痛苦体验,让打工作家们在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省、转型社会中的矛盾冲突与复杂现实的博弈与对撞中,激发了不可遏止的创作冲动与文学灵感。打工文学真实地反映了成千上万打工一族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的独特心路历程和酸甜苦辣。中外文学发展史证明,小发展为大,弱渐变成强,不是不可能的,只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气候,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打工文学作家群体有一个共性,即他们有着“不得不说”的真挚情感、鲜活的底层生活内容,沉痛的底层生活体验,这些元素一经融入新的思想,便催生了新的文学创造。

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新世纪以来,打工文学继承现实主义传统,融合其他文学创作方法、思潮,在拓展自己的审美视野,突出作品的文学性和现实性上,有了比较突出的特色。“打工文学”向“劳动者文学”命名转换,可用马斯洛的理论印证之:先谋求生存,再致力发展;这两者当是相辅相成、互补互动的关系。生存乃发展之基础,发展是生存的延伸。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汹涌浪潮席卷了数以数亿计的南下打工者,于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反映这一深刻社会变革的打工文学便应运而生。打工文学真实地反映百万外来工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生存状态与奋斗历程。打工文学作品反映鲜活的底层生活现实,抒发打工者的心声,表现来自底层打工群体的精神诉求,已经发展成为引人瞩目的一个文学现象。

打工文学作家群体生理年龄普遍年轻,他们不再以传统的手写方式写作,他们掌握着当今时代先进的信息接受与传达工具一一电脑,虽然居住在“城中村”,但互联网的资讯发达与快速反馈,让他们与这个世界同呼吸共命运。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都有自己的博客,这一切让他们有了发表作品和推广作品的时尚方式。与第一代打工文学作家完全不同的是,第二代、第三代的打工文学作家大多受过较好的教育,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教育,文学准备相对比较充足。因此,他们就不仅仅只是打工群体身心痛苦的代言人和言说者,他们当中的佼佼者关注的可能不止是打工者讨不到工钱、加班过长、给老板当赚钱工具等等的卑微和猥琐。他们中间先知先觉者的写作触角,转向更为深广的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以较为宽大的胸怀关注和剖析人性的复杂与善恶,涉及到社会以、人类、环境等深层次的问题。尤其进入新世纪、新时代以来,他们的创作开始探讨宇宙、科幻等更为广阔的领域,比如被誉为第二代打工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王十月就写了长篇小说《如果末日无期》,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爱因斯坦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分别只不过有一种幻觉的意义而已,尽管这幻觉很顽强。”王十月作为打工文学作家,率先迎着这个幻觉走去,画出一道划破天际的闪电。

打工文学/劳动者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是现代社会转型期中特有的、过渡性的文学新事物。其基本元素是城乡二元冲突,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伦理、道德、人权、性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情绪基调是农村人在努力适应城市的过程中心理的紧张感、异化感和断裂感。打工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是独特且重要的,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人文关怀色彩。即使在低俗化的冲击中,严肃的打工文学仍然倔强存在并曲折成长着。但如果严格地审视,不能不说,打工文学整体上仍是一种平民化、粗加工的文学,还有提升的空间。从发展的角度讲,打工文学与其他题材的文学不应有本质的区别。之所以出现“打工文学”的名称,大抵是针对其创作题材、创作群体及创作水准而言。

普遍认为,从1990年到1995年,是打工文学的滥觞阶段,而到了世纪之交乃至新世纪以降,打工文学便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一批打工文学作家通过写作直接改写了生存状态与人生命运。从发展角度论,打工文学即劳动者文学亟须一种新的精神力量,一种让广大进城务工人员获得主体性、实现自我救赎的新的元素。劳动者文学应该呈现能使人变得有尊严的形态,而不是对人性进行简化和污化,要对自己的劳动生活、坎坷人生多做思考;将沉重艰苦的打工生活与深沉悠远的人生理想结合起来,让读者从中看到人生的希望、奋争的豪迈以及哲学的光辉。要使读者从打工文学作品中领略到不仅仅是“打工”的压抑感与无奈感,还能体会到“劳动”的自豪感和神圣感。就是说,打工文学/劳动者文学应该也可以写出更多的类似电影《创业》、电视剧《铁人》那样充满工人阶级自豪感、主人翁精神的作品。毕竟,时代不同了,劳动者已经是中国社会、城市的主人。作为比打工文学站位更高的劳动者文学的实践者,这个领域的作家不仅在精神上表达打工阶层的生存诉求,而且也给这个文学品类带来新的精神文化上的转型与升华,从而呈现马克思提出的“人民主体”的命题。

由打工文学蝶变来的劳动者文学,是新世纪文学的新生力量之一,也是中国城市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得“理论”一点,它也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当代价值体现。打工文学/劳动者文学突出地体现了 “工人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这一论断,集中表达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文学精髓。打工文学/劳动者文学在思想交锋和文学实践的双向互动中呈现了“真正的人民”创造历史的文学理念,奠定“人民主体”的文学基石。劳动者文学以文学的名义实践着马克思从“历史事实”与“发展过程”相结合的视角,生动体现历史的现实主体从“有教养的少数人”向“真正的人民”发展转变的基本形态,形象地揭示了“人民主体”实践生成的内在逻辑。打工文学/劳动者文学以生动细腻的打工者形象塑造与底层命运故事书写昭告人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城市乃至国家前途命运车轮滚滚向前不可忽视的基本力量之一,这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随着打工者群体的不断增多、打工文学/劳动者文学活动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得到印证。

近年来,理论界围绕“人民主体”展开广泛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而文学界则更多从“价值判断”或“事实判断”的角度讲述“人民主体”的问题,鲜有从“历史过程”的视角深入考察“人民主体”实践生成的内在逻辑。但事实上,“人民主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恩格斯曾“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所以,只有从“历史过程”的视角出发,才能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精髓和实践品格。在我看来,打工文学/劳动者文学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是与马克思所倡导的人民主体是相通的,从辩证历史过程论的视角深入考察打工文学/劳动者文学“人民主体”思想的内在逻辑,既有助于马克思“人民主体”的理论研究,也为拓展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文学表现视阈开拓了新的话语空间,意义和价值不可谓不大,它仍是新世纪、新时代中国文学“野蛮生长”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契机。但“人民主体”作为一种文学愿景不是自然生成的,更不可能从天而降,它需要打工文学/劳动者文学写作群体持续不断的发力,形成持久而强大的实践伟力,才能最终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是一个理想的文学境界,值得所有的底层写作者为之不懈努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打工群体:谁来倾听其声音感知其疼痛
今日头条■陈彦:希望通过文字唤醒一些良知
韦惠文|广西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女性视野|论文
上半年文学出版扫瞄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现代文学之八:老舍
江飞||作家要有直面现实的担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