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 文学高地] 以自己的方式加入传统 \刘向东

本公众号所发文字、视频和图片欢迎转发、分享、赞赏、评论和转载(纸媒刊发请联系我们并注明出处)

“深圳文学杯”第六届“田青打工文学奖”应征稿

以自己的方式加入传统

——在孙夜诗歌研讨会上的发言

刘向东\河北省作协

    河北省作协副主席、《诗选刊》主编、诗人刘向东

孙夜兄的这个诗集,给我一个惊喜。读完之后我立马给他发消息,让他把《一片黄叶子》《我想要的房子》《今夜我要把事物分开》《留言》《画蛇》《把我的烟斗拿来》《给在东京的儿子》《局部》《声之蛙》等十五首诗的文本文档发到我邮箱里,我要编选在《诗选刊》“诗集摘要”栏目里。这样的接近田野的诗人和辨识度的诗篇是我一直寻找的。这样的诗,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我对深圳这个城市的感受,我觉得它变得更加适合诗意栖居了。

把诗写到孙夜这份儿上,组织研讨是应该的,但不是随便说说就可以的。感觉可说的太多,却担心说不到点儿上。拿我自己来说,事实上并不比老孙更高明。

我读诗,常常误读,是在读自己。在这儿我能行使的权力也是误读,妄图从中读出我。但对于有一定阅读经验的人,对于一个职业诗歌编辑,应该能够部分体会、感受诗人,包括他的生命状态、在诗状态,他的用心,他的真假气息。看了孙夜的诗,我的脑子加速转动,妄图忽然停在一个点上,抓住其厉害之处。结果是徒劳的,他让我想到很多:孙夜是有自己的诗学的,并且很强大;他有自己的诗歌伦理,并且不容置疑;他以自己的方式加入传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力求自成一体——他坚守对诗性直觉的信任,醉心于诗性的超验,但不忘对具象的描绘,具有不可名状的耐心;他的诗几乎都是瞬间的产物,却是有来源的,一个瞬间在另一个瞬间奇异复活,具有共时性;他的诗是情感与精神的变量,在存在与虚无之间,常常借物在场,而万物都是灵智实体,彼此敞开,相互穿越;他看似老实,不炫技,不过度修辞,不用险,不求戏剧化,甚至回避语言传奇,实际上不是老实,是老道,在语言的自我抑制、自我净化、自我校正中,却有那么一口真气,直接说出,出口即盛;他在简的形态中有繁的释义,在形与意之间,有一种沉静的专注力,并且,他的诗基本没有刻意的结尾,只有结句,结句之后,气不封口,诗还在走,具有天才诗人的特点。

前面我说误读,读自己,说了那么多,其实我不是在读,我是在听——是在偷听,听他说话的声音,常常是断肠人语,听他没有说出的话,常常是沉默的声音,生命的余响;我感觉还能听见诗人孙夜所描述的对象物——一片叶子、马、狐狸、蛇、蛙,能听见它们的心跳,它们的呼救,呼应着文字中生命力的律动,由此,还能听见词语本身的心跳或呼救,听见词语的链接或碰撞,抵抗或喘息……把这些归置起来,我觉得从本质上说,孙夜的这些诗,是个体生命的醒悟,是“我在这里”的展开,是在确立自我。用谢有顺教授的话说,这是他向世界确认自我的方式——通过这个方式,让我们重新发现这个现实世界。

李惊涛教授在序言中说,现实的孙夜,并不在现实里,或者说,现实在他眼里不是现实,而是诗歌——他是用诗歌和现实发生关系的。这个话很深刻。在孙的诗里,就存在着几个层面的现实:主动选择层面的,被诗人从世相中截取的,包括自身的困境;感觉层面的,五官直觉,所见,所闻;超现实层面的,魔幻的,逝去的,未知的;语言层面的,命名的,确认的——窃以为这才是他的最大现实。格非教授说,诗人的特殊记忆与生活经验每次出现都一闪而过,作者呈现它,恰恰是为了回避,或者将它埋得更深。这个话很含蓄,本身就像诗一样神秘,但令人深思。

以上算是泛泛而谈。接下来说说我读孙夜诗的一个具体感受——他的诗学,他的诗歌伦理,他以自己的方式加入传统的方式。

孙夜的诗集

在我读过《今夜我要把事物分开》之后,不知为什么我想起了美国诗人马克·斯特兰德和他的《保持事物的完整》,斯特兰德的诗歌冷静明朗,又不乏深度和语言的穿透力,许多作品富有超现实特点,一方面致力于对梦境的伪造,另一方面又热衷于将日常的图景引入如同置于虚实之间的多棱境,其诗透明而复杂。他在《保持事物的完整》中写到:

在一块田野里/我是田野中/那缺失的部分。/情形/永远是这样/无论我在哪儿/我都是那正在失去的部分。//当我行走/我分开空气/而空气/永远移动/充满我身体曾在的/空间。//我们都有理由/为了移动/我移动/为保持事物的完整。

孙夜说:我要花站在左边/果实站在右边……在夜里/把睡与睡眠分开/在月光经过的时候/把事物分开

就思想气质来说,孙夜和斯特兰德一样,都有一点存在主义的影子。表现在他们的诗里,是他们对语言作为存在之家的挖掘,以及在悖谬中产生意义的能力。无论是《今夜我要把事物分开》,还是《保持事物的完整》,其中的拧巴是一目了然的,而拧巴中的无理而通也同样一目了然。

《今夜我要把事物分开》这首诗既可以当作个人的“日常玄学”来看待(从细微事物入手梳理个人化的微型世界的纹理),也可以当作一种诗歌观念来看待(如果我们把“分开”跟“移动”一样看成通过词语在事物中活动的话),它表露出一种期望诗歌能够灵巧地洞穿事物、能够分开又不破坏事物完整性的美学旨趣。

读孙夜的《锋利的玻璃》让我想起梁晓明的《玻璃》。

我曾经不止一次与晓明兄谈起他的《玻璃》,我说,一想起它,我的手就发抖,就有刺骨寒心的疼痛:

我把我的手掌放在玻璃的边刃上/我按下手掌/我把我的手掌顺着这条破边刃/深深往前推/刺骨寒心的疼痛。我咬紧牙关/血,鲜红鲜红的血流下来//顺着破玻璃的边刃/我一直往前推我的手掌/我看着我的手掌在破玻璃边刃上/缓缓不停地向前进//狠着心,我把我的手掌一推到底/手掌的肉分开了/白色的肉和白色的骨头/纯洁向我展开

这是体现语言神秘魅力的力作——一把锋利的语言的刀子。诗人看似白描般的叙述,却能够令读者立即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强烈刺激,狠狠的,冷。孙夜另辟蹊径,要把大地上锋利的玻璃捡起来,尤其要把路上的玻璃捡干净,在天黑之前,让你安全走过。这是心肠,菩萨心肠,暖暖的,柔软的心肠,把我发抖的手握住,让我安心。

《孤单的橘子》明眼人一看就与海子有关:真正喜爱中国当代诗歌的人,没有不知道海子的,因而以他为背景写诗是难上加难的。当我读到让雪铺成白纸,“你是那行文里的一道笔画/少了你/我总是读不成句子”时,触发了我的脆弱,令我惊心动魄,如面对遗言,读出的是海子的身世感,也是孙夜的身世感,也是所有本色诗人的生命实践,是一次性生存、一次性写作的余响。但是这首诗有些可惜,其中有七“像”,使整体弱化了。试着把七个“像”都去掉,让诗变得“呱唧”就是,效果大不一样。

《神谕》一诗“保持下降的趋势,不在意方向/一心一意地下降”这样的表达,也令人会心。这让我想起有一部史书上说,要升高就得先降低自己,就像谁谁,从天而降,降为人,当他低到死亡和坟墓的高度时,神就让他复活,让他坐在至高者的右边。保持下降的趋势,不在意方向,一心一意地下降,沉浸,贴着地,顺着风,是孙夜“这一个”的生命姿势,也是他的诗歌信仰,足以让他立足大地仰望星空。

或许这只是孙夜诗学的一角,是他诗歌伦理的一个侧面,他与人间好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和不同都是明显的,同是尊重诗歌规律,不同是有自己的发现、感悟,心枢独具,努力创造,独自生长,风骨干净,总体看起来,心灵大于学养,性情逾越头脑。我这是初读、粗读,我相信等我再度进入,有可能发现一个个新文本,新境界。

谢谢孙夜兄。谢谢大家。

(2021年12月2日上午,作为第八届深圳文学季系列活动之一,由深圳市文联主办、深圳市作协承办的孙夜诗歌研讨会在深圳举行。来自石家庄、沈阳、广州、深圳等地的诗人、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围绕孙夜诗歌进行深入研讨,评析其诗歌的艺术风格、审美意象和思想内涵。)

孙夜,深圳诗人,江苏连云港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龙华区作协原主席。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江苏海洋大学中文系,出版有《我需要的七》《新地址》《今夜把事物分开》等诗集。

本期首席摄影师:芒果
    注:歌曲《家总在不远处》作词、 作曲、 演唱:孙琪(深圳市文学学会理事、青年歌唱家)

(注:本平台所发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念与立场。如涉嫌抄袭及语句不当等行为由作者承担责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人样本||山子选诗:三人行必有我诗20辑
【诗博刊】伊蔓儿‖世间最美的结缘
每日好诗 | 这些已足够
【诗路访谈——梁永利】从大海里走出来的诗人(总期001)
【文学评论】 诗情诗意装扮生活/李载丰
【小妃有约】第266期 || 欧阳白诗歌:2019年元月8日,或者解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