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座江南古镇的风物


菱湖,古称秀溪,又名凌波塘,始于唐,盛于明清,建镇历史距今已有一千余年,明清时期菱湖为湖州第一大镇,号称归安雄镇,商贾云集,市集繁华,是典型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菱湖自古以来,地灵人杰、人文荟萃,“耕读传家”之风代代相传,呈现出“才双之士冠一州”的盛景。自唐宋至清末,全镇涌现进士251人、举人512人、秀才1473人,其中状元9人、榜眼6人、探花2人,其人才积淀之深厚冠绝湖州。

历史上,菱湖曾是一片湿地,在先民的努力耕耘下,渐成集市,河港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曾有“九墩十三浜”之说,鼎盛时期镇区有古桥七十二座半,形成四面环水,“阳抱阴环、左萦右带,以水为国”的水乡大镇。

自近代以来,因战乱频仍,不少古建筑毁于战火,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县行政文化中心,缺乏遗产保护意识,盲目大拆大建,填河拆桥,古建筑损毁严重,加之年久失修,不少名门望族的深宅大院已人去楼空,不少建筑濒临坍塌,但即便如此,时至今日,镇区仍有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古建筑14万平方米,现正陆续修复中。

做为一座活着的古镇,沿袭千年,虽显破败,但仍不失其铮铮风骨,古镇风物犹存。这些风物,今日仍可去感受和触摸。

费氏存志堂(鹤鸣堂),位于王家门前6号、8号,三开间四进带厢房走马楼,座北朝南,清末建筑,占地0.597亩,1950年,该宅一、二进为菱湖工商联办公处,2008年为龙湖书画院活动场所,今为龙湖书画院、菱湖灯谜艺术馆、菱湖镇史馆所在地,第三、四进仍为民宅。

启秀女子小学旧址,于北桥浜路36号弄1号,系吴氏润泽堂,座北朝南,民国中西合璧建筑,三开间带厢房,占地240平方米,建于民国12年(1934)。启秀女子小学于1914年9月开学,1922年改名为菱湖第三小学,招收女生。

章氏旧宅,位于王家门前16-2号,三开间三进深带厢房走马楼,第一、二进呈回字形,东西厢房保留风火马头墙,占地1.037亩,民国建筑,1933年,章荣初在建造章氏三省堂时,感恩长嫂在他艰困时倾囊资助,特地建造,2003年8月,定为湖州市文物保护点。至今保存完好。

安澜桥位于菱湖镇北栅。该桥为三孔石拱桥。长58.5公尺,宽4.55 公尺,上下台阶各33级。康熙四十三年(1704),菱湖镇祗园寺有位叫松岩的僧人,自愿募化建桥, 该年开始动工。康熙四十六年(1707)松岩去世,其徒弟继承师志,继续边募化边建桥,由于连年饥荒,筹募甚为困难,故未全部竣工,但石桥已初步建成,长虹初展,百姓称便,取名“安澜”,安,取安稳、安定之意,澜,大波也。

据清·光绪孙志熊《菱湖镇志》记载,祇园寺在北栅,元方伯施环故宅,康熙元年(1662年)僧松岩募化孙氏族人捐资兴建,乾隆二十五年重建,寺门本朝东,后来改建成朝南,嘉庆九年七月初七大殿烧毁,道光中(1835年)重修,咸丰辛酉年(1861年)毁于兵火,光绪中(1892年)里人孙锡恩等人督建重修。祇园寺的命运可谓多灾多难。


明清时期,有一道茶食自外地传入菱湖,名为雪饺,因“白如雪,形如饺”而得名,口感松脆,甜度适中,深得老百姓的喜爱,这道小吃自此在菱湖生根发芽,绵延三百余年长盛不衰。

本地又叫“定胜糕”,是用黑米和糯米粉搅拌后,加入绵白糖,再上笼蒸制而成,成品呈紫色,口感软糯、香甜,食材地道且健康。


这道小吃全国各地均有,只不过各地叫法不一,有叫葱煎的,有叫煎包的,菱湖本地叫生煎,早上,叫上一碟生煎,泡上一碗骨头汤,蘸点镇江醋,就是一份不错的早餐了。

梅花饺

肉饼子,菱湖本地方言叫'生熯”


珍珠饭圆

烂糊鳝丝

酸辣草鱼

菱湖爆鱼

清炒菱角

菱湖以菱闻名,每年秋季,菱角便大量上市,是一道季节性美食。

采菱活动

元宵节灯谜活动

渔民生活

商林漾日落

桑基渔塘景观

明末清初,诗人毛奇龄曾有一首《菱湖晚眺》,诗云:“流浪经年远,前湖一望赊。晚风吹苧叶,秋水散菱花。霅浦停帆路,乌程卖酒家。相逢似相识,延伫日将斜。”从这首诗歌中,我们大致能够一窥当年菱湖周边帆船点点、夕阳西斜的优美风光。此情可待成追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温州这些名人旧居你都去过了吗?
石井奎霞 上百座古厝期待新生
柏树园村古建筑
奉化古村(一)--董家村
文峰塔 借来天笔焕文葩
第五批国保--古建筑(2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