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印象人物:安阳老知青徐忠信

阅读原创文章

 

  杏花开的时节,看完花海,顺道去马投涧镇的王二岗村参观。在邢家大院的一间展览厅里,我看到了一张照片,那是老知青徐忠信与杨秀珍的一张合影,于是随手拍了下来,转给徐老师看。

  徐老师,是我的一个微友,以前未曾谋面,因为同在安阳的一个老城文化群里,所以知道他是个直爽而又健谈的老知青。我们曾就中国农村五花八门的标语现象交流过,徐老师记忆力甚好,说话风趣,把乡村干部虽土得掉渣但又十分有效的管理作风描摹得淋漓尽致,因此印象深刻。在写《安阳振动器厂,我还记得你当初的模样》一文时,我还就某个陈年往事的细节询问过徐老师,徐老师都很认真地给予了解答。 

  徐老师看到我转发的王二岗照片,颇为感慨,随后又发来了不少自己知青岁月的相关照片及资料,让我近距离地了解到那个特殊时代的人们真实的生活场景。老实说,以前我所了解的知青生活,多源于一些文学作品,与现实是有不少距离的。像《今夜有暴风雨》《年轮》《蹉跎岁月》《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些,既洋溢了浪漫主义情怀,又充满了现实生活的悲苦。所以,在内心深处,对一代知青人的真实经历,我一直是非常关注的。

  近日,朋友间小聚,见到了徐忠信老师。他瘦而高,目光冷峻,最突出的是他两眉间的一道皱纹,沉思时总给人一种凛然之威。问之近况,他说早已从安钢运输部保卫科的工作岗位上退休了,现为《安阳知青网》名誉顾问、安阳市1965年知青联谊会秘书长,曾参与安阳电视台知青访谈的系列节目。话匣子一打开,徐老师就随和了许多,眉宇舒展开来。谈到往昔的知青岁月,他感慨万端,有时话如江水滔滔不绝,有时又长叹一声,露出“欲说还休”之态。 

  

  这两天,细看徐老师主编的《我们也曾年轻》纪念册,一张张黑白老照片映入眼帘,仿佛让人一下子走进了历史的时光隧道,知青们久远的尘封岁月一幕幕地鲜活起来,青春的气息,高昂的激情,像是一团团火焰在熊熊地燃烧。看,这些女知青,利落的短发,粗黑的小发辫,穿着蓝黑色或是当时流行的小花花、小点点、方格格的布衣衫,一脸的纯真,她们的目光统一盯着一个方向,那镜头外的摄影师此时一定是举起了食指,在说:“往这儿看,往这儿看,不要眨眼睛啦!”然后是“咔嚓”一声定格。这些姑娘们照完合影后一定是叽叽喳喳,你推我搡,笑个不停。男知青照相可不能是这样,他们目视正前方,两眼炯炯有神,一副“望苍茫大地,'我’主沉浮”的英雄气概。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安阳的知青们在“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下,唱着“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的歌,幻想着在蓝天下采摘果实、收工后在溪边尽情嬉戏的梦想,踏上了上山下乡的新征途。到了农村,才知道现实与想象还是有着不少的差距。于是,知青们慢慢在劳动中改变着自我。扛起锄头种田,背起箩筐割草,拉起车子装粪。没燃料了,几个人结伴,两天一夜到王家岭煤矿拉煤,遇陡坡咬牙上,没吃的去借粮,车胎爆了去喊人救援。女知青学会了纳鞋底做鞋子,男知青学会了走夜路逞英雄胆。艰苦的日子里,粗糙的“一风吹”都是难得的美味,偶尔打一回牙祭都值得期盼好几天,再回味好几天。就这样,日子一天天地,也就过去了。

  幸福和苦难,失落与成长,哪个更多一些?恐怕谁也说不清。多才多艺的齐文奇因为出身不好而受到歧视,哪怕他在寒冬腊月跳入水渠中堵住决口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后在车祸中殒命,年仅20岁。下乡没半年的李汉,正遇上部队征兵,三代贫农、身体健康的他很快就穿上了军装,勤学苦练,成长为部队里的标兵。下乡五年多的李新琴,因为疲劳作战,不小心在轧花机操作中受伤,永远地失去了右手的食指和无名指,中指也永远无法弯曲,成为了残疾人。下乡七年多,渴望改变命运的宋治臣报名当上了矿工,他戏称自己是“从修理地球表面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了修理地球内部的工人”,在矿上勤勤恳恳数十年,没缺胳膊少腿,干到了退休年龄,这就是平平稳稳的幸福人生。一下乡就立志扎根农村,学打针、学接生的赤脚医生王玉花,待知青办通知她离开农村时她依然对自己热爱的北务村恋恋不舍。其实,哪一个知青没有一个藏在自己心底的故事呢? 

  下乡近10年的知青徐忠信,终于也有了跳出农门的契机。1975年安阳地方铁路局来安阳县知青中招收工人,经过紧张的体检,总算走上了新的岗位。返城后,当过铁路养路工、扳道工、武装干事、企业公安干警,也算是和铁路打了一辈子交道,出席过多次地方铁路局、安钢先进生产者表彰大会。他说:“知青生活的经历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工作中也有遇到危险的时候,但我都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站稳自己的岗位。其中1993年底,在单位的一次抢险中我表现突出,还被铁西区授予了见义勇为的光荣称号呢。”

  徐老师今年七十多岁了,他不止一次说:“我一直想把咱们安阳的这段知青的历史记录下来,不仅记录下他们的昨天,也记录下他们的今天。为此,我用了11年的时间来收集整理资料。时间长了,人们的记忆就会模糊,趁着我们亲历者还在,我就要做好这件很有意义的事,我觉得,这一代度过荒、吃过糠、上过山、下过乡的知青,不应该被历史遗忘。”

  

  为此,他很用心地收集资料,精心编辑,主编了《那年那月——纪念安阳市首批赴安阳县马投涧公社知识青年下乡四十周年》和《我们也曾年轻——纪念安阳市首批知识青年下乡五十周年》纪念册,纪念册图文并茂、纪实性强,被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央档案馆收藏,也被河南、上海、山东等地的图书馆、档案馆、史志部门收录。除了编书外,他还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组织牵头在马投涧的王二岗村立了一座知青记事碑,来铭刻那段特殊的岁月。从最初的策划到最后的完工以及落成典礼,可以说费尽了心血。每年,他都会亲临王二岗,和记事碑合个影。由此可见,知青岁月在徐老师心中的分量。

  我知道,徐老师曾经有过一个网名,叫做“马莲坑边穷人家”,他对自己的定位始终是普普通通的百姓一个,也是千千万万的平凡知青中的一个。我问徐老师如何来评价这段知青岁月,他说:“我是一名和共和国一起走来的老知青,我不喜欢听人唱高调喊口号,也不喜欢听人喊冤叫屈,毕竟知青是一个历史时代的产物,它有它的历史背景,没有人能超脱那个时代。知青,有伤痕,也有磨砺。有失,也有得。我们亲历,我们见证。” 

  

  以前,曾听过一首歌《我们这一辈》,歌中唱道:“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我们这一辈,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酸甜苦辣酿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当时听后,不解其中的滋味,而今再听,突然明白了许多。

  中国老知青,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我相信,后来的人们重新回望时,会对它有一个更客观更准确的评价的。

2020-3-29 

  【备注】文中大量老照片及相关知青资料由徐忠信老师提供,其他照片由“江月之声”特约摄影刘红老师拍摄,深表感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二岗村的《知青记事碑》
70多岁的老者不忘红薯干、小米饭,骑电动车到村里捐赠图书
UC头条:安阳老城经典老照片, 老安阳人看哭了!
老照片:安阳,拐弯大楼是否记得!
教你用微信把照片制作为电子纪念册!
制作自己的“晚安!2010纪念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