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年萨特》第1天@田阿姨旧书店

第二本书田阿姨想走学术路线本来。。但是选来选去。。也是自己的偏好导向,找到一本自由哲学人的传记。我也没看过,但是直觉跟萨特有关的东西,都会非常有趣。

也许只是因为边边角角的接触,或者从波伏娃生平的链带关系,萨特是除了矮大紧之外,田阿姨特别喜欢的男人。还记得我那个奇怪的梦:我发了封私信给矮大紧,问他愿不愿意做我的萨特。。

也算病的不轻了。。

而萨特浑身都散发着自由之光,即便隔着百年时空,仍然能让我感到温暖。这种温暖我很难从百年之后生活的世界里感受到,也是很遗憾的事情吧。

所以这本书可能不会作为情节书来叙述。可能10天远远不够。因为几乎他的每个行为每句话,都能让我拍手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孤独和困惑,都会想要牢骚一通。像基督徒对着神父告解。

萨特生于1905年6月21日,生在法国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里。

他的全名叫让-保尔·萨特。

萨特很小丧父。在中国人看来是人生一大不幸,而年近60岁的萨特回顾这个事件时说,父亲之死是他一生中的大事,它给母亲套上了枷锁,却给了他自由。

萨特在自传《词语》中用了这样的语言来说明这件事:“世界上没有好父亲,这是一个规律。但不要去谴责那些男人们,应该受到谴责的是那种陈腐的父子关系:生孩子谁都会,合理地教养孩子那是另一回事了。我的父亲要是活着,他会用全力来压迫我,不把我压垮绝不会罢休。幸亏他短命早死了。”

这段话我想让周围即便同龄人听到也要乍舌奋起吧。。我自己也没有完全认同他对父亲的成见,但也只是因为我很幸运,我的爸爸并不是这样。但萨特那个年代,以及我的年代,父亲还是母亲总之长辈的霸权无处不在吧。

昨天补看了摔跤吧爸爸。虽然很感人的电影,充满荣誉和父爱。但是换个角度想,这个父亲也是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愿剥夺了两个女儿自由选择人生的权利。也许跟印度传统女人的刻板一生比起来,那个爸爸真是为女儿开辟了更光亮的人生道路,但是这难道不是参照物真的太悲惨么。。

而真的像里面那个悲惨的新娘,从小就只知道做家务,长大了嫁给一个不认识的男人,相夫教子,劳碌一生。而她自己在出嫁时就意识到了自己的悲剧,这也是很少的。

多数人从小接受传统或者父母理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像在办公室听见家长们在探讨从小就应该让女儿有意识以后要找个男爱女多于女爱男的人结婚。。这些观念的灌输当然会影响甚至终身影响下一代,以至于他们长大了也会觉得世界就是如此,天经地义。

不是说传统理念都不好,本来也没有什么好坏,都是传统理念大军在打压异己的情况比较多。从这点来看,传统理念至少没有教会后代世界是多元的。输出的狭隘观偏多。

以及听到一些反长辈,反传统,甚至反吉利的话,人们都会大惊小怪。真的让我很难接受。。比如说到死,说到离婚,多数人就会跳起说你怎么能说这个呢。。好像不说就不会发生一样。美好的希望和面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有什么矛盾的呢。。特别还要“呸呸呸”吐掉的那种。。我真的。。惹不起躲远点吧。

萨特自认为没有受到过权利的污染,从来没人教他服从。所以他也从不发布命令,甚至一下命令他就觉得好笑,也让别人觉得好笑。

萨特一生以探究人的自由问题为己任。他的哲学被称为自由哲学。

与自由意识联系在一起的,是他关于人的存在的偶然性意识。他幼年丧父后和母亲住在外公家。这跟在自己家中有根本区别。这一点萨特很小就感受到了。每当他玩耍时动静大了一点,母亲就会提醒他小心,因为“这里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的”。

久而久之小萨特的心灵里产生一种无根的感觉。进一步的思考和感觉是,自己为什么来到这世上,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他在这个世上的存在到底有什么意义。到了十七八岁能够思考抽象问题时,涌进他脑海里的第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偶然性:

人生是偶然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偶然的。

我觉得这一抽象观念形成也许跟童年经历不无关系。也许有的人觉得那是小盆友可怜没有完整的家造成的。但我觉得没有那么夸张,也没有那么可怜。人们也太喜欢把自己认为的幸福配置强加给所有人了。无根的感觉不是少年缺少父亲或者寄人篱下才会有的。

像她妈妈说的这里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的。那么什么又是呢。

这让我想到很多身在异乡的人,甚至别异乡了,就身在自己家之外的房子里的人。其实所谓自己家也就是你出生可能长大的地方,多数人可能理解你拥有产权的一套房子里。总有那么多无根漂浮的感慨,所以不惜代价也要买房子住在里面才觉得是自己家。

这种所谓踏实的感觉很多也是被传统理念影响的吧,其实你每天都有可能永远离开你那些所谓属于自己的根的地方和物品,生死都是很偶然的,何况你今天住在哪里,买了什么东西,恨了什么人。

好吧他的一点点动静总让我想很多。才看到第5页而已。。

回到萨特,萨特一直像个长不大而且拒绝成长的孩子。(这在很多人看来也是童年阴影或者正因为他不成熟才选择叛逆吧。。)他自己分析说:我没有超我。

“超我”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一个术语,是指社会规范通过对个体心理的作用而产生一种个人自我控制的力量,将个体的种种欲望(弗洛伊德称之为“本我”)压制在社会允许的限度之内。

具有超我是一个人心理和人格成熟的标志。这标准真的让很多恪守规范融入社会洪流活成普世价值观里成功人士的人们大大的自我陶醉吧。没毛病,你高兴就好。

对萨特来说,因为早年丧父,没有任何人代表社会将那种强制性的力量灌输给他,因此他没有受到孩子们通常必然会承受的那种社会规范的压力。

萨特一生无视他生活的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清规戒律,往往做出被许多人认为是惊世骇俗的事情,似乎都与这种没有超我的情状相关。

父亲死后萨特一直跟母亲相依为命。用他自己的话说,父亲的过早隐退使他具有一种不完全的“恋母情结”。虽然这也是借用精神分析学说的术语来自我调侃。

但萨特一生同男性的关系都较为冷淡,属于场面上的必要时关系(这种关系真的适用于我们身边的大部分关系,如无必要,几乎无话可说)。但他对于女性有一种本能认同感。成年后他同女性打交道如鱼得水,乐此不疲。

这些我们都能貌似从童年经历找到线索。我也承认这些影响,不然就推翻了祖祖辈辈理念对一代一代人的控制了。但是我觉得不能因为他特别,非主流的思想和为人处世,就把原因全归结为他不自知的童年。

我自己可以为他作证,在大学毕业前后的我,跟父母社会的基调并无半点偏离。田阿姨小时候就是那种老师爱长辈爱的乖乖人儿。。但是人。。总要找到通往自己内心的路吧(虽然很多人无所谓从众很安全),我们也是从某个时候开始才知道关照内心比探索外面的世界更值得我们消耗一生吧。

会有一个慢慢清醒与辨别的过程,结果也许是继续认可你不自知时候接收的信息,也完全有另外50%的可能性,慢慢剥离,或者更理智的追随自己可能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受到的影响而表现出的“另类”。

萨特的母亲在他父亲死后很长时间不考虑再嫁,也许在她跟萨塔长期相处倾心交谈时也表达过自己对婚姻的困惑和不满(这样灵性的小孩是很容易跟母亲做知己的),总之母亲的状态似乎也在向儿子昭示:婚姻是无意义的、不必要或可有可无的。

萨特一辈子未婚,而且对婚姻持厌恶和否定态度。其中应该有母亲的一部分影响。也只是一部分。 

波伏娃不知道会在哪一章入境,刚看了萨特的童年,我觉得波伏娃真是上帝为萨特私人定制的伴侣。

很多人说如果傻一点就好了,可以不用感知痛苦。可是我觉得痛苦就是一架梯子,爬上去了你能看到很多别人看不到,自己也想像不到的惊喜。也许这太专断了,有的人痛苦着痛苦着就死了。。

总之,痛苦在我眼里有一定的迷人味道。。就像刺青?(过程有点痛,一开始觉得结果很美好,如今我觉得过程也很美好,那天刺十字架躺在床上的时候,我几乎幸福的睡着,一方面是躺着太阳正好,一方面就是莫名温柔。。)老实说,如果预支未来的生活里再没有痛苦(随之当然也没有与痛苦相捆绑的领悟),我会对接下来的几十年寿命期待减半甚至没有期待。

那些曾经的经历难道不是告诉我们,与自己对世界的各种不适,慢慢言和,找到出路,的过程,才是生活里最有趣的事么。即便最后结论是我只能放弃大部分的世界,我为自己内心搭造的殿堂,也就应该跟天堂的样子差不多咯。

如果你喜欢田阿姨文章,

可以转发盆友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疯狂人生——读萨特《文字生涯》_monolin
继母
波伏娃 · 我想要的是生活的一切
萨特 | 我没有超我
《成为波伏瓦》:波伏瓦坚定又矛盾的一生
加缪的一生:反抗荒诞走向重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