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年萨特》第16天@田阿姨旧书店

嗯。。我们又撒欢了几天。。然而还是不能放弃读书呀。。尤其是有点难度的书。。田阿姨看起来像知(爱)难(撞)而(南)退(墙)的人吗。。

嗯。。经常也会怂但是因为怂就会狂躁然后抑郁。。其实生活里有很多事我们不一定做不到。。我们大概是本能反抗难度高的东西。。害怕失败。。或者害怕努力了还看不到效果。。“我不喜欢做我不擅长的事”,还大言不惭。。

嗯。。还是比较更喜欢 “靠,那么嚣张,我喜欢!” 的态度。

好吧今天我们来看看让萨特在20世纪法国文学史上奠定重要地位的一本著作,《恶心》。

1936年萨特完成这本书的第三稿,他将小说定名为《忧郁》,因为他非常喜欢丢勒的同名版画。但是这本书被伽利玛出版社退了,萨特非常伤心,哭了。。

这在萨特应该是很少有的现象。。这部小说倾注了他5年心血,三易其稿。。以及他自认为是写的很成功的。。

在这个紧要关头,波伏娃给了萨特很大鼓励和坚定支持。她态度十分明确:这是一本好书,只是没有得到别人承认而已。。(所以。。你是一个好人,只是还没有遇到欣赏你的人,不一定是在敷衍安慰你啦,真的


萨特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看人家)。。他想,这个拒绝就像文学史上别的好书被拒绝一样。。(这思路好的很,别难过,加油啊!)他很快又重新振作,打算把稿子再投别的出版社。。

这部小说的确很容易被扼杀,因为它的形式看来很松散,是日记体,没有紧凑的情节,也没有特别的人物形象描写,有的只是怪诞而深刻的思想以及同样怪异而有特色的语言。。既有形而上的狂想沉思,又有对物体细致入微的感受。。

不是独具慧眼者很难认识它的真实价值,只能看到它的荒诞外表。。直到这书出版后,还有不少人说,这是一个关于疯子的故事或者是一个疯子写的故事。

最终这本书仍然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中间朋友迪兰(还记得迪兰吗?萨特初恋卡米耶后来那个情人,电影导演,然后跟萨特也变成了好盆友)以及学生博斯特的哥哥帮了他的大忙。。最终出版社重审了书稿,觉得不错,只是书名要换一下,改为《恶心》。

审稿人问萨特:你知道卡夫卡吗?尽管你们有不少差别,我读你的小说时,卡夫卡一下子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1938年4月,《恶心》出版。在题记中,萨特把这部作品献给在最困难的情况下给予他极大支持和鼓励的海狸(波伏娃)。

对萨特来说,《恶心》的完成标志着他在文学创作上实习期的结束,他已经完全成熟了。以前那种文学、哲学不分的毛病得到克服。小说中再没有大段冗长抽象的议论。他懂得了怎样在叙述中赋予思想以血肉,怎样既用词语构造了一件艺术品又表达自己关于世界真理的感受。

小说主人公洛根丁在一个小城镇定居下来,常去一个咖啡馆听唱片。。他在写一本关于18世纪冒险家洛勒旁的书。。主人公跟咖啡店老板娘安妮有一段鬼混式情缘。。但最终无疾而终。。

现在洛根丁正慢慢失去自己的过去;一天一天,他越来越深地陷入一个陌生可疑的现在之中。他的生命再没有任何意义:他认为自己有过很了不起的冒险活动,但现在没有了,现在他只留下“故事”。他只得紧紧纠缠着洛勒旁先生------死为生找到了存在的理由。

后来他有了一个真正是冒险的开始------他整个地感受一种模模糊糊的可怕的变态:这就是恶心。

。。

有什么东西在空气中散发着腐烂的气息,这光,这人们的姿态。洛勒旁先生又死了------死者不能作为活人存在的理由。洛根丁徘徊在街头,实实在在但又毫无存在的理由。

然后在早春的一天,他领悟了自己冒险的意义:恶心是展现自身的存在------而存在看来不是很舒坦的。

。。

洛根丁仍然抱有一个微弱的希望:安妮写信给他了;他打算去看她。但安妮已成了一个不再好动的女人,肥胖而令人绝望。她放弃了她的完美时刻,就像洛根丁放弃了自己的冒险一样。她由自己的路也找到了存在。他们彼此再无话可说。

在《恶心》中,萨特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他关于世界的最根本看法,这就是偶然性的思想。。

最主要的就是偶然性。我的意思是说,从定义上说来,存在不是必然。存在,只不过是在这里;存在物出现了,让人遇见了,可是我们永远不能把它们推论出来。

我相信有人懂得了这一点。只不过他们尝试创造一个必然的自在之物来克服这种偶然性。而任何必然的东西都不能解释存在;因为偶然性不是一种假象,不是一种可以被人消除的外表;它就是绝对,因而也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一切都是没有根据的,这所公园,这座城市和我自己,都是。

等到我们发现这一点以后,它就使你感到恶心。

小说是第一人称,日记体。通过“我”,洛根丁,小说的主人公的种种感受,揭示了我们周围这个世界的本质。

《恶心》整本书看起来好像写的十分散漫,其实这是有意的散漫,是造成一种松散结构风格的散漫,不是真正的随手而写(不像田阿姨那种真乱跑路数。。)。萨特在文字上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在书里很多地方都可以体味到作者在运用比喻等各种修辞手法和遣词造句时的苦心孤诣、不同凡响。比如,肥白如虫的手,有生命张力的树根,人变为蟹的狂想,镜中呈现地貌状的脸。。

与以前作品联系在一起的仍然是关于孤独者的形象,只是比之前更丰满、有血肉,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人,他不仅仅是萨特偶然性的载体,他首先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活生生的人。。

萨特试图通过写《恶心》,通过创造一个能够超越时代而不朽的东西,使自己必死的生命获得永恒的价值。。试图通过揭示人生存的偶然性,摆脱自己生存的偶然性而获得自由(就如同彻底研究一个东西从而为了扬弃它。。)。。试图通过为孤独者确立一个不受蒙蔽的生存条件,来表明他自己的存在。。

70岁时,萨特自我评价说:从纯文学的角度看,《恶心》是我写的最好的书。

这个孤独者显然也是萨特自己的写照,他是一个因其思想的独立性而与社会相对抗的人。。这个人不欠社会任何情,而社会对他也不起任何作用。。因为。。他是自由的。

值得注意的是,萨特以一种孤独者的态度为人处世,但他并没有与世隔绝,他有自己的政治态度。在《恶心》中,萨特表达了对那些意得志满而实际上毫无生存理由的资产者的厌恶,攻击了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认为这是虚假和骗人的。。

但这时候萨特在思想上与现实社会的对抗仍然是形而上学的,他对社会的不满,认为它充满了恶,但没有任何推翻这个社会的思想和意图。。

萨特对社会主义几乎一无所知,也没有什么好感,他认为社会主义至少同资本主义一样,是妨碍他这个有着独立思想的人的自由的。。


二战以后,萨特的思想有了一个根本的变化,不再认为文学有绝对价值或可以拯救一个人,不再认为社会是一个与己无关的世界。。

他意识到当初创作《恶心》时还缺乏对现实的感受,通过塑造一个对于存在有着近乎生理病态反应的人物,通过创造一种形而上的恶,使自己外化于写作神经官能症,外化于现实的恶,摆脱精神危机而获得拯救。。

以后他却看到了许多现实的恶,比如饥饿和剥削。与之相比,那种形而上学的恶就成了一件奢侈品。。

他说:“我看到许多儿童因饥饿而死去。面对着一个奄奄一息的孩子,《恶心》实在是无足轻重了。”

有不少人因此非难萨特,说他不应该把一部想象的作品与一个因饥饿而垂死的儿童放在一个维度对比。。萨特回应他没有做这种简陋的对比,但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很重要:在一个饥饿的世界里,文学意味着什么?

另一个文学大师托尔斯泰也说过类似的话: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抵不上一双靴子。

萨特最终从对文学的痴迷状态中解脱出来,虽然他仍视文学为生命,但不再追求那种永恒与不朽。。

萨特在出版《恶心》后还陆续出版了很多短篇小说与文学评论。这是他喜获丰收的季节。。对于一心扑在文学上的萨特来说,成功只是一个迟早的问题。

他写的短篇《墙》,描写西班牙内战,一个反法西斯战士在被处死前夜的心理体验,他的想象力太逼真,让人怀疑萨特本人就有这种被俘的经历。。而实际上萨特是在写这篇小说3年后才被德军关进战俘营的。。他已经把自己的体验预支了。。

然而小说显然都离不开作者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或者来自作者熟悉的人们的素材。。但又不着意于这些生活体验,而是通过想象创造一些活生生的人物,展示人们的种种生活境况,表达作者想告诉读者的一些东西。。

所以。。这不是一个桎梏,或者什么局限。。即便你在别人的作品里找到自己的影子,不用特别对号入座从而感觉被侵犯或者被娱乐。。

当然萨特的作品也受到了很多非议,主要是其中被人们看成是自然主义的描写,临死前的小便失禁,手淫癖,阴户。。这些以前从不登文学大雅之堂的词语堂而皇之地出现了。。难怪萨特继父芒西先生看不下去。。对于那些正统的资产阶级来说,萨特的作品显得粗俗难耐,甚至有淫秽之嫌。。

实际上萨特并不是对人作直露或解剖式的描写。他不过是努力表现人的真实。他不愿意把人美化而宁可把人们象他们所是的那样展示给他们看。。他非常反感资产阶级传统道德和人生准则那一套虚伪的东西,把人说成是多么善良和完美。。

在萨特看来,人既不是绝对的善,也不会是绝对的恶,他就如同他所是的那样存在着。。由于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人及其本性,萨特的小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正因为这样,人们在得到新鲜感的同时又深受震动和刺激,甚至难以接受。。

关于文学评论,萨特主要评论过莫里亚克的小说《黑夜的终止》。莫里亚克曾说,小说家对于他创造的人物而言,相当于上帝之于万物。。

萨特指出,莫里亚克技巧的全部古怪之处都可以从他对自己的人物采取的上帝的观点来解释。。上帝同时看到外部和内部,灵魂的底蕴和肉体,整个宇宙。。

萨特反对这种思想,他认为,小说人物有他们自身的法则,其中最严格的一条是:小说家可以是人物的见证人或者同谋,但绝不能身兼二职。。不在外面,就在里面。(超赞!!)

而莫里亚克先生不注意这些法则,结果杀死了他的人物的意识。。在一部真正的小说里没有为享有特权的观察者留下位置,而莫里亚克偏爱自己,选择了神明的全知全能。。

而小说是由一个人写给其他人看的,上帝的目光穿透外表,不在外表上停留,所以在上帝眼中没有小说,也没有艺术,因为艺术以外表为生。。

萨特最后以幽默的口气说:上帝不是艺术家,莫里亚克先生也不是。

嗯。。很有趣的圈内攻击。。我觉得萨特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喜欢看的小说,电影,都是需要有留白的。。谁要你不停旁白人物内心,靠意会,靠演技啊。。真是的


恩恩,读书让人镇静,并重拾迎难而上的勇气。田阿姨又满血了,你们呢?


这是田阿姨公众号第123篇推文,

如果你喜欢田阿姨文章,

可以转发盆友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赏析】萨特《厌恶》
因为“恶心”,他拒绝了诺贝尔奖!
豆瓣8.6《恶心》|随笔般的日记体小说,恶心背后的哲学思考
萨特《恶心》荐读
让·保罗·萨特 | 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解读 | 下(周末好文)
读书笔记-2023-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