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态修复 | 大宝山矿成为“金宝山”的背后

蓝天碧水远山幽,草木初黄绿未休。尽管已是隆冬季节,但位于南岭山脉南部的广东大宝山多金属矿区(以下简称“大宝山矿”)依然郁郁葱葱,满眼绿色。历经7年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这里已悄然变成了一座座青山。

更可喜的是,大宝山矿治理复绿后不仅变为了青山、绿山,还成为了一座座日进斗金的“金山”“宝山”。“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每年可为企业创造综合经济效益近1500万元。以矿山服务年限22年计算,预计企业无形资产和品牌升值达2亿元。”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文生算出的这笔账,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科学论断提供了新的注脚和示范。

1

  综合整治前的大宝山  

大宝山,正如其名,是广东省北部的一座大型多金属矿,1958年开始建设,矿区主体上部为褐铁矿体,储量2000万吨;下部为大型铜硫矿体,储量为2800万吨,并伴有钨、铋、钼、金、银等多种稀有金属和贵金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宝山。

然而,经过50多年的规模开采,以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的民采民选活动,对矿区及周边地质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矿山生产与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大矿大开、小矿小开、有水快流’的背景下,大宝山矿及周边出现大量无序、非法的民间滥采活动。最猖獗时,这类矿窿达到119条之多,选矿厂8个,洗矿点20多处。”杨文生不堪回首地说,当时企业的生态环保意识普遍较差,环保设施简陋,大量重金属尾矿渣和选矿废水排下山,经横石水河汇入北江,不仅导致河流鱼虾绝迹,还给下游清远、佛山、广州等地数千万人的饮水安全带来隐患,当地村民投诉不断。

大宝山周边区域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中央、广东省层面的重视,中央多家媒体也多次披露。2013年,广东省政府要求对大宝山矿区周边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整治。原先参与开采的省属国有企业——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扛起了这一责任。

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面对环保压力和巨额的治理资金,大宝山矿“不推诿、不逃避、不停步”,主动担责。2013年,大宝山矿以绿色矿山建设为契机,制定了“源头防控、过程阻断、末端治理、风险防范”策略,大刀阔斧地推行环境综合整治。几年来,他们分期投入10亿多元,改进回收设施,削减排污总量;新建大型治污设施,确保矿区污水100%循环利用。同时,修筑排洪隧道、竖井、截洪沟、截洪坝等,将清洁雨水导至下游。

“为了保证矿山的安全生产,保护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大宝山矿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领域上已投入大量资金,已初步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与认同。” 杨文生话锋一转,然而,还有部分生态环境隐患并没有得到根本消除,一些高陡边坡和排土场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存在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尤其是当年非法滥采遗留的上百条矿窿,大部分一到雨天,仍源源不断产生大量酸性废水。这些已成为大宝山矿领导和附近村民的一块“心病”。

为了彻底解决大宝山矿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恢复矿山生态环境,建设良好人居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及矿区下游翁源河道两岸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缓解矿农矛盾,大宝山矿根据《关于申报 2011 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大项目的通知》中的有关规定及其要求,申报了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大宝山多金属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项目。

一场彻底改变大宝山矿区生态环境的矿山地质环境和生态修复攻坚战拉开帷幕。        

修复前

后对比

2

   废弃矿山重披绿  

“这里原来是一片寸草不生的排土场,现在各种树草长势喜人,比周边原始山体上的植被还要旺盛茂密。”在一块标注为“大宝山多金属矿山东北部堆土场生态恢复示范”的标志牌边,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技术开发中心副部长谭建智指着成片郁郁葱葱的山林高兴地说。

矿山周边的酸性土壤和重金属废矿,是各种植物生存的大敌,也一度是大宝山矿面临的棘手问题。为使荒山变绿山,大宝山矿破费了一番周折,也经历了多次失败。

“比起污水治理,荒山治理更难!酸性土壤和重金属污染,导致山岭成了不毛之地,难觅树木花草。”作为项目具体负责人的谭建智对治理工作还历历在目,起初,大宝山矿采取常见的客土法和隔离法,整山治坡,植树造林,但投入不少,效果不佳,往往是一年青二年黄三年死光光,一棵棵树苗栽下去,过不了多久都枯死了!”

“植树先治土,复绿先复垦!”多次试验后,大宝山矿终于悟出,原来复绿失败的主要问题出在土壤。找准症结后,大宝山矿开门问计,请专家会诊,经与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束文圣领衔的团队多次研究试验,最终确定“原位基质改良+直接植被”的办法,即不改变废矿区地形与土壤结构,调控微生物群与控制产酸的微生物类群,阻滞土壤中重金属迁移,培育自维持、不退化、相匹配的多样性植被。

“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方面,大宝山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杨文生如数家珍地介绍,一是削坡减载、砌挡墙、修截排水沟等工程手段稳固边坡同时进行土地复垦;二是采用堆或垅植的方式,再通过有机质、微生物改善种植土垅或土堆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造林成活率,在矿业废弃地上撒播种子和种植植物,种植苗木宜套袋或代盆种植,调控产酸微生物群落,通过生物技术稳定重金属,实现源头控制重金属污染,使得重金属酸性土壤重披绿色;三是乡土树种和外来速生树种相结合,使速生树种快速成林,为生长较慢的树种提供森林环境;四是采用丛植、群植、带植多种方式,乔、灌、花、草进行多层配置,最短时间内营造出适合长期定居植物生长的微生境,最大程度降低矿山原有恶劣环境的影响,形成森林生态景观。

采用这种办法,大宝山人一步一个脚印,硬是“啃下”一座座百孔千疮的废矿山,获得了重金属酸性土壤上复绿的巨大成功。2012-2018 年期间,大宝山矿先后治理了排土场、堆土场、选矿废弃地、石门坳等区域面积 192818平方米,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土壤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昔日的荒山变青山,长出了乔木、灌木、草本、蕨类等32个植物品种,地表水及土壤pH值恢复至原始山体水平,植被覆盖度达95%,形成了具有生物多样性的植被群落系统,一揽子解决了治理区域的地质灾害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生态恢复问题,被誉为华南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典范。

“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恢复效果,现在恢复治理的山林里出现了山鸡、鸟类和蛇类等多种动物,实现了近自然植被系统重建,已基本恢复了自然生态系统。” 杨文生隐藏不住激动的心情说,“更重要的是污染控制效果明显,土壤中主要污染重金属元素有效态含量下降 60%以上,实施区域地表水中主要污染重金属元素含量下降75%以上,pH 值调整到 4.0-9.0 之间。

生态修复前

生态修复后


3

   荒山变成金宝山   

大宝山矿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后,不仅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从源头控制住了水污染及土壤环境污染,大大改善了大宝山区域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还有效实现了源头控制重金属污染,确保流域饮用水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筑牢粤北南岭山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巨大。

杨文生掰着指头给《中国矿业报》记者粗算了一笔账:一是矿山中东部、东北部堆土场、南部内排土场、石门坳范围一期总地质环境治理面积 192818 平方米(约 19.28 公顷),以每公顷价值 50000 元/年计,每年则创造价值约 96.4万元;二是使下游部分农田免受重金属污染,得到了有效的保护,防止了农田减产减收情况的发生,预计每年可避免 100 万元以上损失;三是大宝山每年污水处理费用约 3000 万元,通过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可大大减少酸性和重金属废水的产生量,减少企业进行污水处理的成本,预测产生的污水量将减少 10%,企业每年可节约污水处理成本 300 万元。这三项加起来每年可创造经济价值约500万元。

“特别是通过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使矿山企业在社会上被损害的形象得到修复,提升了企业形象和社会地位,企业的品牌及无形资产每年提升约达1000 万元。以矿山服务年限 22 年计,企业预计无形资产与品牌升值达 2 亿元以上。”杨文生说。

至于产生的社会效益则更明显。该项目的实施,对项目区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既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利用了土地,还发挥了生态系统功能,促进了生态良性循环,有效削减了排放到水体中的各种重金属污染物的含量,改善提高了下游河道的水质,保障了下游人民健康,促进了下游农村和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山下的村民对此感受最深。望着清澈见底、已没有铁锈色的横石河,这些曾饱受污水之苦、被迫远道挑山泉水喝的村民开心地说道:“水变清,鱼虾见,终于又能下河打鱼了!”

(本文刊登于2021年12月30日《中国矿业报》第1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冶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安徽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绿春县 2001—2010年绿春县矿产资源规划
收藏备用!矿山修复必须掌握的“四大法宝”
绿色勘查——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
云南省政协:矿业亟需转型 ''绿色''发展成为必然选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