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气韵生动''--中国绘画思想探源

自古“气韵生动”是判断中国书画作品优劣的最高标准。很多人认为“气韵生动”是指作品の品性或精神面貌、但具体什么样的品性和精神面貌是气韵生动很少有人明确说明。本文将根据古代画论,水墨画实践和格式塔理论的视觉原理对此说明和解释。

“气韵生动”的出处?

气韵生动一词最早出现于谢赫的『古画品録』。

谢赫(XieHe、生没年不詳)、活跃于中国南北朝時代的齐和梁之间。

谢赫发展了顾恺之的传神画论,所著『古画品録』是中国史上最早画论,其中提出绘画的六法论。之后的画家和评论家大都信奉此论,并在此论基础上发展。

谢赫的六法都有哪些内容?

  1. 气韵生动是也,

  2. 骨法用笔是也,

  3. 应物象形是也,

  4. 随类赋彩是也,

  5. 经营位置是也,

  6. 传移模写是也。

如何理解“气韵生动”?

中国的解释:

  • “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

  • 气韵指的是作为主客体融一的形象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

--中国百度百科

不明白

日本的解释:

  • 芸術作品に気高い風格や気品が生き生きと表現されていること。また、絵画や他の芸術作品などに、生き生きとした生命感や迫力があり、情趣にあふれていること。  

--日本goo辞書

我地还是不明白

解释“气韵生动”的常用词?

经常能看到人们用这些词来解释和形容“气韵生动”。

内在的,神气,韵味,生气,节奏,活力,神韵,人品,表现,性灵,主观情怀,物我交融,人品,胸怀,气质,才情,精神境界的显映,精神气质和性格,非写实,写意的,神似,物象的内在精神,生命、精神之力量,清远,空阔,虚无,情操,空白,联想,回味,,,

这些字词都是让你

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无论中国还是日本,“生命力,精神气质,情趣,风格”这些关键词是对“气韵生动”的共通的理解。

生命力,精神气质,情趣是什么?

所有优秀作品都可以用这些词汇描述,是否所有作品都是气韵生动的?

我们需要一个明确的解释。

首先我们看看谢赫如何解释的?好像没说更多。那么看看他如何评价别人的吧。

谢赫根据“六法论”把当时著名画家27人从第一品到第六品进行分类论评。第一品有陸探微・曹不興・衛協・張墨・荀勗5人,那位赫赫有名的顾恺之竟然被归类到第三品。

顾恺之(344年?-405年?)中国・東晋時代的画家。

陸探微作?

谢赫作?衛協作?

谢赫评论的画家作品多数已不存世。

顾恺之画了什么?

後世对顾恺之评价很高。顾恺之有存世作品,他的作品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气韵生动?

顾恺之:洛神賦图

顾恺之:女史箴图(部分)

顾恺之:洛神賦图(部分)

谢赫认为顾恺之的画“格体精微, 笔无妄下, 但迹不逮意。声过其实”。唐末的张彦远对谢赫の评论予以纠正,认为顾恺之、陸探微、张僧繇、吴道玄都应该属于第一品。

顾恺之:女史箴图

顧愷之:洛神賦图

顾恺之说画人最重要的是画眼睛,可是他画里人物眼睛没有芝麻大而且人物面貌一样,如何传神?所以呀画家说的不能盲信。


日本如何理解气韵生动?

 水墨画从宋代传到日本,基本上沿袭了中国的评价标准,也非常注重气韵生动。江戸時代写生派画家丸山应挙说:

「絵画とは、物象写すことにより精神を伝えることの出来る術である。豪放磊落とか気韻生動とかいったものは写形に熟達したのち自然に表現できるものだ」

译文:

“绘画以写物来传神,豪放磊落或气韵生动都是写形能力熟练后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

他认为气韵生动来自写实造型能力,和中国人理解的有点不一样。

丸山应挙的作品

丸山应挙的作品(此作品被认定为日本国宝)

古今中外任何优秀作品都可以用有“生命力,活力,品格”等词汇表述。仅仅用“生命力”和“品格”方面去理解,不足以让我们理解东西方艺术之区别。

我们看几张西方绘画杰作。

波提切利:春(La Primavera)

杨・凡・艾克:阿尔诺切尼夫妻像

毕加索:格尔尼卡

这些作品都堪称具有生命力,是有品格的作品。如果生命力和品格等同于气韵生动,那么这些作品也是气韵生动的作品吗?

错,错,错!

其实,“气韵生动”是有一定条件的,不是所有优秀作品都堪称气韵生动的。我们来一点点分析吧。

气韵的气是什么?

“人之生、气之聚也”,

”天下万物皆在于一气”--by《庄子》

气的特点,看不见摸不到,但非常重要!气可以聚物,具有凝聚力并产生生命。

“气”在哪些地方有作用?

用“气”说明万物,在中国一直很时髦。


  1. 老子哲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气将对立的阴阳双方凝聚起来并使之和谐。

  1. 芸術中的气:气韵生动、形神兼備

  2. 中医学的气,武术的气,道家的气

  3. 生活中的“气”,景气、元气、气象、风气など

气韵的“韵”是什么?

下面说说气韵的韵。

  1. 韵是具有类同性的复数事物而产生的呼应关系。

    《説文》释:和也。《玉編》曰:声音和曰韵。

    《文心彫龍·声律》:同声相应谓之韵。

  2. 韵是观者的心理感受,是被画面隐藏的意蕴,具有一定意味,含义。

    「書画以韵为主」--(黄庭堅)

    「言有尽而意无穷」--(苏东坡)

    「有余意之谓韵」--(范温)

从以上记述大致可以看出气韵需要一些条件,无论诗歌,音乐,绘画,都必须有一些复数的有类似性的要素因气而凝聚起来,作用在人的心理上,产生出一种互相呼应的和谐感受,获得超出作品本身的意味。

红字是关键词,需要记住,文章后部分还会提及。


“气韵”来自哪里?

宋代郭若虚认为气韵在于人品:“人品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

郭若虚在【图画見聞志】里说: 凡画,气韵本乎心,神彩生于用筆,用筆之难,断可識矣。气韵非师。

气韵来自人品,来自内心,所以无法指教,无法说明。这大概就是人们认为气韵生动是品性和精神面貌的源头。

心、气、神三字是中国思想的关键语句,一旦用心气神等字句解释事物,基本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虽然对气韵的条件有了大致了解,我们还不清楚它的机制,需要继续探讨气韵如何产生,如何才能生动。下面我们从中国画的特色上去研究。

中国绘画有什么特色?

  • 中国画在表現方法上,以線描为主。

  • 背景一般空白,不加描绘。

  • 主张书画同源,画面里书法占有重要地位。

  • 重视传统,山水画受到尊崇。

  • 材料有:筆,硯、墨、絹、紙等。

    这些是中国画的特点。

張僧繇:中国,南朝梁(6世紀)画家。生没年不明。--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図

这幅作品使用的技法是线描和墨色晕染,还有书法,作为中国绘画比较有代表性。

倪瓒作品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

在中国,山水画很早就成为独立画种,而欧洲15世纪之后山水画才开始发达,这与中国画主张气韵生动有关。

龚贤作品

龚贤作品

龚贤(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画家

中国画重视传统,知名画家虽然都有自己的风格,但表现手法上几百年都没有本质变化。

关于气韵,五代时期的画家理论家荆浩也有独到论述。

关于气韵生动荆浩如是说

荆浩:唐末约850年-五代后唐时代画家理论家。

荆浩在「筆法記」里说:凡筆有四勢,謂筋、肉、骨、气。

  1. 絶而不断,謂之筋。

  2. 起伏成實,謂之肉。

  3. 生死剛正,謂之骨。

  4. 跡画不敗,謂之气。

前面,谢赫评论顾恺之时使用了“跡不逮意'一词,跡(迹)字有足迹,痕迹,迹象等组词,可以理解为跡本身不是描绘,而是超越了描绘本身,让人产生精神感受前的墨象。

古人对人和事物和精神之间的关系的研究非常深刻,可惜,我们因为无法理解而忘却。

第4句的意思是:画面里无论有墨无墨,整体形态,绝不死板,这就是“气”。印证了庄子所说气有聚物之能,使画面充满活力和生命力。

荆浩的“六要”是什么?

荆浩认为一幅好画要做到以下六点(六要):

  1. 气者,心随筆運,取象不惑。

  2. 韵者,隱跡立形,備儀不俗。

  3. 思者,刪拔大要,凝想形物。

  4. 景者,制度時因,搜妙創真。

  5. 筆者,雖依法則,運轉變通,不質不形,如飛如動。

  6. 墨者,高低暈淡,品物淺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筆。

气者,心随筆運,取象不惑。

韵者,隱跡立形,備儀不俗。

这两句稍后解释,其它4句不解释。(不写简体了)

“有形”和“无形”是什么?

荆浩还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说画家在创作时容易出现两种错误,“一曰无形,一曰有形。”

  1. 有形病者,花木不时,屋小人大,或树高於山,桥不登於岸,可度形之类也。是如此之病,不可改图。

这个是写实问题,指造型能力不够,描绘的对象和认识到的不一样。

  1. 无形之病,气韵俱泯,物象全乖,笔墨虽行,类同死物,以斯格拙,不可删修。

这个应该是画面构成问题,线条墨色大小分布不好,气韵就没了,而且比“有形”问题严重多了。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气韵来自无形。

无形是什么?因为“有形”指房屋树木类事物,那么“无形”就是没有概念名称的暧昧而模糊的墨色形态,无形是无(法用语言记述的)形。

前面说过气韵的条件是需要分隔的复数要素,那么,无形可以理解为由复数的墨色组成的形态。


荆浩沿袭了老子的“无为”,“无名”的语言模式,根据荆浩的语义,是不是更能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人重视的不是语言概念能够表达的事物,而是无法用语言叙述表达的事物。因此才深奥难解。

其它画家怎么说?

  • 董其昌:画山水唯写意水墨最妙。何也?形質毕肖,則无气韻;彩色毕具,則无筆法。

董其昌认为逼真的写实作品没有气韵,这也是因为气韵来自无形,有形的部分过于逼真,视线就会被描绘对象吸引,所以西方传统的写实绘画再好也不能用气韵生动来形容。

  • 蘇東坡: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 徐渭: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据皆無五指裁。

气韵和写实互相矛盾,写实妨碍气韵生动,所以古人作品里人物面貌千人一面,山水树木也千篇一律,就可以理解了。因为追求气韵的生动,画家对气韵的理解成为作品优劣的关键。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

“气韵”来自非形似

我们现在明白了两点,气韵来自无形,气韵来自非形似。

重要的话说三遍

气韵来自无形,气韵来自非形似

气韵来自无形,气韵来自非形似

气韵来自无形,气韵来自非形似

就是说气韵存在于由线条墨色构成的画面结构之中,与描绘的对象无关,而且逼真的描写妨碍气韵的产生。

西方的写实绘画不能说气韵生动。那么毕加索呢?毕加索的画可不写实。

继续思考之前,我们先休息一下,欣赏欣赏被称为气韵生动的作品。

荆浩:匡庐图

荆浩:雪景山水图

董其昌(1555—1636)明代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董其昌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

董其昌:葑涇訪古图

徐渭的作品

徐渭的作品

徐渭的作品

我们接着思考什么是气韵生动,下面开始考察中国画的创作方法。

中国画是怎么制作的?

芥子园画谱

即使植物不同,每组叶子的外轮廓是类似的,都是一些不规则形。这些植物外形被认为是美的外形,于是在创作时不断重复这些就可以了。画谱教你的就是这些典型图案。


不断重复的形在几何学上称为“分形”几何。中国画就是按分形几何的方法作画的。

什么是分形几何?

分形几何是这样的。

分形几何图形看起来挺漂亮。使用重复的形构成画面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中国画里采用这种构成方式的道理在这里。

中国画里的树干树枝是无数个鹿角形构成组合出来的,基本型有Y形和S形。这个树干和上面的分形异曲同工!

枝干无论粗细都是鹿角形的演变。

周文靖:古木

明代画家周文靖的这幅画就基本上是很多的Y形组合出来的。

不过,这张画称不上气韵生动。因为它的无形和有形是重合的,即墨色构成和树石构成高度一致,违反了气韵来自无形和非形似的原则,另外,几乎所有的墨色都是紧密相连的,违反了产生气韵需要隔断的条件。

倪瓒作品

倪瓒作品

倪瓒的这张也是分形几何图形的结构。

想感受作品里的”无形“,一个简单方法就是眯起眼睛看。于是描绘的形象消失了,只剩下墨象。

倪瓒作品

画面里有无数红线示意的类似之字构造。墨色形态的重复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

重墨处可以看到欲断还连的红线结构,有点像破烂的渔网。墨色似断还连是产生气韵的条件。

如果模糊地看这幅画,就可以看到有曲折扭转的暧昧的墨色图像。

这种曲折的墨色中有许多类似“大”字,“之”字,“万”字结构,整体上时缓时急。从而我们产生气韵生动的印象,无缓急疏密则无生动。

  • 这个淡紫色的网状图像可以理解为“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中说到的”象“。观者看画时看不到它但能感受到它。

  • 这些分散的墨色能感受到是因为气的聚合,由于不是画家事先预想到的,必须边画边出,所以心随笔运。而相比描绘对象,“象”更为重要,要毫不犹豫地以此为先。


  • 分散的墨色被“气”连接起来成为新的形态,完整和谐高雅不俗产生韵味,这样理解“韵者,隱跡立形,備儀不俗。”是不是好理解了?荆浩告诉我们,这是画家应该首先追求的目标。

关于气韵做个小总结

1,气韵来自无形。无形不是没有形。而是:无(法用语言记述的)形。无形是墨色浓淡之形。形成气韵的形不是一个单纯的形,而是由“气”连接起来的许多个形。

2,气韵排斥形似,精细的写实描绘使视线集中到具体的描绘对象上,损害观者将画面中分散的结构进行整合的能力,所以气韵生动在非形似的描绘方法上更容易实现。

3,气韵来自人的内心感受,属于人的心理本能,所以郭若虚说”气韵非师“。即无法传授。因为前述”无形“之概念本意是无法表述的形,所以气韵一词也就难以用语言来说明,于是人们只好用精神,品格这样的抽象语句去形容了。

气韵的本质是什么?

完形心理学的几个视觉原理告诉我们,将分隔开的形体(信息)看成一个整体是人的本性,是认知心理的内心追求。所以追求气韵生动是人的本质需求。

产生气韵需要形和形之间的空白,而中国画的特色正好因为不描绘背景,勾线和墨色可以随意进行深浅处理都促进了以追求气韵为主的审美意识。

前面提到毕加索的作品不是写实的,是否可以说气韵生动?

大概不能,因为毕加索作品(以格尔尼卡为例)里形与形之间没有空白,是连续的具有描绘对象的形,所以难以产生中国古人提出的气韵生动效果。如果把气韵生动的概念范围扩大为一般意义的活力,生命力,品格,也未尝不可。

完形心理学有什么视觉原理?

完形意即「模式、形状、形式」等,意思是指“动态的整体(dynamic wholes)”。通过实验,完形心理学家发现下列情况下人喜欢把分散的图形(信息要素)归为一体。这些被称为格式塔的视觉原理(法则)。

1,接近法则:距离近的图形(要素)成为整体。

我们容易看到三列而不是三行。

2,类似法则:类似的图形(要素)成为整体。

我们容易看到中间一行橘色方块。

3,封闭法则:分散的图形(要素)成为简单的封闭形。

我们容易看到一个有缺欠的正方形,而不是四个折线。

4,好的连续形法则:简单的连续图形(要素)成为整体。

我们首先看到两个圆,而不是半月形或部分曲线。

画里是否有格式塔?

虽然在建筑或平面图形设计里人们乐于提起格式塔的视觉原理并积极应用,但由于人们对”无形”这样的概念不甚了解,在艺术方面,很少有人能意识到图像的艺术价值正是来自格式塔的视觉原理。

一组圆形和一组三角形,单独存在时很容易印证格式塔的视觉法则。

当上面两张图重叠后,会生成许多新的复合形。3个红圈内的形因为类似会被看成一个整体或一个形。蓝色圈内的形虽然和红圈里的形不一样,但和其它单个形相比更接近红圈形,所以也会和红圈的形成为一个整体。

这就是“无形”。在比较复杂的绘画里我们就不容易觉察到了。而且原来的单独的三角形作为整体也不容易被感受到了。

绘画中的格式塔在哪里?

根据格式塔的视觉原理,绘画中的各种相似要素,接近要素等必然成为整体。因为描绘对象的存在,这些整体并不会上升到观者的表面意识,但画家制作作品时却必须随时把握这些要素。

下面通过唐代大画家吴道子作品分析一下这些要素的。

唐代吴道子的作品

这是气韵生动的典范作品。

根据格式塔视觉原理的类似原则,近接原则分析,线条密度类似的紫色部分或形状类似的黄色部分会构成一个整体。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面积类似,方向类似组成整体。

因为它们分隔太远,又隐藏在描绘的形象里,观者一般意识不到,所以这是“无形”。但我们的内心能感受到并对这些无形进行评价,评价是否充满秩序,节奏韵律,是否和谐,成为审美的判断。

颜色只是示意,没有全部标出,其它例图也是如此。


将作品模糊处理后,形式要素更显见了,疏密关系决定了作品优劣。

近似的疏密关系可以看到类似红线的形态。我们看一幅作品时虽然感觉很清晰,实际上,作品的这种朦胧模糊状态已经被内心感知。

一个深谙气韵原理的画家在绘制作品时会非常认真地安排这些类似形的位置关系和大小安排。

史上那些著名的大画家们都是深谙此道的。下面看看明代大画家董其昌作品。

董其昌作品

根据类似要素(墨色)成为整体的视觉原理,我们可以从董其昌作品中看到这样的无形之“象”,其波动的形态赋予画面以动感,于是产生气韵生动之印象。

董其昌-葑涇訪古图

董其昌的这幅作品根据类似墨色成为整体的视觉原理,可以见到一个红色线条示意的网状结构。蓝色部分为空白部分,没有空白也就没有产生气韵的可能。

董其昌作品

此幅作品根据类似墨色的视觉原理可以看到下面的无形之象。

也可以根据墨色的类似面积得到这样的无形之象(蓝色图)。一幅作品里这种“无形”会非常之多,无数个“无形”的综合关系决定了作品作品是否和谐。

画家在绘制作品时必须时时予以关心,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为什么说琴棋书画?

中国人喜欢说琴棋书画是文人的高雅情趣,为什么会把下棋和艺术混为一起,难道仅仅因为喜好吗?答案是,中国书画在本质上和下棋有很多共通之处。

那就是程式化表现。中国画里树石等的描绘有一套固定模式,就像棋类的棋子一样。如何安排,使之产生内在合理关系是画家和棋士要考虑的共通内容。画家和棋士都要“经营位置”,画家在创作时既有表现冲动也需要理智判断。就像没人想改变下棋规则一样,中国画千百年来没有太大变化的原因也在这里。

水墨画本质上不过是懂得有形和无形关系的文人的游戏。描绘对象不重要,重要的是借助描绘对象写心中之象,从而得到气韵之生动的审美效果。中国画的纸张笔墨,空白的背景使被隔断的形态更容易联系到一起,于是形成了中国人独自的欣赏习惯。

结束语

  1. 西方的哲学艺术学一直在思考“有形”,而中国古人千百年前就开始了思考“无形”。“无形”不是没有形,而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形。不仅艺术,哲学思想上也是如此,有人称之为象思维。值得我们深刻思考。

  2. “无形”是脱离描绘对象的形,是具象艺术中的抽象要素,是艺术的本质要素。“无形”中采用S/Y的形态比较多,可以据此使AI具有审美判断能力。同样,据此可以使计算机自动生成国画作品。

************************************************

  • 本文根据2013年、满柏在東京大学举办的「気韻生動」とは何か--中国水墨画の奥義」公开讲座的日文版本整理。

  • 同题论文发表在日本东京工艺大学院刊“艺术世界”,2015年。

  • 因时间关系,部分文字是日文汉字,简体繁体混杂,阅读不便之处请见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新思考什么是‘气韵生动’
中国美术人物志·2020庚子艺术百家——张庚伟
山水画呈现的东方文化精神
“墨气”、“墨韵”——山水画“墨”之独立审美的阐释
尼玛泽仁——作品赏析
一生居于一隅,作品融汇四方:从结构与意象解析谭乃麟的人物画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