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术散打概述

  

在武术界散打散手是通用的词汇。这种用法是否科学合理,顾及的人并不多,在这里我们需要做个简单的回顾。在散打比赛刚刚试行的20世纪70年代末,就有人首先提出了用散打散手哪个词更准确的问题。经过一番讨论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因而两个词混用的现象就长期存在下来,直至今天。

为什么我们称为散打,而不是散手?这主要基于两种考虑,首先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古代有关散打的代名词颇多,古代有相搏、手搏、卞、弁、手战、白打等;近代有散招、散着、拆手、拆招、招术等;现代只有散打和散手两种叫法。应该说散手是传统意义上的沿革,自然而然,合乎情理,而散打更符合现代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字记忆、媒体报道的基本要求,同时更能全面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字,代表了散手、散着、招术等意思,宇则表示了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格斗较量的性质和用途。所以,现代使用散打一词更准确。其次散打发展需要有统一的国际称呼。在武术走向世界、走向奥运的今天,一切必须规范化。1988武术  (Wu-shu)一词率先成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法定用语,从此结束了与世界上流行的功夫”(Kung-fu)一词混用的现象,并确立了武术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正确地位。散打一词亦如此。

散打是相对于套路而言的。1988年全国武术专题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了散打与套路是结合,还是分离的问题,经过实验论证和研讨,多数学者认为,  打练分离是一种必然趋势,是学科高度综合与分化的结果。分离后的散打迅速走上快车道,经过二十多年不断的摸索、改造,逐渐形成了完备的教学、训练、竞赛、科研、管理体系,并成功地推出了散打王品牌。目前,散打已经成为国内外广大青少年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它的鲜明特点是好学、好记、好练、好用、好看。

根据我们的预测,当前乃至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散打活动及竞赛将更加火爆,直接或间接参与这项运动的人数会越来越多。其发展方向有四个方面:

一是业余选手的比赛活动。戴护具,保安全,守规则,众多数的普及活动。

二是专业队的比赛活动。去护具,按规则,重技法,争锦标的提高活动。

三是散打王比赛活动。以商业运作为主体的竞赛活动,中国散打与国外各种武技的对抗将在这个擂台上层开,通过散打与拳击、泰拳、跆拳道、空手道的对抗确立了中国武术的霸主地位。

四是公安必备的技能。特警、特工、防暴警、警校等必备的技能,没有规则,专打要害部位,讲究一招制敌,追求实用性。

散打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基础教学和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章   散打概述

散打是一项徒手搏击格斗的技术。它的母体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瑰宝——武术运动。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散打是武术运动的对抗性形式,更是武术运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武术的精髓之所在。

现代散打运动,是以踢、打、摔、拿为主要技击内容,在比赛规则的限制下互以双方格斗技击动作为转移的斗智、较技的对抗性体育竞赛项日。它是格斗者双方智力、体力、技术和心理意志的综合抗衡,具有高度的攻防实战性和激烈对抗性。

第一节  散打运动的由来与发展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生活资料的获得,逐渐学会了使用拳打、脚踢、绊搏、擒拿等动作手擒猛兽。(包括:鸡、鸭、牛、羊等)尤其是私有制萌发后,部落间的战争使人与人相斗的技术不断。西汉时期的储具圆雕(格斗)就生动地层现了徒手搏的场景。考古化石表明,当时猛兽极多,特别是剑齿虎,十分凶猛。在云南的沧源原始岩画上就有一人与野兽搏打的描绘,画面上有两人双臂展开与兽搏斗,另有一人两手各持短棒似赴援者。《毛记》说:暴虎,空手以搏之。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人类为了生存和获取食物,除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外,还必须依靠自身的徒手技能与大自然斗争。有时人与人之间为了获取生产资料也要进行搏斗,而人与人的搏斗为武术徒手搏击的萌生奠定了基础。据史料记载,早在原始部落时,发生大规模战争之前,原始先民之间便为争夺头领地位和领地而进行争斗了。到了氏族公社时代,由于物质利欲,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而使用武力就成为他们掠夺财富的一种最主要的手段。在这些战争中,除器械的拼杀之外,徒手搏击也不可避免。掌握一定的搏击实战技能和经验就成为当时人们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有效手段。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了武术徒手搏击的萌芽。

到了奴隶社会,即夏、商、周时期,作为具有独立形态的武术徒手搏击,即手搏形成了,并成为当时奴隶主欣赏的一项活动。据《殷·本纪》记载:  帝纣……材力过人,手擒猛兽。可见这种搏兽已非生产技能,而是服务于奴隶主、贵族狩猎活动的搏斗技能。  《礼记·王制》记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赢股肱,决射御表明当时已经有了用执技论力赢股肱来决定胜负的相搏之技。  《释名》称:  相搏将谓广搏以击之也。然举手去要,终在扑也。  《谷梁传》记载:周朝有两个高手叫秦廑文与梁纥(孔子之父)  以力相高。这表明武术徒手搏击在周代时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便有了近于比赛形式的春秋角试,每年以此来选拔士卒。  《管子七法》记载,  春秋角试,……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相搏取胜。  《左传·成公十六年》述:  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车所轼。  《荀子·富国》说:  是犹鸟获与焦绕搏也。  《国语》记载了赵简子所说牛谈有力,就把他请来与其臣少室周比赛,结果少室周败给了牛谈。

上述资料反映当时手搏已经作为专门的搏击技能存在了。

除了技术外,战术也有一定的发展。在《荀子·议兵篇》和《资治通鉴》中都有记载:  若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腹也,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岂手臂不救也。从中可看出徒手相搏,已有惊上取下、佯攻巧打的战术运用。  《庄子·人间世》说:  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大至则多奇巧。可见战术在搏击实战中有了一定的运用。到了秦汉三国时期,相搏分化为角抵手搏角抵以摔为主,  手搏以打为主,同时也兼有摔。  《汉书·艺文志》中收录的《手搏》六篇虽已失传,但在残简中有相错蓄,相散手的释文,  错蓄是两人摔倒纠缠的样子,散手则是两人分离后空拳而斗的样子,这是最早在相搏运动中使用散手一词。这说明角抵和手搏已相互分离,并丰富了武术徒手搏击的内容。

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中出土的一件木篦上有描绘这一时期手搏的彩色漆画。画面上有三个男子,均上身赤膊,下着短裤,腰间束带,足穿翘头鞋。右边两人正在进行手搏比赛,左边一人,双手前伸,为比赛裁判。台的上部还有一帷幕飘带,表示这种比赛在台上进行。整个比赛画面热烈紧张,参加手搏的双方,一方横击另一方头部,另一方闪躲后弓步冲拳还击对方头部。此时的角抵,主要是两两相敌的角力,即颜师古所说:抵者,当也。这既是力量的较量,又是技艺的较量。角抵活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通过这种激烈的对抗赛,使观赏者精神振奋,回味无穷。

汉初,刘邦曾一度罢废角抵,但却没能完全禁止,到了汉武帝时,反而大力提倡。如《汉武故事》载:  未央庭中设角抵戏,角抵者六国所造也,秦并天下,兼而增广之,汉兴虽罢,然犹不都绝,至上(五帝)复采用之,并四夷之乐,杂以奇幻,有若鬼神。角抵者使角力相抵触者也。武帝特别嗜好此戏,  《汉书》中就有五帝作巴渝、都卢、海中、砀极、曼衍、鱼龙、观角抵之戏的说法。不仅宫廷如此,民间也相当流行角抵活动。  《汉书·本纪》载: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  元封六年夏,京师民众观角抵于林平乐馆。可见民间对角抵的喜爱程度。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幅汉墓铜牌上,也刻有角抵纹饰的画。两人赤脚,互相用一手扳腿,一手抱腰,相抱相摔,十分生动逼真。

西汉时角抵,汉以后角抵一词便与角力一词混用了,这个过程又出现了手搏。关于手搏在汉画汉砖中多有体现。如四川新都出土的汉画砖手搏图中,就生动展示两人手搏对峙的姿态,河南密县打虎亭2号东汉墓室北壁画中有两个大胡子壮士,赤身,着短裤,留长发,足蹬翘头靴,两人在相较相搏。

总体讲,秦汉时期是角抵  手搏的发展时期,秦以角抵为雅言,突出摔的方法;汉以手搏为技术,其基本特征是徒手搏击,终在扑,或倒或伤或死,二者有一定的区别。

隋唐时期是角抵、手搏盛行的时期。隋唐五代时,手搏角抵倍受重视,比赛几乎形成制度。社会繁荣使手搏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了武举制,更促进武术向精练化、规范化发展。  《隋书》记载了当时比赛的热闹场景,在大业六年,来自各地高手云集在端门街各献天下奇技,一比就是几天,甚至终月而罢

 

    明代是中国古代武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此时手搏多称为白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武术散手”为什么要更名为“武术散打”?
精兵堂
十一、拳经|沈寿
[武术]咏春拳黏手与散打
武术散打精要之散手要诀
淺談太極拳“接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