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思乐: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的认识让我们赢得了教育世界

我们可以从其他证据来看学生具有的学习天性。例如,人在成功时获得的快乐;在自我实现时得到的高峰体验;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充实感;人对人的有益智力创造的尊崇,似乎在所有的尊崇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因而人追求思想,追求文化。同人打交道基本上就是同人的思维打交道。反过来,对人的学习活动的贬损,几乎是对人的思维的贬损,也就是对人的最基本的贬损。这种贬损累积起来,可以摧毁人的信心,可以使人无心向学,使人失去生活的欢乐。

更有脑科学家研究了人在成功学习时,人的情感以及脑的内啡肽分泌的情况,分析了人的学习的内部机制,进而发现人的学习的本能。

再次,我们来看0~3岁的儿童。他们可以说是在天赋状态下生活。他们从转体而坐起,而站立,而行走,学而不厌,跌倒了又爬起来,从来不会停止他的学习。他们学会了与外界的简单交往,还居然学会了一整套语言——母语,而第二套语言——外语,我们其后学了多年仍然未必能入其门径。正如波伊尔描述的:“当然了,孩子们随时随地都在学习,他们呱呱坠地的时候,他们在草坪上玩耍的时候,在沙滩上挖坑的时候,都在学习。孩子们在公园里追逐鸽子时,在观看浮云时,看着小蚂蚁在路边爬行时,都是在学习”。

我们还可以再仔细看看在本书开头提到的事实:许多学校进行的生本教育教材和教学改革实验(目前进行到二年级),为我们展现了儿童热爱学习的景观。几乎没有学生不喜欢阅读,不喜欢写作。尽管我们在一二年级没有规定他们写作(教材对系统的写作要求从三年级才开始),但是儿童自发地读、自发地写,其效率比师本教育的同期高出数倍。地处城乡结合部的深圳市龙城小学张浩权校长在他们正式出版的二年级试验班的作文集中写道:“近一年半的时间,学生认字已达二千多。进入二年级后,实验由以识字为重点转向以阅读和说话训练为重点,让学生自由书写感兴趣的东西,形势更加喜人——学生喜读书乐写作已经蔚然成风,初步养成了爱读书勤动笔的习惯。据初步统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试验班学生生均课外阅读五百多篇近十六万字。生均写话写日记三十多篇约四千多字”。在数学课里,儿童同样沉浸在自己的小设计、小统计、小评判等同生活相结合、同游戏相结合的活动中,比同期普通班的学生多做了数以千百计的计算。同样地,他们十分喜欢数学,每每可以看到学生不愿下课的情景。

事情就是这样奇妙:主动产生效率。教材不硬性规定儿童们写作,只要求教师鼓励他们写作,反而给儿童造成了主动的空间——每一篇都绝对是自己想做的,不是他人逼迫的,写作带着自豪和自励,于是,只要一有所想,一有所见,就写个不休。能用笔写的用笔写,能用电脑写的用电脑写,思想夺路而出,一篇篇文章,使我们所有的人有机会看到儿童的头脑中竟有如此丰富的思想和如此完整的表述结构,看到他们自主学习的进程,以及听到他们在学习中澎湃的心声。比如,南头小学一年级学生汤天就写出了六百多字的《三国演义新编》(见本书“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节),而且故事新颖、想象丰富、引人入胜,他同班的同学,普遍地几乎每天出作品。写作反过来推动了更多的认字和阅读。事实证明,儿童有着学习天性,而学习天性的自由展现,必然带来真正的学习热情和惊人的学习效率。

然而,师本的认识恰好与之相反。这表现在师本的许多规范,是用于防止学生不学习的,是以人之初“性本惰”为前提的。比如,规定的作业,密集的考查,一点一滴前进的课程,等等。儿童一旦入了学,等待着他们的永远是减法、是被动,是挫折和失败。这是因为假若老师所传授的是100,他们永远是100的一部分,永远不能超过。每天的学习都是遗憾的,不堪回首的。我们不自觉地把学生看成是靠外部世界灌注的,因而他们所获的知识形态都是易于灌注而难于消化的抽象条文,就像某只小兔子误吃了许多绳索,胃里有许多不消化的条状物一样。而其实,人的知识都栖息在人的某一个整体的领悟上面,知识是一种过程,是一种领悟,是一种抽象与具体的结合物。离开了学生的知识的实际形态的认识进行的知识设计,只能是一种所谓“针剂教育”,就像我们不吃蔬菜而只打蔬菜做成的营养针剂一样。类似地,教育过程则形成“老打岔”的特征。原本学生正在品味着某种事物的意义,教材或教学却总是在打岔,割裂学生认识的整体。它的效应,就如同我们在电影院里正在看着一部惊险片,电影院里的老板却不时要观众停下来,听他的介绍,那是多么煞风景啊。

很显然,使学生的学习天性不能保持下去的原因之一,就是“减法”思维和割裂思维。于是,我们知道了一点,不是儿童没有学习天性,而是师本的教育思维的确在斫削着他们的学习天性。这种想法或许会使我们震惊,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正在同学生的发展背道而驰,正在同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自觉的利益过不去,正在天天作着不聪明的事情。我们能不能转换一种思维,采用“乘法”思维和整体思维?教师给儿童10就要使之得到100以至1000,让儿童每天到校,都感到自己与昨天不一样,每天都有新的东西,思想奔涌而出。而当他知道自己想的与人类想的一致时,当他知道人类想的同自己想的有某种联系时,会多么兴奋,并对人类的智慧之美产生怎样的赞叹!这样,他们既向人类学习,又在对人类的继承和发展上体现了自己,他们的学习天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儿童乃是天生的学习者,还在于学习对于他是一个永不枯竭的甘泉之井,他会不断在学习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他的思维器官会不断地获得运用的享受。

我们常常遇到老师抱怨学生不肯阅读,而只喜欢看电视。老师们感到对此无能为力。其实,这是低估了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和我们自己的开发能力。正如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说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同时也是天生的阅读者。严格地说,没有不喜欢阅读的人。阅读满足好奇,阅读开拓视野,阅读荡涤胸怀,阅读提升心智。试想一想,许多人直至今天,成年之后,还是那么热衷于阅读。我记得读到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序,知道台湾有个俱乐部名叫“绿光咖啡厅听巴赫读余秋雨”,颇觉情调袭人,显然,阅读好的作品实在是同佳茗妙曲一样为世人所共同喜爱。一般来说,人类的阅读,是一种最适宜于把既有的信息与当前的创造结合起来,把接收与联想结合起来的活动方式。其美妙之处就在这里——它区别于完全感性的方式,而是通过领略人类信息凝练而成的文字,激发自己的储存,形成新的信息、新的画面和新的感悟;不仅是在感官的领域,更在思想的领域,以信息引发信息,以情感引发情感。比如,一天晚上我倚床而读儒勒*凡尔纳的《十五岁的船长》,就像同小船长一起在大海中搏浪,在西非的蛮荒中跋涉,而这被引发出来的信息、情感和遐想,是具有个性的,具有自己的生产之爱的。对于儿童来说,阅读是他们进入人类文化宝库的大门。儿童尽管可以喜欢小人书的图画,或者喜欢看电视,但是图画书和电视的直接式的浏览,不可能产生文字阅读引发的广泛的联想——只有在联想中,儿童才会更深地、更富有情感地进入意义世界,才能真正被打动,真正产生无穷无尽的感悟。而这种感悟,是儿童的最大的兴趣和快乐所在。皮亚杰的儿童认识阶段论,分析了儿童从具体的感性的思维转向抽象思维的规律,儿童继之于感性认识,会跟着要求进行理性认识,进行更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的认识,这就是阅读兴趣产生和必然表现的心理基础。我们完全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当然,对于已经失落了这种兴趣和习惯的较高年级学生来说,需要有更加因势利导的方法,才能使之回归,但这不是十分困难的问题。只要从他们喜爱的事物开始,引导他们阅读和讨论,儿童对阅读的天然爱好就会被重新激发,“不信东风唤不回”。

类似地,我们也可以看出,儿童是天生的计算者,是天生的艺术欣赏者,是天生的活动者。所有我们想要让儿童发展的方面,其得以确立的基本依据,就是在人的情感和认知的器官及功能的深层结构中,有着相应的先天因素。

我们的二十多所生本教育实验学校的实验表明,我们的教学和我们的孩子们,完全能够进入使他们的学习天性被激发的这样的状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哲学思考是人类的天性么?
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生本教育学习材料 - 济源市黄河路小学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
刘老师:浅议小学情境作文教学
专栏 | 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
20年跨多项学科领域的研究,教给我们这些重要的认知和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