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卷一 内篇 应帝王


本篇谈的是帝王治理天下的问题,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政治观。

文中的六个故事都是寓言,庄子借此以论理。

“啮缺问于王倪”“肩吾见狂接舆”部分,批评了君王以私愿制定法度统治人民的行为,指出为政当“顺物自然”,统治者当去除私念。

“阳子居见老聃”“郑有神巫曰季咸”“无为名尸”“南海之帝为倏”等部分论辩了无为的好处和有为对百姓的损害。

庄子为政当无治的政治观,基本上是继承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而来的,其消极性不言自明,但是这种政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针对当时日益膨胀的君王权力而发的,不无合理的因素。



分节导读:此节中啮缺之所以因王倪的不知而欢呼雀跃是因为对方的不知让他悟道。知有限而不知无限,知会引发是非,不知则不会产生利害。知让人为名望利益所累,不知则无欲,无欲也就不会产生烦恼。得道的人不会在意别人用侮辱性的词汇称呼自己,相反未得道的人在治国时借仁义笼络人心,把好名声当做治国工具,必为如何拥有这名声、如何保护这名声所累。)

啮缺问王倪,问了四次而四次都答称不知道。

啮缺因此欢喜得跳了起来,走去把这事告诉蒲衣子。

蒲衣子说:“你现在知道了吗?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他还心怀仁义以要结人心,虽然也获得了人心,但是未能超脱外物的牵累。泰氏睡时舒缓平静,醒来时安闲自得。任人把自己称作马,任人把自己称作牛。他的知见信实,他的德性纯真,而从来没有受到外物的牵累。”

肩吾见到狂接舆,狂接舆说:“日中始对你说了些什么?”

肩吾说:“他告诉我,国君凭自己的意愿定出法规,人们谁敢不听从而被教化呢!”

狂接舆说:“这是虚伪骗人的做法。这样去治理天下,就如同趟着大海去凿河,使蚊虫背负大山一样。圣人治理天下,是用法度来约束人们吗?圣人是先端正自己而后感化他人,任人做一些能做的事罢了。鸟尚且知道高飞以躲避罗网弓箭的伤害,小鼠尚且知道在神坛下打洞以避开烟熏和挖掘之祸,难道人还不如这两种虫子吗?”



分节导读:此节承接上节的“治世先治己”,讲如何治己。作者借无名人之口点出治己的方法——保持心灵的清静无为,不偏私,顺应事物自然发展。无名人的治己之道正是道家推崇的治国之道。)

天根到殷阳游玩,来到蓼水边,恰巧碰到无名人,便问道:“请问治理天下的方法。”

无名人说:“走开!你这个鄙陋的人,为何问这使我不愉快的问题呢?我正要和造物者为伴,厌烦了,就乘着轻盈虚渺的气,飞出天地四方以外,畅游于无何有之乡,处在空旷辽阔的旷野。你又为什么用治理天下的梦话来干扰我的心呢?”

天根又再次询问。

无名人说:“你要游心于恬淡的境界,形气要合于漠然无为,顺应事物自然的本性而不夹杂私意,天下就可以治理好了。”



分节导读:此节重点讲何为圣明之王。阳子的看法证代表了世俗中人对圣明之王的看法——能力强,做事果断,有敏锐的洞察力,看问题透彻,学道勤奋。但站在道的角度,还不能称这样的王为圣明之王。常人艳羡的“才智”无非是劳心耗力之术,会让人受制于外物。道家眼里的圣明之王不求功名,高深莫测,尊重万物的本性,不治万物却使万物大治。)

阳子居见到老聃,问说:“有这样一个人,敏捷果决,认识事物透彻明达,学道精勤不倦。像这样,可以和圣明的君王相比吗?”

老聃说:“这样的人在圣人看来,不过是像胥吏卜官被技能所牵累,劳苦形体,惊怵心神罢了。且虎豹因皮有花纹而招来人们田猎,猕猴因行动便捷、猎狗因能捉狸而招来人的捉系。像这样的人,可以和圣明的君王相比吗?”

阳子居脸色突变,惭愧地说:“请问圣明的君王怎样治理天下呢?”

老聃说:“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功绩覆盖天下却好像和自己不相干,教化施及万物而人民不觉得有所恃;虽有功德却不能用语言说出来,使万物欣然自得其所;自己立于不可测识的地位,而畅游于虚无的境地。”

修远之思评:老子告诉阳子,真正的圣明之王:“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道家主张无为之治,认为最好的治世者处理事务要顺其自然。而老子的这番话,不只适用于治世的帝王,也适用于平凡大众。常人总是忍不住和人分享自以为好的东西,包括生活的观念、处世的方法,但每个人的性情、癖好都不一样,甲喜欢的,未必是乙所喜。“使物自喜”的关键在于尊重“物”的本性,任何人都不喜欢别人将某种意识强加于己。现实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甲强行向乙推行某种事物,乙不肯接受,二者产生矛盾,最后不欢而散。人都希望别人能尊重自己的个性,却时常忽略自己也要尊重别人的独特之处,总是自以为可以替他人做主,指导他人的生活。俗话说“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想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有意识地放下干涉他人的习惯,学习包容和自己不同的思想观念、形形色色的人。)



分节导读:此节以季咸相壶子的故事来说明“知”的有限。季咸自以为有知,可以预测万物的变化,但却被壶子制造的假象迷惑,大惊而跑。壶子用随风而倒的草和随波逐流的水来形容被知所制的不自由。另一方面,作者又用列子被季咸迷惑一事说明以知为道的危险,若所知非“真”,人就容易误入歧途。知性思考只能让人看到道的表象,要把握道的实质还要依靠悟。)

郑国有个神巫叫季咸,能测知人的生死存亡及祸福寿夭,所预言的年、月、日,准确如神。

郑国人见了他,都(因怕预闻到有凶祸的事)避开跑得远远的。

列子见了,为他的神算所陶醉,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壶子,说:“原先我以为先生的道术是最高明的,现在才知道又有更高明的。”

壶子说:“我为你讲授的是道的名相,尚未讲授道之实,你就以为得道了吗?有众多雌鸟而没有雄鸟,又如何能由卵化育呢?你用表面的道与世人较量,希望得到世人的信任,所以才让神巫窥测到你的心思。把他请来,让他看看我的相。”

第二天,列子和季咸一起来见壶子。

季咸出来后对列子说:“哎!你的先生快要死了!不能活了!不会超过十天了!我见他神色怪异,就像见到了不能复燃的湿灰。”

列子进入屋中,泪水沾湿了衣襟,把季咸的话告诉了壶子。

壶子说:“刚才我让他看到的是我大地般的寂静,茫然无迹,不动不止。这大概是他看到我闭塞了生机。试着再同他一起来看看。”

第二天,列子又和季咸一起来见壶子。

季咸出来后对列子说:“幸运啊,你的先生遇上了我!现在可以痊愈了,完全有生机了!我看到他闭塞的生机有了活动。”

列子进入屋里,把季咸的话告诉了壶子。

壶子说:“刚才我让他看了天地间的生气,名声实利皆不入心,生机从脚后跟升起。这大概是他看到我的这线生机了。试着再同他一起来看看。”

第二天,列子又和季咸一起来见壶子。

季咸出来后对列子说:“你的先生神情变化不定,我没法给他相面。等他神情安定了,我再给他相面。”

列子进入屋里,把季咸的话告诉了壶子。

壶子说:“刚才我显示给他看的是没有征兆可寻的太虚境界。这大概是他看到我的气机平和而不偏一端的状况。鲸鱼盘旋的地方成为深渊,水止的地方成为深渊,水流动的地方成为深渊。深渊有九种,我让他看了三种。试着再同他一起来看看。”

第二天,列子又和季咸一起来见壶子。

季咸还没有站定,就惊慌地逃走了。

壶子说:“追上他!”

列子追赶不及,回来告诉壶子说:“已经无影无踪了,已经跑掉了,我追不上他。”

壶子说:“刚才我显示给他看的是(万象俱空的境界,)未曾出示我的根本大道。我和他随顺应变,他不知究竟是谁,就像草遇风披靡,像水随波逐流,所以逃跑了。”

之后列子才认识到自己没有学到什么,便回家了,三年不出家门。

他替妻子烧火做饭,饲养猪如同侍奉人一样。

对事物无所偏私,扬弃浮华而复归素朴,不知不识的样子,犹如土块立在地上。

在纷纭的世事中持守真朴,终身如此。



分节导读:此节着重强调“不要被知识主宰”。作者认为人应如镜子映照事物一样,客观地看待世界,享受上天赐予的一切。相反,用“有知”来干预自然,必会对自然造成损害。作者以浑沌之死的故事来说明这点,浑沌的无孔无窍乃是天然而成,鯈、忽却偏要以世俗常理来评判他,人为地干预他,结果造成浑沌的死亡。)

不要成为名声的载体,不要成为谋略的府库。

不要强行任事,不要做智慧的主谋。

体悟无穷无尽的大道,而游于虚无之境。

承受着自然的本性,而不显露自己所得到的,也就达到了虚寂无为的心境。

至人的用心像镜子,物去不送,物来不迎,如实反映而不隐藏,所以能胜物而不为物所伤害。

南海的帝王叫儵,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浑沌。

儵和忽时常到浑沌的所在地相会,浑沌待他们甚好。

儵与忽商量回报浑沌之德,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饮食、呼吸,唯独他没有,我们试着给他凿开。”

他们就每天凿一窍,凿到第七天浑沌就死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庄子·列子》:帝王术一种
应帝王注
读《庄子》悟道:大恩不言谢,深恩几于仇
睿(汉字)_百度百科
别人的点赞没那么重要,关键在于你能否找到真实的本我
庄子谭(外篇)4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