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卷二 外篇 秋水


本篇认为人应听命于自然,认识宇宙的宏大和无限,认识一切事物的贵贱、是非的相对性,由此获得自由。

其思想基调仍是消极无为的哲学,但其中“物无贵贱”,“道无终始”以及物质世界在时空上有相对性、多样性的观点,具有一些朴素的辩证法色彩。

分节导读:此节中,自以为大的河伯在见到北海后发现了自己的渺小与浅陋,北海神则就大小问题进行了阐述,其所阐述的内容集中体现了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河伯小却自以为大,海神大却自以为小,大小是相对的概念,世间没有最大,也没有最小。北海相对于黄河确实很大,但“四海”于“天地之间”就如同蚁穴处在大泽之中一样。至于人,相对于天地,就更为渺小了。作者批评了伯夷、孔子等显名博学之人,认为他们夸耀于世的声名、学问,在磅礴天地的参照下,根本就微不足道。)

秋汛按时而至,千百条河流注入黄河,水面之宽阔,两岸和洲渚之间放眼望去,看不清对岸的牛马。

于是,河伯沾沾自喜,以为天下的壮美之景都在自己这儿了。

河伯顺流东下,到了渤海,往东望去,看不见水的边际。

于是,河伯才改变了沾沾自喜的表情,望着汪洋大海对海神若感叹说:“俗话说'听到许多道理之后,就以为没有人能比得上了’的人,就是说的我呀。而且,我曾经听说有贬低孔子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举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看到您这样浩瀚无边,我如果不是来到您这里,可真危险了。我将会被明道之人永久地耻笑。”

海神若说:“井底之蛙无法跟它谈论大海,因为受到狭小的井底的局限。只生活在夏天的虫子不可以和它谈论冰雪,因为受到生存时间的限制。孤陋寡闻的人不能和他谈论大道,因为他被所受的教育束缚了。现在你摆脱了河道的约束,见到了大海,于是认识了自己的不足,这就可以和你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流,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条江河归流其内,没有休止却不会满溢,从尾闾泄走,无休无止却不见减少。春天、秋天都没有变化,旱灾、涝灾也不会有所察觉,它大大超过了江河的水量,无法估量和计算。然而,我从未因此而自夸的原因,是因为大海寄形于天地之间,禀受了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间,好比是大山中的小石头、小树木,正觉得自己很渺小,哪里会自认为很多呢?估计大海在天地之间,不就像蚁穴在大湖旁边吗?估计中国在四海之内,不就像米粒在粮仓中吗?物的种类数以万计,人不过是万物之一而已。人们聚集在九州,谷物所生之地,舟车所通之处,个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员而已。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毫毛生在马身上一样渺小吗?五帝所禅让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这里了。伯夷辞让它是为了取得好名声,孔丘谈论它是为了显示博学,这就是他们的自满和骄傲,不就像你之前在河水暴涨时的自夸吗?”

修远之思评: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曾经这样形容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功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水有利万物却不争功,是最近于道的事物。《秋水》中的河伯虽然一度因为秋汛沾沾自喜,但在见识了大海后,马上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积极地进行反省。而大海在面对比自己渺小得多的河伯时,不仅没有耀武扬威,还向对方坦陈自己的渺小。大海的一番话很能予人启发。大小、贵贱、是非、功用的多少,都是相对的概念。人在某个范围内为大为贵,不代表在所有领域都为大为贵。因此,人不应为一时一地的成就满足,而要将眼光放远,追求更高、更广的人生境界。与此同时,《秋水》中的河伯是在东行至大海后才发现自己的渺小的。这说明,见识的多少会对人境界的高低产生影响。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应勇敢地走出自己熟悉的地方,接触陌生的领域。)

分节导读:此节紧承上文,由河神之问写起,继续论述小大之辩。作者认为,万物在量上是不可穷尽的,时间的推移永无止境,得与失的划分并没有不变的规则,事物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定因,而人的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影响。此节对“道人”之道进行了阐述,得道之人明察远近,明白是非是无法区分的、小大是不能划分的道理,他们无名于世、一无所求、忘却自我。

河伯说:“那么我以天地为大,以毫末为小,可以吗?”

海神若说:“不可以。事物在量上是没有穷尽的,在时间上也是没有止境的,得与失没有不变的常规,事物的终结和起始没有定因。所以具有大智慧的人明察远近,小的不以为少,大的也不以为多,是因为知道事物的量是无穷的。求证于古今之事,因而对遥远的事不感到纳闷,对就近的事也不强求,因为知道时间是没有止境的。洞察盈亏规律,所以得到了也不欢喜,失去也不难过,因为知道得失是变化无常的。明白生命大路,所以生于世间而不喜悦,死去了也不认为是灾祸,因为知道终了和起始不会一成不变。估计人所知道的东西,不如他不知道的东西多。他活在世上的时间,比不上他不在世上的时间多。以其有限的智力、短暂的生命去穷尽无限的境域,所以会陷入迷惑混乱而终无所得。这样看来,又怎能知道毫毛之末就足以确定为最细微的限度呢?天地就足以包括最大的领域呢?”

河伯问:“世间的议论者都说'最细微的东西没有形体,最大的东西无法确定范围’,这是真的吗?”

海神若说:“从小的方面看大的方面看不全面,从大的方面看小的方面看不分明。精,是小中之小。垺,是大中之大,因而大小各有不同的方便,这是情势如此。所谓的精与粗,是就有形之物而言的。至于小到无形,不能用数字划分,大到没边,无法用数字穷尽。可以谈论的,是粗重的物体。只可意会的,是精微的物体。而言语无法论及,意识不能察觉的,就不限于精粗的范围了。因而明道之人的行为,无意害人,也不夸耀仁义恩惠。举动不为谋利,也不小看门童。不争货物财富,也不有意推辞谦让。行事不求人,不赞扬自食其力,也不鄙视贪污。行为与世俗不同,也不标新立异。从俗随众,却不指责谄媚。世上的高官厚禄不足以让他去追求,世上的刑罚耻辱也不足以使他感到羞辱。明白是非是不能划分界限的,小大没有划分的标准。我听说:'得道之人不求功名于世,大德之人一无所得,至人忘却自我。’这就是把一切区分和对立都缩小到了极致的境界呀!”

分节导读:此节借海神之口阐述事物的相对性。任何事物都存在多个方面,大小、贵贱、好坏都并非绝对。作者通过“尧舜让而帝”和“之、哙让而绝”的故事告诫人们万事万物都处在变动不居的状态中,不能用一成不变的准则对事物进行判断。)

河伯说:“或在万物之外,或在万物之内,从哪里区别它们的贵贱?又从哪里区分它们的大小呢?”

海神若说:“用道来观察,万物就没有贵贱之分。从万物自身看,万物都自以为贵而轻贱他物。从世俗观念来看,贵与贱由他人决定。说起事物之间的差别,就事物大的方面来看,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不是大的,而就其小的方面来看,那么万物也就没有什么不是小的。明白天地虽大,跟更大的事物相比就像米粒一样小。毫毛之末虽小,跟更小的事物相比则像山丘一样大,这样就能看清万物之间的差别了。说起事物的功效,从有效的方面来看,那么万物就没有无效的。从无效的方面来看,那么万物也就没有有效的。知道了东与西的方向虽然截然相反,二者却不可或缺的道理,那么万物就的功用和地位就可以确定了。从趋向来看,顺着肯定的理由而肯定,那么万物没有不对的,顺着否定的理由而否定,那么万物就没有不错的。明白了尧和桀的自以为是和互相指责,那么不同的趣向和操守就看得很清楚了。

“当初尧舜禅让而称帝,燕王哙和燕相子之禅让却几乎亡国。商汤周武以武力相争而称王,白公胜用武力争权却灭亡。由此看来,争夺与禅让的礼制,唐尧和夏桀的做法,好与坏是因时而异的,不能看做是一成不变的。粗木可以冲撞城门,却不能用来堵耗子洞,这是说不同的器物有不同的作用。骐骥和骅骝日行千里,抓老鼠却不如野猫和黄鼠狼,这是说它们的技能不同。猫头鹰夜里捉跳蚤,能明察秋毫,白天出来即使睁大眼睛却连山丘都看不见,这是说性能的不同。所以说,怎么能只取法对的而抛弃错的,师法治理的而抛弃动乱的呢?这是因为不明白天地之理与万物之情。这就好比只师法天而放弃地,只效法阴而放弃阳,这样做行不通是很明显的。然而却仍有人对此不停地鼓吹,这如果不是愚蠢,就是说谎了。帝王禅让的方式不同,三代继承的方式也不同。不合时宜、违背世俗,就是篡夺者,而合乎时代、顺应世俗的,就是明义之人。河伯,你还是别说了吧,你怎么懂得贵贱的分野、小大的区别呢。”

修远之思评:物体的特性不同,功用也就不同。骐骥,骅骝都是可日行千里的良马,但若要让它们去抓老鼠,它们就比不上野猫了。据《水注经》所载:“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其中多野马。造父于此得骅骝、绿耳、盗骊、骐骥、纤离。乘以献周穆王,使之驭以见西王母。”造父和周穆王的故事在《史记》和《周穆王》中都有记载。造父因为擅长驭马得到周穆王的宠信,他曾带着周穆王,架着由八匹骏马——包括骐骥、骅骝——所拉的马车,西行至昆仑山见西王母。古人常用千里马来比喻人才,相比骅骝,世人对骐骥更加熟悉,其多被用来指代才能了得的青年。在《史记·刺客列传》里,燕太子丹找田光行刺秦王,田光便以“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婉拒,同时又向太子丹推荐了正值壮年的勇士荆轲。南梁的重臣徐勉,自幼聪颖好学,旁人便用“人中骐骥,必将日行千里”来称赞他的才华,认为他前程远大。荆轲与徐勉,虽人生经历大相径庭,却都找到了发挥才干的地方,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人不仅要努力成为“骐骥”,还应主动寻找可供自己发挥才干的空间,确保自己一身才华有用武之地。)

分节导读:此节河伯问了三个问题:事物该怎样取舍、道的可贵之处在哪里以及天性、人为有哪些分别。海神则针对此三个问题,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作者认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人应该返归本真,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明道之人以天性为根本,明察安危、安于福祸,他们或进或退,去留从容,返归道的中心而淡出了道的极致。)

河伯问:“那么我该做什么?又不该做什么?我对事物的推辞接受取舍,到底该怎么办?”

海神若说:“从道的角度观察,是无所谓贵贱的,因为贵贱是互相转化的。不要拘束你的心志,否则会与大道相抵触。无所谓多少,多少是互相变换的。不要固执你的行为,否则会与大道不一致。庄重威严得如同国君一样,对谁都没有过多的恩德。悠闲自在得好似受祭的土神,对谁都没有偏心的保佑。像天地四方般广阔而无边无际。包容万物,又有谁受到特殊的照顾庇护?这就叫没有偏向。万物原本是齐一的,哪个短,哪个长呢?大道无始无终,万物有死有生,其生成不足凭依。时而空虚,时而盈满,不能固守不变的形态。年岁不能留存,时间不可停止,消亡生息,盈满空虚,终而复始。这就是说大道的方向,讲万物的事理。万物的生息,快如马奔,没有一个动作不在变化,没有一刻光阴不在推移。做什么?不做什么?万物本来是会自行变化的。”

河伯问:“那么道又有什么可贵之处呢?”

海神若说:“明道的人肯定通达事理,通达事理的人肯定明了权变,明了权变的人不会让外物伤害自己。有最高道德的人,火不能烧他,水不能淹他,严寒酷暑无法损伤他,凶禽猛兽也不能伤害他。这不是说至德之人迫近它们而能不受伤害,而是说他能明察安危之情,安于福祸,谨慎地对待进退去留,所以就没有能加害他的。所以说,天性蕴藏于内心,人事表现于外在行动,而道德体现在天性上。知道天性与人为,就能以天性为根本,而处于自得的地位,或进或退,随时屈伸,返归道的中心而谈出了道的极致。”

河伯问:“什么是天性?什么是人为?”

海神若回答:“牛马生下来有四只脚,这就是天性。套马笼头,穿牛鼻子,这就是人为。所以说,不要用人为破坏天性,不要用造作妨害天命,不要患得患失以求取功名,谨守天命而不失,就叫做返归真性。”

分节导读:此节中,庄子通过夔、柱、蛇、风、目、心依次钦羡、自叹不如的拟人化描述,阐述了万物的本能都是出自自然禀赋的观点。羡慕他人他物固有的机能抑或想胜过他人他物,既无必要,亦无可能。人应顺其自然,忘却得失、胜负,以小胜大。)

一只脚的夔羡慕多足的蚿,蚿羡慕蛇,蛇羡慕风,风羡慕眼,眼羡慕心。

夔对蚿说:“我用一只脚跳着走,再也没有比我更简单的了,现在您使用一万只脚,怎么走法呢?”

蚿说:“不是这个理。您没见过打喷嚏的人吗?喷出的唾沫大的如珠子,小的像雾气,乱喷下来的数也数不清。现在我行动只是出于天生的机能而已,而不知道为什么能这样。”

蚿对蛇说:“我用许多脚运动而不如您没有脚,这是为什么呢?”

蛇说:“各自用天生的机能而运动,怎么可以变换呢?我哪里用得着脚呢!”

蛇对风说:“我运用我的脊背和肋部爬行,是有形可见的。现在您呼呼地从北海吹起,呼呼地刮到南海,却好像是无形的,这是为什么呢?”

风回答说:“是啊。我呼呼地从北海刮到南海。然而用手指,用脚踏,都能胜过我。虽然如此,刮断大树,吹倒大屋的,却只有我能做到,所以不能在许多小的方面取胜的,却反而能在大的方面取胜。能够取得大胜的,只有圣人才能办到。”

修远之思评:夔、蚿、蛇、风、目、心彼此钦羡,它们都看到对方优于自己的地方,却也都不了解对方的苦衷。这就好比现实中,让人烦恼的,往往不是人自己的生活,而是别人的生活。夔跳着脚走路本没有什么不自在,却会羡慕很多条脚的蚿。蚿走起路来,若干脚并用,没有什么烦恼,可却羡慕没有脚的蛇。蛇没有脚也能行动自如,却认为自己远不如风……人对别人的生活艳羡万分,并在他人与自己的对比中,妄自菲薄。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固然很好,但别人的生活终究是别人的,一心羡慕他人难免迷失自我。而人总是看到他人生活的美妙之处,意识不到他人的烦恼。因此焦灼、迷茫等负面情绪常伴随羡慕而生。人要把握好自己的生活,就必须学会不去羡慕别人的生活,至少学会不因羡慕他人烦躁不宁。人只有将注意的焦点转移到自己身上来,才能看清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是自己真正的目标。如此,才可不受外界的打扰,专心过好自己的日子。)

分节导读:此节通过孔子及其弟子一行在宋被围的故事,向人们昭示命运是由天主宰,并非人力可为的道理。人是否得志由时势决定,人应坦然地面对各种人生际遇。此节中,孔子区别了三种不同的勇敢,指出何为圣人的勇敢——懂得困厄潦倒为命中注定,知道顺利通达乃时运所致,面临大难而毫不畏惧。)

孔子周游到宋、卫、郢国之间的匡地,被宋国人团团包围,但他还是不停地弹琴吟唱。

子路进见老师说:“先生您为什么还这样快乐呢?”

孔子说:“过来,我告诉你原因。我忌讳困穷已经很久了,可仍然无人任用我,这就是命该如此。我追求通达也很久了,可照样潦倒,这就是时运不济。处在尧舜的时代,天下没有不得志的人,不是靠他们的智慧得志。处在桀纣的时代,天下没有得志的人,也不是他们的才智不足。一切都是时势造成的。在水中行走而不躲避蛟龙,是渔夫的勇敢。在陆上行走而不躲避犀牛老虎,是猎人的勇敢。在刀光剑影中视死如归,是烈士的勇敢。知道困穷是由于命运,通达需等待时机,临危而不惧,是圣人的勇敢。仲由,你安心待着吧,我的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

没多久,带兵的人进来,道歉说:“以为是阳虎呢,所以把你们包围了。现在知道弄错了,请允许我表示歉意而退兵。”

分节导读:此节中,公子牟对自以为辩才了得的公孙龙进行了讽刺,用井底之蛙来形容后者的狂妄浅薄。在大道的面前,玄妙的言论、论辩的言辞都渺小得不值一提,把这些当做炫耀的资本,无异于显露自己的无知。公孙龙不明大道,所以对庄子那阐释大道的学说,会有茫然无知之感。作者用公孙龙的茫然感来说明庄子学说的博大精深为一般人难以企及。)

公孙龙问魏公子牟:“我年轻时学习先王之道,长大后明白仁义的行为,能把事物的相同相异混为一谈,能把白石头的坚硬与洁白一分为二,把不对的说成对的,把不可以的说成可以的,困窘百家的才智,而使善辩者理屈辞穷。我自认为已经极其通达明理了。现在我听了庄子的言论,深感茫然与惊异。不知是我的口才不如他呢,还是我的知识不如他?我现在都不知道从何谈起了,请问这是什么缘故?”

公子牟靠着几案一声长叹,仰天大笑说:“你难道没听说过浅井之蛙的故事吗?它对东海之鳖说:'我快乐极了!在井栏边跳上跳下,在井壁缝里休息。浮在水上,水托着我的胳肢窝和腮帮子,跳到泥里,泥没过我的脚丫子和脚面,回头看看周围的小虫子、小螃蟹和小蝌蚪,谁也比不上我。而且独占了一坑水,盘据了一口井,这也是快乐的最高境界了。您为什么不时常到井里来光顾一下呢?’东海之鳖的左脚还没有进去,右腿就被绊住了。于是迟疑地退了出来,便告诉井蛙大海的情况:'千里的长远,不足以形容海的大。八千尺的高度,不足以穷尽海的深。大禹时十年九涝,而海水不见多。商汤时八年七旱,而海水也不向后退。它不因时间的长短而推移,不为雨水的多少而升降,这便是东海的大乐趣。’井蛙听了这话,目瞪口呆,茫然若失。如果智力达不到明白是非的境界,就想了解庄子的言论,这就如同让蚂蚁背山,让商蚷过河一样,必定无法胜任。再说智力不能够论述玄妙言论而只自足于口舌之辩的一时胜利,这不是和浅井之蛙一般的见识吗?况且庄子的学识上天入地,不分南北,四通八达,深不可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妙幽昧,归于无所不通。你却只会鼠目寸光地从常理考察,还想和庄子辩论,这简直就是用竹管看天,以锥子指地一样,不是显得太渺了吗?你赶快走吧!难道你就没听说过寿陵少年邯郸学步的故事吗?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样子,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丢掉了,只好爬着回去。现在你要是还不快走,将忘却你原来的本事,失去你的学业了。”

公孙龙听了不禁张口结舌,灰溜溜地逃走了。

修远之思评:世人常用“井底之蛙”来讽刺见识短浅、盲目自大的人。把眼前所见的一小片天空当成整个世界,心能包容的便只有这个世界。见识短浅予人的危害,不仅仅是招致耻笑。它会让人的思维变得狭隘,不能更好地把握这个世界,也无从体会世界的大美,它会制约人心性的发展,让人在沾沾自喜中丧失前行的动力,沉溺眼前的美满,忽视远处的危险。蛙对井底的生活十分满意,对井外的世界一无所知。如果哪天井有变故,不得不到井外生存,它要如何面对井外的天地呢?庄子用井底之蛙的故事告诫人们:“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寸乎见少,又奚以自多!”再伟大的人,在自然面前,也十分渺小。人切勿把自己有限的生活圈子当成整个世界,切勿把自己有限的经历当做评判世间所有人、事的依据。未知的远远比人已知的要多,见少而自以为多,贻笑大方是小,造成误解、招致祸患是大。)

分节导读:此节讲述了庄子拒绝楚王聘其为相的故事。庄子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和剖白心迹。此处庄子仍然沿袭寓言式表达的风格,通过设计“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的问题,引导楚使,借使者之口表明不愿为官的态度,委婉地回绝了楚王的聘意。)

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了二位大夫先行转达要他担任楚相的意思,说:“愿意把楚国交给您管理!”

庄子手持钓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把它装在竹箱子里,蒙上巾被,而藏在太庙明堂里。对这只龟来说,是宁可死后留下龟骨而被人珍贵呢,还是宁可活着在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二位大夫说:“当然愿意活着拖着尾巴爬行泥中。”

庄子说:“你们请回吧!我也将拖着尾巴在泥中爬行。”

分节导读:此节庄子将自己比喻成非醴泉不饮的鹓鶵,将惠施比喻成吃腐鼠的鸱,不只讽刺了惠施,也讽刺了和惠施一样看重名利权位的人。在得道者眼中,世俗崇尚的名利权位就如腐败的老鼠,没有丝毫吸引力,庄子以此表达对世俗观念的轻视。而如惠施一般,用世俗的观念揣度得道者的行为,无异于用小的器物盛取大的事物,只会暴露自己的浅薄。)

惠子在魏国为相,庄子前去拜访他。

有人对惠子说:“庄子这次来,是想代替您做宰相。

于是惠子很害怕,在都城中搜捕庄子,整整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惠子,对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叫做鹓鶵,您知道吗?这种鸟从南海出发,而飞往北海,不是梧桐树不肯在上面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肯吃,不是甘美的泉水不喝。在这时,猫头鹰得到一只腐烂的老鼠,见鹓飞过,连忙抬起头来看着鹓,喊:'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魏国来吓唬我吗?”

分节导读:此节讲述的是著名的“濠梁观鱼”。庄子和惠施就“鱼之乐”展开辩论,庄子认为“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惠施则反驳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予惠施的回答看似答非所问,实际则反映了其对自由的向往。出游从容,不一定是鱼之所乐,却必然是庄子所乐。)

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

庄子说:“白鱼悠闲自在地游水,这是鱼儿的乐趣呀。”

惠子说:“您不是鱼,哪知道鱼的乐趣呢?”

庄子说:“您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乐趣?”

惠子说:“我不是您,当然不知道您的想法。您原本也不是鱼,所以您也不知道鱼的乐趣,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庄子说:“还是让我们从开头的话题说起吧。您所说:'您(在)哪儿知道鱼的乐趣’这句话,就是已经知道我晓得鱼的乐趣才问我的,(我告诉您吧,)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鱼的乐趣的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秋水》|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秋水
庄子秋水注评
先秦·庄周《庄子》·秋水
《庄子》译注 秋水(1)
《庄子·秋水》“小大之辩”的三重意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