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戈壁潜流--坎儿井

坎儿井(新声韵)

高山雪水入泥中,

一镐一锹造地宫。

引得清流生万物,

至今称赞古英雄。

漫步坎儿井

幽深地道载清流,

方解荒滩出绿洲。

历尽沧桑仍受益,

中华智慧誉千秋。

很早便知新疆吐鲁番有一个旅游景点叫做坎儿井,在我的脑海中这坎儿井也只不过是一口小井而已,没觉得有什么特别。当我们2019年10月14日走进坎儿井时,才突然醒悟:原来听景不如看景。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坎儿井不只是一口井,而是由无数口井连接起来的地下潜流,是荒漠地区一种特殊灌溉系统,遍布于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

我们来到景区,一道人工彩虹及上面展翅欲飞的巨鹰让人眼前一亮,这应该是坎儿井的标志性建筑。

一道木栅栏通向高高的墙壁下一个洞口,这便是坎儿井的出水口。

旁边有一头绵羊塑像站在那里,其实它在默默地讲述着坎儿井由来的故事。传说在古代,一位年轻的牧羊人来到吐鲁番,见到的是一片干旱的土地,于是,他就到处找水,终于发现了一片绿草地,而且草很茂盛。他想,有草,就会有水。为了羊群不被渴死,他蹲在草地上,开始掘土找水。过路人都劝他:“别费劲了,水是到不了吐鲁番的,在半路上,就让太阳和戈壁滩收走了。”年轻的牧羊人不相信,继续挖下去。终于,一股清泉从深土中涌了出来,拯救了干渴无比的羊群。后来,大家学着挖,越挖越多,才有了地下纵横贯通的坎儿井。

这只高高立起来的大壶引人注目,名字叫做“阿普图瓦”,即洗手壶。此阿普图瓦是用100公斤黄铜手工制作,高为4米,是目前新疆最大的阿普图瓦。

一处半开放的棚架下,栏杆内是修建坎儿井的情景展示。

一处井边手摇辘轳已破旧不堪,这是原始的坎儿井升降设备,依靠人力从井底将土方运至地面。劳动强度大,因此只适用于竖井深度在十米以内的坎儿井建造。

一处木质围栏,应该是建造坎儿井最初需人力转动的机械设备。

这里还有人力正在建造坎儿井的情景雕塑。

一处基本形成的坎儿井,上面散落着从井中挖出的一坨一坨的泥土,特别形象逼真。

后来逐渐发展为牲畜拉车的方式挖井。情景展示的长廊壁上有坎儿井劳动场情的浮雕,让我们初步了解了建造坎儿井的过程。可见坎儿井的浩大工程都是多少年来由劳动人民一锹一锹挖出来的,是他们辛勤汗水的结晶。

据介绍,2003年全疆614条有水坎儿井年出水量3,012亿立方米,总灌溉面积为17.25万亩。2009年全疆427条有水坎儿井,总出水量1,971亿立方米,总灌溉面积为34.50万亩。

在一处小广场上出现一尊雕塑,维吾尔族少女手擎水瓶用坎儿井的水浇灌出绿色的田野。

我们来到“葡萄塔坎儿井博物馆暗渠”。

当进入地下坎儿井展示区,一组关于坎儿井的沙盘图映入眼帘,让人见识了坎儿井从山坡上一路走来的场景,长达数十公里的浩大工程一目了然。

这里有坎儿井全景剖面图,还有沿途的人工正在挖井劳作。

当进入地道般的坎儿井实景区,见到几个阿普图瓦(洗手壶),感到十分熟悉,可见这是地面上的阿普图瓦(洗手壶)的缩小版,大概是民工日常所用。

木质和面盆和瓢。

木制器皿。估计这些都是建造坎儿井时人民日常所用的物件,当时其劳作生活的艰苦条件可想而知。

在这里,惊奇地见到刻在木板上的林则徐日记:“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查吐鲁番境内陆亩,多系掘井取泉,以资浇灌,名曰卡井。每隔丈余,淘挖一口,连环导引。水由井内通流,其利甚溥,其法颇奇。为关内关外所仅有……。”林则徐短短一篇日记,就概括了坎儿井的功效与奇迹。

沿地道行走,突然豁然开朗,一个圆形穹顶大厅奇迹般展现,大厅中间有栏杆围起来的水井,顿时,一股清流沁人心脾。

沿地道往前走继续参观。转了一个弯,见到长长的小溪在一条地道中流过,这就是坎儿井一路引来的水流。

大概为游客参观方便,小溪上均有玻璃覆盖,游人可以在上面行走。清清的河水在玻璃覆盖和灯光的照耀下呈蓝绿色。

在这个水道边有“坎儿井”三个字,游客们争相拍照留念。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长长的地道墙壁光滑完美,与坎儿井的通道平行延伸,大概专为游客赏景而修,通道中间还有一处比较豪华的地段。长长的地道中间有多个分支,均为通向水井或水流的,行走其间,如入迷宫。

仰头向上,有通向地面的竖井井口。

原来这是第三竖井与断面体验点。

这一条地道一直向前延伸很远。

又见第四竖井与暗渠断面体验点。

来到地面,还见到这一座竖井的情景,旁边还有一坐一立的两尊人物雕塑,好像两人在交流挖井的经验。

小广场上一座假山有“坎儿井乐园”字样,内有正在挖井的人物雕塑。

一处栏杆围着的一个小水池,中间还有一个竖井,旁边有坎儿井浇灌出的葡萄园。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游了坎儿井后,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一定要挖竖井呢?经查阅资料方知,原来,坚井不是为了取水,而主要用于通风、挖掘时取土,以及用作维修时的通道口。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地下暗渠是输水渠道,主要作用是截取地下水在暗渠中流动,还可防止因气候干旱而过多地蒸发水分。

地面渠道的作用是从地下暗渠出口把水引到涝坝。涝坝是一个小型蓄水池,它的作用是蓄积来水,调节灌溉量。

那么坎儿井的水源来自哪里呢?因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而当地土壤多为砂砾,渗水性很强,山上雪水溶化后,大部分潜入戈壁滩下,因而形成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古代人们就利用山的坡度,汲取了井渠法的施工经验,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吐鲁番坎儿井始于西汉,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

现存最短的坎儿井叫硝尔布拉克坎儿井,最初不足10米长,是碱泉。随着用水量的增加,又扩建到210多米长,但依然是最短的一条坎儿井,一天可浇灌8亩地。

最长的坎儿井是位于鄯善县的名叫红土坎儿井,这条开凿于1956年的坎儿井,全长有25公里,一天能浇灌59亩地,是目前吐鲁番地区最长的坎儿井。

最深的坎儿井,平均达到了98米,最深至少有130米,这就是鄯善县吐峪沟乡苏贝西村村主任努尔·买买提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组织村民开挖的坎儿井。他们将当地原有的2公里坎儿井延伸到了20多公里,出水量也增加到每天可以浇灌25亩地。为了记住努尔·买买提的功劳,村民们将买英阿斯喀勒坎儿井重新更名为努尔·买买提主任坎儿井。

有人计算过,努尔·买买提坎儿井,平均15米有一个竖井,这条井大约有1380眼竖井,是整个吐鲁番坎儿井中工程量最大的一条井。

 2000多年了,如今坎儿井仍是吐鲁番一个浩大的地下灌溉系统,源源不断的地下潜流日夜奔流不息,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润育生命,造福百姓。这不仅是一道景观,更是一个人间奇迹。

我感慨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更加感动于那些曾经为这道地下潜流而付出辛勤汗水的劳动人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英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地下运河——新疆坎儿井)
不可思议的吐鲁番坎儿井
中国最宏伟的“地下长城”----坎儿井
在坎儿井边行走
课外地理 | 什么是坎儿井?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四大奇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