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职现代产业学院的优化策略

产业学院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适应性挑战,因此,加强产业学院的内部适应、外部适应和超越适应显得尤为迫切。在应对这些挑战时,需要通过制度化的手段推进产业学院的内部适应,通过网状合作和主动供给的方式推动产业学院的外部适应,以及通过竞争性和激励性措施推进产业学院的超越适应。

一、构建以制度化、实体化为目标的现代产业学院,形成校企双轮驱动的人才格局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推进产业学院改革,需要建立系统的平台和载体,同时要明确人才现代化发展的重点。产业学院从松散的连接发展到实体的嵌入,需要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双重制约和规范,以实现多元共享和治理的适应性。产业学院的制度化过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但制度的真正落地关键在于执行,通过不断的调试,形成政策的协同效力。

首先,需要完善法律制度体系,以建立适应校企融合的机制。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规范产业学院的办学机制、运作机制、管理机制和评价监督机制;二是针对产业学院的转让、融资、交易、清算等方面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三是制定与修订激励扶持政策,建立支持产教融合的税费政策,确保国家层面与地方层面、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内部的相互适应和协调。

其次,需要细化政策执行举措,以确保产业学院的有序运行和规范。一是明确产业学院各利益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国家、地方和高校三级运行网络;二是以地市区域为行动单元,分析人才、技术和创新等方面的供需情况,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来促进校企各要素的共享互动;三是优化产业学院内部的跨界制度,以增强产业学院的有效运行,促进校企合作。

最后,需要创新激励扶持举措,以实施组合式激励赋能政策体系。一是在全面梳理现有的政策文件的基础上,针对产业学院发展中存在的“合而不深”和“校热企冷”等问题,研究激励扶持举措,形成指导性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等组合式激励方式,支持地方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政策。二是明确行业和企业在支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社会责任,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推动产业学院建设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价值维度上的一致性。

二、构建以网式合作、主动供给为途径的现代产业学院,激发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学院作为一个多元参与主体的组织形式,各主体之间的协同性是产业学院高效运行的关键所在。因此,建立优化互动传递机制,实现内外部的适应性互动至关重要。

首先,建立多方协作网式合作平台,增强制度适应性。一是建立政府、行业协会、学校、企业对接服务平台,构建“适应共同体”,通过平行传递供需信息和下移服务的方式,避免信息不对称和政策执行走样等问题,从而提高外部匹配能力。二是完善校企协同管理和沟通机制,加强各主体之间的互动,建立健全董事会制度,优化成员结构,明确各方责任,形成权力制衡机制。三是优化资源整合和利用机制,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运营管理和人事安排制度,对收益、人事和运行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定,以提高产业学院的运行效率和建设成效。

其次,构建多层次能力主动供给机制,增强机制适应性。一是建立资源共享提升机制,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提升资源利用率。高职院校发挥技术、师资、科研优势,帮助企业转型升级;企业利用其资源、资金、管理、市场信息优势,帮助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坚持需求导向,强化专业与产业联动,建立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产业学院根据市场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并将技术标准、工作流程和职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资源共享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研发中心、人力培训提升中心等平台。三是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增强产业学院的吸引力。通过产业学院内外部的协调,实现教育的主动供给与产业需求的有效衔接,从而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最后,强化平台化实体组织建设,增强组织适应性。一是搭建多样化且有针对性的实体平台,实现资源、人员、技术、管理、文化等要素的全方位深度融合。二是培育遴选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培育和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等,推动形成产教融合多维度平台。三是打造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的市域产业学院,建设有关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产业学院,以产业学院为新型载体推进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三、构建以竞争性、激励性为手段的现代产业学院,促进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

科学有效的评价监督体系是促进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竞争、激励手段,推动产业学院自我革新和持续改进。

首先,构建产业学院评价体系,增强评价体系的适应性。一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行业协会建立产业学院发展预警机制,重点关注产教融合情况、人才培养质量等指标。二是调整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使利益相关方能够参与评价。产业学院的评价应包括规划定位、治理架构、运行管理、校企合作、建设成效五个方面,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自评、他评和社会评相结合以及总结经验与查找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其次,建立质量监督反馈机制,增强监督反馈的适应性。一是引进第三方评价机构,对产业学院的办学定位、目标达成情况、合作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服务成果、运行成本等进行质量评估和监督,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跟踪监督产业学院运行。通过质量监督反馈,强化产业学院治理各个环节的管理和关键点的控制,提高产业学院的运行绩效。二是优化产业学院的权益保障体系并建立产业学院运行支持体系,重点监控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利益协调、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情况,保障产业学院产权、科研权益,激发各方的积极性。

最后,建立人才质量保障机制,增强保障机制的适应性。一是健全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机制,紧密关注区域经济、企业和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提升其职业生涯的适应性。二是建立区域经济不可或缺、业内广泛认可的专业体系。鼓励引导高职院校优先发展符合先进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需求的新兴专业,改造升级传统专业,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三是通过产业群打造专业群,精准调适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围绕“德才兼备”的育人目标,突出实践导向和以能力为价值尺度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规范化的课程和技能评价标准,全面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以适应技能形成规律。

转自高职观察,文章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3年第16期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知识生产模式Ⅱ ”视角下高职院校 产业学院适应性建设研究 刘丹
高职产业学院“岗课赛证”融通研究
第六期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编制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路径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核心竞争力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