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邮行记

□文|李少君


今天是2021年5月16号星期天,是汪老的祭日。我把13天前朝圣高邮的行程转化成文字,权当对汪老的纪念。

5月3号上午,我和妻子开着一辆途观汽车,从南京出发,沿着高邮湖畔看着很舒心的公路去高邮。“好大的一个湖”!水天相接,那么亲切。我问同行人,这湖有没有查干湖大?妻子问导航到高邮哪里,我说就到高邮。

只要到了高邮就行,高邮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汪曾祺的故乡。

我要去看大淖,我要在大淖水边坐一坐,我要看看巧云和十一子故事发生的地方。

我要去汪曾祺的故居,我还要去参观汪曾祺文学馆,据我所知,馆在文游台。我对秦观兴致不浓,文游台可看可不看,但是因为汪曾祺文学馆在那里,还是要去。

我要去看大运河,那里也是汪老的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地方之一,深深地吸引着来自山海关外松辽分水岭上的东北中年汪迷。

如果可能,我要找到庵赵庄,那里是明海小英子的世界。虽然我知道那是一个找不到的世界。

我还要看看汪老走过的路,看汪老注目过的店铺,吃到高邮双黄咸鸭蛋。汪老多次写到筷子一扎滋地冒出油的高邮鸭蛋。汪老说他爷爷可以半个咸鸭蛋喝一顿酒,我要在高邮吃上一顿高邮饭

……

妻子打断我的思绪,“导航地图里没有汪曾祺文学馆”,嗯?

那就先去故居!

我到了,此时此刻我想哭。


汪老故居得到了彻底修缮。在故居的后院,当地政府把整个街区征迁出来,兴建了高规格的汪曾祺纪念馆,足以比肩一些知名的楼堂馆所。我不知道这是谁的作为,是高邮县里还是扬州市里,亦或是江苏省里。他们干得很好。

这是一座江南园林式的纪念馆,空中廊道,净水片石,竹林瓦舍,风景不错。关键是周边数里的街路小巷保持当年的格局,没有遭遇北方县城那样豁开肚皮式的翻天覆地。他们功德无量。

故居与纪念馆比邻而居,有机整合,高邮人真对得起汪曾祺。我在现场就想起了汪老生前耿耿于怀地对陆建华说起过“我们家的房子政策为什么总也得不到落实!”现在看来,当地政府可以告慰汪老在天之灵了,整个街区都给了汪老。

我很高兴。

进馆不要门票,只须出示健康码,只测温,那么高大宽敞的厅堂!不知怎么的,环顾大厅的感觉使我想起了某些售楼处的大堂。也不知怎么的,参观过程中我神不守舍,基本静不下心来看那些图片,展板上的文字一句也看不进去。反倒是一直在找,一直在移动脚步,找我心底早已成型了的一切印象。

那么大的馆,我没有看全,看到的也都忘不掉,我穿上了鞋套,我席地而坐,我翻了一些书,我问了馆员一些话,她打电话问询另一个馆员,让我下午两点再来一趟。好,先出去吃饭!

吃饱了就能静下心继续参观了。


周边二里地最高大的建筑就是汪曾祺纪念馆。馆旁的店铺与民宅还是当年的风貌,只不过修葺的结实了而已。曲折的小巷和悠闲的居民都是那样美好,三三两两的游客都是扑奔汪曾祺而来的。汪曾祺小说《异秉》里人物原型的后人开了网红小店,卖地产“蒲包肉”。我买了一包,聊了几句,我说了什么现在都忘了,原型后人说了什么当时我就没听懂。我返回路边车位,刚把肉放下,就听到了浑厚古典的叫卖声“新上市豆腐花来”,所谓意态悠远,市井陶然,好听!我跳下车就去追赶。叫卖老者极其配合,对着我的手机朗声复唱“鲜豆花来”,落落大方配上台词“也是高邮特产”。我俩简短的交流结束,抬头看见路中间有人也举着手机在记录这鲜活一幕,于是我也成为了其他游客手机里的古典风情,拍摄者是个气质不俗的中年女游客,神态专注会神会意,无疑也是个汪迷。

专门为汪曾祺纪念馆匹配的“祺菜馆”档次不低,告知中午预定已经结束,无法接待,建议我们预定晚宴。晚上还要赶路回长春的我们参观了店堂之后悠然退出。

这里的街道亲切如同村庄邻里,小街对面店铺很多,我们走进离路口最近的也是游客最多的一家饭馆,只有三张桌子,我们一来就坐满了。店小二是个方言很重的老大姐,交流困难,但是语态表情极其丰富,缓解了食材供应不足的尴尬。我想品尝的地方小吃都没货了,难得听懂的几个词表示做那些小菜的厨师下班了。呵呵,此地流行午饭卖完即休息,有意思。于是点了从菜单上的名字看来还有些地方特色的“烧杂烩”,老大姐那表情,还配个动作!意思是就点一个菜?真的就点一个菜?她的表情老有意思了,友善到像是自家三姨。

于是门帘里面热闹开炒,很有自家厨房的感觉。饭桌脚下一众暖壶,还是上个世纪的风貌,壶龄至少二十年,久违了的家居场景。米饭不是东北的二两四两一碗,而是一桶扔到桌上!也不问你吃多少,不限量地盛,这是管够啊。

烧杂烩,有的认识,木耳,小白菜,鱼丸,火腿肠,虾仁;有的不认识,三姨热情地反复发音,噢!听懂了,肉皮,猪肉皮!造型奇特,但是也好吃。汤的味道真好,乳白色调,不咸不淡,终身难忘。遗憾的是,店里的啤酒还是哈尔滨,躲不开的雪花、哈啤,全国都一样。想喝高邮地产啤酒的心愿又一次落空。

一结账,26元,扫微信。26元!有肉皮,有啤酒,大米饭管够盛,吃个饱喝个足,还有自家三姨开心地逗你开心,这也太厚道了吧。在长春,馆子里喝瓶啤酒就得十块八块。民风淳朴的高邮人啊,难怪汪老笔下“都是正经人”,没有一个够格的或者说成色十足的坏蛋。


汪老的文字里时常写到美食,吃饱了之后的我出了饭馆就看见了纪念馆的地下停车场,印象很深。妻子的建议打消了我原路返回的想法,顺着路走,还真走对了,我们很快就找到了故居。

这就是汪曾祺小时候的家啊。在这所房子里,他爷爷画画,抠咸鸭蛋喝酒;他的奶奶给他讲高邮最大的诗人;他的爸爸汪菊生出生在九月,他们爷俩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就在这个院里写情书,汪菊生就在一旁瞎出主意;就在这个院里,年幼的汪曾祺目睹生母治病,求医,死去,戴着孝去上幼稚园;就在这个院子里,小英子的原型大英子做过汪家的女仆。这个院子是许多温暖文字的源生地。

今天,我站在了门口。

一顿拍照。

街坊老大哥走过来陪我聊往事,他是汪家对门胡同里的老邻居,没见过汪曾祺。汪曾祺回来那年他也没碰上。他告诉我这个院子经过了大规模的翻修,这点我看出来了。他说去年春天开的工,碰上疫情,今年四月份刚完工。我知道他说的是故居后院的纪念馆,因为这所旧居还是原来的风貌,没有令人心碎的破坏,我在各种书里面端详过这所房子千百遍了,她没变样,越来越年轻了。他又告诉我,现在住在房子里的是汪曾祺的弟弟,因为方言难懂,过了一阵又似乎说的是妹夫,反正有一句“现在退休了”我是听懂了。还说人就在屋子里。我心情平静,我知道他们在屋子里,估计我们的谈话都被汪曾祺的家人听见了。都是汪曾祺的人,家人、邻居、朝拜者,大家随便唠嗑,一点都不必外道。

门前的深度踏访弥补了二十多年前我没能去北京拜见汪曾祺老爷子的遗憾。


汪家小巷已经是整个纪念馆的外围了,汪宅就是纪念馆的一部分。走上高高的廊道,可以俯瞰汪家故居院里的一切,门窗、鱼鳞瓦、水缸、衣裳架,他家的屋顶就在游客眼下,汪曾祺此时却远在天边。

又一次进馆,约好两点见面的馆员给了我一个地址,那里有更多文创产品可以挑选。这里的多是摆设,也可以卖给你,但是不多,你还是去运河边上吧。我选了一本书,她们已经盖好了汪曾祺的印章。又看了看汪曾祺的画,她如实告诉我那些画是复制品,于是放下。我问她大淖离这里多远,她手臂向后一扬,就在后面。于是告辞去看大淖。

巧云、十一子,我来看你们了。

多么窄的小巷,多么干净的小巷,多么经典的小巷,多么安静的小巷。大淖巷3号,看一眼;大淖巷9号,也很有缘;大淖巷20号,小巷这么长啊,真过瘾!曲折悠长的大淖巷,古朴亲切的院门,青砖墙上苔藓绿叶一一入眼,人间故事就从这里向外流传。小巷居民安静的与我擦肩而过,他们见过太多的访客,眼神写着懂得,氛围如此和谐。小巷尽头,大淖边上,一树红花在老太太面前绽放,老人家的眼神那么欣喜安详,“多好看啊!”明明在与身旁走过的老邻居分享喜悦,又是在自言自语。我举起手机想留住那一份忘情欣赏,被老人家察觉了,于是这不给力的手机和笨拙的动作没有留下那一个美好的瞬间。现在能看见的是老人已经收了陶醉的容颜,不太自然。

大淖就在眼前,那么真实地在我眼前。当年的一个大湖,现在只看见一条清理漂浮物的环卫小船。大淖那么安闲,好像当年的故事已经平息了波澜,再也没什么可以圈点。我坐着看湖水,我心灵很安静;我站着看湖水,我扶着栏杆,清风阵阵,惬意舒坦,不燥不烦,我的心里终于彻底安静下来。原来我要找的就是这里。只有看见了大淖的一片静水,我这些年来的一切奔忙、浮躁、屈辱、自鸣得意、幸运风光等等七情六欲红尘心才一次归零。

这里多安静。

我心满意足。

我离开时轻松惬意。

我决定去文游台了。


汪老曾经多次写到文游台,那是他故乡的骄傲。

秦观秦少游是一千年前高邮的文曲星,汪曾祺是一千年后高邮的文曲星。

汪老说过外地人一提到高邮就想起咸鸭蛋,“好像我的家乡只有咸鸭蛋似的,其实我的家乡还有秦少游,还有写散曲的王西楼,还有大学问家王氏父子。”为什么有人说汪老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你看他念念不忘的都是什么。

高邮县城老城区安详宁静,很好开车,文游路尽头的文游台很快就到了。

来到文游台之前我以为汪曾祺文学馆还在那里面呢,到了门口将要买票时才知道已经搬走,我恍然大悟,这不是搬到故居组建新的纪念馆去了嘛!

来都来了,走个后门到此一游吧。和苏轼同游高邮湖畔这片热土,与秦少游做一次亲密接触,也挺好。毕竟,这是汪曾祺少年时代常来的地方。

看了很多秦少游的生平事迹,想一想以后可以在讲书堂替汪老宣传一下他的这位千年老乡,又认真的拍了照片。

高台不用说一定要登顶看看,也许能看到高邮城全貌,也许能看到高邮湖。越走越高,看到了当年那次文游梗概,大意是说苏轼受邀于高邮名士,在秦观陪同下到此一游。因为历史就记那么一笔,所以我也就没有细看,细节都是后人演绎瞎编的。

还是着眼于秦观吧,这是他的地盘。园子里根据秦观的词句设计了几处主题小品。“山抹微云”,有假山,有流水。“鹊桥仙”主题小品有点蠢笨,两棵树往一块凑着长,中间用石头造像连接起来,刻上“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远处的带团导游就说石头代表鹊桥,树冠代表秦观。妻子说“真是硬往上靠啊”,我微笑认同。走吧,买几个高邮双黄咸鸭蛋,了却一桩心愿。该见的都见到了,入眼容易,入心与否,就看心里是否给这个古人留有空间了。


高邮之行最后一站是大运河,我相信巧云和十一子的故事当中,有许多也发生在大运河边。那些甩臂如风摆柳似的妇女挑夫,在这里才能施展生命的伸缩本领。在河堤边出神的我,视线贪婪地跟着轮船延伸向远方,一个个书中的故事都随着行船走远了。汪曾祺就是坐着这样的货船离开家乡的吧,我开始瞎猜了。

这是我心理上离大运河最近的一次。在苏州,在杭州,甚至在华北,我都曾经急切地凑到大运河边看上一会儿,在苏州的桥上还看见了卸了货之后巨大的货船船舱从脚下穿过。但是,只有在高邮,我看到的大运河才与灵魂牵连起来,这是因为汪曾祺。

高邮段大运河码头繁忙,船只密布,也是我所见到大运河利用最有效的一段。当年这里一定更是繁华,汪曾祺就曾像我今天这样,在河边傻呵呵的看个没够,我想。


河堤下边,当地人开发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商业步行街,专门面向游客,规模与品味可与西安城墙下的古董街媲美。我按照纪念馆那位馆员发送的位置找到了这条街,再次问询找到了那家文创店,商品并没有所说的那样丰富,选了带有汪老字画的茶杯,上路回东北。

这就是我的五一假期江淮自驾之旅,只写了高邮,因为情感上欠债于此必须来还。高邮是天下汪迷心中的圣地,一生一世必有一游。如果有时间,我还会去,甚至住在那里。

长路漫漫,行车拥堵,心思曾经在远方。到了远方,心却难以清净,还要赶路回去上班签到。车轮滚滚,红尘依旧滚滚,无论身在何方,心绪都是一样啊。

我还是没有找到,

            (15日起笔,16日定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 邮 记 游
汪曾祺的高邮
高邮 | 别一提高邮,就只知道吃咸鸭蛋
这个生活很慢,美食“泛滥”的小城藏不住了
高邮一游
筑作 | 汪曾祺纪念馆设计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