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国风雅 | 元好问(二、身世)

   身世

元好问(1190--1257)是山西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他出生那一年是金章宗明昌元年,金章宗是金朝汉化程度最高的皇帝,写得一手可以乱真的瘦金体。明昌是金朝最为兴盛的年代之一,“大定明昌五十年”,元好问晚年非常怀念那个太平盛世。他的字是裕之,因为曾在遗山读书,自号遗山山人,世称元遗山。

他不是汉族人,他的祖先出自北魏鲜卑族拓跋氏,鲜卑族是东北三大族系东胡族系的支脉,元好问是东北古人的后裔。

元好问的先世名人里有唐代诗人元结。元结是几乎所有唐诗选本都忽略不了的名字,作为书写唐朝由盛转衰的又一支笔,他的《贼退示官吏》曾令杜甫叹服。元好问是唐朝著名诗人的后人,无愧于祖先。

元好问的生父是元德明,是个放浪诗酒的读书人,屡试不第,舌耕于家。《金史 文艺传》里留过名,当然他最有名气的留痕是生了一个千古留名的儿子。可能是因为家族子嗣原因,元好问从小就过继给了叔父元格,元格曾做过陇城等地县令,因此元好问一直随嗣父宦游。落笔至此,北牖忽然想起同样是过继子的路遥,看来黄土高原上出这样身世的作家。

元好问在14岁那一年开始跟随恩师郝天挺学习,郝天挺听说元好问7岁就能写诗,对这个学生很好。郝天挺学问很杂,元好问长进很快,16岁那年应试途中牛刀小试,没看韵书就写出了“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即使不用后来写那么多优秀的诗篇,仅凭这一句,元好问也挣够了立足于文学史的资本。

元格去世了,魂归黄土不必再宦游,元好问扶柩还乡,那时他21岁。在家乡安稳读书三年之后,南侵的蒙古大军打了过来,成吉思汗的铁骑摧毁了忻州,屠城十万,元好问的兄长元好古就死于这场大难。忻州屠城强烈刺激了元好问,乱世家殇,为他后来的汴京降敌埋下了伏笔。

兵灾中的元好问搀扶老母拖家带口挤上逃难之路,他们成了难民,从家乡山西流落到首都所在地河南,在嵩山附近一个叫三乡的地方落了脚。元好问在嵩山有个叔父元升刚刚去世,元家又从三乡移居嵩山,接受遗产,定居耕田。他喜爱嵩山的风光,游览名胜,交往诗人,有田园之乐,也有稼穑之艰,还有诗友聚散的烦恼。

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在听另一首歌。央视“经典咏流传”请了几个民族音乐人,演绎了一曲天籁之音《日暮草远》,绝对的天籁之音。他们唱的是金朝文坛泰斗礼部尚书赵秉文的《抚州二首 其二》“燕赐城边春草生,野狐岭外断人行。沙平草远望不尽,日暮惟有牛羊声。”就这四句话反复咏唱,没有狗尾滥竽。在金代文化研究领域,人们称赞元好问是“金代文学巨擘”。赵秉文呢,被认为是代表了金代儒学思想传播的最高水平,是“斯文盟主”。元好问28岁那年投诗问路于赵秉文,希望得到指点,这一问找到了一世的恩公。赵秉文评价元诗“少陵以来无此作!”元好问很快名震京师,被称为“元才子”。得到鼓励和认可的元好问一口气作了《论诗三十首》,金句很多,脍炙人口,比如“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强调创作要源于真实生活;“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写出了北国风雅的豪迈;“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点出了陶渊明的淳朴自然。以大规模的七言绝句论前人诗歌成就,元好问大获成功,在文学史上积累了资本,成为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人物。

金宣宗兴定五年,32岁的元好问考中进士,登词赋进士科。考官是杨云翼、赵秉文。舆论指责赵秉文偏爱元好问。元好问干脆以进士身份回到嵩山耕田,三年之后考中博学鸿词科,终于出山入仕。第一份工作是国史院编修官。后来做过三任县令,做过两任幕僚,又调入京城,在朝为吏,做了尚书省椽,除左司都事,一生最大的官是员外郎。他从中进士,中博学鸿词科,到开始做官,在地方做县令能够进京,调入朝廷,都得力于赵秉文,礼部尚书赵秉文是元好问一生最大的贵人。

元好问的不幸从1233年3月开始了。蒙古大军兵临开封城下,汴京被围,年底粮尽,金哀宗外逃,临走留下东西南北四个元帅与全城百姓困守孤城。

“围城十月鬼为邻”元好问如实写到。

十月围城之后,崔立献城。

时值正月,崔立兵变,杀死其他守将,打开城门,举城投降,汴京陷落。

城内官员大多被押送到山东聊城,以亡国士大夫的身份接受关押审查,听候安排。元好问的诗比较忠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由于亲身经历国破家亡之恨,故所作慷慨悲凉,有诗史之称,此时的元好问就是杜甫的转世传人。

元好问想必因为功德碑一事得到了照顾。流放东平、冠氏,接受监管近四年。因为负有才名,做了严实、张柔的宾客,受到礼遇。严实是金末山东豪强,实力雄厚,在宋、金、元之间朝秦暮楚,反复无常。当时依附于蒙古大军,是东平路行军万户。张柔,就是在崖山海战中刻石记功“张弘范灭宋于此”那个主帅张弘范的亲爹。

以身饲虎,他随遇而安,“谁谓我屋宽,寝处无复余。谁谓我屋小。十口得安居。”“屋前有隙地……花栏及菜圃,次第当耘锄。”

他有使命在心中。

 

49岁那年秋天,他辞归启程,50岁回到故乡秀容。盖了所房子,聊蔽风雨,“复齿平民,仅延残喘”。又筑野史亭,誓修金史。安顿好家人之后,出游晋冀鲁豫。

“鸡声未动发南楼,涧水随人向北流”。他上路了。

他去哪里?他要面见忽必烈。

他要凭一己之力奔走呼吁元朝统治者保全金源文化和金国文人遗老。

早在汴京城破之时,元好问就上书耶律楚材,请求保护金国五十四名杰出文人:

寄中书耶律公书

四月二十有二日,门下士太原元某,谨斋沐献书中书相公阁下。《易》有之:天造草昧,君子以经纶。伏惟合下辅佐王室,奄有四方,当天造草昧之时,极君子经纶之道。凡所以经造功业,考定制度者,本末次第宜有成策,非门下贱士所敢与闻。独有事系斯文为甚重,故不得不为阁下言之。自汉、唐以来,言良相者,在汉则有萧、曹、丙、魏,在唐则有房、杜、姚、宋。数公者固有致太平之功,而当时百执事之人,毗助赞益者,亦不为不多。传记具在,盖可考也。夫天下大器,非一人之力可举;而国家所以成就人材者,亦非一日之事也。从古以来,士之有立于世,必藉学校教育、父兄渊源、师交之讲习,三者备而后可。喻如修明堂,总章必得楩楠豫章、节目磥砢、万牛挽致之材,豫为储蓄数十年之间,乃能备一旦之用。非若起寻丈之屋,欂栌椳楔、楹杙甍桷,杂出于榆柳槐柏,可以朝求而暮足也。窃见南中大夫士归河朔者,在所有之。圣者之后如衍圣孔公;耆旧如冯内翰叔献、梁都运斗南、高户部唐卿、王延州从之;时辈如平阳王状元纲,东明王状元鹗、滨人王贲、临淄人李浩、秦人张徽、杨焕然、李庭训、河中李献卿、武安乐夔、固安李天翼、沛县刘汝翼、齐人谢良弼、郑人吕大鹏、山西魏璠、泽人李恒简、李禹翼、燕人张圣俞、太原张纬、李谦、冀致君、张耀卿、高鸣、盂津李蔚、真定李冶、相人胡德圭、易州敬铉、云中李微、中山杨果、东平李彦、西华李世隆、济阳张辅之、燕人曹居一、王铸、浑源刘祁及其弟郁、李同、平定贾庭扬、杨恕、济南杜仁杰、洺水张仲经、虞乡麻革、东明商挺、渔阳赵著、平阳赵维道、汝南杨鸿、河中张肃、河朔句龙瀛、东胜程思温及其从弟思忠。凡此诸人,虽其学业操行参差不齐,要之皆天民之秀,存用于世者也。百年以来,教育讲习非不至,而其所成就者无几。丧乱以来,三四十人而止矣。夫生之难,成之又难,乃今不死于兵,不死于寒饿,造物者挈而授之维新之朝,其亦有意乎?无意乎?诚以阁下之力,使脱指使之辱,息奔走之役;聚养之,分处之,学馆之,奉不必尽具,饘粥足以糊口,布絮足以蔽体,无甚大费。然施之诸家,固已骨而肉之矣。他日阁下求百执事之人,随左右而取之:衣冠礼乐,纪纲文章,尽在于是。将不能少助阁下萧、曹、丙、魏、房、杜、姚、宋之功乎?假而不为世用,此诸人者,可以立言,可以立节,不能泯泯默默、以与草木同腐。其所以报阁下终始生成之赐者,宜如何哉?阁下主盟吾道,且乐得贤才而教育之。一言之利,一引手之劳,宜不为诸生惜也。冒渎台严,不胜惶恐之至。某再拜。

划线的都是他眼中的天人,这些优秀的文人都是新朝的可用之才,他们没有死于兵灾饥寒是天意,希望他们能在耶律楚材的“教育”下“脱指使之辱,息奔走之役”,人尽其才,辅助新朝。元好问工诗、词,诗的成就高,散文一般,这一篇堪称他少有的散文名作。从他后半生的行状来看,当初他写下这封书信绝不是邀名,他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尽己所能保存金源文化是他日月可鉴的情怀。

耶律楚材能答应他么?

耶律楚材是蒙古大军阵仗里第一文豪,他的家庭出身契丹贵族,历代侍奉金国。作为学问博通天下的名士,他是成吉思汗攻占燕京后俘虏的最大战利品,一笔不可取代的政治财富。他顺应历史潮流辅佐成吉思汗,是促成成吉思汗、窝阔台等蒙古贵族接受中原传统文化的第一人。蒙古灭金时,耶律楚材已经是中书令,是天下文人宾服的蒙军宰相,用元好问的话来说就是“阁下主盟吾道”。

元好问替被俘的文人向自己眼里的救世主提出这么恳切的请求,没听到回音。

这一次,他要直接向大元朝的皇帝陈情。这一次,他已经不是城破国灭身陷囹圄那个俘虏了,他是元世祖忽必烈治下的的臣民,是享誉天下的一代宗师。同时,他也不再年轻,已经是个63岁的老人了。相距上书耶律楚材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年。这二十年里,他做了亡国囚犯,做了军阀的食客,做了流浪文人,做了前朝遗老,丹心修撰故国史,铁血染成离乱诗。在布衣终老之际,他要北上觐见忽必烈,再做一次赤诚文士的努力。

忽必烈好奇地看着这个本是风烛残年却依旧意气风发的老人。脚底板的老茧和他的诗篇一样出名,怕是走过太多的路。一身布衣纹路不凡,当是汗渍与墨痕。元好问答话了,太原方言想必鼻音浓重,鲜卑后裔却是不亢不卑。他说自己的心愿有二:一是尊奉吾皇为天下儒学大宗师;二是请求免除儒生的赋役,改善儒生处境。

获准。

在这以前,耶律楚材已经辅佐朝廷颁布了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元好问大殿谢恩时,一代英杰耶律楚材已过世十年。

元朝,曾被视为蛮族统治华夏;北方,也已习惯了在文化上妄自菲薄。可是,元好问就在北方来的忽必烈和耶律楚材面前遂愿成事了。不怕时代不合天时,不忧环境不便地利,只要投缘的人和衷共济,就好。

五年以后的秋天,游学途中的元好问突然想家了,他已经在路上走了太久,他已经68岁,他从山东东平准备回山西秀容,追着落日一路向西,九月初四在河北获鹿寓舍去世,还是死在了半路上。

他出生在山西,做官在河南,关押在山东,去世在河北,晋冀鲁豫足迹踏遍。客死获鹿,归葬忻州,身在蒙元行走,魂系金源文脉,他叶落归根。

那时,《中州集》已经开始流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松雪斋主《赵孟頫传》
元好问
名垂青史的蒙古皇后(含音频)
知道要遗臭万年,赵孟頫为什么还要当“贰臣”?他的悔恨早有端倪
元代为什么大量文人作家从事杂剧创作呢?
「史话济南名士」元好问:16岁发出千古一问,曾有心长做济南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