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国风雅 | 这里曾经有过“辽东三杰”

文  李少君

东汉末年,中原大地上的建安三曹名垂海内。同时期的碣石以北,东北地面上也曾响起过“辽东三杰”的松下笛声。

打春阳气转

一千八百年前,冬季干冷夏季凉爽的辽阳大路上突然吹来一缕湿润的文风。

那时,黄河流域一片战火,董卓与他的对手们刀剑往来,十八路诸侯中原逐鹿,血雨腥风之下,成群结队的老百姓离乡背井远徙辽东。

大路上相携走来三个衣着古朴气质不俗的人,他们眼望风云,绝非等闲之辈。守关将士速速上报太守大人:又来了一批流民,好像是文化人哎。

那时,辽东太守是公孙度。

公孙度是辽阳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汉子,一个留名后世的地方英杰,我们翻开二十四史,很容易找到他的传奇故事。要我看,他很像是前世的张作霖张学良。张氏父子是两代东北王,公孙度及其子孙三代四人经略辽东叱咤风云五十载,给辽河故土留下了乱世枭雄的历史基因。公孙度虽然只是一方军阀,可是他胸怀大志,锐意进取,平衡了周边的土著力量,独立自主经略辽东。他苦心经营下的辽东地区成为了东汉末期诸侯战场之外的一片安宁之乡。他以辽东王者的姿态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吸引了不少中原名士。

文人生逢乱世,威严扫地;武士将遇良才,心气爆棚。公孙度那个时候对人才的渴求,就像现在对芯片的渴求一样。听到文化人前来归附的消息,他按捺不住心头喜悦,虚馆以待来自中原的文化精英。

这次来的就是留名后世的“辽东三杰”,他们的名字分别是管宁、邴原、王烈。

这三个人的到来,给干枯的东北文化历史留下了一段有湿度的记忆。

雨水沿河边

远方大路上,步伐坚定走在前面的是管宁。

北牖先生少年时期在堆满苞米瓤子的草棚下读过画报版的《世说新语》残页。(现在想来那纸页多难得,很奢侈,太幸运!)

那是一则道不同不相与谋的古人故事。

管宁与华歆一同在菜园里除草,一片金子破土而出。管宁视金子如瓦石,照样运锄铲地,华歆拾起金子,看了看,才扔掉。

这一考验,管宁十分,华歆六分。

俩人又曾经在一张席子上读书,门口有豪华车队经过,管宁专心读书纹丝不动。华歆撂下书,走到门外看个够。等他兴冲冲回到屋里,看到的是被管宁割开两半的席子,和一杯“子非吾友也”的泼面冷水。

当年的对比让我们记住了管宁,他不为所动的静气令人钦佩。我们专注读完一本书,再去读下一本书;专心做好一件事,再去做下一件事。不随手捡东西,不四处凑热闹,在喧嚣中守望一片静地,衣冠简朴,古风尚存。

再读一遍古人吧,他们能让后人心静如水: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 德行》)

管宁字幼安,东汉末期北海人,他的祖先就是春秋时期大名鼎鼎的管仲,可谓出身名门。

管宁命苦,生逢乱世,隔山片海,避居辽东,“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一缕心酸两行泪,我辈岂是乱离人!

辽东郡首府襄平的城门楼已经近在眼前了。

惊蛰乌鸦叫

杀猪菜已经炖了一大锅,杜康酒预备了两大坛,公孙度就像迎亲的新郎一样登楼远望,嘴型酷似盛开的芍药花。

手搭凉棚与公孙度对望的是邴原。

邴原也是北海人,是管宁的同乡。他少年孤苦,几岁的时候,路过书社,哭了。书社老师问小孩儿你哭啥呀。邴原回答说凡是能上学的孩子都是有父母亲人的。一是祝愿他们不要像我一样成为孤儿,二是羡慕他们能上学念书。想起这些心里感伤,所以在此哭泣。老师听了很受触动,同情他说:“你要是想念书,不用交学费。”邴原于是开始了学习。

学到什么程度?“博览洽闻,金玉其行”,博学多闻,良知与善行合一了。

《世说新语》中有个故事讲述的是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奴婢都那么有学问。如今读到邴原的事迹,我们才知道这位邴原先生学问与郑玄齐名,他们的学说被称为“郑邴之学”

邴原与管宁、华歆都是同学,三人走得很近,被世人合称为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他们共同为中华民族奉献了“三人一龙”的成语。

有一次,邴原要远行游学,八九年才能回来,师友们因为邴原从不喝酒,凑了些米和肉给他送行。邴原表示他本来会喝酒,但是一直怕荒思废业,所以就戒了。今天要远别诸位,应该喝点。于是坐下来一起喝。

终日不醉。

深沉似海,何酒能醉?

管宁和邴原都是北海名流。北海郡在如今的山东省,他俩是孔孟的同乡。邴原曾经做过孔子后人孔融的部下,两人私交深长,邴原自是深得让梨的礼仪精髓。这个暂且不表。

春分地皮干

走在最后,一身长者之风的是王烈。

提起这个王烈,我要说说二十来年前北牖先生在家乡报纸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读史》,其中一个片段写了王烈:

从来没见过这样完美的教育实例。

魏国有个偷牛贼被抓获,自认一时糊涂,表示悔过从新,请求原谅。还有个要求就是不要让王烈知道这件事。王烈是谁?清官名贤。王烈听说后拿了6丈布送给偷牛的人,并说这人已知悔过,应该鼓励他从善。

后来一个老头挑着重担走路,有个人代他挑行数十里。快到家了,那个人把担子放下就走了,问他姓甚名谁,他不说。

不久,这个老头又在出门时把剑丢了。有个人看到了剑,心想如果不顾而去,剑有可能丢失;拿着去找失主,又担心被人错领。于是一直守护在那里。到了太阳落山的时侯,老头急匆匆赶来找剑,发现拾剑并等侯他的正是从前代他挑担子的那个人。老头拉着那个人不放:“你从前替我挑担,我还不知道你的姓名,现在你又在路上守着我丢失的剑,我没有遇到过像你这样的好人。你到底是谁?我要把你的大名告诉王烈。”

王烈听老人说完,感叹不已:“我还没见过世上有这么好的人。”于是派人寻找,原来正是从前那个偷牛的人!

这则故事出自《三国志》,我要感谢这本书,它让我知道了什么叫“迷途知返”。

多年以后,我在东北古代史的故纸堆里与王烈久别重逢,感慨良多。

宴会开始

公孙度在城门楼望穿秋水,眼看着三杰越来越近,候馆菊残,开席,劝酒,发自肺腑的话喷面而出,餐后抢着唱歌余音绕梁。

公孙度搂着邴原的脖子,开讲自己的故事:我是苦出身哪,我本不叫公孙度,我原来叫公孙豹!我和老太守的儿子同名,我和老太守的儿子年龄相仿,我那老太守的儿子死了,我被老太守当成亲儿子抚养,我读了书我练了武功,我做了官,我一路贵人,我做了这辽东太守,我不狠行吗,我……

次日酒醒,人们能够回想起来的核心话题是:他希望这些远道而来的文化人能够把论文写在辽东大地上,为东北一方的乡村振兴凝神聚力。

清明忙种麦

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管宁似乎是辽东三杰的领袖。天下大乱的时候,他听说公孙度治理有方,令行于海外,就与邴原和王烈等人来到了辽东。

虚馆以待的公孙度纵然是一方豪杰,管宁却也是名士中的智者。作为管子的后人他没有辱没门风,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管宁拜见了公孙度,只谈经典而不语世事。这种只谈学问不谈政治的自律,可以说先于中土在辽东开启了魏晋玄谈之风,高平陵之变以后那些人那些事都是管宁的徒子徒孙了。

书接原文,双方见面之后,管宁并未领情居住在襄平城里舒适的馆舍,而是住到了山谷深处的茅屋檐下。这样的选择,显然是不愿意过多接触东道主。

时局艰危,谨慎为上。

当时来到辽东避难的中原人士大多居住在辽东郡南部地区,那里距离故土更近一些。想必是让漂泊破碎的心多少舒坦一点吧。

管宁却独居郡北。

那是向渴求人口填充疆土的公孙度显示自己没有再回到中原的想法,好解除对方的猜疑。

由于管宁的领袖效应,人们开始追随他,山谷里的茅庐周边很快发展成了市镇。他在这里养成了头戴黑帽身着布衣的朴素生活习惯,尤其是常坐在一个木榻上,日久留痕已然成坑,这个习惯持续了五十年,回到故乡后都没有改变。估计东北老太太整天盘腿儿坐炕就是受他的影响。

管宁在那里隐居了整整三十年,安贫讲学,“陈俎豆,饬威仪,明礼让,非学者不见”,他在完整地树立辽东山谷里的儒家风范。三国时代在千山山脉的幽谷里开讲《诗经》《尚书》,那算是东北大地最早的讲书堂吧。

辽东百姓也逐渐受到他德行的教化。

管宁读书山谷,种地自给,曾有山民的耕牛看管不严践踏了管宁的庄稼。管宁把那头牛签到路边阴凉处,又整了草料和饮水。耕牛主人受到的惊吓与感化可想而知。

村民时常为取水争斗,管宁于是购置了一些水桶,打满井水放在井边,等待村民各取所需,村里不再为此而争斗。

这口井如果还在,多好。

村民分享着井水的甘甜,公孙度乐见其贤,从此不疑,从此心安。

襄平城周边的山谷是哪里呢?如果确定是千山,那真应该去看看,按图索骥,踏查寻古,追慕先贤,感恩管宁给东北大地留下的文化故事。  

公孙度死了,接替辽东主人大位的不是长子,这在恪守立嫡以长儒家思想的管宁心里是不能接受的,管宁想了想,离开了。

管宁回到故乡山东,魏文帝曹丕征他入朝做官,他不接受。曹丕死后,魏明帝曹叡又征他做官,他坚辞依旧。

在东北开始的隐士生活,他坚持了一生。

谷雨种大田

邴原太有魅力了。

东北解放战争在艺术上最鲜明的符号是智取威虎山,东北老虎多是世人对这片大地的深刻印象。邴原到了辽东,没少听到周围村落老虎伤人的事情。独有他居住的地方没有虎患!这事儿可是记载于《三国志》里头啊,不是野史。我想可能是邴原人气太旺的原因吧,压过了东北虎的威风。由于邴原名气太大,“一年往归者数百家,游学之士,教授之声不绝”。人有学问,众人追随;村有学者,老虎让路。东北要是有文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下一个故事有点悬。说是邴原出门捡到一文钱,为了方便丢钱的人回来寻找,他把钱拴到了路边树枝上。后来呢,后来呀,树枝上挂满了钱!

这个事情你怎们看?

邴原很不高兴,问是怎么回事儿,村民说那是神树。邴原很反感自己成为一方迷信的始作俑者,说清了第一枚钱的来由。大家于是把钱收集起来作为活动经费。

这是发生在东北大地上的事儿?

《三国志 魏书》!

邴原来到东北大地,始终没有改变逃亡者的心态。

他本是避乱黄巾流亡东北,额外得到了公孙度的厚礼相待。

可是他并没有投桃报李,反而一心想要逃离。

他先是帮助被公孙度通缉追捕的刘政藏身,接着把刘政托付给正要返回原籍的太史慈。初步安顿之后,邴原正式面见公孙度,替刘政求情。言语开诚布公,晓以利害,平息了公孙度的怒气。刘政的政治危机得到化解。随后,邴原出钱资助刘政回到了故乡。

刘政是邴原的老乡,公孙度们是邴原眼里永远的外人。

下一步,他开始谋划自己的归程。

邴原从未放弃回归故乡,一直在等中原地区战乱平息的消息。故乡太平了之后,他开始行动了。这一次,他受到了公孙度的阻拦。

邴原性格刚直,议论事理直插要害,时常让公孙度团队神经紧张。老乡管宁提醒他收敛锋芒,不要言非其时,那都是招祸之道啊,老弟,你还真得尽早逃回故土啊。

面对地主公孙度的“挽留”,听完同乡管宁的规劝,邴原不事声张,继续周密谋划。

他对住在一起的流民说“搬到离故乡近一些的地方去啊”,以试探流民的反应。大家都说愿意搬家。邴原有一艘大渔船,估计是专门买下来的,也算是置办了一份家业,于是请村里人喝酒庆祝。等那些村民都喝醉了,他趁着无人知觉连夜离去。

几天之后,公孙度才得到邴原逃走的消息,手下官吏要去追赶,公孙度说:“邴原就是所说的云中白鹤,不是捕燕雀的罗网能抓到的啊。”公孙度这句话也被刘义庆收进了《世说新语》,短短一句话里那份对邴原的欣赏赞誉情透纸背,历久弥深。

邴原还是回去了。

几年前读过我省地域文化研究前辈书写罗继祖的文章,罗继祖在长春与大连栖身之地的抉择中,最终选择了大连,据说是因为罗家认为大连的气候比长春舒适一些。罗继祖离开了吉林大学,固然是长春的损失,使我们失落许久。可是人心细软,人心脆弱,人心又坚硬似铁,罗继祖也好,邴原也罢,他们要是想走,我们留的住吗?

邴原回到老家,做了魏国的祭酒,最后做到长史。他忠诚于曹魏国家,他识破了公孙度想做一方诸侯的野心。如果不是中原战乱,他不会来到东北,东北的安宁日子只是他人生旅程中短暂的一瞬,他不会安心于此,他是中原流民,他只是东北的访客。

邴原走好。

立夏鹅毛住

王烈是一位公认的长者。公孙度以兄弟之礼接待这位来自中原的名士,向他咨询政事,甚至想请他做长史,辅佐自己掌管辽东事务。

可是王烈婉拒了地主的美意。

为了达到不参与政治的目的,他做起了买卖,以一个商人的身份降低自己的社会地位,才打消了公孙度起用他的念头。

经商只是打掩护,毕竟商人在当时不受待见,为儒生所轻视。王烈拿起农具下地干活了,布衣蔬食自得其乐。吾心安处在此,你能把我怎样。

据说王烈很受敬重,时名在三杰中最高。辽东流民群落里时常发生刑事案件,那是东汉末期朋党相残的域外延续,追杀者到了东北。可是王烈一直安居乐业,没有仇人上门。

王烈的隐士韬略,遮不住曹操的慧眼。远在中原的曹操听到王烈的高名,派人请他出山做官。

王烈还是留在了东北。

当初王烈就是为了躲避黄巾起义的刀兵,难以承受董卓之乱的创痛,才出走辽东的清静之地。他怎么能再回到那个动荡不安的是非之地呢。辽东沃土的礼让尊崇让他很是受用,“夷人尊奉之”,公孙家族再做些必要的工作……

他就此扎根,这里黑土松软,春柳依依,夏有凉风冬有雪,不走了。

千年之后,东北已经是大金王朝,辽东半岛上又出现了一个文学艺术大家王庭筠。王庭筠诗词书画俱佳,书法更是独步金国,是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外甥。

王庭筠就是王烈的三十三代嫡传子孙。

中古时期东北大地上一个时代的文化精英,是上古时期最早那批闯关东先贤的后人!

都是闯关东来的,来到东北就不回去了。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的人。

小满雀来全

中土汉韵北流,辽东文风乍起,池塘水波粼粼,想起来楚楚动人心。

东北曾经是中原动乱岁月里安放读书人破碎山河的后花园。

我们没有忘记那是汉末三国时代,我们不能忘记那时的辽东太守公孙度。

广招流民,使饱受战火摧残的中原百姓得以安顿生息,他开启了东北大地接纳中原难民的历史仓门。

遗风浩荡,代代传承。

后来的慕容燕国时期,慕容一族也把接纳中原流民定为国策。

清朝乃至民国时期的“闯关东”大戏陆续上演,再造了一个东北。

还有那些坐着火车穿越西伯利亚原始森林逃难远东的沙俄毛子贵族,让哈尔滨的橱窗里堆满了红肠大列巴伏特加。冰灯油画手风琴,鹿茸火锅大秧歌,一座融汇欧亚大陆东西两端艺术气息的混血城市在松花江边拔地而起。

最能包容难民的东北,你是怎样的一片土地啊!

附:

打春阳气转

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

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

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

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热

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

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

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

小雪地封严

大雪江封上

冬至不行船

小寒近腊月

大寒整一年

               ——东北版《廿四节气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三国时期实际是四国|《三国志》里被忽视的八卦(14)
山东省潍坊籍三国名人:寿光市三人,昌乐县五人,临朐县二人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割席分坐
被历史大家誉为三国第一人的,不是帝王将相,而是一名隐士?
汉魏之际公孙氏三代对辽东的经略
《公孙度传》:我在辽东称王称霸,中原与我何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