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决策的艺术》9|成为有效的决策者:你是"多谋而少决"吗?


"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郭嘉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司马懿

“双向授权,敢于决策”——某某

这是我们关于《决策的艺术》这本书的最后一篇分享,主题是成为有效的决策者,我们前面介绍那么多关于决策过程的内容,本质都是为了提高我们决策的能力,让我们成为一个有效的决策者,从而更高概率地做出好的决策。如何成为一个有效的决策者呢?我理解,除了掌握前面的决策方法和步骤外,还有3个重要的方面:避免心理陷阱、主动决策、重点进攻

1 心理陷阱

为什么要避免心理陷阱?因为人是非理性的,我们经常做出的愚蠢的决策,大部分都是因为我们的非理性,具体说就是我们天然存在的心理偏差和陷阱。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多,比如丹尼尔.卡尼曼(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理查德·塞勒(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应用该套路最出名的莫过于股神巴菲特,他最出名的话——“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就是对普通人心理陷阱的最佳诠释。

对于决策者而言,首先要避免的就是陷入心理陷阱,书中提到很多常见的心理陷阱,我重点介绍3个:先入为主、框架效应、记忆陷阱。

1.1 先入为主

读书期间学习过一篇课文,介绍的是:为什么断臂的维纳斯更美?(清冈卓行:《米洛斯的维纳斯》),文章的开头就提到:

”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我记得当时课堂上老师让我们进行了辩论:到底是断臂好看还是不断好看?,我很深刻地记得一个同学的发言——“我们之所以觉得断臂好看,很可能是先入为主”,现在想来觉得他好有洞见。

这和决策有什么关系?我们常常容易被第一个点子或方案所吸引和束缚,如果这个方案可行,我们通常也懒得去想更好的方案,进而失去获得更好结果的机会。

而这个心理效应还可以延伸到广的方面:第一印象很重要;第一次体验很重要;当你和别人请教一个你陌生的领域时,第一个请教的人很重要,我有个同事给我讲了他的一个故事,他是个喜欢把事情搞清楚的人,有段时间他想了解汽车操控稳定性(VD)方面的内容,于是和他的一个朋友请教,但是很不幸,他的朋友把他带到了坑里,一开始就把问题搞得很复杂,以至于后来他对VD有点怵,他回忆,这和他的第一次接触有关系。

这也给我们一个启发,请教别人一个你不懂的领域,一开始就要请教你能找到的牛人,而不是随便找个人问一下,因为在你不懂的情况,这个人很容易因为他的局限,而把你带到坑里。

怎么降低和避免这种陷阱?我将书中观点总结为3条:多视角、先思考、后发言。

古人讲“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通俗地讲就是“看问题要全面点”,一个概念可以看看不同的书的阐述,同一个问题可以听听不同视角和立场人的观点。为了避免别被别人带偏,在和别人交流前,自己要先思考,以免别人的观点给自己造成先入为主的观点。为什么要后发言?

因为你的发言可能会给别人造成先入为主,他可能会有意无意地介绍和你观点相关的内容,特备是当你和他有利益关系的时候。

1.2 框架效应

有个笑话,一个年轻的牧师问主教:“祈祷的时候能抽烟吗?”,主教说“当然不能”。过一会,年轻牧师看到一个年老的牧师在祈祷时抽烟,他上前制止,说道:“我问过主教了,谈说祈祷时不能抽烟”,而年老的牧师缺回答道“这就奇怪了,我也问过主教'抽烟的时候能不能祈祷?’,他回答我说'当然可以,你可以在任何时候祈祷’”。

看似一个笑话,但去告诉我一个道理——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答案。而提问其实很多时候就是提供了一种框架,常年的较远,让我们习惯直接找寻问题的答案,却忽略了问题本身是否是合理的。

而和“框架效应”相关的常见说法是“别人都是这么干的,前人都是这么干的”,但是不去思考别人为什么这么干?现在的条件是不是发生了变化,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特别是技术发展很快,老问题不一定要用老方法解决,完全可以用新方法。

1.3记忆效应

每逢春节,很多人感慨,现在的春节缺少年味,还是小时候过年幸福,延伸开来,有很多人都觉得过去的时代比较好,比如计划经济带来的公平,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人心不古。真的是这样吗?

我也会有这种错觉,但我的理性告诉我,我们现在的生活要比过去好太多,人的记忆具有过滤和扭曲效果。再比如让你估计飞机、火车和汽车的出事概率,人们常常容易错误估计,为什么?因为一旦飞机出现事故,媒体就会大势宣传,进而给我们造成印象——飞机不安全,其实这也是人的记忆效应带来的偏差。

以上是三种典型的心理陷阱,避免它们可以降低我们决策失误的概率,但是要成为一个有效的决策者还不够,还需要更主动点,这就是本文的第二个观点——主动决策。

2 主动决策

在本文开头的两句话都是来自于《三国演义》,第一句是郭嘉给曹操分析局势时,对袁绍的评估,第二句是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他们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毛病——多谋而少决。

而第三句是我们创始人在最近一次全员大会上的观点,他说这话的背景是,公司有些管理者接受了权力,但是不敢做出决策,而总是让老板做决策,这样有潜在的好处——如果事情干砸了,反正是老板做的决策,我不用背锅。而坏处是,老板会累死,而下属无法建立自己的决策能力。这里不妨再分享一些他关于决策的一些原则

原则1:信息完备;

原则2:符合逻辑;

原则3:站的再高点,全局思维。

前两条好理解,第三条的意思是,在做决策的时候,可以站在比你的层级更高的视角来看待决策问题,甚至多考虑一些决策周边相关的内容。

回到主动决策这个观点,我理解它包含两层含义:创造机会和当机立断。

2.1 创造机会

创造什么机会?决策的机会。决策或选择是一种能力,仅仅了解相关知识还不够,需要不断练习,练习的前提是有机会, 而这种机会不需要等到需要做决策的时候,比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比如选择一个产品和外出游玩的场所等,通过这种方式训练有两个好处:训练的机会多,决策失败代价小,等到真正需要正确决策的时候,你已经基本具备决策的能力了。

回头看我们这个系列的文章,作者将一个完整决策总结为一个单词:PrOACT(Problem Objectives Alternatives Consequences Tradeoffs)

而这个单词本身也包含主动的意思。

2.2 当机立断

面对重大决策,为了避免失败或恐惧承担决策失败的后果,你是否陷入过无限准备的状态?

在职场中,最典型的场景就是供应商的选择,有的时候,为了避免被管理层挑战,或判断失误,就会长时间准备,收集各种信息,迟迟不下决策,最后很有可能导致拖延,进而影响整体进度,也应了Facebook的那句话——完美是完成的敌人。什么时候该停止搜集和分析?没有完美的答案,作者给出了几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当它们的答案全部或则大部分是肯定的时候,就该当机立断了:

你是否感到自己已经足够了解需要决策的问题?

你是否已经对决策所涉及的所有相关因素做了通盘的考虑?

你是否对现有的备选方案感到满意?

如果迟迟不采取行动,会不会错过选择眼前的最佳方案的机会?

你是否觉得,即使你花再多的时间,付出再多的经理,也不可能找到新的,更好的备选方案?

是不是完美的方案比现有的方案也好不到哪去?

在现在的决策问题上无休止地纠结下去,是不是会影响到你的其它重要活动或决策。

3 重点进攻

如果说2解决的主要是心态问题,那么这个部分主要要回答的是方法论的问题,其底层的的原理其实是“2/8原则”,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子部分。

3.1 思考重大问题

工作中,我负责了一块比较新颖有趣,同时又比较复杂和有挑战性的业务,常常会被其中的一个环节困扰,而导致进度减缓甚至是跑偏,这个时候,我会找人交流一下,其中一次交流让我获得一个重要的启发:其实影响我们做出决策,或则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就那么2~3个,你要不停地思考,想法设法解决它们,一旦它们被击穿,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果你不知道这个要素是什么,可以问如下的问题:

是什么阻碍我决策?

为什么我不能现在做出决策?

3.2 抓住核心东西

很多问题看上去极为复杂,令人望而生畏,以至于不知道如何定义和解决,怎么办?书中给出了几个建议,我理解其核心思想是——分解和集成,具体包括如下四点:

①逐层决策

比如你在一个新城市发展,你要先决策找什么样的工作,再考虑住什么地方,其次是什么样的公寓等,按照这样的优先级进行决策,而不是直接开始挑公寓的类型。

②缩小-放大-缩小……

这个是对①的延伸,以我们平时看地图就好理解,如果我们到了一个不熟悉的地方,想知道自己在哪,可以先缩小地图,看看自己大概在城市的哪个位置,再缩小到哪个区、哪个街道等;学习也是,当我们看一本书的时候,先总体概览一下整体的结构和框架,再深入细节看具体内容,最后回过头再来看大纲,这就是我们很早就听说的“把书从薄读厚,再从厚读薄”,先全局再局部,最后回归全局,这样来回倒腾几次,你就会真正掌握一个东西,既看到树木(甚至是树叶、树枝和树根),又看到森林(甚至是生态系统)。

③相关决策

这个好理解,因为前面的两点,上层的决策已经决定了下层的选项,比如你决定要保持健康的生活,就意味这选择了规律的作息。

④掌握恰到好处

我碰到过有些人,他们做事情缺乏一定的弹性,只要有一点要素不清楚或者不满足要求,他们就会放弃,而且总是有理由,比如A会受到BCDEFGHIJK的影响,现在K的某个地方有问题,所以A不能做,而常常你又不能说他错。

对应到决策问题上,考虑问题究竟应该细致到什么程度,或者粗放到什么程度,对决策有很大的影响,问题越宽泛,则需要相应的分析也越粗略,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对这个现象有个很好的描述:“精明的艺术在于知道什么是可以忽略的。”

3.3 制定进攻计划

大致了解了需要做的决策后,合理的“进攻计划”可以帮你找到问题的系统性的解决方法。为什么叫进攻计划?我理解作者想强调的是要主动进行信息收集和决策,作者也指出,随着深入的研究,问题总是在变化,有时需要暂停下来,重新审视,可以借助如下的问题:

什么东西在困扰我?

什么东西在困扰我?

为什么我不能现在做出决策?

然后调整计划,继续前行,不断滚动这个过程,直到完成决策。

总结

以上就是本文想和你分享的——如何成为一个有效的决策者?核心就1个词ProACT。

1、它既体现了我们做决策时应有的心态(积极主动);

2、也体现了决策的关键5个步骤:问题- 目标-备选方案-结果-取舍;

3、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规避我们特有的心理陷阱,勤加练习,就会不断提高我们的决策水平。

以上就是《决策的艺术》这本书的全部内容,欢迎交流~

相关链接:

《决策的艺术》1|如何定义正确的决策问题?

《决策的艺术》2| 明确决策目标5步法《决策的艺术》

《决策的艺术》3备选方案|真的只有这个选项了吗?

《决策的艺术》4|这是你要的结果吗?

《思考的艺术》5|取舍:鱼和熊掌,如何选?

《决策的艺术》6|不确定性下如何决策?

《决策的艺术》7|风险承受力:如何提高你的抗风险能力?

《决策的艺术》8|相关联的决策:如果不能回到过去,怎么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常见的决策陷阱-
管理者决策七大步骤
有效决策的七个步骤
(1)科学决策的程序
浅谈管理决策的运用法则
领导如何进行决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