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笔记)神魂魄意志

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神”

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商周时期也把“申”作为神仙的“神”。“申”的古字形是天空中闪电的形象描绘后来“申”被借用为地支的第九位,于是加上“示”分化出“神”字来表示“上神”这一含义。

金文的左边的示字,也就是一个供台、祭台,表形,右边的申字表声也表义。两相结合,表示供奉、祭奠、尊崇的是一个精神的东西,是一个神灵。

发展到小篆时,讹变加大,已渐将“申”折伸的闪电形状变成“申”字里一直的中竖,两旁的分支渐变成“臼”形。

隶书在小篆的基础上把申“臼”形的笔画合并,又将“示”的第二笔和第四笔合并成“㇇”发展为汉隶和楷书的“神”字。

说文解字: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

说文解字注:天、神、引三字同在古音第十二部。“从示,(申)声”注:食邻切。

神,灵也。

《易·系辞》曰:“阴阳不测之谓神。”

亦姓,《风俗通》云:“神农之后。”

《皇极经世》:“天之神栖乎日,人之神栖乎目,又神明”。

《书·大禹谟》:“乃圣乃神”。

《孔传》:“圣无所不通,神妙无方”。

《易·系辞》:“阴阳不测之谓神。王弼云: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

《孟子》:“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庄子》:“有旦宅而无情死,亦读为神。盖昔之传书者遗其上半,因譌为旦耳。此说甚是,非旦可作神也”。

《荀子·天论》:“形具神生,好恶喜怒裒乐臧焉”。

神为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对于人来说,精神也是主宰自身思想行动者,故“神”引申可指主宰人思想情绪以及行动的精神。(参考阅读文章:)

中医里“神”指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和精神状态。《素问·移情变气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灵枢经·本神》:“两精相搏谓之神”即人生命最原始的物质,也是未成形时的混沌状态。

“神”也需要后天供养,《灵枢·平人绝谷篇》云:“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六节藏象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内经》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回春曰:心者,一身之主,清静之府,外有包络以罗之,其中精华之聚萃者,名之曰神,通阴阳,察纤毫,无所紊乱”。《易学杂谈邵子曰:神统于心,气统于肾,形统于首,形气交而神主乎其中,三才之首也,注云:神安则寿延,神去则形弊,故不可不谨养也”。

“魂”“魄”

《说文解字》对“魂”有着生动形象的描述:“魂,阳气也。从鬼云声。”

魂是人的天生阳气。字形采用“鬼”旁,“云”声。“云”表示空中流动、变幻的气流。“鬼”指支配肉体的神秘能量。“云”与“鬼”合起来,表示“人死后其体魄中的阳气回旋升天”或“升天的死者阳气”。

《说文解字》对“魄”是这样描述的:“魄,阴神也。从鬼白声。”

魄是人的天生阴气,字形采用“鬼”旁,“白”是“泊”的省略,停靠的意思,“鬼”指支配肉体的神秘能量。“白”与“鬼”合起来,表示“支配并依附肉体而存在的神秘性静态能量”。

古人认为,肉体是“魄”的泊处,当肉体死亡,“魄”便不复存在;但“魂”可以在肉体死后“云游”。“魂”是统领精神的神秘能量,负责有意识状态下的情感、思想等心智活动;“魄”是统领肉体的神秘能量,负责无意识状态下的感知、代谢等生理本能。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灵枢·本神》)”这里所说的“神”与“精”,其实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灵枢·本神》云:“两精相搏谓之神”,男子的精子与女子的卵子结合,产生的受精卵,那就是神。它属于阳(气)性方面。《灵枢·决气》又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说的也是男女交合,产生受精卵,比形成胚胎还早的那个物质,就叫着精。它属于阴性方面。

“魂”“魄”都是随“神”而往来出入的,是“神”的阴、阳两面不同的表现。所以说,魂为阳神、魄为阴神。正由于“魂”、“魄”是“神”的阴阳表现,所以“神劳则魂魄散。(《灵枢·大惑论》)”

受精后2周内为受精卵,3—8周为胚胎,4周五脏六腑形成,9周开始为胎儿期。在五形成之时,心是神的宿舍,神就住在心里面;魂的宿舍是血,因而肝藏魂;气是魄的居所,所以肺藏魄。魂、魄都有了,这时候才成为人。也就是说,具备了魂、魄才成为人,“魂”“魄”的产生早于人形的生成,《灵枢·天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魂”主要是支配精神性识《左传・昭公七年》孔颖达疏:“附气之神为魂也……附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性识”佛教术语,《丁福保佛学大词典》解释:“众生之根性心识也”。释门《归敬仪(2卷)》也有:“群生性识深浅利钝”。可见,“魂”依附着“神”,伴随生命的诞生就存在的精神方面(如思维、推理、判断)的心识能力。

“魄”主要是支配潜意识方面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左传・昭公七年》孔颖达疏“附形之灵为魄。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类经》也是这样说的:“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

“魂”“魄”是“神”的阴阳两面的具体表现;魂是“随神往来”的,是阳神,阳性的精神活动是它的表征;魄是“并精而出入”的,是阴神,阴性的精神活动是它的表征。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

《说文解字白话版》意,志愿。用心考察他人的言语就知道他人的意愿。字形采用“心、音”会义。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意,志也。志即识。心所识也。意之训为测度,为记。训记者,如今人云记忆是也。

一指注意,表现为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进行思维活动的开端,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所云:“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二指记忆与意念的产生,如《灵枢·本神》云:“心有所忆谓之意”三指测度,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意之训为测度。”

另外,《内经》既言“脾藏意”,又言“脾在志为思”,故有人认为意的另一层意思通“思”,即思考、思虑。也正因为脾主思虑,智虑出焉,所以《难以·四十二难》称“脾藏意与智”

《素问遗篇·刺法论》称“脾为谏议之官”。土主孕育、培植,以稼穑为性,脾位中央,为孤脏以灌四傍,故脾属土。虽不是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但却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且伴随人的各种精神心理活动始终,因为有了注意才能清晰地反映周围世界中的某一特定事物,同时摆脱在当时不具重要性的其余事物的干扰,所以任何心理活动过程总是由于注意指向它所反映的事物才能产生,正如土养万物一般。记忆,是人思维、想象、意志过程的基础,犹如土为万物之母一般。而思考、思虑、测度,则是人思维过程、想象与意志过程的关键之处。思维过程就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想象则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思考对象,属抽象思维活动的继续,使人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形象;而意志则由采取决定与执行决定两阶段心理活动组成,其中“意之所存”属前者,而“存变”“远虑”“因虑处物”则属后者。可见思维、想象、意志过程均以思考、思虑、测度为其重要环节,这一点又正如土居五方之中央、四时之中间、五行次序与方位之中央,如脾为调节人体五脏气机之枢纽一般,故属土气,归属于脾。

《说文解字》大徐本原文志,意也。从心,之聲

字本义为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志为人的思维过程终结进而形成坚定不移的目标,这一目标靠自觉地确立,含有藏伏之性,故具备藏伏、终结之水行特征。

肾主冬主藏为春季升发之基础,志意的确定也是人们具体完成一种事情活动的前提,故曰肾藏志。另外,《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即把伎巧之智也归属于肾,而这种认识则与肾主骨生髓、髓藏于脑有关。

《灵枢·本藏》:“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志意和顺,精神思维也就会专注,魂魄也守身不散,怨恨愤怒不致发作,如此则五脏不受外邪侵扰。

《灵枢·大惑论》:“神劳则魂魄散……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神过于劳累,就会魂魄离散……猝然看到异乎寻常的地方,精神魂魄散而不相协调,所以就有迷惑之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脏腑学说——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朱燕中 | 中医讲神志的工作流程
灵枢本神篇选
内经临床发挥 (阴阳五行学说临床意义)2.17概要
《黄帝内经太素》
“世”说新语之失魂落魄:常喝一道茶,疏肝解郁、养肺安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