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史丨古蜀人的家

文 肖平

图 网络

三星堆、金沙遗址以及宝墩时期的古蜀文化遗址中,曾发现大量的用同样方式建筑起来的民居,我们称这种民居为“木骨泥墙小房子”,它们的风格、大小、形状都仿佛是一个建筑师设计出来的,这种民居曾经像雨后的蘑菇一样遍布于成都平原众多的城址内,它们为我们想象中的古蜀人找到了失落已久的“家”的概念。

这一时期的房屋建筑有圆形、方形和长方形等,其中尤以长方形居多。

揭露后的房址表面首先露出墙的基址,墙基通常都挖有基槽,大部分槽宽为17~30厘米,深为20~50厘米。等房基的槽子挖好后,一个家也就被正式“圈”定了,接下来古蜀人还在槽的底部挖出一个个直径为17~30厘米、距离相等的小坑,然后再在坑内竖起木头或者竹子作为墙骨。为了使墙骨稳固,挖开的基槽需要重新回填泥土,使木头或竹子稳稳当当地“栽”在地上。这栋房子的建筑师也许就是居住者本人,他直起腰,拍拍手上的泥土,问站在一旁观看的主妇和孩子们说:“直不直?”主妇和孩子们说直。于是一家人找来软柔的篾条或木条,开始在竖起的木头或竹子上编织。他们精工细作,就像几只蜘蛛在织网。

接下来就该给织好的墙骨抹泥了,建筑师首先找来了比较有黏性的土,然后加入一定数量的草、藤之类的纤维物,使泥巴更有黏性,不易开裂。他们把调好的泥一层一层往墙骨上抹,抹得又光又平,看起来亮堂堂的。等这一道工序做下来,天也黑了,天空中现出密密麻麻的星星。一家人毫无倦意,望着一栋房子从无到有慢慢竖起来,他们心中都很高兴,然后他们从四周找来柴草,堆在湿滑的墙体下面。这时候,主妇从她的衣服里摸出两块白色的石头,对着一碰,一点火星溅出来;再一碰,几点火星被溅出来……不一会儿就把地上的柴草给点燃了。湿滑的墙体在火光和浓烟中慢慢变干。经过烘烤的墙体没有变黑,相反倒变成了“红烧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既结实耐用又美观大方。

这一切之所以被我们叙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考古发现本身就是这样的,比如都江堰芒城遗址发现的5号房屋墙体倒塌部分保存就很完好,均为红烧土;此外,在宝墩遗址、郫县古城遗址均发现有大量的用于房屋建筑的红烧土,土中的竹(木)印痕尚清晰可见。

▲ 金沙遗址博物馆复原木骨泥墙房屋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古蜀房屋建筑方式,这就是成都十二桥遗址的干栏式建筑。

这处古蜀建筑遗址包括连绵不绝的居住区和大型的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两部分。由于该遗址是被一次汹涌的洪水淹没掉的,因此它的原貌在泥沙下保存得非常完好,甚至民居的草顶也被完整地保存下来。这里的小型房屋均为干栏式建筑,分上下两层,建筑材料有圆木、方木、木板及圆竹、竹篾、茅草等。圆木多未加工,有的连树皮都还在上面。而用于宫殿建筑的木材已经加工成规则的方木,两端还保存着榫卯的痕迹。可以想见,这些方木被当时建筑师和木工们用斧锯加工,打上孔,紧密连接起来,修筑成了一种大型的木结构宫殿。

十二桥遗址发现最多的干栏式建筑,是一种格调优雅,居住起来既防潮防湿又干净舒适的古代民居。它的建筑方法为:先在潮湿的地里打入密集的木桩,这些木桩都很粗壮,而且被打埋得很深、很稳固,因为它本身不是房屋的居住面,在它上面才真正开始起筑房屋,所以它算得上是整栋房屋的基础。如果我们看过少林功夫中的站桩,或者看过两个武林高手在密集的树桩上腾挪打斗,你就知道这些打埋好的密集木桩是什么样子。如果还想象不出,那么我可以更直接地告诉你,十二桥建筑遗址最下面的木桩就像一排被拦腰截断的整齐的树干。

▲ 干栏式建筑遗迹

▲ 十二桥遗址木结构建筑局部

木桩被埋植好以后,人们便在这些木桩上铺设圆木和木板,作为这栋房屋的地板或居住面。你看,古蜀人房屋装修完全使用的是实木地板哩;待这一切就绪以后,古蜀人开始使用宝墩时期和三星堆时期的建房方法:竖起木柱作为墙架,墙架间用竹篾编扎,然后涂上一层泥,再在屋顶盖上厚厚的茅草,一栋房子就建成了。这一时期的房屋我们没有发现大量的用于涂墙的红烧土,说明十二桥的古蜀人已经改变了早期的居住习惯,更讲究通风和日照。从保存下来的房屋遗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竹编墙高度多为3米,也就是说它的空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般低矮狭窄,而是相当的敞亮。房顶的样式是我们常见的两面斜坡式,搭建时采用了榫卵加绑扎法,先将作为檩、椽的圆木在屋顶连成方格网,再一层层地铺草,边铺边用竹篾分层绑扎,以利防风防雨,使之坚固耐久。

这些小型房屋所用的圆木直径多为6~11厘米,不算粗大,这使得整栋房屋显得十分轻巧,不是那种粗笨的造型。它的高度达3米(不包括居住面离地的高度),因而所需技术要求相当的高超和完美。这样的房屋用于遮风挡雨和居住,看来是足够了,居住在里面也一定会相当舒适,但在遇到大的自然灾害时就难逃厄运了,比如有的房屋在那次洪水中就是整栋整栋倾倒的。造成如此结果,当然跟房子的建筑格局分为上下两层有关,但除了钢筋水泥类的建筑,又有几种木结构房子能抵挡这猛兽般凶恶的洪水呢?

我们不清楚十二桥遗址当时的环境,推测应是潮湿低洼的,但在大量的民居和宫殿建筑下面有没有积水呢?如果有,是否形成过大片的水域?假如这片水域还很宽阔,那么十二桥古蜀人就成了“水上人家”了。

原创作品转载金牛区数字方志馆

微信号:cdfzjn

金牛区数字方志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干栏式-傈傈族干脚落地房
云南26个少数民族的房屋建筑,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有巢氏与干栏式建筑
【民族考古】中国考古发现中的“大房子”(下)
壮族民居
画笔下的福宝古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