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山走水】崂山的武陵源

有许多人问我:崂山的武陵源在那里?

对武陵源,陶潜是这样描述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符合这个条件的貌似只有天心池了,去往天心池的路及目的地与上述的描写惊人的相似“ 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得一平台。又一隙,缘石缝强挤上......复出则高崖俨然,天高云淡,碧水湛然... !

 当年的武陵源最终寻找“未果,后遂无问津者。”可惜天心池就没有这么好运了,络绎不断的山友几乎将如此奇境变成了小吃街、大排档,昔日的桃林异境早已充满烟火之气,只能让人盼望也尽快“遂无问津者。”

武陵渔人最终没有找到桃花源而寻病终,天心池虽然山高路险,也渐渐失去了桃花源的气质。观古今大观,其实真正的武陵源不在遥远的不可达之处,就在自己的身边。

从崂山整个山势的形态来看,明清时最难到达的地方不是天心池,也不是崂顶的白云洞,而是目前看来最容易到达的崂山头的上清、下清。正所谓沧海桑田,世事如烟。

其原因在于不管是天池极顶,还是巨峰的白云深处,所需要的仅仅是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攀登而已,有些中间还有可以休息的庵观。

当年的上下清就没有这么便捷了,当时没有现在的环山公路,崂山临海的自然形态是几乎倾斜四十五度斜插入海。有些地方几近垂直。沿海一线在常年的海风侵蚀之下,几乎没有如别处山的土石附着,更没有可供依托的古树藤蔓。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行路变得非常困难,但人永远是最伟大的,古人就在这样的险恶中建起了上下清宫,同时为了进出道宫,又走出了西路和东路,即所谓的梯子石和窑货堤。

当年去上下清则只有二路为捷,即东走窑货堤,西走梯子石。

刚刚爬崂山的时候,对这两个地方最感兴趣,它们都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曲线。一个点可能让人留恋,但只有由点形成的曲线才可以让人迷恋。

所谓的西走梯子石,路线大约为经沙子口,走流清湾、大平岚,上梯子石(民国修为石阶路),下至八水河口,继走天梯或涉涧东去,可到上、下清宫。

梯子石不是一块石头,而是一条道路的总称,即所谓“石子梯”。主要是指从大平岚到青山的石阶路,长近十余公里,大多用长条石磊磊而成,依山走涧顺山势蜿蜒于深谷幽壑之中,如谷中之长城。

梯子石古已有之,其来由据说太清宫的佃户大多住在东西麦窑附近,村民到太清宫交租、进山砍柴,几百年修路不止,才有了梯子石的雏形,但因其极险极恶,以至于“上之无可登,下则怪石齿齿,倒垂大海中,一侧足即随波叵去”,人多不敢行。

最险要的地方名为“阎王鼻子”,所余之路窄仅容足,人行此处,必须从石上爬行而过,俯视大海,惊险之极,故名。后民国市长沈鸿烈将旧道展宽,山坡概以条石作成阶段;昔之蛇行蚁附者,今得阔步其间矣。

今天随着流清河到青山的公路的贯通,所有的梯子石已经荒废于深山衰草中了,有些已经倾圮的看不出路的样子、有些石阶中央已经长出了小树和荆棘,仅少许部分保存完好,可以看出其当年即使与今天的5A景区路相比也毫不逊色。

  长长的路依山而行,时有时无,只有喜欢野游的山友还不断行走在这些青色而衰败路石阶上,感受着其中历史的浸润和岁月的沧桑。

因梯子石拓宽前岭峻路陡,稍不慎即失足海中。故明清时人们游山,达官贵人多走东线,即所谓东走窑货堤。路线大约为从王哥庄南去,经太平宫,走翻燕岭、窑货堤,过青山、黄山,去往上清、下清二宫。

此线民国20年代辟为公路,旧时亦多险处,但与梯子石线及由巨峰而来的几条险远山路相比,还是比较省力省时的路线。

这条路最可说的是窑货堤。窑货堤现在早已不存,当年其位置应位于返岭村到长岭之间。明黄宗昌《崂山志》语此处 “山之东皆削空,无可援手处。一径南北约里余,宽不及二尺,下即大海,人并行不得,樵者往来毫无惮焉。习其危者以为平故,艰苦中亦自有得也。”

《太清宫碑记》中则称:“其窑货底,西则峻岭摩天,东则洪涛浴日,中间路仅一线,行者累足,头目作旋。”明崇祯年间进士张允抡对此处的印象是:“石壁千尺,下浸海,阻南北之路,壁开道,仅可通人。……海涛大作,如马奔,如山倒,触石冲崖,雪飞雾洒,其声怒吼,霹雳万千。”

窑货堤不存,故笔者没有走过,只能从前人所述中领略其一二。得出的结论是:窑货堤实际是一段下临大海,西面悬崖、宽约半米的石栈道,类似华山的“长空栈道”。行走其上,我想要比现在景区里各种所谓的玻璃栈道更有另一番惊心动魄吧。

此堤1928年修建由雕龙嘴至太清宫的公路时被凿去。被凿去是修路的需要,修成的路名“东海路”。

目前东海路至今仍保留不足5华里完好的一段,位置在从黄山村的后湾至长岭村后的葛湾。石条铺就的石路从长岭村蜿蜒通过,路基平坦如初,没有垮塌颓废的现象。目前山友走天心池、天茶顶多走此路,当漫步在在宽阔密实的石条路上时,不知有几人还记得当年修路人的功绩和艰辛?

当年的上清、下清如此难行,所处之地却又是“峰抱三方列,潮迎一面来”的夏有清风,冬挡寒气之奇绝之地,故素有“北国小江南”之称。此两地乃真正崂山之“仙源”之地,不论在地理还是人文上,都尤胜天心池、巨峰白云洞多矣。

所以清代掖县举人林钟柱也在《窑货堤》诗中写道:“缘溪下复上,山翠望重重。洞古雾蒸湿,岩空云压崩。花魂闲卧草,石腹怒吞藤。渐觉仙源近,风光似武陵。”

西行梯子石,东都窑货堤,入太清圣景,所谓武陵源,不过如此!当然,坐着轿车、吃着火锅唱着歌进山是不会有此感觉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崂山人物】沈鸿烈小道
崂山“梯子石”
武陵源——看山 看云 看日出
石阶曲径通幽,平湖倒映堤边树。(水龙吟)
张家界自助游旅游介绍
宋 • 曾鞏 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