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崂山风物】沈鸿烈改村名

沈鸿烈于1931年末到1937年在青岛执政6年,做了很多市长几十年没有做过的事,概括起来主要就是修路、市政建设、教育和改名。

关于修路,山里比较有名的如梯子石、长涧的石阶路、王哥庄到太清宫的东海路、大崂观到王哥庄的大王路等;市政建设如目前仍旧在用的青岛体育场(现天泰体育场)、青岛市礼堂(现青岛音乐厅)等;教育方面则是在山里建小学堂,如现在的育才(青岛二中)中学、太平路小学、湛山小学、返岭村的华严寺小学都是此公所为。

这些不提了,我这里想说的主要是此公对崂山一些村落改名的事。

崂山的村落有很多很有诗意的名字,其原因在于明清以来,即墨的读书人多隐居崂山,在山脚下修建了不少的别墅、读书楼。围绕这些建筑也自然形成了不少具有文化底蕴的村落,其名字也自不俗,如乌衣巷就是此类,但更多村落因路远地偏,几无外人进出,当地村民根据地形地貌随便取个名字,其名字则不免太过接地气。

根据此种情况,三十年代民国青岛市长沈鸿烈进行了一次地名美化,近年游走崂山,也记录了一些,说出来大家品读一番。

首先是会前村,会前村就是现在的汇泉。许多人说,一百年前青岛仅仅是个小渔村,这个小渔村,指的就是会前村。会前村的名字据说来自村落在太平山的前面,而太平山当年名为会山。后沈鸿烈将其改为“汇泉”,从1899年的地图看,确实有两条山泉在村子前汇集,“汇泉”可谓名副其实。

台柳路台柳路历史悠久,原为从台东到崂山柳树台的一条公路,为1905年由当时殖民青岛的德国人修建,此路当时在全国也是最早通行汽车的道路之一,被称为“中国第一条公路”,台柳路上王子涧和柳树台中间有个村落名为“竹窝”。

自此上行柳树台后可东上崂山巨峰,北去北九水疗养院。旧时,凡游北九水景区者,多从南九水入山。故《胶澳志》记有:“柳树台为入山之孔道,南赴巨峰,东往北九水,于此分道。”蓝水有《柳树台》诗为:“青杨无一树,何以柳名台。游客攀松上,高楼临涧开。泉声听渐远,云意懒成堆。风挂孤帆满,遥遥海外回。”

该村落原来可不叫这个名,而为猪窝村,因西山上有一个野猪窝而得名。1936年沈鸿烈途经这里歇步,探听得知该村名叫猪窝村,觉得不雅,他见山上有一片茂密的竹林就将猪窝村改为竹窝村,真是一字之变雅俗立现。

登瀛村以前的名字为“登窑”。

早先从登瀛村到东西麦窑村的一带遍布檀、柞、楸、枫等林木,先民们曾在这里伐树烧炭。后来因檀木伐净,其它木材烧制的炭在质量上无法与之媲美,遂弃置炭窑迁居别地。王、李的先祖迁来时,见这里遍布炭窑,而自己跋涉来此不易,遂将居处定名为“登窑”。东西麦窑一带的名为“墨窑”,后成为“麦窑”。

沈鸿烈根据附近徐福岛的传说,将“登窑”改为“登瀛”,既保留了原先的音,也蕴含着徐福出海东瀛的传说,同时造就了“登瀛梨雪”的美名,可谓一举三得。

记得第一次爬崂山的时候,是从北头村进的山,山里连续几个仿佛世外桃源的小山村,书院、晖流、燕石村。这几个村落有相同的特点,村落的名字都是由民国时期的青岛市长沈鸿烈所名。

书院村原名南茔,因明嘉靖五年即墨望族刑部侍郎蓝章葬于此,后嘉靖六年蓝章迁葬即墨城北,原墓地始称南茔,但仍属蓝氏地产。后蓝氏后人在此构筑茅庐3间隐居,渐成村落。1934年青岛市市长沈鸿烈视察崂山,见谷内山光灵秀,草木葳蕤,又得知南茔是当年蓝氏隐居的读书楼,遂将村名改为“书院”。

书院村向上就是晖流村,晖流村来自“灰牛”村的音译,因该村东南有一块像灰牛的石头,石头上有石刻“乃一石牛,知居上流。矢不为牺,顽允点头……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廿日 独寐子刻”故名。沈鸿烈为北宅建学校到此考察,发现灰牛石后有一条小沟,夕阳斜照时,沟水辉映着晚霞绚丽多彩,又取灰牛的发音改名为晖流村。

与晖流村相连的是燕石村。燕石村原名燕石屋,因村南有个大石洞,常有燕子在洞中筑巢,故名。沈鸿烈将村名改为燕石村。

观崂村是崂山名村,有“观崂归来不看村”之说。考究观崂村名之来由,一说因山上有一石洞,人立洞中能望见崂顶,被取名为“观崂石屋”;又说明朝一官员到崂山游玩,因天色已晚,就住在村前一石洞中,取名为“官落石屋”。以上说法,均因无史料记载难成定论。但有《崂山县志》载明:1934年该村取名为观崂村。1934年为沈氏主政,故该村名十有八九来自其人。

改名运动比较集中的地方是现在的惜福镇。当年的即墨城内古有大量佛寺,所造石佛大多在崂山打造。解放前崂山有打造石佛的“专业户”,可根据对方的要求加工,石佛造好后,用马车运往外地。惜福镇过去的名字就叫“歇佛镇”,从崂山运出的石佛,都要在此歇息一下,然后奔向外地。

在村名美化运动中,歇佛寺更名为惜福镇,草庵更名为超然,前荆沟、后荆沟更名为前金沟、后金沟,风口子更名为青峰,河洼更名为河湾,吴家更名为吴贾。至于演礼、院后、台上都与东汉大儒郑玄的康成书院有关,蕴含久远的人文气息,其名字就不可随意改动了。

还有一些村落改名可能与沈鸿烈无关,但也改的很好。如太和村,原名猪头石,因民国初年青岛永太和汽车行经理郭俭先出钱兴建太和小学而移名,瞧瞧人家这村名改的。九水入口处的卧龙村和我乐村原名“北窝洛”和“南窝洛”。“北窝洛”村后的山岗上有一石酷似手摇羽扇仰卧的孔明,在1966年将“北窝洛”改名为卧龙,而“南窝洛”改为“我乐”,改得也极妙。

不过名字也不是随便改的,1931年叶恭绰受沈鸿烈之邀游鱼鳞瀑,估计也是受了沈氏改名的启发,认为鱼鳞瀑声似潮涌,而题书为“潮音瀑”。此举被蓝水先生一番鞭挞,云:“瀑音何以得似潮,真如听南衙鼓三挝,近人亦被其蒙蔽而称潮音瀑者,是亦未尝顾名思义。昔李太白改九子山为九华山,后人采用,故凡私人而欲改地名者,必先思量,是否受人敬仰如李太白,所改者又必胜旧,否则似可不必”。

看看,改个名,挨了一顿批,看来,改名需谨慎,需要掂掂自己的斤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岛这个村子明朝就有了 此刻樱桃最甜时
沈沧源‖故乡松口礼赞(下)
探村浙江江山 | 枫石古村,中华古瓷第一村别样静美
中国古村-----探村福州连江|这个闽东海畔最美古村落,看到就想在石厝里发呆
“摄影进万家·温暖全家福”之竹墩、山溪篇
崂山泉水(之三)石沟村里“凉水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