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山走水】崂山的十一书院
书院,是读书的地方。自明清以来,崂山周边文风昌盛,很多有一定能力的家族为避开闹市之纷扰,纷纷在崂山周边寻址建立书院,供子弟读书,从而逐渐在崂山周边形成了深厚的书院文化,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崂山周边曾经有十一书院,让我们按照历史脉络盘点。
从创建时间来看,最早的是三标山下的康成书院。三标山、不其山周围是崂山书院文化的发源点。最早在东汉,逄萌就从辽东来到崂山,隐居在此,讲学授业,“养志修道,人皆化其德”。后东汉经学家郑玄在此正式创建了书院,史载其“客居东莱”、“假田播殖”追随者数百人,一时著称海内。
郑玄创建了书院,但那时的书院并没有名字。《崂山县志》载:“明正德七年(1512)即墨知县高允中在郑玄筑庐授徒处,重建院宇,购经书、聘教授、辟学田,书匾额“康成书院”。”自此,康成书院才有了正式的名字。
康成书院留下了书带草和篆叶楸的传说,留下了书院村、演礼村等小村落。奇人张三丰在此游历,留下了邋遢石遗迹,明末黄宗昌直接在周边建立了玉蕊楼,后修成第一部《崂山志》。
按照历史脉络,康成书院之后,东厓书院在明成华三年(1467年)由即墨望族蓝氏蓝福盛父子创建,原址位于现即墨古城东之西障村。
关于东厓名称的来历,江志礼主编的《即墨历史人物年谱》有说明:“邑东一里有高崖,崖本高埠,巍然与山岭类,下有泉可灌蔬,旁多腴田可耕,公祖筑为农舍。赠公以其背山面水,幽清之致,乃建屋蓄书,俾公(蓝章)读其中,为蓝氏东厓书屋。”
后来创建华阳书院的蓝章、御史蓝田等皆曾就读东厓书院。二百多年后的康熙庚辰(1700)年间,东厓书院仍有记录存在,可知其源远流长。
东厓书院创建后五十年,明正德十三年(1517),蓝氏后人蓝章创建华阳书院,这是崂山规模最大的书院。

关于华阳书院,曾在清代出任华阳书院山长的蓝重蕃的《华阳书院纪略》所记最为详细,文中详细记载了华阳书院自建成以来的发展历程及书院的风景地貌、人文景观等,从中可获知完整的书院全貌。
华阳书院背依华楼山,南临南溪,依山势建有文昌阁、紫云阁、一览亭及读书楼等建筑,风物绝佳。其周边更有华阳洞、天然碑、仙人桥、谈经地诸胜。华阳书院人才辈出,蓝章之子蓝田、蓝囦,蓝因均就读于此,人称“蓝氏三凤”。
当时的华阳书院为崂山一绝,有志者一游为快,当年很多游山的文人墨客都曾留宿华阳书院,并留下了很多诗篇。如周如锦有《宿蓝侍御华阳山房》诗:“夕阳下山暝,涧霭合林清。犬吠有人境,鹤迎自客亭。琴书送火照,风露绵衾醒。不意神仙宅,天垂柱史星。”;张大咸有《游华楼夜入华阳书院》诗:“路黑尾人声,深崖厨火青。松鸣千嶂雨,壁掩半天星。海月随钟起,山烟共鸟停。不逢鬃马客,唯见草玄亭。”
按照创建时间,第四位的是黄家的上下书院。下书院在石门山西麓幽谷中。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即墨人黄作孚、黄作圣兄弟在此建院宇、设私塾,习称书院。,黄家子女黄嘉善兄妹、黄宗昌父子皆读书于此,此地也名下书院村。

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为避农耕山樵之扰,在原址东1.5公里石门山主峰下建房3间,白天读书,夜晚回原处就宿,故有上、下书院之名,清初始废。
清乾隆年间,徐氏居下书院,经营黄氏山场,村名则一直沿用。目前书院旧址有颐善堂、颐善潭、处女池诸胜。院与村落融成一体,成为遗址保存较好的书院。
第五处书院为三树堂书院。三树堂书院原址在北宅滨海公路东侧的书院村。书院村原名南茔,曾创建华阳书院的蓝章曾葬于此,后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年),朝廷敕赐兆茔于即墨之北,茔建成后将蓝章之墓迁走,当时的看墓人仍居于此,外称南茔,1934年民国市长沈鸿烈感怀其历史,改村名为“书院”。
蓝涺,崇祯十四年武进士,后归隐灰牛山下。蓝涺在南茔之西,“构筑石楼三楹隐居,额其楼曰:“三树堂””,取“树谷、树木、树人”之意,对外教学,附近不少村庄的子弟前来求学。可以说三树堂书院可以看做是华阳书院的别院,华阳书院主要面向蓝氏子孙,三树堂则招生范围更广。
照时间第六处书院为即墨举人江恭先所筑青峪书院。江恭先,清道光甲午举人,刚直不能媚上官,辞归乡里,在青峪筑舍隐居,延请黄念昀教其子读书。
青峪书院创建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在华阴东北五里,居青峪山半,设讲室三楹,左厢以妥诸生,西为主人精舍,再西为小楼一。书院环境优雅,四围山水环绕,松竹深秀,葱郁别致。附近山上有莲花盆、刀刃石、胡峄阳命名的夫妻松诸胜。
咸丰十一年(1861),江恭先在防堵捻军中不幸阵亡,青峪书院因而衰落。书院虽存世不久,但仍为崂山的儒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其弟子中走出了黄肇颚,并撰成《崂山续志》。
以上书院皆为地方望族所建,随着书院的影响越来越大,官府也开始修建书院,是所谓官学。
官府所建的第一座书院为崂山书院,时间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位置在鹤山北皋虞,此地属于崂山余脉,故名之。崂山书院为即墨知县叶栖凤创建。作为崂山唯一的官修书院,颇具规模和声誉。
因为官府创建,此后书院多有修缮,先后有三位知县为其做出贡献,除了创建者外,道光二十五年(1845),知县王九兰倡捐;同治十一年(1872),知县林溥重修,并留有《修劳山书院记》。
官府创建的第二座书院为石屋书院,也是一座官学,创建时间大约在清乾隆年间。位置有的记载说在太和观,有的说在观崂村,有茅屋10余间,为官绅课士之所。
根据其位置,我想石屋书院大概率是官绅游山的一处落脚点吧。因为当年的九水道路崎岖,官员们大概率不可能为了读书经受如此跋涉之苦,另外后勤保障也是问题。
书院为“标”,后人望之而为标准,所以又有了望标书院。
关于望标书院,留下的记载不多,只有张允抡有一篇《望标书院记》说出了其来历:“标,表也,人所瞻仰而动也。道之相授,莫不有标。书院独与先生近,先生真余之标,而吾之所以望也。”至于其位置:“(康成)书院之东南,去三标一舍而缩,望之若咫尺焉。”所以,所谓望标书院,可能是后人对书院以郑康成为首诸前辈仰望之情而创吧。
除了以上的书院,崂山还有儒道创办和参与的书院,如蓝田和毕玄云道长创办得九水书院,毕玄云通道乐琴曲,明嘉靖十二年(1533),与即墨文豪蓝田在太和观一同创办“即墨书院”,又称“九水书院”,为各庙的道童传授琴法。(怀疑,所谓的石屋书院可能也就是九水书院)。
另有道人蒋青山创办的蒋迪南书院。蒋青山,又名迪南,明末江南人,明代进士。明亡后,在崂山百佛庵隐居,蒋清山酷爱书籍,于百福庵中藏有大量经典书籍,时称“蒋迪南书院”。
蒋青山在此曾教授琴曲。明亡后养艳姬、蔺婉玉等四名宫娥曾在此学习,编创了《六问青天》、《离恨天》及许多有价值的应风乐曲牌,在崂山道乐史上也占着极重要的地位。至今百福庵养、蔺修炼的萃元洞、草芳斋及附近的纱帽石、马槽石、黄道石等景点犹存。
崂山书院,创建时间虽有先后,却又互相联系,康成书院后黄宗昌建立玉蕊楼,最终修成《崂山志》;黄宗昌的前人创建了上下书院;黄氏后人黄念昀和黄肇颚分别任教和学习于青峪书院,又先后任劳山书院院长,黄肇颚后来更是修成了《崂山续志》。
东厓书院、华阳书院、三树堂书院都是蓝氏所创;崂山书院和石屋书院也是在私人书院有一定影响后,官办在开始介入,这些都堪称书院史上的佳话。
人之一生都要望“标”,都在望“标”。行山走水,也有标,有标才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正是因为有了诸多的书院,崂山儒学文化也有了“标”,一代代相传,崂山书院最终成为崂山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印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三章 源远流长的崂山文化
【崂山人物】沈鸿烈环游崂山(一)
崂山少山村石刻
书院(162)华阳书院
清代即墨知县沈则文在华严寺留下的两处石刻
即墨古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