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秋战国130余个国家之106--108【茅国、滑国、巢国】

茅国

茅国,西周时期,周文王之子周公旦的第三个儿子茅叔受封于茅(今山东金乡县西南),建立茅国,后来茅国为邹国攻灭,茅国公族后代子孙就以“茅”为姓,以纪念故国。

茅国,周公之子茅伯的封国,地在今山东省金乡县。

茅国当为成王所封,大概在春秋兼并中被邾国占据。

茅国---亦作茆。始封君为周公旦之子(名不详)。在今金乡县西南。后入为邾国(按:后叙)。

滑国

滑国是周朝时期由华夏族(汉族别称)建立的一个诸侯国,与郑国相邻。据《重修滑县志》记载:约公元前1000年,周康王执政时,封周公第八子封于滑,为滑伯"。滑国先是在今河南滑县,后迁至河南偃师府店镇

滑国就在以今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为中心,偃师东南巩义市西南以及登封市北部一带,它的国都就在府店村北一公里偏东的地方。因为这里是古滑国都城所在地,流经这里的一条小河就叫滑城河。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滑国

建立时间

约公元前1000年

灭亡时间

公元前627年

爵位

伯爵

始 祖

周公第八子

主要民族

华夏族

官方语言

上古汉语

亡 于

秦国


古国简介 

滑国故城公元前678年,滑国君主参加了霸主齐桓公组织的幽之会。之后,由于靠近强盛的郑国,滑国成为了郑国的与国。但这样的政策也有过改变。公元前640年,郑国因为滑国的背叛而攻入滑国都邑。于是滑国人服从郑国,但郑国军队回国后,滑国再一次倒向卫国。因此公元前636年,郑国再一次讨伐滑国。周襄王为滑国求情。触发周王室和郑文公的矛盾,导致周郑之间的战争。

公元前627年,秦国东征郑国的军队灭亡滑国,撤军回国,途中为晋国军队全歼,是为秦晋肴之战。秦国虽灭滑国,却无法占领其土地。滑国土地之后由晋国所有。《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晋人语:"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晋是以大。若非侵小,将何所取?武、献以下,兼国多矣。"可证此处所论姬姓滑国,最终为晋国所取。


滑国灭亡 折叠 编辑本段

西乞术白乙丙、孟明视准备进攻郑国,但是上了牛贩子弦高的当,以为郑国真的早已得知消息,有了防守准备,所以不敢再攻打郑国,可是又怕回去无法向秦穆公交差,就顺手灭了滑国,抢了不少玉帛、粮食和男女人口,装满几百辆大车,取道而回。四月十四日,他带领的军队到了地势险绝的崤山地带(今河南陕县东),被早已埋伏在那里的晋军杀得全军覆没,他自己和西乞术、白乙丙两名副将也做了俘虏。晋襄公打算把他们几个押到太庙里,宰掉当祭品。幸好孟明视回了秦国


相关信息 折叠 编辑本段

滑国

国君姓氏

姬姓

爵位

伯爵

国都

(今河南省洛阳市属偃师市缑氏镇)

始封此国者

不详

始祖

不详

兴亡年代

不详 至 前627年

灭亡原因

秦国所灭

史书记载

春秋始见于庄公十六年。


收起
故城遗址 折叠 编辑本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东南43公里处偃师市府店镇滑城河村附近台地上。原为春秋时滑国都城,后被秦所灭。遗址南北长约2.25公里,北端宽约1.5公里,南端宽0.5公里。故城依地形而造,城垣屈曲呈弧形。附近文化遗物丰富,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周、西汉及唐代遗物。

滑国故地在偃师,古来文献的记载完全一致。196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对滑国故城遗址进行了初步调查和发掘,证实了古代文献的记载是正确的。根据考古调查和发掘报告,可知滑国故城附近是一片平地,东北和东南环山,平地向西北扩展与洛阳盆地相连接。平地两侧有滑城河与府店北河,两河之间为一长靴形的台地,故城即坐落在这块南北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0.5-1.5公里的靴形台地上。该城地势南北长,东西窄,北部依地势又向西北突出。

滑国故城城垣屈曲呈弧形,平面略作长靴形,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约1000米,中部约700米,南部约500米,断断续续的夯土城墙残体时隐时现。虽因条件限制,只进行了初步发掘,故城的面貌还不能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但故城的轮廓已很清楚,而且在城区内随地可以见到丰富的仰韶、龙山文化以及商代、东周、汉、唐的文化遗存。而且它三面环绕深壑,天然半岛似的地形,易守难攻,真是古代小国理想的建都之地。

巢国

巢湖流域及周边地区

有巢氏氏族先民们茹毛饮血,最早开发巢湖流域的渔、牧、农、商诸业,获得了迅速繁衍与兴旺壮大的先机,夏代之前便形成了自己的氏族方国——有巢国,简称巢国。

随着氏族兴旺壮大而向四周扩展,主流趋势是沿长江北岸土肥水丰的平陆地带东西双向蔓延,并往大别山麓发展。其疆域广袤,大约包括今巢湖市(1区4县)、合肥市(城区和3县)、六安市(市城区和六安、寿县、舒城、霍山等县)和安庆市(桐城、枞阳等县)、滁州市(市城区、全椒、来安等县)南京市江北地区在内的方圆几千里的原野、水泽、山林。

◎《百家姓详解》云:“巢,尧为帝时,有大臣巢父常居于山中,以树为巢……。禹帝时曾封有巢氏之后建立巢国(今安徽境内)。在夏、商、周三代,巢国世代为诸侯国,春秋时期,前518年,吴国灭掉巢国,巢国后代公族便以原国名作为姓氏。”


夏王朝时期,地宜物丰的南巢,吸引着其它氏族部落(如皋陶氏后裔偃姓部落)从东方、北方不断徙入,作为土著氏族有巢氏热情友谊地欢迎外族并让出巢湖西方、西南方地域(今六安市六安县、舒城县一带)许以定居,便渐渐形成了以巢国为中心的部落联盟,在巢湖流域、江淮之间广袤大地上生活、居息和垦植,中原人以地理方位称其为“南巢氏”,简称“南巢”。

成汤战败夏桀,夏桀逃往南巢,南巢以接纳夏桀为条件,与成汤成协议,南巢与商王朝分疆而治,和睦相处,几百年间无战事。


◎《尚书·仲虺之诰》记:“成汤放桀于南巢。”

◎《吕氏春秋》记:“汤伐桀,战于成,登自鸣条,乃入巢门。”

◎《国语》韦昭注称:“南巢,扬州地,巢伯之国,今庐江居巢是也。”

◎《淮南子》记:汤“整兵鸣条,困夏南巢,谯以其过,放之历山。”

◎《淮南子》高诱注称,“南巢”为“今庐江居巢”,释“历山”曰“盖历阳之山”。南巢、巢门,皆称古巢国地域,历山在今巢湖市和县,系属古巢国之境。

◎《荆州箴》云:“南巢茫茫,多楚与荆,风飘以悍,气锐以刚……。”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之夏代地图将“南巢”标点于今巢城城址。

◎《巢湖市志》记:“夏代,以地处宗主国夏王朝的南疆,故又称‘南巢’。”


周代偃姓诸侯国

周代商而立,则多次遣师征讨并战胜了巢国,视巢国地大势强不便控制,遂将其地析分为巢、庐(庐,房屋,与巢同义)二国,因赐爵位不同,而分别被称为“巢伯国”、“庐子国”,庐国新都于今合肥城城区,巢国仍都于今巢城城区。

史入春秋,巢国疆域先后遭遇“群舒”(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在今舒城、庐江一带)、橐皋(今巢湖市居巢区柘皋镇及肥东县东部一带)等众小国的侵略和蚕食。楚、吴相继强盛,使得位处“吴头楚尾”的巢国,长期成为楚、吴二强国掠夺对象和交兵战场,时为楚属,时为吴属。历来注重经济建设,睦邻友朋而忽略军事的巢国,便在这种军国主义横行、列强称霸的恶劣环境中渐次衰微,直到被吴(前518年)灭亡。


◎《中华大字典》称:“巢:国名。《书序》:巢伯来朝。”

◎《巢湖市志》记:“西周加封这个夏、商的遗留方国为伯爵。巢伯在周武王时进京朝觐,芮伯还为此作了一篇《旅巢命》。西周铜器《班簋》铭文中有‘秉、繁、蜀、巢’4个国名,其中的‘巢’字就是巢伯国。”

◎公元前615年,楚国伐巢国,《春秋·文公十二年》云:“夏,楚人围巢。”杜预注:“巢,吴楚间小国。庐江六县东有居巢城。”

◎前584年,《左传》云:“吴始伐楚伐巢”。

◎前518年,吴国灭巢国,《左传·昭公二十四年》云:“吴人踵楚,而边人不备,遂灭巢及钟离而还。”

按:今巢湖市域为古巢国之地,本为有巢氏生息地和有巢氏氏族部落所辖地。因此,这里有关地域名称、山水名称和政区名称都往往取用“巢”字。诚如《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所说:“除侨置外,凡带‘巢’字的政区命名都与古巢国有关。因此,可以说,巢湖及带‘巢’字的政区名称均源于古巢国。古巢国源于有巢氏所建方国。”

巢湖紧邻合肥市,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日前,考古人员经过大量的实地调查,确认巢湖水下有座古代遗址。消息传出,立即引起轰动。一些专家学者不由得把它与历史上曾辉煌一时后又神秘消失的古巢国联系起来……

一、意外发现引出湖底古遗址

去年12月,巢湖市居巢区环城乡双桥村农民在改造圩田、搬移一道堤埂时,突然发现埂下有大量的破碎陶片、窑具。巢湖市文物管理部门立即派人赶到现场,并组织专家进行了鉴定,最后确认为隋代遗物。经现场发掘,又找到了大量完好的陶片和窑具。据了解,我国目前已发现的隋代窑址并不多,加在一起不到50处。巢湖这些隋代窑具的发现,昭示着旁边就有窑址,但究竟在什么位置呢?

不久,又有群众向巢湖市文物管理所提供线索,说巢湖北岸在冬季水位下降时河床上露出大量的陶片,可能和隋代窑址有关。考古人员闻讯后,立即赶到了距巢湖市区十几公里的居巢区唐咀村,顿时被眼前的一幕所吸引。在湖滨大道护坡下,约二三百米长的河床上遍地散落着各种陶片。这些陶片,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同时还有泥质红陶、褐陶、夹砂黑陶,及一些烧成温度略高的硬陶等。

由于是冬季,河床上较为干涸,考古人员在上面流连忘返,搜寻着每一块土地。很快,又发现几口有陶制井栏的废水井,其中一口水井旁还有一棵两人都合抱不过来的古树树根。接下来,考古人员又找到一些器物。这些器物以圈足器为主,有瓮、盆、缸、罐,坛,釜等生活用品,口沿和底座弧度,一般都比较大。少部分陶器上有印纹,主要有方格纹、席纹、弘纹、绳纹和刻划水波纹。一些泥质灰陶比较精细,胎体很薄,表面有贴塑。

目睹眼前的一切,巢湖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长钱玉凭着多年积累下来的丰富考古经验,结合近几年巢湖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他推断此处是一个古遗址。当地老百姓说,陶片分布的范围不止露出的河床那一小块,还要向湖中延伸四五公里,陶片多的地方有厚厚的一层。一些年过七旬的老人都认为巢湖水底下有一个古城遗址,并能大致指出这座城址4个城门的位置。老人们说,自己年轻时曾见过古城废墟,看到了许多砖、瓦、石头、墙角、门槛、井栏、旗杆鼓子等。

在调查中,文物管理人员发现许多老百姓家中藏有从湖边遗址上捡拾的文物。经过耐心、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绝大多数人主动将文物上交,少数通过行政手段追回。这批文物共计260多件,有玉斧、石斧、玉印章、银印章、铜印章、陶罐、陶拍、纺轮、网坠、钱币、铁锸、铜带钩、铜镞、铜镜、铜饰件等,最早的为新石器时代玉斧,最晚的是王莽时期钱币。其中,铜钱品种比较多,从战国时楚国的蚁鼻钱、到秦半两和汉半两、汉五铢以及王莽时的大布黄千、大泉五十都有发现,数量最多的是蚁鼻钱。另外,陶器、玉器、银器等遗物也十分完整,是一些以废墟为特征的遗址上所没有的,经济价值比较高。

二、水下古遗址与古巢国

水下古代遗址的发现激起了许多专家学者极大的兴趣,并不由地把它与历史上的那个神秘的古巢国联系到一起。巢国是殷商周时期的重要方国之一。由于文献记载极少,而且仅是只言片语,使得后人在探寻这一古国时,始终有一些难解之谜,这些谜似乎都和它的神秘消失有关。首先,它的地理位置十分不确切。有人说在巢湖,也有人说在桐城,还有人说在寿县,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说明它的准确位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现在的巢城不是历史上古巢国所在地,现在的巢城始建于唐代设置的巢县。其次,西周甲骨和《尚书》、《左传》等多部汉代以前的史书,都提到过“巢伯”、“南巢”、“居巢”这一诸侯国,但是在汉代以后,和“巢”这座城市相关的人和事的记载却极少。这一现象表明,古巢国要么消失了,要么其社会地位已大大下降。

结合近几年巢城考古发掘成果,能够明显感觉到这一地区文明发展曾被中断过。据一直潜心于古巢国方面研究的钱玉春副所长介绍,战国秦汉时期,帝王陵墓均位于都城附近,成为都城郊外一个景观,是畿辅之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巢城放王岗、北山头等地方,都发现过规模和规格极高的汉代以前的大型墓葬。在调查和发掘过程中,并没有发现任何和城市相关的建筑遗迹,通过对出土器物上铭文的考证和辨识,可以肯定地说这一带是帝王墓葬区。无论是规格还是规模在全国范围已出土的同时代墓中都是屈指可数的,但汉代以后,却看不出这种社会发展的延续性,高规格的墓葬和遗址几乎没有发现。

巢湖水下古代遗址是否就是历史上的那个古巢国?依靠目前在遗址上所采集的文物资料,考古人员还不敢妄下结论。但随着对水下遗址的勘探考察的深入,这一关系肯定会被弄清。

三、湖底古遗址之谜

巢湖水下古城遗址被发现的消息被披露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一些专家学者纷纷赶到巢湖,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同时,一个更大的问号出现在人们脑海中,那就是古遗址是如何沉入湖底的?

对此问题,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民间流传的、书上也有所记载的“陷巢州”的传说,认为巢湖水域在古代是一座城市,后沉入湖底;另一种是地质学者的观点,认为巢湖是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由陆地下陷而形成,属于陷落湖,时间在秦汉以前,与民间传说无关;还有一种是历史学者的看法,他们从字面上对史料进行反复论证,找出了一些漏洞,得出结论,史书记载的有关“陷巢州”的传说不过是神话故事而已,并非有事实依据。

地质学者和考古工作者经过对水下遗址的悉心研究,发现以前人们在研究和探讨“陷巢州”这一自然灾害时,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巢湖是由巢州陷落而成的。其实,巢湖早在1.5万年前就已形成而“陷巢州”要远在其后,距今顶多2000多年。专家们大多认为,民间关于“陷巢州”的传说可能确有其事,但应抛弃里面一些迷信部分。巢湖水下遗址很有可能是在某次突然的灾难中沉入湖底的。

古人类有“临水高居”的特点,选择这样的地理位置建设城市可以望国氛、察敌情,有舟行排水之利,少洪泛殃患之灾。滨临湖泊,水面宽阔,为引流入城,贯通漕运,停驻舟舰提供了有利条件。考古人员及地质学者推测,巢湖水下古遗址原先应是地处巢湖岸边且高于水面的,这样人类才能够长期居住和生存。古遗址后来陷入湖底,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因地震而引发地陷造成,另一种是由于洪水上涨,或湖口淤塞流水不畅造成的。从目前巢湖及其周边的地理环境来看,地震的可能性更大。由于灾难来的突然,人们来不及将经济价值较高的物品和生活必需品带走或转移,城池就已被大水吞没。

四、巢湖水下遗址考古价值高

世界上有记载或被发现的水下文明遗址有多处,如: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吐鲁马城,城垣、宫墙至今还完整屹立在水底;古希腊的赫利克城,里海岸的波蒂城,地中海北岸的蒂雷城、西顿城、罗马港,南岸的阿波罗尼亚、舍尔舍勒,现在都静静躺在水下。由于水下遗址上的遗物和遗迹地处水下,相对来说能够减少或避免人类活动的破坏,比地面上的遗址保存状况更接近历史原貌,因此说水下遗址在考古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目前水下遗址发现的还相对较少,除了2000年在云南省抚仙湖湖底发现的古滇聚落群遗址以外,几乎在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过水下遗址,巢湖唐咀水下遗址极有可能成为中国历史上资料保存最完整、最具考古价值的古代遗址。据了解,抚仙湖地处偏远地区,当时的文明程度较低,又是我国第二大深水湖,遗址距水面有70至90米深,虽动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对其进行考古调查,但是取得的文物和考古资料十分有限。而巢湖唐咀水下古遗址,在冬季时就有部分露出水面,调查勘探甚至发掘都很容易。在遗址上发现的大量完整的陶罐,以及雕琢精巧经济价值很高的和田玉印章和银质印章,说明了这一遗址陷落时处于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状态。遗址上保存的遗物,比非突发性自然灾害而形成的遗址上的遗物,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在品种上都要丰富的多。

据了解,巢湖唐咀水下遗址冬季露出水面的部分,因受湖浪的冲刷,很多文物被淘洗到了河床表面,每年都有大量的文物流失,给保护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文物部门正在努力争取早日对遗址进行全面的勘探调查,可以相信,随着水下遗址神秘面纱的揭开,届时,八百里浩瀚的湖面下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将真实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文名墓:寻找合肥名人墓——吕柯墓
巢湖流域古代典故溯源两则
有巢氏、古巢国与陷巢州长庐州
安徽巢湖水下有座古城,湖滩可捡青铜器,长辈能说出四个城门位置
“百帝之首”生于巢湖?
谭天宇:寻找居巢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