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象征意义的三代玉器艺术(下)

《论中国古代玉器艺术》
杨伯达  著
个人学习笔记节选

注:此文将新石器时代及夏、商、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归纳为高古玉;另三代泛指夏、商、周(西周、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玉器制造甚为普及近40余年来,在周王城洛阳及虢、晋、齐、楚、吴等国墓葬均有玉器出土。此外,淮汉的曾、黄、蔡、沂沭的莒、鄅等小国墓葬也有出土。这些出土玉器中,精致者应是墓主生前用玉,粗糙者多是墓主所用的殓尸玉。而宫殿及盟誓等遗址出土玉器则大多数形式固定、文饰简易、作工粗陋。相比之下,晋国赵卿、楚国淅川下寺、吴国严山窖藏、固始侯固堆吴国女贵族墓、寿县蔡侯墓以及光山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玉器中,有不少精工之作使人耳目一新,对我们研究此期玉器艺术很有帮助。玉珮在西周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依佩用者的社会等级,有用玉、用玉与玛瑙、水晶、玻璃等几种材料混合及无玉等三种佩饰。主件仍是玉璜,凡佩带无璜无珮者,其身份均较低或是依附于墓主的贴身人。所见者仍是薄片状玉器较多,立体的玉雕甚少。器形除了壁、圭、琮等器维持原有形式外,璜、觽、夔龙、虎等珮的外形都作扁方缺口或搜镂处动物外形。出现了玉剑首、剑格、剑璏、剑珌等玉剑饰,还有不少用途不明的玉饰件。
鸡血色石珠、马蹄形玉石饰串饰、春秋早期、鸡血色石珠径0.3厘米 玉马蹄形饰长2厘米 宽2.5厘米、1956年—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662号墓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采用双线将鸡血色石的管形珠串成并列的两行,每隔数枚或十数枚珠子,双线贯入玉、石质的马蹄形饰孔眼中,组成一组项饰。上述马蹄形玉饰正面雕琢勾云纹,两端各雕一横凹槽,槽内有圆孔二,与底面两孔相通。鸡血色石珠大小不一,制作不精。此串饰出于墓主人颈部,当为项饰。
玉器图案与青铜器相似,兽面纹极少,出现变相夔龙首纹(象鼻夔龙首纹、长眉夔龙首纹)、蟠虺纹、涡纹(单涡纹、双涡纹、折体涡纹、长尾涡纹、“S”状涡纹)。线面处理上早期用阴线、双阴线以及隐起或隐起加阴线等手法。单、双阴线细劲流畅,隐起之优圆润柔和,磨工、抛光均十分精致。出土的春秋玉器中,早期以黄君孟夫妇为最精,晚期则以晋国赵卿玉和严山窖藏吴国玉为代表,其中尤以吴国玉器为精,其作工一丝不苟、严禁完美。此期青铜器已见弄器,势必旁及玉器,故玩赏玉器之风兴起,对佩玉的细部加工也十分讲究。吴国玉器壁、璜图案的精湛作工与养玉也不无关系。与西周相比,在象征主义手法方面有一些变化,将形象分解,取其局部加以变化,再经组合,使图案结构细密,精巧而富有新意。
玉蚕、春秋早期、长1厘米 宽0.4 厘米、1956年至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704号墓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玉料呈白色,纯洁莹润,器表光洁。上圆粗而下细尖,躯体弯曲,呈家蚕形。头部有外突的双目。从头部起向下逐渐收缩。躯体雕琢七条周线纹,愈往尾部阴线纹愈密。此器上部有一个两面对钻的小孔,可供佩系。
出土的此期玉器中也有古玉,有的玉器系旧玉改琢而成。研究春秋玉器艺术,本应对各诸侯国的玉器艺术特色、作工风格等问题都有所涉及,但目前还不具备研究这些课题的条件。

龙形玉璜,2005年韩城梁带村M27芮国大墓出土。长11.2、宽2.3、厚0.45厘米。青色玉质,局部受沁白化,片状半圆弧形,龙头上琢出瓶状角,双线臣字眼,龙身上有数道同心圆线,龙尾部勾转收尖,龙口和背部各钻一圆孔,春秋时为了将其改作玉璜使用,又在其上共钻有9个小孔,但此件玉器的制作时间为商代晚期。
近40年来,战国东周王室及诸侯等墓葬出土了一批殉葬玉和墓主人生前所用的玉器,比较著名的有曾侯乙、曲阜鲁国乙组M52、长治分水岭晋国、固围村卫国、中山国、信阳长台关、长丰楚国等墓出土的玉器。
龙形玉佩、战国早期、长13厘米 厚0.55厘米、1985年河南省叶县旧县1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料呈碧绿色,半透明,有光泽。体扁平,透雕。龙头略残。龙体蜷曲;尾端上翘,前足位于龙的躯体拱曲部分,分别向前、后蜷曲,后足靠近尾端,亦作蜷曲状。龙身表面雕琢极细的网纹、细线纹和卷曲的勾云纹。整体造型较精美。
战国是礼崩乐坏,七雄争霸,奴隶制解体和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代。七雄对玉的要求很高,所以此期玉料大多来自和田,质坚细腻、光泽强烈,反射出玻璃光。七雄争战频仍,服饰玉佩在战争考验下急需改进。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即为改变策略,变化服饰的一个例证。进入骑射为主的时代,先前长套的服饰及玉珮有碍战争,所以此时玉饰,玉珮变得小巧玲珑。此期玉件器型大多华丽繁饰,纯属单一的圜曲、直方等几何形器很少。龙、夔龙、夔龙凤等神瑞性动物玉饰都屈曲自如而富变化,几无雷同者。图案装饰除春秋的夔龙凤纹外,还出现了半圆形身双首龙,张口露齿。几何形图案,如隐起的卧蚕纹、蒲纹以及绳索纹均较盛行。在作工上,镂空技术使用得更为灵巧,用一块子玉琢成,以活环连接的多节珮已出现。曾侯乙墓出土的四节珮是用一块子玉雕成。多节龙凤纹珮是由五个子玉雕成后连缀起来的,堪称此期玉器之重宝。小玉大作,用几块玉拼成一器(曾侯乙墓出土“玉具剑”,卫国玉璜),在金属胎上镶嵌玉件(固围村5号墓出土包金嵌玉银带钩)也是此期玉器工艺的创新之作。
玉多节龙凤纹佩、战国早期、长48厘米 宽8.3厘米 厚0.5厘米、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玉料呈青白色。全器成长带形,由五块玉料攻制而成,共26节(一说16节),分五组主体构件套扣成一个似长龙形的整体。其中有四个活环,利用金属榫插接,因此可以拆开;,八个活环系采取镂空技法制作,不可拆卸。不过,金属可以自由卷折。各节构件的主纹是龙、夔龙、凤和兽面,其形象正面和侧身兼备。也有集龙、凤鸟于一体的现象。上述主纹表面再饰以蚕纹,杂以弦纹、云纹、线索纹,所以纹饰繁缛。同时,此器集切割、平雕、分雕、阴刻、剔地、透镂、接榫、碾磨等多种玉雕技艺于一器,工艺复杂,难度绝世。
在工艺上,开始以锻铁造砣,比起青铜砣具在韧度上、强度上均有所提高。操作上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所琢纹路刚劲利落,如斩木削泥,就工艺水平论,战国是我国古代玉器工艺史上最为精致的时代,达到琢玉工艺的顶峰,这与战国玉器完美的艺术性密切相关。这些都推动了象征主义手法的衍变,同时又促使它慢慢解体,一种崭新的玉器艺术正在孕育成长,这就是秦汉玉器艺术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手法。
玉透雕三龙环形饰、战国中期、径6.4厘米、1974年河北省平山县南七汲中山国1号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料呈黄褐色,半透明。体扁圆,镂雕而成。两面纹饰相同。中央一环,内外边缘雕琢突弦纹轮廓周线。环的表面刻细密的约索纹。环外雕镂三条姿态相同的龙,皆作顺时针方向爬行状,颇富动态感。龙独角,圆眼,回首,张口,屈身翘尾,前后足作蜷曲状。躯体表面雕琢有鳞甲纹和云纹。此环制作工艺的难度颇大,雕镂琢磨极精,堪称战国玉器一绝。
安徽长丰杨公乡M2出土的战国晚期玉器,恰好提供了由战国象征主义向秦汉现实主义玉器艺术过渡的线索,代表了新的现实主义玉器艺术倾向。
玉镂空龙纹佩、战国晚期、长13.6厘米 宽3.7厘米 厚0.3厘米、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2号墓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玉料呈黄色,质地细润,有光泽。体扁平,主体似璜。两端雕琢成龙首形。两龙分向左右回首,独角,其一足向后蜷曲;另一足伸出于器身外侧。龙的躯体上下雕琢阴线纹轮廓线,表面雕琢勾云纹地谷纹。龙体顶脊琢云纹,颇似相背二鸟,尾翼修长而下垂,将龙身区分为二,直达两龙所夹的空档处,并分别向左右旋回。它的两侧雕镂勾云纹,颇似相背的两龙,蟠绕于主纹的空档内。此佩雕工细致,构图新颖,讲究对称,为战国时代不可多得的佩饰。双龙背部透雕云纹中间有菱形小孔,可供穿系佩戴。
一、玉器的造型不论直方圜曲,都是以斜线或缺口破之,或附加对称的镂空勾连饰,或打破对称格局,采取不同的相对等量的镂空装饰。珮型踵事增华,款式翻新。玉镂空龙凤配除上部保存上弧线之外,左右两边作镂空龙形,下部作镂空双凤对尾形饰,堪称迄今出土的最精美的战国玉珮。玉龙形觽上半作镂空龙,下半作索纹饰曲牙,别致灵巧,动静得宜。
玉璜、战国中期、长9.4厘米 宽2.1厘米、1950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1号墓祭祀坑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玉料呈黄绿色,中有白斑。体扁平,弧形。两端作龙首形,以龙口为孔,背亦有一孔,可供穿系。龙吻前探,向上弯曲,嘴唇紧闭,口部镂空。龙首琢有尖角。表面篆隐起卧蚕纹。璜体碾琢工整,两面纹饰相同。
二、图案雕饰多用隐起与阴线相配合,如勾勒乳钉为卧蚕纹,再以阴线勾连,或者施用高隐起的卧蚕纹,也有的用阴线卧纹勾连,似乎勾连涡纹是此期图案的新兴手法。
三、龙首或龙纹虽然仍是象征主义的,但在其头部的眼、口、齿的组合与形式上也增添了现实的因素,一见便可理解为食肉动物的抽象和概括,与共存的夔龙纹截然不同。凤纹同样也有着现实的因素。
四、造型与图案形象雕琢得非常准确,线有粗细,均婉转流畅,刚劲有力,说明砣具锋利,硬度也高,加以碾技娴熟,方能出现如此之佳的艺术效果。
以上四点在战国早期叶县M1、战国中期辉县固围村M2、M5,鲁故城乙组M58等出土玉器上即可见其端倪,而杨公乡M2玉器艺术新倾向发展最为完善。所以,它既是战国玉器工艺、艺术新倾向的代表,同时又是秦汉玉器艺术现实主义手法的渊源。
玉双凤饰璧、战国中期、高4厘米 横宽7.6厘米、1977年河北省平山县七汲村中山国1号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料呈白色,有铜绿色浸斑。右侧凤鸟尾部呈棕褐色。透明度较强。质地温润。雕琢工艺精细。玉璧的周边琢有单阴线周线。肉面雕琢疏朗的卧蚕纹。此璧左右透雕相背而立的双鸟。凤冠修长,与璧边相连。凤首外向,尖喙连胸。凤身作S状的弯曲,细颈挺胸,翼尖向后,上卷。一足前伸,尾翎的末端与璧的边缘连接。玉人以单阴线纹雕出两凤的轮廓。表面偶见云纹阴线装饰。除玉璧与凤鸟形体相接处有镂空外,凤喙与凤身相连接处也有镂空,此器透雕颇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古玉精英(四)
礼仪玉器:一种伦理人格化的佩戴标志
河北省平山县发掘了五座古墓,共出土文物2万余件,承载千年文明的战国古玉赏析
霸气凌云的战国玉器鉴赏
战国传统玉器造型的“减”与“加”
春秋战国_玉(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